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制RPG的由来是什么?

RPG是现代重要的步兵反装甲、反工事武器,关于它的设计自二战末期就已经开始了,主要的参考对象是德国的几款反坦克武器,如“铁拳”、“坦克杀手”,以及美国的“巴祖卡”火箭筒。

或者我们可以连一条脉络,美国发明了“巴祖卡”,德国通过巴祖卡制造了“铁拳”和“坦克杀手”,之后苏联又整合了三者的长处,继而开发出了自己的RPG。

美国火箭专家、液体火箭发明者、现代火箭之父罗伯特·哈金斯·戈达德(Robert Hutchings Goddard)是最早的火箭筒先驱,他设计了很多火箭,并于第一次世界大战末期开始了火箭军事化应用方面的设计,并将研究方向首次放到了较为轻型的“单兵步兵装备”上。

上图.戈达德博士

戈达德设计出了一门长达1.68米,重3.4公斤的轻型火箭筒,还开发了一种510mm长,3.63公斤的专用火箭弹。在阿伯丁武器试验场的试射中,戈达德火箭筒射出了685.8米的成绩。

上图.戈达德博士设计的火箭筒

不过,此时已经是1918年了,11月时德军宣布投降,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戈达德的新武器不仅丧失了本该大显身手的舞台,更失却了继续开发下去的动力。

上图.1918年版的戈达德火箭筒

但美国的火箭筒项目并没有就这样结束,1939年,曾在阿伯丁试验场任职讲师的陆军上校莱斯利·阿尔弗雷德·斯金奈(Leslie Alfred Skinner)接到了军械部的调令,将他从夏威夷基地重新调回执行“秘密工作”,这是一个关于“利用火箭作为武器使用”的计划,陆军军械部希望借助斯金奈丰富的装备知识,以评估和尝试开发这种新概念武器,他们的大致意思是,通过火箭向目标投掷一枚反坦克手榴弹。

上图.斯金奈

半路上,斯金奈被派往马里兰州,成为克拉伦斯·N·希克曼领导下的火箭实验室工程师,开始了小型化火箭系统的研究。1940年12月,斯金奈绘制出了第一个工程草图,这是一个肩扛式的管状火箭发射器,采用了类似无后坐力炮的设计,火箭弹在管内进行发射。

当年最大的问题是火箭弹的杀伤意义,这种武器如果只是单纯的飞出去轰炸敌人,那么它的实用性还不如一门曲射的迫击炮,过小的装药让火箭弹对装甲目标根本发挥不出威力。

上图.空心聚能装药的反装甲原理

不过这时候军械部得到了一个好东西,他们为了开发反坦克枪弹,从瑞士移民学者Henry Mohaupt手中搞到了“空心聚能装药技术”,Henry Mohaupt为美国陆军设计了M10反坦克榴弹,这成为那个年代美军重要的反坦克武器项目。

上图.M10缩水版的M9反装甲榴弹

美国陆军开发的M10反坦克榴弹并不好用,HEAT虽然好,但它重达1.8公斤,根本不能打多远,只能让人去接近并挂在坦克上面使用。无可奈何的美军只好转而开发轻量版的M9型,M10被当做鸡肋扔到了一边。

正在开发火箭筒的斯金奈看到这东西后,简直觉得天上掉下馅儿饼——他有成熟的发射系统和尾翼稳定弹体方案,陆军的M10榴弹的战斗部从尺寸到质量都与自己的火箭弹超级契合,而且HEAT无视弹丸速度的破甲特性,完美的解决了火箭弹威力的问题。

斯金奈之后将发射器设计工作交给了海军的爱德华·厄尔(Edward Uhl)上尉帮忙,他自己则全情投入了火箭弹的设计中。爱德华·厄尔从一堆废弃物中找到了几根钢管,焊接出了第一个火箭筒管,然后用一副衣架制造了瞄具。而斯金纳则将一个旧灭火器罐改造成了火箭外壳,当融合进M10的战斗部后,第一挺实用型的肩扛式火箭筒工程原型就这样诞生了。

1942年5月,两人扛着这门炮进入了阿伯丁的试验场,军械发展部负责人马库斯·巴恩斯准将当时刚巧路过,他看到了斯金奈与厄尔正在炮击坦克,火箭筒发出了巨大的呼啸和火焰。巴恩斯凑上去问斯金奈他们在干什么,于是他也得到了试射的机会,并且一炮就轰掉了一辆坦克。

