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战争军营和粮库为何不设在同一个地方?不是方便敌人劫粮吗?

为何不设在同一个地方?那么我反问了,军队吃的完还是带得走大粮仓?大粮仓是谁都能打得下来的吗?“天下第一雄关”居庸关在古代也是个有名的大粮仓,有永丰、丰裕两仓,打它?你莫不是要开地狱难度?

不急,我们慢慢说,古代战争有个最大的问题——运输能力太弱。

相比今天的火车、飞机、卡车,古代人只能用牛、马、毛驴等畜力,而且这些东西在战乱年代也很精贵,所以大多数时刻,古人打仗得依靠征用民夫人拉肩扛的搬运粮草,而且古代还没特别好走的路,哪怕秦驰道也就那回事儿吧。

这种低效率运输的副作用就是“耗”,非常的耗!无论是人力是还是畜力,运多少粮路上就得消耗掉一定比例的粮,像汉武帝打匈奴,前线10万兵力,需要一次发动几十万民夫往前线接力,一斤粮运到前线的汉军手中,路上得消耗30斤。

拿破仑60万大军远征俄罗斯时也是如此,尽管时间已经迈入了近代,可运输效率却并没有多少本质的提高。作为军事体制的改革家,拿破仑认为“行军即战争”,因此他远比同时代的统治者更明白后勤的重要性,他省略了需要浪费大车拖运的军用帐篷,让士兵睡在露天,又把木箱等沉重的容器换成布袋,使马车可以拖更多的粮草。在进攻俄罗斯之前,拿破仑花费了相当长的时间在但泽囤积了能让40万士兵、5万战马50天消耗的粮秣,还从欧洲强行征用了3万辆马车和30多万匹挽马,只为维持大军的消耗。

可即便准备的如此充分,拿破仑最终依旧倒在后勤问题上,俄罗斯人借助冬天、频繁的伏击战和对漫长补给线的切断,最终促使不可一世的法军全面崩塌,给拿破仑吹响了送葬的号角。根据历史记载,拿破仑的后勤车队比汉武帝时代还是强不少的,四轮马车将后勤消耗降到了3分之一,可即便如此,60万人82天的消耗也是个惊人的数字。

在相当长的历史阶段中,人们根本没办法解决粮草的输送问题,因此无论中欧,古代打仗都会选择在前沿设立军用粮库和后勤基地,它们平时负责囤积和中转物资粮食,战时便成为支撑前线的后勤中坚,否则凡事都像汉武帝打匈奴、拿破仑打俄罗斯那样搞远距离输送,且不说成本巨大,漫长的补给线能安全吗?

所以,依靠“粮城”顶住,前线部队稳扎稳打步步为营的做法,成了古代战争的基本套路,毕竟古人的机动能力有限,输送能力更是有限。但这里需要注意,题主所述的“

军营和粮库为何不设在同一个地方”并不正确,成规模的“粮城”本身就是要塞,它们通常防守严密,地势讲究,物资充足,因此很难被一夕拿下。想想即知,谁会放心那么多粮食物资不重兵守卫?古代的道路又只有那么几条,还没有卫星导航,谁能轻易扎入敌后攻克粮城?对方有粮有人,使出个拖字诀就能让来敌吃不了兜着走。

而且战争有战争的套路,即便是经商,搞仓储超市,物资也不可能全堆在最利于走货的超市里,而是通过一个个大仓进行互相周转。战争也是如此,一个大的粮城囤积的是天量的粮食,它远远超过了一支军队的短期需求,有时需要供给的是多支军队,还需要配合整体战略,凭什么全送给一支军队呢?打仗的军队也不可能驮着一座巨型粮仓战斗,你走的动么?

待战火一起,大粮城的粮草便源源不断的分散开来,依照“粮道”来支援前线,有些粮食会在半路重新堆积,形成更次一级的中转站,继续支援前线,如此循环,理论上只要粮草足够,一支军队可以打到天边去。

实际上部队也有自己的后勤储备,而且一般不会很少,这关系到部队的作战能力,早在春秋战国时期中国人就已经明白给战场“算账”,以统筹一天需要消耗多少粮、能携带多少粮,这些粮能打多久的仗,为战争的计划作出打算。但前面也说过,古代运力有限,部队除了粮食外,还要运输兵器、甲胄、箭矢、营帐、药材、工具等很多东西,像后世志愿军那样,携带能供7天运动战的粮弹,就已经是不少军队的极限了。

再说了,古代封建统治者最防范的是什么?是军队。而如何控制军队呢?当然是控制粮食,一支有粮的军队是不慌的,而粮食的分配权被掌握在朝廷手中,很简单就能达到掐住将领命脉、避免对方投敌或造反的目的。

总而言之,大型粮仓是古人基于落后运力而做出的战争准备,真正的大粮仓本身就是兵营;当前线部队出击后,粮仓的粮草会有专门的后勤部队进行输送,继而不断依据战况形成新的屯粮点。也正因为粮道易断粮城难劫,历史上每次有豪杰攻破粮城,都会带来一场战略性的骤变。

古代战争军营和粮库为何不设在同一个地方?不是方便敌人劫粮吗?

