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国家的名字是怎么翻译过来的呢?例如韩国,为什么有些翻译结果为大韩民国?
外国名称的中文翻译,主要来源有2个:
1.中国人自己翻译的
2.该国自己指定的中文名称
大多数外文名称都是中国人自己翻译成中文的,大多数遵从的是谐音原则,且存在一定的历史演进。比如英国,英文写作“Britain”,中文翻译成“不列颠”,又因为“English”(英语)、“England”(英格兰)等发音影响,古代的中国人将之翻译成了“英吉利”。
过去的中国人实在是擅长于“信、达、雅”的文字运用,为了照顾外交,他们将褒义词尽善尽美的用到了船坚炮利的洋人身上。《广雅》有云:“英,美也”,那么“英吉利”自然就是“又美又幸运”的国家。
类似的国名有很多,比如“德意志”,它并非来源于惯用的“Germany”,而是来自于“Deutschland”的发音,德国首都“柏林”,也源于“Berlin”。还有“意大利”源于“Italia”,法国源于“France”(法兰西),爱尔兰源于“Ireland”,荷兰源于“Holland”,俄罗斯源于“Russia”等等很多。
还有些更早的翻译称谓,比如明朝时管西班牙、葡萄牙都一概叫做“佛郎机”,著名的“佛郎机大炮”即源于此。“佛郎机”并非直接音译,而是来自于中、西亚地区对“Frank”的称呼,这个音变调后传入南亚,在印地语里转换成了“Farangi”,很快被中国人翻译成了“佛郎机”。当然,有时候他们还被称为“红夷”,这个就是形容词意译了,红色毛发的蛮夷嘛。
俄罗斯早期还被称为“罗刹国”,说起来这个其实也是音译,只是翻译的不那么友好,与红毛夷、“西番人”差不多。
(注:法兰克本是日耳曼人族名,但在古代成为伊斯兰世界对欧洲人的称呼,类似中原人被一概称为‘汉人’的道理)
这类古称中文名其实相当多,比如今天的“马六甲”源于明朝中文名“满剌加”,新加坡叫还曾经叫“龙牙门”、“单马锡”、“淡马锡”,老挝古称叫“寮国”,反正那年代又没有汉语拼音,中国人的脚步走到哪里,就会给哪里起个中文名,这些名字要么是根据当地音译,要么是拍脑袋想的。
如今“英吉利”、“法兰西、“德意志”、“美利坚”等基本上都被简化处理了,成了我每次常见的英国、法国、德国、美国等等,但“意大利”、“爱尔兰”、“俄罗斯”等等则保持了原词,大概是觉得顺嘴吧。
类似韩国这样的属于自定中文国名,他们的英文国名是“Republic of Korea”,韩文国名是“대한민국”,按发音写成“Daehan Minguk”,至于中文“大韩民国”是他们一开始就立法确定的。
上图.大朝鲜帝国,笑笑就可以了
众所周知,韩国现有的文字是后造的,属于拼音文字,他们之前一直使用的都是中文,虽然如今中文被取缔了,但韩国民间要求恢复中文的呼声一直未绝,再加上拼音文字对史料、名词使用的缺陷,在重要的东西上,韩国人依旧保持了中文标注。“大韩民国”作为国家专有名词,当然也会被专门拟定。
上图.汉阳大学,我武汉都不敢这样叫
类似的东西还有韩国首都“首尔”,2005年前我国对首尔的称呼还是“汉城”,这座城市古代被称为“汉阳”(Hanyang),后来李成桂迁都后改为“汉城”(Hansung),都是有汉字记载的。但韩国1948年建国后,取消了“汉城”的称呼,将之改名为“首都”,发音为“Sieur”,美国人画地图将之标为“Seoul”,韩国人写中文依然称之“汉城”,直到2005年韩国觉得“汉城”会有歧义,于是选出了“首尔”这个法定中文名。
就连“ Korea”(高丽)这个词儿都不简单,如果按照英文国名来翻译,应该翻译成“高丽共和国”,只是中文中很少再在他们身上提及“高丽”了。如今“ Korea”这个词如今被广泛用于朝韩国名,甚至还有“South Korea”(南朝鲜)、“North Korea”(北朝鲜)这种不正规但蕴含历史沿革的称呼。
韩国的“韩”也是有说法的,别看今天他们在英文里高丽高丽的叫,中文的“韩国”源于朝鲜半岛古代的“三韩”,即“马韩、辰韩、弁韩”三个部落。这三个部落位居朝鲜半岛南方,汉朝时与大汉的乐浪、玄菟、真番、临屯四郡相据。这三韩对朝鲜半岛影响非常大,被他们当做祖宗一样看待,以至于后来他们还搞出个“大韩帝国”,只不过这个“大韩帝国”没嘚瑟几下就在1910年让日本吞并了,当时日本都没敢喊自己是“大日本帝国”呢。
