双座战斗机有什么优势?为什么现在越来越少了,是必然趋势吗?
现在是智能化时代了嘛,机载系统越来越先进,战机操控也越来越“傻瓜”,空战距离亦越拉越远,一个人能干完的事儿,也就不需要费两个人的劲了。
历史上别说双座战机,连三座、四座都出现过,原因很简单——劳动力紧缺,作战环境制约,必须得分工合作。
比如伊尔-2攻击机,众所周知它的后座机枪手一星期换八个算平均值,实际上早期的伊尔-2没有后座机枪,这个位置是临时加上去的。因为速度缓慢,伊尔-2经常被德机围追堵截的咬尾狂殴,这让单座机型损失惨重,在飞行员的一致疾呼下才进行了后座改造。
双座型伊尔-2这才发挥出强大的战力,后座机枪有效的遏制了德机以前那种不慌不忙捏着屁股追打的局面,甚至还建立了不少反杀战绩,让战机生存率飙升了一大截。
二战时这种职能分工的双座三座设计相当多,除了机枪手,后座往往还是无线电员、雷达导航员、投弹手等职务,或者干脆身兼数职,把这些职务全兼了。
比如德国人的He-219夜间战机,它就有双座、三座、四座等多重设计,为了照顾电子系统和操控机载火力,He-219不得不多搭载点成员。
美军的TBD鱼雷机、日军的九七舰攻等等也都是3座机型,以提供更多的人手完成作战,谁叫那会儿发电报都算大工作呢。
二战结束以后,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空战模式的改变,像后座机枪手、无线电通讯员这类职能渐渐都消失了,但双座机仍然存在。
比如F-15战机,它曾是美军最著名的空优战机,技术性能先进,所以F15的ACJF型都是单座,但因为存在着教练和对地攻击需求,BDEDJESE都是双座。
其中F-15B是F-15A的教练型;F-15J是A型的日本版,DJ是J型的教练型,D是F-15C的教练型;E是对地版,F则是E型的单座版;SE也是多用途攻击机。
也就是说,F-15的常态其实就是单座,双座要么是给多用途对地攻击设计的,要么是给专用的教练型设计的,后来的F22也体现了这一点,现代单纯的空优战机根本不需要双座,先进的电子系统已经能满足需求了,甚至F35这种多功能战机也取消了双座,它们的电子系统更加先进。
不过,美军自己也承认了,也许未来的某一天F35会出现双座版本,这需要未来战争中“F35成为操控AI的电子战平台”,靠单人很难完成信息指令工作。
要知道,美军的EA-6B“徘徊者”电子战机在驾驶舱内可是提供了4个座位,电子战有时候类似黑客攻击,多几个“机位”等于增添了战斗力。除飞行员外,其余1人任导航员和投弹手,1人负责通信导航、雷达干扰箔条作战、电子干扰,1人负责操作AN/ALQ-99战术干扰系统,分工非常明晰。
实际上现在的双座机型并不少,它们的曝光率有时候还挺高的,大部分战斗机都必然拥有一定数量的双座机型,它们负担着教练任务,确保快速提升战斗力,是一种高效的作战培训方式,打起仗来与单座机型差异也不大。
在对地、对海方面,因为存在繁琐细致的地形比对工作和火力配置工作,即便以现代的科技,让飞行员1人去操作的话也会手忙脚乱,所以双座机型仍然是当前装备主流,我们不能说双座—单座的变化是“必然趋势”。
关于战机座数的未来发展现在也在争论中,一般认为战争模式没有太大变化的话,现有的单双座比例将维持很长时间。反对者则认为空战必然进入无人化的AI时代,有人战机会由目前的“作战武器”转变为“控制终端”,如此别说单双座了,要么战机全变成无人机,要么变成多人操作的电子战机、预警机。
双座战斗机有什么优势?为什么现在越来越少了,是必然趋势吗?
谢邀,双座,主要是因为一个人忙活不过来啊!!!
不仅仅有双座位战斗机,二战的时候还有三座或者四座的战斗机呢!
