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二战德国不打苏联全力打英国会是什么结果?
不是如果,德国已经这么干了,将英国这个钉子拔掉是德国一直以来都希望做到的事情,更是1939年开战后的直接目标,但德国用尽了办法也干不掉英国,只能望洋兴叹。
站在德国的立场上,英法与苏联其实都是很烦心的钉子,但在战争彻底扩大前,英法是主要矛盾,苏联却可以暂时安稳于拉拢。
但在英法等国眼里,德国与苏联都是应当被遏制的对象,快速崛起的德国令人心中不安,英国不愿出现一个挑战自己霸权的国家出现,法国更不愿德国人再强大起来,又跑到凡尔赛宫加冕。
所以英法主导了“绥靖政策”,他们对纳粹政府的各种硬性作为视而不见,怂恿着德国往东边扩张,卖地卖脸卖队友,期望德国在发展过程中,如第一次世界大战前那样,与扩张的俄国碰上轨,然后两边爆发矛盾互相消耗。
不得不说这种国际安排是相当狡猾的,既遏制了苏联向东的扩张,又避开了锋芒毕露的德国,战争再怎么打也会是先在东方先燃起,然后西方找借口插手战争,一石二鸟之计便成了。
但希特勒的确比当时暮气沉沉的各国政府更有能力,他借着绥靖政策的软弱,一路吞噬了原奥匈帝国散碎的领土,让自己壮大了起来。这其中德国与苏联东扩的矛盾也确实爆发了出来,比如匈牙利和塞尔维亚问题就是如此,《慕尼黑协定》期间更是如此。
所以说,纳粹第三帝国与苏联的矛盾的确是迟早会爆发的问题,苏联可以在1938年找英法等国协议苏捷、苏法条约,以共同围堵德国,那么以后无论是扩张的德国遇到苏联,还是扩张的苏联遇到德国,矛盾是必然的,更别说二者是互相扩张。
但是,希特勒和斯大林耍了一手好默契牌,苏联遏制住了对德国东进的不满,转而拼命整合内部事务,大力推行军火研制和生产,为战争做准备,甚至计划出了一条“东方战线”。而德国则一边大摇大摆的啃着东欧,一边尽可能的逼迫英法等国让利。到最后苏德合作打波兰时他们才发现给耍了。
很长的时间里,英国、法国都是德国最如芒在背的东西,也是世界局势的直接操纵者,希特勒将之列为主要矛盾,一方面借着英法愚蠢的绥靖政策壮大己身,一方面又为英法的这种控制感到如芒在背。所以当波兰战役爆发后,德国与英法的矛盾集中总爆发,直接引发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欧陆战火。
到法兰西战役的时候,德国已经可以说是全力出动了,他们干掉了法国、比利时、荷兰,将英国赶下了海,甚至差一点点就令英国投降。所幸英国拥有德国无法企及的强大海军,还有广袤的海外殖民地,要拿下英国真没那么容易。
虽然英国人通过敦刻尔克撤回去了,还丢失了几乎全部的重装备,但德国人却不敢贸然的上岛,在围绕不列颠展开的一系列策划和战役中,德国人花费了极大的代价在对付英国上面,却始终没有成功。
最大的问题是海军,德国虽然掌握有捷克、奥地利、波兰、法国这几个欧洲大军工区,但他们没有掌握起一支堪大用、成规模的海军,而当年的英国海军是号称世界第一的,除了邓尼茨的潜艇外,德国根本没有与英国海军能正面一战的东西,无论是俾斯麦还是沙恩霍斯特,开出去都是让英国人群殴的下场。
在这种情形下,德军有再大的力气也使不出来,跨海作战不比单纯的陆地作战,军队运过去都难,怎样保障部队的战斗力?英国海军只要往海峡中间一拦,任你多少潜艇也不敢上去送死,跨海的几十万大军只能被活活憋死在英国本土,他们得不到增援,得不到补给,得不到有效的重武器,丧失了机械化优势,除非能开无双一样把满岛都是的英军割草,否则德国反倒会快速赔掉自己好不容易赚来的国运。