谢谢邀请!

古语有云:”兵马未动,粮草先行!”。从古至今,后勤保障从来都是战争胜利的决定性因素之一。

粮食的生产是在己方的领地,粮食的储存更是在己方较为安全之地。所以,大型的粮库都是在后方。

军营随着战事的发展变化,要不断迁移,也会大小不一的许多的军营。军营随时迁移,粮库则不能。

所以,古代战争中阻断敌方粮道,攻取敌方粮库都是争取胜利的重要谋略。双方的存粮之地都是重要的军事机密,运送军粮一般也会有重兵护卫。

古代战争军营和粮库为何不设在同一个地方?不是方便敌人劫粮吗?

粮库在哪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士兵们到点能吃上饭。

最牛的人带兵根本不需要粮库,如西汉名将霍去病,兵强马快,杀到哪吃到哪,连碗筷都是敌人的。

聪明人能预先判断粮库设立地点,提早准备,取得主动权。治粟都尉韩信就是如此,他根据天气变化推测出行军路线,提前安排,把愁坏了的萧何萧大人高兴的不要不要的。

机动短促的战斗是不用考虑粮库这些劳什子事的,尽量先吃顿饱饭,养足精神,干完这一仗脑袋在哪还不一定呢,考虑这么多干嘛!

有人说,打仗就是打钱粮,这个我也认。阵地战、持久战、坚守战出现时,确实要认认真真考虑后勤供应的问题,往往敌对双方围绕着补给线发生的战斗特别残酷。

存粮的地点因时因地而定,可以在军营,也可以在附近,安全、方便就行,没那么教条。

古代战争军营和粮库为何不设在同一个地方?不是方便敌人劫粮吗?

古代打仗兵马未动,粮草先行所以粮草是重中之重!而粮草往往放置于自己可以控制的范围之内往往是自己的势力范围之内,较为安全的地方!粮草的安全往往决定着前方将士军心的稳定!

粮草往往是属于是战略物资。谁控制着战略物资谁就控制着前方的军队。如果将粮草也放在部队之中假设领军的将领投敌叛变,或者是自立,那中央政府就失去了对地方将领的控制权!那到时候地方将领有兵有粮,随时都有脱离中央掌控的风险!所以古代的行军作战所带的粮食往往是少则几天,最多也就半月!除非是镇守边关的藩王属于是皇帝的近亲属或者是特别特别放心的将领才会允许他们屯粮!也正而这种信任往往也是很脆弱的,纵观中国历史,你就会发现很多有粮有兵的藩王或者将领都会自立,或者是直接反抗朝廷!成为国家统治当中的不稳定因素!

而兵营往往是设在敌人较多的前线。那古代战争的话,根据实际的战争需求互换营地的时候其实还是很多的!比如说双方都有可能在某一个时候进行夜袭!那都袭击成功的话,粮食多的肯定损失大!那如果说双方互换营地,那粮食多的损失就更大!

合理的粮食多少是一种军队战斗力的保证,过多的粮食反而成了军队的累赘,因为军队迁徙,军人往往是指负责打仗而搬运粮食则需要更多的民夫!如果将将粮库和兵营受在一起。一来需要更多的军队进行把守减少了可以参战的军队人数,二来民夫本身也是要吃饭的所以对粮食的耗损更大。三来民服本身的纪律性是远远弱于军队的这使得民服成为军队当中的不稳定因素!

最后粮食的保存本来也是一个相对专业性比较强的活儿。需要定期的晾晒,保持干燥,防止被老鼠虫类损害,而这些前线条件的军队都不具备!

另外,古代的的粮仓也并不是没有军队把守反而是有脚为精锐的内卫部队把守。

觉得我说的有道理请您给我点个赞!

古代战争军营和粮库为何不设在同一个地方?不是方便敌人劫粮吗?

古代战争军营和粮库通常不在一起,原因:不是不可而是不能。

1、军队

兵法说“兵无常势水无常形”,古代的战争中的军队状态总是在不断运动变化中,根据战情需要,或据守或行军或占据高山之巅或露营山谷水边。

2、粮草

粮食和战马草料的储存场地是有严格要求的,不仅要防止因霉变、虫蛀、鼠害等损失。要求干燥,通风等,同时还要防火、防水、防盗.....因此不能像军队一样灵活移动。

3、后勤

古代没有公路。铁路,而那时候运输手段就是水陆舟车。水路还好一些,可以用船。土路一遇到雨雪,往往成为烂泥潭,牲口拉着的木轮车不仅运力落后,而且速度缓慢,加上人畜消耗,效率极低。比如当年霍去病攻击匈奴,粮草从内地运到酒泉,路上的消耗率占80%。

4.风险

另外军队和粮库不在一起,也有分散风险的考虑,比如军营被攻破,粮库就成了敌人的战利品;另外也可以通过粮草等补给物质控制军队,预防将领背叛军队哗变。

古代战争军营和粮库为何不设在同一个地方?不是方便敌人劫粮吗?

怕造反,放一处说反就反了,控都控不住。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