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自己人被敌人抓住,到底该不该去营救?

假如自己人被敌人抓住,他是一个普通的士兵。通过谈判方式是肯定救不了的,只能闯入敌方去救。那么你们认为该不该为了一个兵去救人呢?(这里假设是10个人营救小队,风险是这十个人可能会牺牲,也可能会毫发无损的把人带回来,但是营救之前大家无法准确预估结果。)

慈不掌兵,战场上被俘的事件是无可避免的,但直到战争胜利之前,军人都应谨守岗位,避免做多余的事情,战争的资源也不可能投入这些事情。人们一般选择接受现实,反正打完仗也会有遣返的。

所以,尽管情感上很难接受,但战场上营救被俘人员并不是个正确的选择。为了一个士兵派出一队精锐,这是绝对错误的选择,战争拒绝低效费比的付出。被俘了代表你还活着,那么去救你的人却有可能会死。

有人喜欢拿《拯救大兵瑞恩》做比较,然而这只是一部电影,他们拯救的是主动跳入包围圈的伞兵而非俘虏,且瑞恩的被救有很大的政治影响因素,如果不是瑞恩的兄弟都牺牲了,也不会有高层的命令让部队去执行如此命令。

实际上战场上的战俘按照《日内瓦公约》的要求是需要尽快转移到安全地带的,除非条件不允许转移,毕竟让这些战俘留在阵地上谁也都不会放心,他们会起哄、哗变、趁机逃亡和重新加入战斗,如果不想彻底一劳永逸的话,战俘都会以最快的速度拖走。

战场上并不是没有花大力气拯救战俘的事情,美军在伊拉克战争中就策划了一起“拯救女大兵林奇”(Saving Private Jessica Lynch)的经典案例,他们派出了海豹部队和多支其它特种部队,以特种袭击的方式,硬是从伊拉克军控制的医院中救出了之前被俘的普通汽车兵林奇。

不过就如电影中的瑞恩一样,女大兵林奇被救本身就具有极大的政治因素。林奇被俘之后接受了伊拉克良好的医疗照顾,这些内容通过CNN记者的实地采访传播了出去,引发了美国国内的反战呼声,林奇父母到处“救救我女儿”的呼吁比总统的演讲破坏力还大,再加上林奇的伤势确实有点重,如果她死在病床上,将令美军在媒体上极为被动。

于是美军干脆策划了拯救林奇的特种作战,那会儿的伊拉克已经日薄西山,打不打都是个空架子,他们用牛刀杀鸡,冲入防守薄弱的医院大杀四方,救出了正在养病的女兵。之后“女大兵林奇”被塑造成美军的英雄,是“奋战到最后一颗子弹”的美国精神。

然而林奇在2007年的时候突然翻了案,她说美军利用她拍摄了虚假的英雄纪录片,他们试图用虚假宣传将自己塑造成英雄和象征物。而且她也没有“战斗到最后一颗子弹”,事实上她一枪都没开,为此林奇“衷心感谢营救她的战友”,但对电视台播放的拯救内容“不敢苟同”。

像林奇这样得到国家下令拯救的士兵能有多少呢?可以说这就是孤例,大部分情况下士兵的鲜血和生命是用来获取胜利而非消耗在形象工程上的,战争是个很冰冷,很考量价值交换的地方。

对战争国家而言,战俘其实也是资源,他们可以充当劳力,比如纳粹德国就用过战俘当奴工,二战后人们也这样对待被俘德军;他们也是下金蛋的鸡,比如日本二战时就曾经黑下了大批红十字会和家属交给战俘的生活物资;他们还能当人质,比如一战德国曾威胁不给战场上的美军霰弹枪兵留活口,而美国则回应:一命抵一命,德国战俘多的是。

就算什么价值都没有,战俘也可以用来交换俘虏,这是一项相当普遍的行为,所以完全没必要过分为不幸落入敌手的战士担心,该回来的迟早会回来,他们不过是换了个战场在战斗。

所以,正常的指挥官在正常的情况下压根不会下令让10人救一个被俘士兵的命令,除非这个士兵具有相当的价值。战争中无论是步兵班还是特战队,都应该用在更有意义的事情上,而非为了营救一个士兵陷入绝地。作为被俘的士兵,自身也应该有无人拯救的觉悟,像美国早就有《战俘参考手册》,教育士兵如何合理的以战俘身份坚持与自救。

当然,正如人们希望拯救己方被俘人员的心理一样,现实的战场上总需要一点人性的火花闪烁,这就是《日内瓦公约》的价值所在。

如果自己人被敌人抓住,到底该不该去营救?

谢谢!生命中有一种强大的力量和命运抗衡,这种力量就是爱,那里有真爱存在,那里就有奇迹。不管谁被抓住都应该救。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