正因为不敢下这么大的赌注,希特勒在攻英问题上一直显得很犹豫,他已经将德国的海军整个抡出去卡英国的脖子了,空军也派出去与英国人打大规模空战了,在局势没有质的改变的情况下,陆军不可能丢到岛上送死,也没法往岛上丢。
这就是德国当年遇到的最大问题——做梦都想掐死英国,却犹如打上了棉花,怎么都使不出力。在谈论历史有“如果”时,怎么都回避不了这个问题。
恰恰也正是因为看到德国使出吃奶的劲与英国开撕,苏联这才得到了喘息的机会,甚至他们希望德国与英国的消耗战争无限期的延长下去,最后两国彻底打成烂摊子,苏联便能得到最佳的入场时机,到时候一举干掉德国的东欧力量,这种景象想想都激动。
希特勒并不愿意看到苏联成为另一个背后的芒刺,所以选择了对苏联先发制人,毕竟国际局势一日三变,假如美国、英国通过对苏联的政治许诺和支持,换取了他们对德提前发动进攻,德国就真的被动了,起码先发制人还能打个措手不及。
事实证明希特勒的决策并没有大错,苏联早就有对德的摘桃子计划,而且边境堆积了大量的军队,这些部队普遍有密度却无纵深,更像进攻的集结地而非国土防御阵地,所以轻易让德军分割消灭。
所以我们的结论其实是很显而易见的,希特勒的决策并没有问题,难的是德国并没有掌握天时地利。德国已经使出了最大的能耐进攻英国,却在海峡天堑面前始终下不了嘴。而苏联根本不能放任不管,他们就是个最可怕的变数。
假如德国不管不顾的将大半兵力丢上英伦三岛,那么势必会招引来英国海军的疯狂拦截,届时战争肯定会是升温,但德国拿不拿的下英国暂且放在一边,苏联那边就真的不会出击吗?斯大林可不是善男信女。
如果二战德国不打苏联全力打英国会是什么结果?
我们细看历史的话,其实希特勒进攻苏联不一定是错的,毕竟不能唯结果论。在当时的情况下,纳粹德国如果继续进攻英国很可能把战争打成消耗战,甚至成为添柴战术,被英军磨死在英吉利海峡。即使是打成消耗战也是希特勒完全无法接受的,因为德国的兵员有限。
其实我们在看二战历史时经常有一个错觉,就是纳粹横扫欧洲,非常强大。但这真的是种错觉,纳粹其实是个很脆弱的政权,他的军事力量并不平衡,能够横扫欧洲很大程度上是依赖闪电战这种几乎就是偷袭的方式,一旦进入对峙的消耗战就会暴露出很多问题。而且纳粹德国在海军构成上也非常糟糕,我们津津乐道大西洋上的海狼战术,可是这个战术是德军最后承受不了损失而终止的。老朽能拿到的资料,一直到战争中期,德国海军依然只有两艘航空母舰,后来改装了四艘,还没参战就被炸沉了。
英国这样的岛国,陆军没法单独登陆,闪电战就打不起来,海军又没有大规模运兵能力,后方登陆战也打不了。那时的英伦三岛可不是只有英军一国的部队,几乎是欧洲的联军。唯一的办法就是用空军先头打击掩护,可是不列颠空战纳粹又没赢下来。如果希特勒还要继续硬打的话,纳粹陆军起码得做好20-50万的战损准备,这是会动摇陆军基础的行为。也正因为如此,在敦刻尔克希特勒才下令停止追击,没有把那40万英法联军赶尽杀绝。
另一方面,在纳粹进攻英国的这段时间里,苏联早就完成了清洗后的军队重建工作,等待希特勒的就是几百上千万的苏联红军杀进波兰,一路西进。有足够的证据表明,如果1941年纳粹不进攻苏联,苏联也会参战。
所以,如果希特勒不去进攻苏联,继续和英国死磕的话,他有可能打下英国,但损失会非常严重,那么他的下场将会更惨。没有卫国战争损失的苏联红军,甚至能用钢铁洪流淹没整个欧洲。
如果二战德国不打苏联全力打英国会是什么结果?