无语的沉默后,被巴恩斯唤来的高官们接管了火箭筒,他们试射完了全部的弹药,包括十几枚假弹。仅仅就在当天,美军停掉了几乎全部的反装甲武器项目,然后勒令把这根能反坦克的管子赶紧生产出来,马上送上战场。

于是呼,斯金奈火箭筒眨眼就成了美军制式武器,通用电气也在当天签署了30天生产5000门的订单,M1火箭筒成为美国历史上最快的武器开发-生产合同。

10月时,北非的美军得到并使用了这些武器,他们甚至没有经过训练,却打得德军坦克闻风丧胆。之后美军对盟军公布了火箭筒技术,并且将之列入“租借法案”的武器援助清单。

上图.乐器巴祖卡

随着M1型火箭筒在盟军中快速蔓延,它一时之间收获了大量的好评,继而也得到了许多乱七八糟的名称,比如“约翰的大XX”。为了阻止士兵们愈演愈烈开车行为,美军最后选择将“巴祖卡”(Bazooka)这个来自乐器的外号推广并固定了下来。

实际上正是因为“巴祖卡”的出现让德国人找到了灵感,继而仿制和发扬了火箭筒武器。二战期间的德军对单兵反坦克武器相当看重,它们几乎毫无遗漏的设计和复制了对手们全部的相关装备,连苏军的“莫洛托夫鸡尾酒”都不放过,火箭筒这么特殊的反装甲武器当然不会被忽略掉。

“巴祖卡”在坦克与重炮成群的苏军中并没有荡起太大的涟漪,但德军却关注上了这款武器,北非和苏德战场上缴获的“巴祖卡”被送到了德国国内,德国人没多久就弄清了空心聚能装药的秘密,并研制出了RPzb43/54型反坦克火箭筒。

RPzb43/54口径比“巴祖卡”要大,德国人不知是出于什么心态,在这款火箭筒上也使用了88mm的口径。除此之外,RPzb43/54与“巴祖卡”没有什么本质的区别。

因为德国人的火箭弹技术不过关,配套的RP.G.4322火箭弹燃烧延迟较大,这样很容易令RPzb43的发射者被尾焰毁容,所以1943年后续开发的RPzb54型增加了护盾。

如果没有护盾板,那么发射RPzb43时最好佩戴上防毒面具再操作这支武器,而且这样还可以避免吸入其固体燃料的毒烟,要知道RPzb43/54的烟雾不是一般的浓稠。如果可能的话,连石棉手套也最好也一并佩戴,很烧手的。

这种放大的德国版“巴祖卡”被被称为“坦克杀手”,它光发射筒就长1米8,重约10公斤,炮弹重3.25公斤,德军开发了好几种炮弹,最远的射程可以接近200米,倾斜破甲深度160mm,当时苏军的坦克完全挡不住它的炮击。

但“坦克杀手”作为重复使用的火箭筒,开发的速度并不快,1944年它才磕磕碰碰的真正投入实战,而且它的发射药类型居然还分夏季和冬季。

正在“坦克杀手”研究的同时,通过吸收“巴祖卡”技术,HASAG公司为德国陆军送上了一份新武器样品——“Panzerfaust klein”型反坦克武器,他迅速引起了德军的极大关注。

“Panzerfaust klein”又被昵称为“小伙子”(Gretchen),它并不能算“火箭筒”,只是个简易榴弹发射器;其战斗全重3.2公斤,战斗部重1.5公斤,内部填充了400克梯黑炸药,而发射管里则装填了54克的发射药。HASAG公司声称它能在40米(实际30米)的距离上攻破140mm的装甲板。

“Gretchen”在1943年7月通过了德军的定型,投产型号以“Panzerfaust 30”的名字生产。这种武器结构简单而廉价,就是个火药燃气喷射榴弹的简易无后坐力炮,一次性用完即扔。德军将这种武器作为救命稻草大量生产,最高峰时仅1个月就制造了20万支。

“Panzerfaust 30”只有30米射程,比扔手榴弹也强不了多少,而且这种武器还需要夹在腋窝下发射,无形中增加了人员的伤亡率。所以德军后来开发了能打得更远、破甲深度更大的型号,比如能打60米的,就叫“Panzerfaust 60”,能打100米的,就叫“Panzerfaust 100”,穿甲能力也从140mm提到了220mm。

