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末期为什么感觉德军在死扛苏军却对西线盟军放水?
这是不可能的,德军并没有对西线放水,只是受战略局势影响,他们已经无法两面作战了,致使东西两线发生了不一样的变化。
1944年底到1945年,德军依次在东西线进行了两场大规模的反攻作战,分别是西线的“阿登反击战”和东线的“冬日春醒行动”,两次作战德军可谓是动员了最后的骨血,也榨干了能动用的所有资源,但作战结果却相当令人泄气,无论面对盟军还是苏军,德军一概输得精光。
因为诺曼底登陆的影响,盟军拥有了两条对德进军的路线,一个是自北非到意大利的南路大军,一个是经法国、比利时开辟的新战场,这迫使希特勒做出了在比法边境阿登山区打一场反击战的决策,为此纳粹德国进行了始终动作缓慢的国内动员,征集16-60岁的平民建立“人民近卫军”,继而又从捉襟见肘的东线硬是调回了大批精锐部队,储存的油料给养也一并全砸了出去,只为将诺曼底登陆的盟军重新赶下海。
在希特勒的美梦中,阿登是一次孤注一掷的豪赌,但它“必将取得当年奇袭法国时的胜利”,希特勒甚至认为可以一举拿下盟军囤积了海量物资的安特卫普港,让德军再次焕发活力,继而一鼓作气把南路盟军打回突尼斯,再回师东线,收拾掉讨厌的苏联。
事实证明这不过是痴人的妄念罢了,阿登反击战的战役发起时机的确拿捏的很准确,麻痹大意的盟军战线瞬间就让德军精锐打得千疮百孔,仅有101师和一些步兵在巴斯托涅顶住了进攻,形成了小小的突出部。
很快局势就发生了逆转,盟军虽然苦苦支撑,但德军亦陷入了后继无力的窘境,许多坦克再也没有能启动的燃油,弹药、食物也日渐匮乏。当巴顿的部队马不停蹄的驰援而来之后,德军在阿登的“反击战”迅速演变成一场溃逃战,强渡马斯河、拿下阿尔萨斯、攻克安特卫普的计划彻底流产,大批精锐部队和物资被消耗一空,德国实际已经完了。
命运没有给希特勒丝毫喘息的机会,阿登反击战时,盟军已经接洽了苏军,要求苏军在东线发动策应行动,给德军制造压力。苏军哪里肯放过如此天赐良机,干脆提前发动了计划的攻势,顿时就让东线德军也发生了崩盘。
于是,西线已垮的德军,连伤都来不及裹就又被调往东线,依旧死不认输的希特勒此时硬是发动了人生最后的掀桌——对苏联的冬日春醒行动。这场战争也被苏军称为“巴拉顿湖攻防战”。
这场战斗从1945年3月6日打到15日,德军最后的精锐装甲师们对匈牙利巴拉顿湖一带的苏联乌克兰第三方面军开始了悲壮的突击,但早有准备的苏军已经结束了此前一路狂攻的姿态,他们组织了严密的防线,来了个“以守待攻、以逸待劳”,德国的装甲突击便这样消失在苏联歼击车、地雷、坦克洪流的围歼中。
经过巴拉顿湖攻防战之后,德国已经彻底成为脱得光溜的少女,希特勒的赌本也全都输光了,剩下的一切不过都是苏盟军之间互相的拉扯和尔虞我诈而已,直到柏林战役都是如此,艾森豪威尔一个战略忽悠,就让苏军成了赶紧赶忙冲上去攻打柏林的冤大头。
正因为德军的老本都拼的一干二净,所以苏军、盟军方面的进攻纯粹就是一场速度的比赛,而盟军在这方面具有很大优势,他们零敲牛皮糖的解决了比利时、荷兰、卢森堡、法国、意大利一带的德军,早已打开了德国的国门,如果不是戴高乐对解放巴黎的执念以及蒙哥马利一堆乱七八糟的指挥,盟军能挺进德国的时间会更快。当然,艾森豪威尔做为盟军总司令也有基于美国的考虑,他们不希望共产主义崛起,也不愿意美军损失太重,还不能让英国人、法国人得势,利弊问题相当矛盾,这也促使了盟军攻势的减缓。
东线则不一样,德军最后的一股力量被调往东线对抗苏军,这让苏联方面的阻力明显大于西线,
其实苏军也有自己的战争节奏,1944年他们已经完成了“十次斯大林突击”,一共歼灭136个德军师,推进展现1100余公里,杀到了德国的家门口,将匈牙利、保加利亚、罗马尼亚等大批东欧国家都由德国仆从国转化成了苏联仆从国,还威逼芬兰等国家退出战争,剩下的只有秋风扫落叶般的对德攻势了。正所谓打得猛,抵抗就激烈,苏军直接对上了德军残余的力量,双方还客气什么?