我是曾云金飞马,我来回答此问题。
德国如不攻打前苏联,全力攻击英国,那结果没有什么不同。这个就牵涉到纳粹德国的军事战略问题,就是最高统帅部的军事意图是什么?他想要达到的目的是什么?
德国军事实力最强的是他的陆军,他的闪击战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当时已然成为最成功的。而海军实力相比是不够强的,在敦刻尔克大撤退时,英,法联军撤到英国30万人。
如德国海军强大,则会封锁英吉利海峡,不让撤回一兵一卒,但海军实力不济,则徒呼奈何!而且空军实力虽强于英国,空军元帅戈林以为以他的战鹰就会使英国屈服。但是在英伦三岛上空的对决持续一年,最后以失败告终。这个也说明英国在首相邱吉尔领导下无畏的气慨,和正义战争必取得胜利的具体表现。
不列颠之战也是希特勒的纳粹德国为攻打英国登陆作战取得制空权而进行的战争。1940年5月,英国人看到德国的咄咄攻势,已经席卷西欧洲,因英吉利海峡风急浪高,仅存英国在苦撑,有英国存在,则欧洲也存在,其他欧洲国家的流亡政府全在英国。
英国深知自己将是德国的下一个目标,所以做好了最坏的打算,英首相邱吉尔说“我们要以上帝的名义与黑暗与邪恶做斗争,决不低头。"因而做好准备。当时英国人发明了雷达,建立了51座雷达站,成“L"型分布于英吉利海峡一侧,利用雷达指挥,引导英国皇家空军,英国也是第一个雷达与空军协同作战的国家。
英国人在雷达上能够分辨出敌我双方,可用雷达检测,调配英国皇家空军。德国人却对此一无所知。而同时英国也开足机器设备来生产战机,虽然是英国战斗机直到7月还只有700架,但到8月中就生产到1600架战机,已经足可以与德国进行空战了。
英,德双方的空战开始于1940年7月10日直到1941年6月结束持续一年时间,德方损失战机1977架,优秀飞行员2585名,而英国损失战机1744架,优秀飞行员1542名。
不列颠空战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的大规模空战,它以纳粹德国失败而告终,是盟国第一次在与德国的交战中的胜利,这次胜利意义非凡,难怪英国首相邱吉尔能说出哪著名的演讲,“近一段时间以来,在我们岛屿上空进行的这场战斗,达到了空前的程度。但我们付出了巨大的努力,我们铭记,在人类历史上,从来没有过这么少的人对这么多的人做出这么大的贡献!"
纳粹德国进攻英国的"海狮计划"是早于对苏联的"巴巴罗萨计划"的。是德国在对英国战争失败后才开始的对苏作战。也的确是因为英吉利海峡而阻挡住了德国陆军的闪击战,德国的登陆计划也因英国空军炸毁了德国海军百艘运兵船而搁置,也因为英勇的英国空军的决不屈服的空战胜利而保护了英国。
二战的历史告诉我们自强者天必助之,正义的力量必然战胜非正义的,不管黑暗邪恶当时多强大,必将会被正义力量所摧毁。
以上是我的观点,敬请批评指正!图片来源于网络。
如果二战德国不打苏联全力打英国会是什么结果?
如果德国没有进攻苏联,而是继续攻打英国,结局会怎样?虽然这个问题只是个假设,但有很多人确实把德国在二战的失败总结为应该先拿下英伦三岛,当苏德战争爆发时,斯大林也曾主观地认为德国在没有解决英伦三岛问题之前,是不会贸然进攻苏联的。那么,如果德国真那么做的话,结果会如人所愿吗?