后期德国还试图开发150米和250米射程的“Panzerfaust”,但这些铁拳都因为战争的结束没有完成。

“铁拳”总体来说还是相当成功的,距离是近了点,可当时美、苏军并没有什么坦克能抵御它的直击。它的效率也超过反坦克手榴弹、简易燃烧瓶和不靠谱的反坦克枪,还远比战防炮、反坦克炮要灵敏。一时之间,美、苏军被“铁拳”轰得猝不及防、头破血流。

吃了亏的苏军也对德军的新武器产生了点兴趣,对缴获的“铁拳”进行了研究,但很快就不再关注。当时的苏军已经处于大反攻阶段,“铁拳”这种更适合单兵防御的武器不太适合,再加上各个工厂的产能已经塞到了极限,根本没功夫也没闲心再去生产一种反坦克武器。

生产仿制虽然滞后了,但不代表苏联就真的对新武器充耳不闻,实际上他们有更多的打算,尤其是见识过德国坦克的重甲后,苏军对现有的反装甲武器赋予了更高的期盼,而无论是“巴祖卡”还是“铁拳”、“坦克杀手”,要么太低效,要么太粗糙,总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这是苏军无法容忍的。

从1944年开始,苏联终于开始了大规模的反坦克武器试验,“巴祖卡”、“铁拳”、“坦克杀手”都被拉到试验场上进行分析。苏军的理念很简单,将三者的长处合为一体,那么便有了最好的火箭筒。

负责苏联火箭筒设计的是乔治·帕夫洛维奇·洛明斯基(George P.Lominskiy),他们放弃了“铁拳”的一次性设计,同时又对“坦克杀手”巨大的重量不满,“巴祖卡”口径太小,对未来的重装甲肯定构不成威胁,那么整合起来,苏联的火箭筒应该是:有巴祖卡的便携性,可使用不同的大威力弹药,使用铁拳那样的超口径弹药,还要能轻松简单的装填。

新型火箭筒在1944年内完成了设计和样品的试制,苏军最初给它的名字是“LPG-44”,但很快就改成了“RPG-1”。

这种新型火箭筒采用了30mm的发射口径,弹药是更大的超口径弹药,扳机式肩扛发射,全重3.6公斤,空重2公斤,长1米,只能射出75米远的攻击范围。苏军认为火箭弹这种武器并不精准,打远了没有丝毫的意义,还占用重量,无端增大了发射筒的厚度,所以75米射程已经很好了,再远不如让重型火炮来说话。

不过,由于当年苏联科学技术上的短板,RPG-1虽然早早的成型了,却一直没敢大规模的用出去,连装备部队都不敢。原因主要出在苏式空心装药的穿甲能力和火帽故障上,随后还发现了推进剂也有问题,温度变化会大幅度的影响发射性能,总而言之RPG-1的可靠性很差,状况连连,以至于研究从1944年持续到1948年,最终被新开发的RPG-2取代。

虽然计划失败了,但RPG-1却是个实实在在的奠基者,今天的RPG经典构型即源于RPG-1,与其说它是第一代RPG,倒不如说它是初号技术工程样机。

RPG-2其实是RPG-1的并行项目,它取材了RPG-1的一些经验,没有等其完全结束研究工作便开始了独立开发,随后RPG-1的成品还与RPG-2的试验品进行了对比测试。正是这场测试毁掉了RPG-1,苏军认为RPG-2已经很完美了,所以RPG-1的研究可以先暂停,集中力量一起将RPG-2变得更完美,结果这一停就是永远。

GSKB-30设计局在1948年将全部的相关研究精力投入到RPG-2的研究之上,美军当时已经推出了88.9mm的“超级巴祖卡”,这令苏联高层相当期待看到自家火箭筒的良好表现。

1949年,RPG-2的成品推出,它改用了40mm的发射口径,使用82mm的PG-2超口径火箭弹,全长比RPG-1多了20厘米,全重4.67公斤,空重2.89公斤,PG-2弹重1.8公斤,射程提高到了150米,能打穿200mm的均质轧制钢板(RHA),可靠性上更是比RPG-1高一大截。