例如这架:
上面就得坐上一溜的德国飞行员。分别是驾驶员,领航员,雷达操作员,甚至还有后面的机枪手。
但是战斗机其实是一个人操作最为便利,在多人操作的时候往往会由于配合问题导致作战效能降低。
我们来看一下现在的双座战机:
首当其冲的是F-14,这款战机前座是驾驶员,后座是武器官。驾驶员操控飞机飞行,同时控制AIM-7和AIM-9导弹的发射。而后座的武器官则专注的使用远程雷达来搜索远距离空中目标,并利用AIM-54导弹对远距离目标进行打击。
这个原因主要在于当时的航电设计问题,后座这么一大堆的设备无法小型化,也无法让驾驶员在驾驶飞机和战斗的时候继续使用这些设备。因此为了降低驾驶员的负担,就专门额外加了一个人来负责远距离目标搜索和AIM-54导弹的发射。
这点和二战那架德国战机一样,都是出于一个人忙不过来的问题而做出的妥协。
同样:
F-15E后座的武器员也是以相同的原因存在的。主要这个人会负责对地攻击设备的操作。
在现在类似于F-22和F-35以及我们的歼-20上面,很多的计算机设备已经完全可以替代后座武器官的角色了。所以双驾驶员的战斗机目前就是相对减少了。
但是要注意一点的是——SU-34,虽然这是一架战斗轰炸机。但得拿出来说说。
这是安装俄式轰炸机标准进行设计的双座战斗轰炸机。看下驾驶舱:
飞行员采取并列飞行的状态进行布置。同时两个成员都有飞机的驾驶杆。这是为了在远距离飞行的过程中,飞行员可以做短暂休息所做出的设计。飞行员休息的时候武器官(右侧)可以协助驾驶。
但我们可以很清楚的看到武器官面前的屏幕要多于飞行员的屏幕。这也就体现了两者的分工不同了。
对于题主最后的问题,双座机会不会消失,其实并不太会。主要还得看工作负荷,如果出现了飞行员一个人忙乎不过来 的事情,其实还会继续生产和设计双座机的。
双座战斗机有什么优势?为什么现在越来越少了,是必然趋势吗?
可以减少负担,一个人干两个人的活太累了,双座战斗机可以保持良好的作战状态,双座战机主要任务是对地打击、反舰、侦察和电子战等,要是单纯的空战单座相比双座战机有优势,双座战斗机操控失误率比较低,不容易在操作方面犯下错误。在全球三、四代双座战斗机有F14、F15E、苏30、苏34等。(F14)(F15E)(苏30)
如苏34鸭嘴兽是并列座舱,飞行员和武器操作手,两者在高强度的工作中,互相谈话了解,让工作效率更高,更是在远程奔袭中体现出双座战斗机的优势,飞行员由于精神高度紧张,在驾驶中容易疲劳,中途可以作短暂休息,此时武器操手可以代替飞行员来驾驶战机,“鸭嘴兽”双座设计是可以双重驾驶飞机的,下图是左边为飞行员座舱,右边是武器操作员座舱,看仪表台就知道他们是如何分工的。
咱们来看多一组双座战斗机,苏-30MK2战斗机,有标配的后座舱,前座舱是飞行员,后座舱是武器操作手,当时设计考虑到战斗机可以数个小时的持续飞行,考虑到机组人员的生理排泄问题,特意设计有微型厕所,前后两者可以谈些轻松的话题让紧张状态得到缓解,由此可见,在实战当中两者达成一定的默契,能够出色的完成任务。
双座战斗机为什么越来越少了,是必然趋势吗?
是的,由于航电越来越先进,加上战斗机寸土是黄金,无人机是很好的证明,无人机能在远程遥控操作下,证实没有飞行员在现场的驾驶也可以出色的完成一系列任务,关键双座战机最致命的缺点,一旦被击落,意味着双座相比单座损失多一名飞行员,谁都知道飞行员的价值相比战斗机高出许多,可以说是无价的。
目前除了教练机是保持双座的,全球有五代战有三款,刚开始中、美、俄的五代战机都没有双座设计的,但网传歼20五代战机有标配双座的,有能力开发五代双座战机,证明一个国家有实力,无论财力和技术都体现出国家的强大,到目前还没得官方的证实。
二战时期,美国的TBD蹂躏者鱼雷机,这款战机需要三人同时操作,冷战期间,苏联老大哥有一款图128教练机也是三座的,三座相比两座更为浪费人力。(TBD)(图128)
认为双座战斗机随着科技越来越先进,减少或者取消双座设计是必然的,原因全球制造五代战机的一手资源紧缺和昂贵,一些国家望而生畏。
双座战斗机有什么优势?为什么现在越来越少了,是必然趋势吗?