首先,德国进攻苏联是跟闪击战的逐渐壮大稳步推进的。在人们的意识中,多数人认为阿道夫就是个狂热扩张分子,如果没有他就不会有二战爆发。可是,尽管他在狱中写了一本书,也提前把战争要做些什么描述在字里行间,可他毕竟是个血肉之躯,也需要一支军事力量和作战理论来支撑他的野心。所以,在1933年上台以后,他也用了6年的时间做准备,而进攻苏联,只是他走的最后一步棋。
一方面,有一支军队和有一套可供作战需要的军事理论,是第三帝国发动战争的基础。由于一战后英法强加给德国一些苛刻条件,客观上讲,保留10万陆军部队里,德国国防军高层事先还是非常有远见的,除了保留一大部分参加过一年的青年军官外,还一直把研究一战的作战理论放在首位,这才涌现了古德里安、曼施坦因、保卢斯等一大批有作战经验又有理论支撑的中坚力量,这既是第三帝国重新崛起的希望,也是阿道夫发动战争的可靠基石。
而在作战理论上,古德里安创建的闪击战理论与阿道夫的快速扩张需要不谋而合,虽然这个作战理论还存在一定的缺陷,但经过闪击波兰和闪击西欧的检验,德军统帅部在时间和速度上,闪击战的效果远远比弥补缺陷更重要。从一定程度上讲,闪击西欧的成功掩盖了东进的漏洞问题。
另一方面,闪击苏联是德军边打边实践调整部署的。站在80年后的人们,是从总结的角度,也是已经看到了战争结果的情况下,才敢主观地去评价德军进攻苏联该不该的问题,而在当时,德军面临的并非闪击战能不能成功一个问题,而是闪击战能不能在英法联军和苏军面前这种新型战术会不会有效果。
因此,在闪击波兰时,德军发现,波兰仍然沿用的是一战的老战术,骑兵加马车运输,甚至传统的冷兵器作战方式都用上了,德军两个集团军群不费吹灰之力就赢了第一局。接下来在与英法的对抗中,德军巧妙地绕过了马其诺防线,从阿登森林奇袭出现在比利时,打了英法一个措手不及。第二次见证了闪击战是天下无敌,这才让德军飘飘然起来,认为几个月时间就拿下了整个西欧,用半年时间拿下苏联也不在话下。
其次,在先进攻英国还是先进攻苏联的问题上,阿道夫跟斯大林想到了一块。一些人更愿意把法西斯政权的建立算在阿道夫是头一份上,实际上,墨索里尼才是阿道夫的导师,在第三帝国崛起之前,只有意大利天不怕地不怕,墨索里尼一直想跟英法较量一番,如果没有意大利提前去动英国在北非的奶酪,德国还不会那么快地展开两线作战。
事实上,在阿道夫心里,他也清楚德国在当时是处在一个什么样的环境下生存发展,从发动战争的时间准备上讲,6年时间组建一支可以打遍欧洲无对手的地面部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何况德军还迅速发展起来了一支空军和擅长狼群战术的海军。但如果同时招惹苏联和美国,这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这里面还有英法联军就蹲在家门口看着。
所以,在法国投降以后,德国才敢展开对英伦三岛的进攻,而在敦刻尔克大撤退之前,法国的300万陆军和排名世界第4的海军,德军也是望尘莫及的,何况还有英国远征军前来支援。
从这个层面讲,占领法国以后,阿道夫确实有先拿下英伦三岛的打算,先后进行了海狮行动、对伦敦的突袭以及展开大西洋作战,唯一的不足,就是中间隔着一条英伦海峡,德军的优势在陆军装甲部队,为了进攻英国,古德里安已经没日没夜地建造水陆两用装甲坦克了。
再次,闪击苏联,除了阿道夫野心膨胀,战场形势也让他高兴昏了头。从时间跨度上讲,进攻苏联的巴巴罗萨计划是1940年8月份开始筹划的,11月份保卢斯负责进行了图上作业和部分修改,12月18日阿道夫就下达了第21号作战指令批准了这个作战行动。原计划是1941年5月份展开行动,但中间出现了两个突发事件,一个是意军在北非被英军打得抬不起头,阿道夫只好派隆美尔组建北非军团去增援;一个是巴尔干半岛又不平静,德军派了一个集团军群去灭火。当然,关键的问题是隆美尔到了北非之后,英军反过来被德军打得抬不起头来,除了北非战场胶着在一起外,皇家空军自身也难保,根本没有能力对德国构成威胁。
正是战场形势似乎对德军非常有利,西线基本上又是一边倒的状态,而德军的装甲部队正闲着没事做,加上1939年苏芬战争中,苏军的装甲部队被芬军打得够惨,而日本关东军也答应在适当时候在西伯利亚搞出点动静,客观上讲,德军认为这个时机进攻苏联非常难得。
因此,通过以上的分析看出,德军在进攻苏联之前和苏德战争爆发以后,德军跟英军的作战一直就没停止过。如果按题主的想法,1941年6月22日德军不进攻苏联,那么德军可能面临两个大麻烦,一个是苏军可能趁虚而入,不一定会进攻德国,但会对东欧各国动手,比方说罗马尼亚、或者芬兰等等,到那时候德军再想进攻苏联难度就大多了;另一个就是美英法同盟的问题不好解决。只要是德国一门心思进攻英伦三岛,美国绝对不会坐视不管,而法国虽然投降,但戴高乐指挥的自由法国阵线以及不愿投降德国的那些人,一定会和英美联手,结果自然是德国重新回到谈判桌前,输得更快了。
如果二战德国不打苏联全力打英国会是什么结果?