总而言之,韩国事物的中文名称让韩国人自己做主了,他们是嘴上不说中文,桌子底下对中文了解的一清二楚。
日本与韩国也差不多,估计是岛太小了没啥风景只能看太阳,这个国家自古以来认为自己是“日出之地”,当年圣德太子给隋炀帝写信:“日出处天子致书日没处天子,无恙乎”?搞得隋炀帝怒槽都炸了——“蛮夷书有无礼者,勿复以闻!”总之“日本”这个词儿在古代就很有文化基础。
按照中国古代的写法,日本应该叫做“邪马台”、“倭国”、“委奴国”,好听点也是“扶桑”、“东瀛”,近代也有“东洋”的叫法。日本官方改名在《新唐书》中就有记载,称之“稍习夏言,恶倭名,更号日本。”意思是日本人学了点中国话,开始讨厌“倭”这个名称,于是改名叫日本。
比较有趣的是“邪马台”(邪 音 耶)这个最初的称呼,日语中“大和”与“山本”发音高度相近,比如动画片高达SEED的主角基拉·大和就是“Kira Yamato”,二战日本海军大将山本五十六则是“Isoroku Yamamoto”;很明显“Yamato”这个词儿与“邪马台”就是一个音。
这中间后来又发生了变化,日本人不是不满“倭”这个字儿么,他们于是修改了读法,采用了与“倭”同音的“和”,以“わ”(音 哇)字替代,于是“大和民族”就有了。后来他们进一步改了国名的用法,称之为“ひのもと”(日之本),继而又演变成了“にほん”(日本),“にほん”读作“Nihon 霓虹”,也就是今天日本的称谓。
日本明治维新以后,国力逐渐加强,之后一路上升成为世界级的强国,他们很快就坐起了帝国主义的美梦,将自己称呼为“大日本国”,当时这样的称呼相当多,还有如“大日本皇国”、“天皇神国”、“大日本帝国”等许多称谓。最后日本在1936年正式将自己改为“大日本帝国”,连同宪法、政府文件等等全部进行了汉字、注音的修订。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日本还维持了一段时间的“大日本帝国”,最后在美国人干预的宪法之中又改回了“日本国”这一称谓,而且由于尴尬的天皇制度,日本国名简单到没有任何附带称谓,它没办法称“共和”,更不敢称“帝国”、“王国”,干脆就啥都不嚷嚷了。
外国国家的名字是怎么翻译过来的呢?例如韩国,为什么有些翻译结果为大韩民国?
国家越小,越是喜大。什么大英帝国,大韩民国,大日本帝国……等等。不一而足,笑煞老夫。
外国国家的名字是怎么翻译过来的呢?例如韩国,为什么有些翻译结果为大韩民国?
这并不是翻译的问题,而是人家国家的名字本身就是叫做“大韩民国”。
其实他们国家所称的“大”字那是有一定的历史渊源的。
我们知道历史上的周边如韩国,朝鲜,日本等国家都是我们的中原帝国的附属国,他们接受了一套我们中原帝国制定的藩国朝贡的体系,而且也在各方面学习中原国家的文化,而这个“大”就是中原王朝的历史遗留。
中国历史上几乎每一个大一统的国家,国名中都会有一个“大”字,比如大明,大清“,而受我们文化影响的周边国家,也是如此,比如曾经就叫做”大日本帝国“。而韩国作为我们曾经的小弟,当然也不例外了。
早在明朝时期,当时的朝鲜太祖就曾请求大明帝国皇帝朱元璋册封国名,所以说韩国的”大“有一定的历史渊源。
当然过去是过去,可是在清末时期,中日甲午战争,清朝战败,朝鲜基本已经被日本给控制了,而朝鲜当时的爱国人士就有许多流亡海外,组建流亡政府,名为”大韩民国“。
于是在独立后,韩国也就一直沿用了”大韩民国“这个名字。当然也肯定是有他们国家对未来韩国能够富强昌盛的一种憧憬吧。(虽然这种可能性几乎地低到没有)
外国国家的名字是怎么翻译过来的呢?例如韩国,为什么有些翻译结果为大韩民国?
日本、朝鲜、越南的国名,包括泰国历史上的国名——暹罗,都与中国古代的王朝有着直接的关系。简而言之,这些国名都是中国古代的正统王朝所赐,日本二字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正统女皇帝——武则天所赐、朝鲜二字是明太祖朱元璋所赐、越南二字是清仁宗顒琰所赐,暹罗也同样是明太祖朱元璋所赐!换句话说,这些国名本来就是由咱们中国人命名的,或者是像朝鲜那样、先由对方提出几种选择方案,然后再由中国古代的皇帝选择其中之一并正式赐名。所以,这里面根本不存在翻译之说,因为这些国名从出现之初便是中文、汉字!