因为自动化水平的提高,一个飞行员可以胜任多种复杂的任务能力越来越强。
双座战斗机最大作用就是,可以一个专注于开飞机,另一个去做其他活,从而分摊飞行员工作压力,提升作战效率,比如坦克都还要三个乘员呢。而双座战斗机越来越少的主要原因在于,计算机辅助和自动化水平的提升,一个飞行员可以胜任的作战任务能力越来越强,这是个必然趋势。
比如一个冷知识,二战时期飞行员进行空战前,还要自己手动去调整修正机炮瞄准具,战斗空域的高度、湿度和温度不同,都会造成弹道误差。现在谁还管这些,从七十年代开始计算机自动给出弹着点轨迹线,飞行员只需要轨迹线与目标重合时按下开炮按钮就可以了。到了现在不仅各种电子设备开始更加简单化智能化,人工智能辅助技术都已经开始在苏-57和F-35上运用。在未来人工智能技术发展的话,等于有好几个人帮你处理,甚至战机驾驶和操作都可以让人工智能帮你,自然对于飞行员要求越来越少。
从二战后双座战斗机发展来看,双座型战斗机另一个乘员主要功能职责有教练员、对地攻击武器操作员、雷达操作员、电子战操作员这几种。目前来看雷达操作员这一岗位设定已经被取消,教练员的岗位正在被取消。
教练员,一系列战斗教练机型。在F-22之前,绝大多数单座战斗机都有其双座战斗教练型的,这种机型跟单座型飞行性能相近。菜鸟飞行员从航校毕业后,分配到部队,在老鸟带领下驾驶该部队装备机型的战斗教练型,熟悉和适应该机型后,再被允许放单飞。从F-22开始,美国取消了这一机型设定,F-22和F-35都只有单座型号。一是为了省钱,双座战斗教练型跟单座型价格差不多,还要多开条生产线,二是虚拟现实技术发展,模拟器功能越来越强大,认为通过模拟器可以满足飞行员的机型适应需求。
雷达操作员,F-14和米格-31。F-14和米格-31的后座飞行员就是雷达和武器管制员的角色,其主要操作远程雷达和使用远程空空导弹,进行更好的远距离拦截。他们在其所处的年代都拥有超同级别的远程高性能雷达系统,但当时计算机自动化水平低,这些雷达操作比较麻烦,飞行员难以进行有效的操作和引导,所以设置了这一岗位。随着雷达和计算机自动控制的发展,高性能雷达操作简便程度大大降低,飞行员可以通过傻瓜式操作就可以进行驾驭。因而这一岗位正在退出历史舞台,实际上美国90年代初的F-14D“炸弹猫”,后座雷达管制员实质上已经变成对地武器操作员。
对地武器操作员,F-15E、苏-30和歼-15等战斗轰炸机。因为执行对地攻击任务,很多时候需要低空甚至超低空飞行去突破敌方防御系统,这种情况下,飞行员压力很大,需要保持高度的专注度,所以需要一个副手去帮忙操作执行对地攻击任务。同时后座操作员可以更好的操作观瞄设备,去侦察目标,判断目标真伪,并且评估打击效果,还可以操作电视制导武器这种需要高度人为干预,但抗干扰能力极强的武器。双座战斗轰炸机在执行对地攻击任务时的打击效率要远远强于单座多用途战斗机,所以这一岗位短时间内也很难被取消。
电子战管理员,EA-18G。主要负责操作各种电子战设备,对敌方雷达、通讯等电子系统进行干扰。这一岗位更难以被取消,原因很简单,难道你要让飞行员在学会开飞机之余,再去大学进修无线电相关知识,顺便考一本电气工程师的执照?
双座战斗机有什么优势?为什么现在越来越少了,是必然趋势吗?
