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建国一天的以色列,为何能够打败七国联合部队?
以色列能打赢阿拉伯联军,这其中有很大的侥幸成分,但也有必然性。给以色列复国站台的是战后最具影响力的美国和苏联,而阿拉伯联军只是一帮封建性质的酋长军队,拜的是约旦这个盟主,先天就注定了失败。
事先老王也要说一句,那些对第一次中东战争过程的文字早已是被众人嚼过的甘蔗,没有什么意思,老王觉得不妨从犹太复国的历史着手,从另一个方面看看犹太人“独立战争”成功的必然性。
可以说,无论从政治上、建设上、外交上、文明程度和发展水平上,以色列人都远远胜过当时的阿拉伯人,早在战争之前,他们就已经是这里的多数民族和主人了。
那么,让我们上溯历史,简单的了解一下以色列人复国的过程:
以色列人为了这个“建国大业”,花费的心血和时间相当长。他们在历史上不止一次的希望能重回旧地,夺回耶路撒冷,重新成为死海边这块土地的主人。
16-17世纪时,巴勒斯坦的犹太人只有3000-4000人,1845年人口已经达到1.2万,以耶路撒冷、太巴列、萨法德、希伯伦四个“犹太圣城”为主要聚居区,他们被称为“伊休夫”(yishuv 犹太社团),不断接受着犹太富人和英国贵族的援助,建立了不少聚居点。到1882年,巴勒斯坦犹太人达到2.4万。
1882年时,一个叫“比鲁”的犹太人派别掀起了“阿利亚”(朝圣)运动,将犹太人的朝圣活动转化为大规模的外来移民活动,怂恿着外来犹太人建立定居点。像银行家巴龙·德·罗斯柴尔德都参与了投资,他在定居点离申-列锡安创立葡萄庄园,还一举夺得了1900年巴黎世博会的金奖。
罗斯柴尔德甚至投放了谣言,称:“罗斯柴尔德男爵要购买土地,提供免费的定居所。”忽悠大量周围阿拉伯国家的犹太人前来聚集。
掉巴勒斯坦犹太故地的投资被犹太老板视为下金蛋的鹅,他们一边推进移民,一边获取利益,连自己人都算进生意经里,实际上形成了犹太民族的殖民与文化推进。这次“阿利亚”为巴勒斯坦又带来了2.5万犹太人,吸引了相当多的东欧、俄罗斯等地犹太人移民。
上图.犹太人也“朝圣”
1904年,第二次“阿利亚”带来了3.5万外来移民,巴勒斯坦犹太人数量接近9万。因为俄国1903年爆发的排犹浪潮,这次的主要人员来自俄国,夹杂着一些白俄罗斯、立陶宛和波兰的犹太中产家庭。
这段时间的迁徙极大的充实了犹太人在巴勒斯坦的人数,更被犹太复国主义认为是“对犹太民族意志力的挑战”。在犹太人的努力下,1916年时“希伯来语”已经成为巴勒斯坦地区的重要语言,并在1917年被英国官方宣布为“官方语言之一”
不过,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犹太人过的并不好,1914年时奥斯曼帝国视他们是“敌国人”,大量的驱逐犹太人。再加上战争和蝗灾、旱灾,犹太人的数量急剧下降。再加上奥斯曼帝国切断了犹太社团对犹太人定居点的经济援助,这让犹太人从接近9万下降到5.6万。
因为土耳其的这层仇恨,英国人成为当时犹太人的有力支柱,投桃报李,他们组织了犹太人构成的“锡安运输队”,随后又建立了归英国人指挥的“犹太步兵团”,有5000多人投入了对土耳其奥斯曼的战斗。
当时的犹太人相信帮助英国人就是帮助自己,特别是帮助英国人占领巴勒斯坦后,能改变犹太民族的命运。正因为如此,英国人迅速的在犹太人帮助下进入巴勒斯坦,并在1919年的巴黎和会上将该地纳为“委任统治区”。