朝鲜战争以后,RPG-2得到了苏军的大量应用,同时也被援助给了许多同阵营国家,包括中国在内都获得了RPG-2的生产技术和许可证。在随后的世界冲突中,RPG-2的身影无数次的出现,不过由于被仿制的特别多,它们的名字也都不一样。比如我国称其56式40火,南斯拉夫叫M57,越南称B40,捷克叫P-27,埃及叫PG-7,相当之多。

再之后,世界坦克装甲车辆的发展异常迅速,RPG-2的反装甲能力还没过60年代便已经孱弱不堪,沦为直射榴弹发射器,所以苏联很快就顺势推出了RPG-4火箭筒。

不过还没等到它大规模装备,RPG-2的直系后代RPG-7便被推出了。各种方面都更优秀的RPG-7在1961年被苏军装备,它被认为是RPG系统中最经典,也影响最广泛的一型。

在后续的发展中,RPG-7具备了串联战斗部、温压弹战斗部、杀爆弹等多种弹型,真正成为了多功能的步兵战斗武器,也成为美军后来几十年最咬牙切齿的装备。

这便是RPG的由来,至于后面的发展,我想完全不必写了,因为到RPG-7这里时,神教已经足够辉煌,没有什么是一颗RPG不能解决的……

苏制RPG的由来是什么?

不请自来

关于苏联在二战时期的单兵反坦克能力一直是让人诟病的。

除了反坦克手雷就是燃烧弹。除了这两种,还有一种就是14.5毫米反坦克枪。

就是它

不过这东西也就是打打二号坦克那种还行,像德国后期的虎式豹式坦克,这种枪是完全不够看的,所以可怜的苏联步兵就只能肉搏坦克。

在这方面苏联有自己的方法,比如这东西。

152毫米自行火炮,被称为动物杀手。被这种炮的炮弹击中的话,坦克会被直接炸成碎片。

不过战斗民族对于火炮的口径不会满足的。所以又有了这东西

就在这样大口径的碾压下,装甲部队渐渐抵抗不住苏联的战车了。

而88炮这种东西数量十分笨重,难以适应灵活的反坦克需求,所以德国最终被迫设计出一种单兵反坦克武器。

他就是铁拳。也有一种称呼是反坦克榴弹发射器。W君更喜欢前者。

这个东西其实不是我们现在的火箭筒,而是一种小型的预装填无后坐力炮。

由于没有火箭动力,所以铁拳的发射距离很近,大概是在80米左右。而且还是一次性的。

由于这种东西操作简单,威力也很大,聚能破甲弹头可以在30度倾角的情况下击穿200毫米的装甲。

而铁拳出来不久,德国又研制出了能够重复使用的火箭筒。

那就是坦克杀手

苏联的坦克部队对这种东西感到十分的头疼。1945年,德国最终投降,苏联就找来了一些德国的火箭筒,自己研发制造了。

没过多久,RPG就出现了。

在设计上,苏联也采用了聚能破甲弹,和美国巴祖卡以及坦克杀手不同的地方是,RPG是超口径的,而后两者是等口径。只在威力方面,RPG的威力会更大。

RPG是Rocket-propelled grenade的缩写,意思是火箭推进榴弹。

RPG最著名的型号就是RPG-7了。

它不止能反坦克,还能发射反步兵的榴弹。

这款武器在各种国家广泛流传,可以说是用的最多的火箭筒了。

但是RPG-7也有缺点,第一个就是头重脚轻容易受到风的影响,第二个在于没有串联战斗部,所以无法对付反应装甲。

苏制RPG的由来是什么?

RPG是苏联改进德国铁拳发射器的一个型号,专门攻击坦克,知道今天还在战场上使用,二战临近尾声的时候,苏联得到了铁拳为代表的反坦克技术,他们如获至宝,并对铁拳刮目相看,成为苏制RPG的蓝本,首先,生产出RPG 2,后来又有了著名的RPG 7,与铁拳不同,RPG不是一次性的,可以重复装药,而且威力更大,和早期和许多早期的类型一样,RPG也是靠弹头实现杀伤的,凭借空间装要技术摧毁目标,射手扛着发射器,瞄准目标,只需扣动板机,就可以实现精确的连锁反应,第一,火箭助推器把弹头以每秒110米的的速度打出去,另一级火箭点火,炮弹脱离发射器之后,稳定尾翼张开,炮弹在空中旋转,稳定姿态,冲向目标,弹头击中目标破碎,金属锥形孔周围的炸药点燃,致命的喷射流打窜装甲,打进坦克内部,造成人员伤亡,引爆车载弹药。

苏制RPG的由来是什么?