历史没有如果,但既然题主问了这个问题,我们可以稍微探究一下题主假设的进程。
如果德国没有进攻苏联,还是继续攻打英国,结果会怎么样?
德国占领法国之后,欧洲大陆上除了苏联已经没有像样的对手。隔着英吉利海峡,还有一个拥有超多殖民地的“日不落帝国”—英国。此时的德国可以用一个抖音段子来形容,“好嗨哦,感觉人生已经到达了高潮,感觉人生已经到达了巅峰”。拿下英国,就是统一欧洲了呀,苏联先不谈。
“海狮计划”把英国炸的稀巴烂,然并卵,德国自己的损失越来越大,轰炸效果越来越差。英吉利海峡的控制权还在英国人手里。东线的苏联在边境布置重兵,说是防御,真实原因难说。
个人看法有3种结果。
第一种结果,德国和日本强力协作。日本在东线苏联边境重兵驻扎,牵制苏联。德国加大力度快速攻下英国,令苏联美国来不及反应。然后立即调转枪口攻打苏联,和日本一起从东西两线攻打苏联。到时候苏联的日子不好过了,很有可能被逐渐瓜分。这样的话欧洲和亚洲就完全被德日两国占领,德国占领大部分,日本获得小部分。世界三大强国,美国、德国、日本,德日联合起来干美国,持续胶着。剧情怎么发展可以看看美剧《高堡奇人》脑洞刚刚的,高清写实的描述了德国日本占领全世界的场景,德国当大哥,日本当小弟。
第二种结果,如果德国不管东线,继续打英国。美国不会坐视德国占领德国,让欧洲被德国统一。单纯的给英国输送军火已经不够了,开足国家机器马力,飞机大炮可劲儿造,出武器出军队,海陆空全方位攻击德国。德国虽然科技发达,军队素质高,奈何资源缺乏,兵员补充困难。闪电战不能拿下英国,陷入持久战不是英美对手。德国主力军队聚焦西线,苏联看到美国出手,德国失败是早晚问题,捡漏时机已到,从背后插德国一刀,从东欧一路攻城掠地,直捣德国本土,最终还是会形成和美苏两国瓜分德国的局面。
第三种结果,德国打英国的同时,苏联东线攻打日本势力,日本被苏联按地上摩擦。待德国占领英国的时候,苏联打下多少日本领土就占到多少。日本被严重削弱,但还是一个强国,这是为帮大哥德国打掩护的代价,想跟大哥一起二打一苏联。但是东线无论是占领范围还是资源都不足以再对抗苏联,西线德国刚打完英国,也无力对抗资源军力一级棒的苏联,美国也德英、苏日混战时,占领东南亚。最终形成美国、苏联、德国、日本四大强国的世界格局,谁都不愿坐视哪一家独大的情况发生。
历史没有假设,只能遐想。有实力谁都不敢小瞧你,苏联,美国谁都不敢小瞧。没实力如波兰只有被西方忽悠,被德国苏联瓜分的命。
如果二战德国不打苏联全力打英国会是什么结果?
德国没海外殖民地,石油储备用完了就去苏联那边抢去,给日本占东南亚一个道理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