当然,在希特勒自杀后,德军的抵抗趋势也确实发生了转变,邓尼茨、戈林等人很快就与盟军发生了接洽,继而商讨好了一应投降事宜,这期间手下们望风使舵,对着盟军纷纷倒戈而去。纳粹的高官们都清楚自己在苏联的土地上做了些什么,落在苏联手中还能讨得好?相比之下,除了杀犹太人外,德国在西欧也没做什么大孽。所以说,盟军只是来找场子的,而苏联则是来报仇雪恨的,这关系能一样?
二战末期为什么感觉德军在死扛苏军却对西线盟军放水?
这是种很错误的观点。西线对英美盟军指登陆诺曼底后的法国、比利时、荷兰、德国战场。44年6月6日诺曼底登陆到9月11日,西线盟军伤亡22万人,到45年5月8日德国投降,伤亡数为76万,可见9月后衰弱的德军给盟军造成的伤亡远大过诺曼底西线德军鼎盛时期。以美军计算,整个法国境内战事死亡57530人,而西线战争期间死亡数为135576人,甚至到45年4月德军残余已进入凌乱的散兵战,美军依然死亡10677人。
从战争进程来说,44年9月3日盟军占领布鲁塞尔,9月4日攻占安特卫普,以蒙哥马利为首的盟军高层充斥着圣诞节前结束战争的狂妄。阿纳姆战役德军给了盟军当头一棒,荷兰战线就此稳固,迟至45年4月盟军方才再次踏上阿纳姆的土地。44年12月阿登反击战和45年1月的北风行动,都是希特勒和德军图谋以进攻方式击败盟军求得有条件和平之举,而科尔马合围圈的坚守证明德军并不愿轻易放弃。
45年4月18日鲁尔区的德B集团军群32万人投降,西线德军中部战线有组织的抵抗趋于瓦解,大部德军溃散或静待着投降。即使是如此境地,汉堡的指挥官沃尔茨少将以海、空军和警察组成一个反坦克营于4月18-20日击毁40辆英军坦克和其他装甲车辆。许多德军官兵或出于保命的恐惧心,或对国家社会主义事业的忠诚,或珍视军人荣誉感投入对盟军的绝死无望战斗。
二战末期为什么感觉德军在死扛苏军却对西线盟军放水?