同时犹太人也得到了英国人和美国人的承认和支持,1917年英国战时内阁的外交大臣贝尔福获得授权,发表了著名的《贝尔福宣言》,内容中明确称:“英王陛下政府赞同在巴勒斯坦建立犹太人的家园,并将尽最大努力促进这一目标。”
这封宣言以致函的形式发给了犹太复国领导人昂内尔·沃尔特·罗斯柴尔德勋。它所代表的背景是英国人70万巴勒斯坦阿拉伯人的控制,和对占比10%不到的犹太民族的扶持。也正是如此,犹太人与阿拉伯人的矛盾日趋紧张。
上图.希伯来大学奠基
1918年,犹太人在东耶路撒冷的斯科普斯山上位“希伯来大学”进行了奠基,邀请了英国人、阿拉伯人和各犹太社团领袖,他们称:“新生活的胚芽将在苦难中诞生”。
1921年巴勒斯坦阿拉伯人就已经开始了对犹太人的大规模袭击,仅1年时间,犹太人在暴乱中死亡47人,伤146人,阿拉伯人则死亡48人,伤73人。英国人不得不放下《贝尔福宣言》,开始端平阿拉伯人这碗水。
为此,时任殖民大臣的丘吉尔在听取各方面的述职报告和声音后,英国政府发表出一项名为“丘吉尔白皮书”的声明,希望缓和双方的问题,并成立双方代表参加的立法议会,甚至直接为阿拉伯人承诺:“未来的自治政府不会以犹太人的发展为前提。”
犹太人为此忍气吞声了,同意了这一建设性方案,但阿拉伯人却断然拒绝,直接要求建立巴勒斯坦国。这显然对英国的殖民地位是种挑战,啥?我帮你搞犹太人,你说要在我日不落帝国里面建国?阿拉伯人低下的政治能力无疑坑害了自己。
上图.一战后犹太人打着“共产主义”的旗帜活动的相当频繁
战后1919-1923年的第三次“阿利亚”期间,犹太移民又增加到9万,此期间仍以东欧、俄国(苏联已建立)的犹太人居多,此外也增加了不少德国、奥地利和巴尔干地区的移民,而且与以往移民不同,年轻人特别多,不少还是社会主义理念者。犹太人不仅在当地开始收买土地开展工业,还说服当局建立了铁路和公路,一派欣欣向荣,连“犹太总工会”也建立起来,形成了涵盖社会、经济、生活、福利、武装的政治组织。
正是依托“犹太总工会”,犹太人定居者们建立起了军事组织“哈加纳”(自卫军),他们在总工会的领导下开展各项对犹太定居点的护卫工作,并朝着建立正规军努力。不过因为对阿拉伯问题发生分歧,正规军没有建成,反而分裂形成了“哈加纳”和“伊尔贡”(民族军事组织)。
上图.“橄榄山”上下来的犹太妇女
1924-1927年,第四次“阿利亚”又为巴勒斯坦带来了6万多犹太移民,这部分移民60%来自混乱的波兰,还有20%的苏联人和10%的罗马尼亚人,剩下的则为东欧人和阿拉伯地区吸引来的犹太人。与前次的理想主义年轻人不同,这次的移民多为身家满满的商人,说白了,许多人就是来“避税”的。他们涌集到特拉维夫,为这座城市带来了相当活跃的投资气息,带来了大量的工厂建设和商店、信贷,让特拉维夫的人口从1.6万暴增到4万余。
到20世纪末,巴勒斯坦犹太人口达到了史无前例的15.7万,虽然人口占比仅为17%,却形成了该地区的经济核心,并且购买了相当多的土地,还通过工人运动和社会生活运动极大的提升了自身的文化影响力。
当时的犹太人对和平还是充满憧憬的,他们称希伯来大学是“巴勒斯坦地区民族间取得谅解的工具”,1925年的大学落成,这代表着犹太人通过教育手段对地区民族融合的一种尝试。