你好,RPG,即Rocket Propelled Grenade的简称,翻译过来是火箭助推榴弹,我们俗称火箭筒!

苏制RPG和AK47 107火箭炮被称为“游击神器”,因其质量小,携带方便,威力大,射程远,使用简单,价格便宜,结构坚固耐用,所以成为各地区武装势力的标准装备!而且用途广泛,上可以打直升机,下可以打坦克 装甲车 火力点。在美国电影中,我们经常能看到士兵惊恐的大喊一声“RPG”!然后就见一枚火箭弹拖着长长的轨迹飞来,击中载具后腾起一团火球!可见RPG带给人们的巨大恐慌和心理压力。现在绝大部分的RPG是指苏联在1961年开始研发装备的RPG-7型,是在RPG-2式基础上改进发展的反坦克武器

其实,RPG的设计原型是德国二战后期研发的“铁拳”反坦克火箭筒,1942年之后,德军面对苏联红军庞大的坦克集群一筹莫展,虽然有更好的“虎”“虎王”“豹”等坦克和歼击车,但都被海量的T-34坦克啃的连渣都不剩!而88炮此类神器数量又太少,所以,面对前线的紧迫需求,海因里希.兰格韦勒研制出了“铁拳”反坦克火箭筒,虽然射程比较近,只有30-150米,但是便宜数量大,可以人手一具 使用方便 孩子都会用 破甲威力巨大,装备数量最多的“铁拳”100M型,破甲威力达到了200毫米,这使得德军步兵拥有了可靠的反坦克能力,在乡村 城市街道等复杂地形给与苏联装甲部队大量杀伤,令苏军坦克部队深感头疼。

二战结束后,对“铁拳”威力有着深刻印象的苏联研发出自己的铁拳,即“RPG-2”,从本质上说,“RPG-2”就是“铁拳”直接技术移植过来的,各项战斗数据和“铁拳”差不多,咱们大名鼎鼎的56式40火就是该型的国产仿制品。

到了60年代,西方各国开始研制装备二代主战坦克,“RPG-2”由于初速低,精度差 威力也嫌不足,因此,在2型的基础上,研发了“RPG-7”型,7型重新设计了发射筒身结构,采用合金钢材料制成,重量变轻轻,更易于携带,增加了光学瞄准镜可以有效测定距离,可以修正目标速度和风对弹道影响,提高了设计精度,还在火箭弹上增加了增程发动机,可以增加榴弹的射程,可以使用微光瞄准镜和红外夜视瞄准具,增强了夜战能力,7型的射程最远可达到近1000米,破甲威力最大为250-300mm,完全能够满足当时步兵反坦克火力的需求。

再之后的RPG-18 和RPG-22 26 27 28 32 等等,性能越来越先进,外形越来越欧化,感觉没有了7型那种火箭弹头裸漏在外的苏式粗犷了,因此,7型也就成了我们最常看到,最经典的RPG了!

苏制RPG的由来是什么?

俄式拳击有以下几大特点:

一. 发力科学 很多俄国拳手的重拳几乎都是轻描淡写之间打出来的 但威力却很惊人!代表人物:茨尤 戈洛夫金 这样的发力能让俄国熊们轻松的打出重拳但又不耗体力 并能持续施压

二 特色的节奏感 俄式拳手很少见那种速度超人 但他们的节奏很有特色 并依靠大量的腰部晃动 代表人物:茨尤 小黄毛

三 漂亮的前手 极强的控制力 跟第二点相辅相成 俄罗斯拳手的拳台控制力都是一流的!

“美式拳击” 单单本身 就有伪命题的嫌疑。因为美国人种多 民族多 包容性强 所以一直没有统一的打法!看看泰森 伦纳德 琼斯 福尔曼 阿里 弗雷泽 霍亚 等等等等 这些拳王都是美国人 但却没有那两个风格完全一致!

侧面也说明了美国人对个性的包容性

总体来说 两国拳击都很厉害 但个人感觉美式对身体素质的要求更高 看看那些美国拳王 十有八九都是万里挑一的天生好身体 或天生神力 或快如闪电 相比之下 俄国人的身体素质就太普通了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