两权相害取其轻。虽然希特勒疯了,但德国大部分将领可不傻。
盟军诺曼底登陆成功后,德国陷入两面作战的险境。为了反击已攻到法国、比利时、卢森堡交界的盟军,希特勒亲自制定出一个阿登战役计划,妄想借助轴心国暂时的兵力优势,将西线盟军分割成两段,创造出第二个“郭刻而克”,迫使英美单方面与德国签定停战协议,从而可以集中力量对付东线的苏军。
为了实现这一计划,希特勒不惜将军队中的后勤人员编入作战部队,海空军的部分人员改为步兵,甚至下令将德国16岁至60岁的男性强征入伍,经过短期训练也编入作战部队,同时又从东线秘密抽调战略预备队参加阿登战役。
阿登战役初期,盟军由于麻痹大意,遭到了严重的损失,但很快回过神来的盟军,利用强大的空中优势,给予德军猛烈的攻击。德军装甲部队,在阿登战役中损失惨重,通往德国首都柏林的大门就此打开。
至此,德军从上到下,包括希特勒本人,对德国战败已心知肚明。同时也对他们在入侵苏联时所犯下的滔天罪行感到恐惧,生怕即将攻入德国境内的苏军给予同样的报复,因而集中大部分兵力在东线,对苏军进行拼命的抵抗。
有数据证明,在东线德军集中了214个师又14个旅,而在西线对美英盟军作战的德军,仅有60个人员和装备都不齐全的师。
在战争的最后阶段,西线的德军纷纷“放水”,希望美英盟军多占领德国的领土,而在东线的德军,不惜一切拼死抵抗,基至在苏军的重重包围下,穿越火线,选择向西线的美英盟军投降。
于是在战败后的德国,便出现了奇怪的一幕:攻入德国境内最早,付出牺牲最多的苏军,仅占领了德国三分之一领土,而美英盟军却在伤亡不大的情况下,占领了德国三分之二的领土。
两权相害取其轻。客观的说,德军将领主动选择向美英投降,在当时无疑是一种明智之举,即保全了自己和手下的将士,也让德国普通民众尽可能多的得以保全。
所以说德军在西线对美英的“放水”,也是权衡利弊下的智慧之举,后来的事实也证明了这一切。
二战末期为什么感觉德军在死扛苏军却对西线盟军放水?
二战末期,诺曼底登陆后的盟军迅速开辟了第二战场,而陷入末路的德军则不得不面对腹背受敌的两线作战的困境。如果分析这一段时间的战役,明显发现德军在对待英美为首的盟军和苏联红军的态度上大为不同。对于前者,在前期攻势尚猛,希特勒甚至曾希望一举将盟军赶下海。但是后期,却几乎是放弃抵抗的状态。而对于后者,从始至终,一直是顽强抵抗,令苏军每前进一步都付出了巨大的代价。
1944年底到1945年,面对已经成功登陆的盟军和反击势头迅猛的苏军,德军依次在东西线进行了两场大规模的反攻作战,分别是西线的“阿登反击战”和东线的“冬日春醒行动”。
阿登反击战1944年深秋,战争已从东西南三面向德国本土逼近,德国面临绝境,为扭转这一局面,希特勒决定集中兵力在西线发动一场使盟军猝不及防的攻势,夺回主动权。这个计划被命名为"莱茵河卫兵"。该计划的主要内容是:集中优势兵力,迅速突破盟军防线,强渡马斯河,夺取盟军的主要补给港口安特卫普,把盟军一分为二,并制造第二个敦刻尔克,然后再转过头来对付苏联。
希特勒为何会做出这样野心勃勃但是同样危险重重的方案呢?
原来据当时希特勒经过一番人稀,认为盟军虽然在德军的眼皮子底下从诺曼底登陆,但是立足不稳。而盟军的作战力量,在希特勒看来,似乎要比苏联人低上那么一些。这主要是因为前期英法的表现,给了希特勒这样一个错误的感觉。而美国人,当时的希特勒虽然很重视,但是同样认为美国大兵的作战能力和德国军人的素质相比依旧有一定差距。
况且和苏联不同的是,盟军身后是茫茫大海,如果前锋溃败,那么第二个敦刻尔克的局面形成指日可待。
阿登战役初期,也确实印证了希特勒的设想。盟军在西线共计有87个师,其中25个装甲师。然而在阿登一线却只有6个师的兵力。而且盟军高级指挥官们对德军反攻的可能性预料不足,认为目前德军的处境已不可能发动大规模进攻。没有太多戒备的盟军被突如其来的强大攻势迅速击溃。仅仅留下有101师这种精锐师抵挡住了德军猛烈的进攻。为盟军的反攻赢得了时间。