不过1929年的“西墙事件”又重新揭开了两个民族的伤疤。因为摩利亚山的“西墙”问题,民族冲突再起。以色列人认为“西墙”(哭墙)是他们古老文明留下的见证和遗迹,他们要“买下西墙”。而阿拉伯人认为这是他们的圣地“阿克萨清真寺”的一部分,是穆罕穆德升天前驻足的地方,以色列人这是“亵渎先知”。
宗教摩擦造成了双方上百人死亡和300多人受伤,英国当局逮捕了上千人,但阿拉伯人认为这是以色列通过外交途径制造的偏袒,因为被捕的大多数为穆斯林。
1933年,希特勒上台后,纳粹的排犹主义一浪高过一浪,最终形成了对犹太民族更残酷的迫害,这直接促使了第五次“阿利亚”活动的到来。截止1939年,巴勒斯坦地区骤然涌入了近30万犹太难民,仅1935年当年就移民6万人,这也使得犹太人口在巴勒斯坦总人口达到了47.5万,占比30%,大部分是德国移民。
人口的增多必然带来话语权的增加,尤其是这帮因为生活所迫移民的德国人,他们拥有良好的技术和各行各业的人才,相当于为职业单一的犹太人社会直接冲入了一个完备的社会构造。医生、律师、学者、科学家、企业家、军人、工程师一概不缺,这让人口虽多,却一盘蒙昧的阿拉伯人瞬间就给挫了下去,二者从文明质量上已经不是一个量级了。
特拉维夫等大城市开始了飞速的发展,依托战争的工业需求,犹太人发展出医药、机器工业、冶金、化工、纺织等多个门类的产业,连他们农业产出的水果罐头也行销得到处都是。
这种不对等的生产能力也造成了巴勒斯坦阿拉伯人的生活退步,毕竟以色列人靠30%的人口就能轻易提供50%的地区税收,而占比70%的阿拉伯人却只能维持同样的数字;大批失业的阿拉伯人成为新一轮矛盾激化的源泉,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到仇视犹太人移民的行列。
1936年,阿拉伯人成立了“阿拉伯最高委员会”(AHC),开始号召阿拉伯人总罢工,抵抗犹太人的持续移民和“复国主义”,要求建立独立的阿拉伯国家。
这种行为进一步刺激了英国当局,毕竟他们的殖民控制核心就是这帮阿拉伯人,建立“阿拉伯巴勒斯坦国”无疑是对殖民统治的破坏,AHC的罢工、闹事、打砸抢烧更是直接对英国经济利益的破坏。所以英国人迅速的投入了镇压,并在后续阿拉伯人将斗争矛头对准英国殖民政府时,毫不犹豫的动用了犹太人的武装力量,大批犹太准军事组织与马耳他、埃及调来的2万英军合为一体,加入到英军镇暴的队伍中。
上图.1938年夺回耶路撒冷旧城的英国士兵
持续的骚乱一直持续到1939年1月,最后以英国政府强行解散了AHC告终。阿拉伯人在此期间不停的控制交通要道、破坏通讯联系、占领小型城镇,甚至耶路撒冷也被占领过。英国人在冲突中死亡了700多人,犹太人死亡了1500人,而阿拉伯人在残酷镇压下死亡了5000人,英国对巴勒斯坦的实际控制几近瘫痪。
上图.英军1939年耶路撒冷抓到的阿拉伯“叛军”
也就是这个时候,英国人想出了“分立两国”的概念,即“皮尔委员会分治计划”,寻求建立一个占巴勒斯坦20%领地的犹太人国家和一个阿拉伯的巴勒斯坦国。这成为此后巴以分治的最初核心。
这并不能说明英国人对犹太人的偏心,相反,尽管犹太人不断给英国人卖命,认识到阿拉伯人麻烦的英国殖民者却怂了,1939年以后,以软弱闻名的张伯伦政府开始谋求拉拢稳定阿拉伯人,而犹太人,自然是被当做祭品出卖咯。
取代《丘吉尔白皮书》的是《麦克唐纳白皮书》,其概念为:“把巴勒斯坦搞成犹太国家并不是英王陛下政策的一部分,此后政策将是建立一个与英国存在条约关系的巴勒斯坦国家。”