▲清王朝正式颁赐的“朝鲜国王之印”
(请注意,是印而非更高等级的宝、玺)
这里面还有一些小插曲:清嘉庆年间,清仁宗册封越南国王时,起初对方提出的方案是“南越”。因为南越国是中国历史上曾经出现过的诸侯国,其地域范围涵盖了中国的南方很多地区,清仁宗认为不妥,所以将“南越”二字对调,赐名越南并正式册封越南阮朝“皇帝”为越南国王。
▲清仁宗顒琰画像
当然,韩国二字有些特别,这是在日本侵占李氏朝鲜之后才出现的。日本侵占李氏朝鲜之后,为了彻底撇清清王朝与李氏朝鲜的宗藩关系,日本怂恿李氏朝鲜国王称帝、与清王朝“平起平坐”,故而将国名由明太祖朱元璋所赐的朝鲜二字改为了“大韩帝国”。因为彼时日本刚刚侵占李氏朝鲜不久,尚未在朝鲜半岛推行日化教育,所以彼时的李氏朝鲜仍然以汉字作为官方文字,“大韩帝国”四个字命名时使用的依然还是中文、汉字。同样不存在翻译问题,因为“大韩帝国”四个字本身就是中文、汉字。
▲日本首任“朝鲜统监”伊藤博文
至于现在的韩国,那就更加没什么可说的了。在二战结束之前,“大韩民国临时政府”长期都是由中国国民政府出资扶持的,金九等人长期侨居中国,中国抗战期间“大韩民国临时政府”甚至还一度随国民政府内迁到了彼时中国的战时陪都——重庆。在大韩民国正式建立后正式停止使用汉字之前,汉字一直都是“大韩民国临时政府”乃至大韩民国建立初期使用的主要文字。所以,“韩国”“大韩民国”同样不存在翻译的问题,因为它们出现之时就是中文、汉字格式。这里顺带说一说,韩国的全称是大韩民国,“韩国”二字只是简称而已,就像是咱们中华人民共和国简称中国一样。
▲位于中国上海的“大韩民国临时政府”旧址
至于其他国家,很大一部分都音译。比如咱们中国周边的印度、巴基斯坦等等,都是直接音译而来。也有一部分是部分音译、部分意译,如大不列颠、新西兰,不列颠、西南是直接音译,大和新则是意译。再如美利坚合众国,美利坚是音译、合众国是意译。至于美国二字,则是美利坚合众国的简称。当然,英国的情况还有所不同,这是一种历史翻译的延续或者叫做约定俗成也可以。晚清时期,彼时的国人根本搞不清英格兰和大不列颠的区别,索性就直接用英格兰来指代大不列颠,故而将其简称为了英国。但不管怎么说,历史上与中国存在宗藩关系的亚洲国家,国名基本上都是由中国古代的正统王朝所赐,是不存在翻译问题的,因为其从出现之日起,就是中文、汉字格式。
外国国家的名字是怎么翻译过来的呢?例如韩国,为什么有些翻译结果为大韩民国?
只要东亚汉字文化圈的基本都是直译,比如东京,人家也写作东京,读作Tokyo。韩语虽然现在不使用汉字,人家以前使用啊,大韩民国写作,대한민국 ,但是读作大韩民国。而且韩国以前在中国有成立临时政府,也是写作大韩民国。大韩民国是韩国的全称。
大韩民国来源
如果是西方国家或者不是汉文化圈的国家翻译就比较多样化,比如美国你知道叫America,这个也其实是音译,只是选的汉字就比较有讲究了。同样还有法国、德国、英国,但是有一些也是照搬日本的。因为日本跟西方国家接触的早,所以有时候也用汉字,我们就直接用了。
外国国家的名字是怎么翻译过来的呢?例如韩国,为什么有些翻译结果为大韩民国?
外国的名字,包括国家名、地名、人名,它们的中文译名多数是根据外语音译的,如意大利、洛杉矶、约翰逊等等。这些音译名字多数是按其本国语音用近似发音的汉字对应,因此不同人或用不同的汉语方言翻译出的外国名字可能差别很大。广东和福建是最早接触西方的,所以早期的洋名音译很多是按照粤语或闽南语发音的汉字近似。比如西班牙、葡萄牙,再如意大利在台湾就译为義大利。澳洲城市悉尼是中国大陆的音译,台湾则译为雪梨,因为南方话里很多地方n和l是不分的。再如前苏联的领袖戈尔巴乔夫,台湾译为戈巴契夫,因为闽南语发儿音困难,就省去了尔字。有的国名和地名是音译和意译混合的,如美利坚合众国,美利坚是音译,合众国是意译,美国是简称。再如新西兰,前面的新字就是英文new的意译,后面的西兰是音译,但是台湾则全部用音译为纽西兰。还有的名字完全用意译,如美国的黄石公园。也有的名字是华人移民所取,如美国的旧金山,它既不是音译也不是意译,来源于美国的淘金史。其音译名为三藩市或圣弗兰西斯科。对于日本、韩国、朝鲜、越南等中华文化圈的国家,它们的名字多数原来都有中文表达。本着名从主人的原则,就直接用他们自己所用的中文名称,如大韩民国、东京、胡志明等,由于不是音译,这些中文名字与原来的发音差别很大。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