而后,迅速整顿后的盟军开始依靠装备的优势对德军的装甲军团进行狂轰滥炸,最终瓦解了德军的进攻势头,使得德军迅速败退。而败退后的德军,面对立足已稳的盟军再也没有觊觎之心,只能消极抵抗。
发现情况不妙的希特勒已经明白失败是注定的结局。于是将大量西线军队调往东线,准备死磕苏联。
冬日春醒行动面对德军对西线的进攻,盟军曾紧急求助苏军在东线策应。对于苏军而言,此次乃天赐良机,自然要及时把握。对德军展开了疯狂的反攻。然而在东线德军集中了214个师的力量,这些几乎是帝国的全部精锐。
虽然苏军的攻势极为凌厉,但是面对德军的顽强抵抗,进展十分缓慢。这就导致虽然苏军在很早就已经攻入德国,推进起来却要远逊于西线的盟军。
但是作为盟军首领的美国,却总是犹豫不决,一方面权衡英法之间的关系,一方面又因为在阿登战役中伤亡太重,担心过早进入德国会成为重点攻击对象。
就这样,东线的苏军在经历惨烈的战斗,西线的盟军却在犹豫不决。
而德国将领已经意识到在东线难以挡住苏军前进的步伐,如今的抵抗只能迟滞,而无法击退。对待盟军的进攻的态度更加消极,几乎彻底放开了西线,任由盟军开进德国的领土。因为基于同为资本主义国家的考虑,再加上他们明白自己曾经对苏联人民犯下的滔天罪行,担心苏联占领德国后会大肆报复。所以才出现了这样诡异的一面。
二战末期为什么感觉德军在死扛苏军却对西线盟军放水?
这种感觉说明提问者不懂政治与战争。当然是错的。一方面,德军与盟军交战,是按战争普遍规则作战,少掺杂政治和主观性因素,双方作战方式较直接简单,整体状况平稳,以力互搏,少有出格胡来的行为。另一方面,苏德战争完全不一样,双方由于意识形态的严重对立,以及德军在苏联境内的胡作非为,滔天罪行,使双方的作战又加上了残酷血腥复仇的意味,于是,随着战争深入,都是一心置对方于死地,打仗互不留情,不谈规则,一味杀戮(包括自己人)!自然给不了解奥妙的后人这种感觉。
二战末期为什么感觉德军在死扛苏军却对西线盟军放水?
事实确实是这样,在战争的最后阶段,许多德军部队甚至包括纳粹德国的高官们拼命从苏联人的战略包围圈中突围,其目的就是想逃到西线向美英为首的西方盟军投降。
之所以会发生这样的事情,主要基于以下三个方面的原因。
第一,意识形态和政治体制问题。东方的苏联实行的是苏共为唯一执政党的社会主义制度。社会主义制度最大的特点就是公有制。一切农业、工业、能源命脉都掌握在国家手中,不允许私有经济体做大甚至是出现。德国在纳粹上台以前一直实行的就是和美英类似的西方资本主义。对掌握西方资源和话语权的资本家们而言,东方的共产主义制度就是能够吞噬他们的洪水猛兽。即使战败,肯定也要向具有最大公约数的西方盟国投降。如果投降了社会主义苏联,德国肯定会被改造成许多德国政治精英不愿看到的样子。
苏联共产党Logo
第二,就是纳粹领导人迷信的种族论调了。以俄罗斯为核心的苏联虽然由多民族构成,但占其国家总人口主体的却是被纳粹分子视为劣等人种的斯拉夫人、高加索人等民族。这些民族在纳粹分子眼中或许要比犹太人好一点,但终归还是被起欺侮、鄙视的对象。长期视自己为高等雅利安民族的德国人当然不可能放下高高在上的嘴脸向被自己看不起的民族投降。而美英盟国的民族主体却是和德国人元祖有血缘关系的日耳曼人,投降也得向自己的远亲投降自然成了顺理成章的想法。
金发碧眼的雅利安人海报
第三,当然就是恐惧心理了。德国人进攻苏联以后一直执行烧杀抢掠的法西斯政策,德军对苏联人民犯下了不可饶恕的滔天罪行。苏联领导人斯大林又是一个有仇必报的铁血硬汉,战争中他曾多次下令不允许恶贯满盈的党卫军部队向苏军投降。如果落入这样一个领导人麾下的军队手中,后果就可想而知了。
斯大林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