这项政策实际是新一轮的排犹运动,许多犹太移民遭受到打击,犹太人的移民被阐述为:“除非阿拉伯人愿意他们进入,那他们才可进入”。许多土地也被禁止出售给犹太人,即便出售的,也得不到开发许可。
上图.集中营的犹太人 二战两大暴行:鬼子的大屠杀,纳粹的集中营
这无疑增加了犹太人对阿拉伯人和英国当局的怒火,尤其是之后欧洲不断的排犹运动和对犹太人的直接迫害。仅德国就残酷杀害了510万犹太人,他们还与维希法国勾结,策划将400万犹太人送去马达加斯加听天由命,但因为德国舰队力量的尴尬,最后“马达加斯加”计划只能搁置。种种排犹暴行,这等于把一个民族逼到了墙脚。反倒让犹太复国主义开始空前壮大。
上图.《拯救大兵瑞恩》中缴获小刀后突然哭了的小胡子就是个犹太士兵
整个第二次世界大战也是犹太民族的一场蜕变,大量的犹太人卷入战火,盟军中有150万犹太人参军上战场。德国军人中隐藏血统或血统较远的的犹太士兵也比比皆是,再加上东欧国家的犹太人,战火为犹太民族锻炼了至少300万以上的战士。
而且对于那些经历过大屠杀的苦难者而言,他们可以怀疑上帝,可以背离宗教,但是绝不会放弃对自主生存的渴望。
二战期间,在美国的犹太人活动中,有119个城市的6万多人和40多位州长公开反对英国的《麦克唐纳白皮书》,他们甚至直接上书罗斯福。这股力量直接使美国成为二战后犹太复国主义的坚实支持者,罗斯福在1944年公开表示:“美国政府反对《白皮书》内容”,美国人对犹太人能进入巴勒斯坦地区表示欣慰与关怀。
正因为美国人的支持,在美的犹太复国主义团体注册人数达到30万人之多,而形式上属于这些团体的犹太人则高达50万人之巨,犹太复国的活动已经达到了临界点。但英国人没有清醒的认识到这点,他们仍然固执的做着“大国梦”,希望美国人能按照自己的规划,继续靠边站,以维护英国人殖民统治的一惯性。
结果就是,二战时与纳粹曾经合作过的犹太组织“莱希”,再加上“伊尔贡”、“哈加纳”一起组成了“希伯来抵抗运动”,开始谋求以暴制暴的恐怖主义做法,打击阿拉伯人和英国政府。
上图.被炸塌的饭店 犹太人才是恐怖袭击的祖师爷
1946年,“希伯来抵抗运动”四处制造爆炸案,并且炸毁了耶路撒冷大卫王饭店,令驻扎其中的英国军师司令部和行政机关死伤惨重,造成了91人死亡的恐怖事件。这也是中东恐怖袭击的源头,谁也没想到今日整天“反恐”的以色列人,其实是始作俑者。
但不可否认,这种持续的地下军事活动的确起到了作用,英国政府在此起彼伏的民族解放思潮和国内民众压力影响下,最终决定一了百了的解决巴勒斯坦问题,于是最终“委任统治”终于走到了尽头。巴勒斯坦问题在1947年4月2日被呈递新成立的联合国,成为联大的议事范畴。
当时的联合国给出了4条解决意见:
1.成立独立的巴勒斯坦国,由犹太人和阿拉伯人共同组成联邦
2.建立独立的巴勒斯坦和犹太人国家,互不相干
3.建立阿拉伯国家,搁置犹太人复国思想
4.建立犹太人国家,搁置阿拉伯人的立国思想
犹太代办处的回复是:犹太民族与阿拉伯人建立和平互助的伙伴关系,有助于中东的新生,我们理解阿拉伯民族对独立自主的渴望,但希望邻居们能理解,犹太民族无论如何不希望其仍像过去那样,是散居的、不独立的、处于从属地位的少数民族。我们必须建立自由独立的国家,并成为联合国的一员。我们期望与自由的阿拉伯邻居们共同发展,共促社会进步,完成中东所有闪族国家的真正独立。
上图.苏联代表葛罗米柯后来成了苏联主席