首先从双座战机的需求因素来说,早前时候战机只用于制空作战,所以那个时候战机基本都是单座设计,但是后面随着战机作战任务的扩展,战机除了要应对制空格斗作战任务外,还要承担包括对地对海攻击任务,特别是在对地攻击作战中,如果还是延续之前单座设计的话,飞行员很难很好的同时完成飞行机动驾驶和对地瞄准投弹任务,所以这个时候双座战机的优势就体现出来了,双座战机中的前座飞行员依然专注于驾驶战机各种机动飞行作战,后座的飞行员则专注于对地对海瞄准攻击任务。
其次早前战机在执行突袭等作战任务时,受限于当时航空电子技术的落后,虽然战机装备的雷达探测距离越来越远,而且功能越来越多,但是仍然需要一个飞行员来操作这些雷达/电子吊舱等探测设备完成包括雷达搜索/电子对抗/火控制导等作战辅助任务。比如很多人心中喜爱的F-14可变后掠翼战机虽然搭载有“不死鸟”这种射程超远的空空导弹,但是受限于F-14载机雷达的虽然探测距离上百公里,但是在自动化上表现上并不是很好,所以F-14后座飞行员的主要职责就是在F-14战机发射不死鸟远程制空导弹的时候,操作机载雷达为不死鸟导弹提供目标搜索/指引任务。
再到现在包括F-18G和我国自主研发专职于电子对抗/电子压制等作战任务的电子战战机出现后,后座的飞行员的职责依然是执行电子对抗这些电子作战任务。
最后就是双座战机还有一个优势就是可以兼职教练机功能,毕竟从一个飞行员的培养过程来说,都是从低端航空器一步步上升到最尖端的超音速战机上的,而在这个过程中除了地面飞行模拟器的模拟飞行训练外,更离不开驾驶真正的战机飞行训练的需求,但是在一开始飞行学员并不具备单独驾驶超音速战机完成起降飞行能力,所以这个时候由后座的教练员驾驶战机完成起降过程,等到预定训练飞行高度后,再将战机驾驶权转交给前座的飞行学员,完成空中各种机动飞行和独立驾驶战机完成起降训练,直到飞行学员真正驾驶战机完成整个飞行过程完成放单飞。
到了五代隐身战机后,基本上所有的五代隐身战机都是单座设计,这背后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两点:
第一点:随着电子技术的发展和升级更新,很多新型战机装备的新型雷达等航电设备自动化程度越来越先进,原来需要后座飞行员操作的搜索/瞄准/持续火控制导等任务都交由计算机完成,前座飞行员只需要等待计算机自动完成搜索/锁定/下载信息后,是否选择发射导弹即可。
第二点是对于五代隐身战机来说,相比前代战机最大的改变就是隐身气动布局设计,如果还是给五代战机设定双座设计,首先对于五代战机而言,额外增加的后座会增加战机的空气阻力,降低战机的超机动飞行优势,而且额外增加的后座增加了战机的表面积,这对于战机雷达隐身来说完全是多此一举。
至于单座设计是不是未来趋势,这个是肯定的了。毕竟后座飞行员操作速度再快/反应能力再迅速,也不及运算速度越来越快的计算机快和同时具备多任务扩展能力,而且额外增加的后座飞行员除了会增加气动阻力和雷达反射面积外,还需要为后座飞行员额外设计驾驶舱/弹射座椅和生命保障设备,这些额外增加的设备不光会占据战机宝贵的内部空间,同时还至少增加了400千克左右的战机空重重量,等于是战机在最大起飞重量不变的前提下,少挂载了两枚中程制空弹或者一枚对陆精确制导炸弹。
而且从当下各国六代机研发趋势来看,别说双座战机已经成为历史了,就是现有五代战机的单座设计,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也会彻底被无人战机所取代。
双座战斗机有什么优势?为什么现在越来越少了,是必然趋势吗?
双座型战斗机越来越少?这应该指的是F-22、F-35、歼20这些四代机没有双座型。
此前的各种三代机,包括三代半的“台风”、“阵风”和“鹰狮”全都有双座型号。苏-35虽然暂时没有双座型,但它不过是苏-27的一个发展型,而且俄罗斯也有研发双座型苏-35的计划。
由此可见,双座型号越来越少仅仅是四代战机或者说隐身战机的一个特别现象。这个可能主要是两个原因。
第一,四代战机的机载电脑和传感器更加强大,能够让单个驾驶员掌控更复杂的战场态势,并进行更复杂的操作。不过个人认为,这个原因并不重要。
第二,可能才是关键原因。那就是四代机太贵了,尤其是开发费用贵,而且装备数量少,不值得再多花钱开发一款双座型。此外,四代机每一架都很宝贵,也不值得用于教练用途。所以,四代机的训练任务往往交给三代机或新一代高级教练机。
不过,四代机不研发双座型,未必是长远现象,也许很快就会被打破。双座型战斗机的作用主要是多用途作战,而且在未来,多用途作战不仅仅是空战+对地攻击的意思,也可能包含更广泛的概念。
现阶段,“忠诚僚机”概念已经开始出现。四代隐身战机在未来将成为指挥无人战机的核心,因此单座战机很难在执行空战任务时再负担无人机的指挥,这就给双座战机提供了研发的需要。(陶慕剑)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