为此苏联也表示了极大的支持,苏联代表葛罗米柯发言表示:“拒绝犹太人拥有自己的 国家是不合理的,是不行的,建立一个坚固各民族利益,享受平等权利的国家才是最佳的解决方法,如果此法不行,再考虑分治也不迟”。
这给犹太人又打了针鸡血,因为在一贯的认知里,苏联应该是犹太复国的反对者,就连美国也以为苏联人要投反对票。苏联人的支持无疑给美国和犹太人下了定心丸,也彻底剁断了英国人希望。
其实想想就并不稀奇了,当时的苏联在谋划与美国同样的事——建立亲己的犹太人国家,间接插手中东事务。在他们的构想中,支持犹太人建国可以稳定国内百万犹太人,还能在中东建立一个“社会主义阵营国家”。
上图.1947年听证会时,出现在会场的东正教犹太人首脑,他左边是犹太人的首席拉比,这代表着苏联势力的进入
犹太人社团在联合国会议期间进行了相当高强度的政治斡旋,几乎跑遍全世界所有有能量的国家,甚至鼓动了美国的杜鲁门总统亲自当说客,带动拉美国家支持以色列复国,连菲律宾和埃塞俄比亚也不放过;法国人本来已经因为阿拉伯团体的抗议,为了稳定殖民地准备“投弃权票”,但犹太人的“工作团”仅两天就把法国人拿下了,大公鸡投下了赞成票。
1947年11月29日的联大会议中,巴勒斯坦问题终于尘埃落定,当时的33个赞成票大多为美国、苏联拉来的小弟,而13个反对票则几乎全是穆斯林国家。英国丢了弃权票,而英联邦国家出于民族独立的需求,纷纷起哄投了赞成票。
上图.阿拉伯武装人员
阿拉伯人没有为自己低下的政治活动能力反省,反而跑上街头,大肆游行示威,将美国、苏联列为头号斗争对象。这种群体行为迅速升级为对犹太人的暴行,因为39人被杀的“海法炼油厂屠杀事件”,犹太武装也迅速动员起来,双方爆发了激烈的冲突。
最后,阿拉伯人组成的“阿拉伯解放军”与犹太人自卫军冲突达到史无前例的高潮,尤其是英国人宣布降雨1948年5月15日前完成撤军时,这一冲突彻底进入白热化,从1948年底到1948年3月,双方冲突丧生者达到上千人。熟悉历史的同学对此应该还有别的印象,印度与巴基斯坦分治时,英国人玩的不就是这一出么?
上图.1947年底,暴乱潮中的阿拉伯人在烧毁从以色列人那抢来的东西
阿拉伯人的“暴乱策略”再次起到作用,面对打成浆糊的中东局势和完全不配合也不妥协阿拉伯人、背地里使阴拐的英国人,美、苏不得不产生了退缩的想法。美国人在3月19日递交了“停止分支计划、缓和中东局势”的提案,但因为苏联、犹太人、英国人、阿拉伯人都不愿缓和,所以这项被以色列人称为“外交黑色星期五”的提案没有被通过。
上图.正在防守山岗要道的阿拉伯武装人员
谁都看得出来,中东局势已经是箭在弦上,大家都想通过手里的家伙见真章了。
嗯,犹太人准备“见真章”了,阿拉伯人却突然演了出搞笑的世纪大戏。
在犹太人的武装团体不断稳固自己的大城市,准备鱼死网破血战到底的时候,巴勒斯坦的阿拉伯人却来了场山呼海啸的“大逃亡”。众多巴勒斯坦阿拉伯人拖家带口疯狂的逃离即将到来的战场,仅1948年1-4月,他们就逃掉了30万人,截止英国人离开,一共逃掉了75万之巨!
上图.无论男女全民皆兵的犹太人
好吧,以色列人本来是“少数民族”,这下一跃成为巴勒斯坦地区的多数民族,近50万人的水准,还怕啥?
上图.以色列的“开国大典”
1945年5月14日,委任统治结束,英国人撤下了国旗,犹太人在特拉维夫艺术馆举行了开国大典,会场上200多犹太人齐声高唱《哈瓦蒂克》(也译作“希望”):
只要我心之深处
尚存犹太的灵魂
只要闪亮的双眸
仍遥望锡安山岗
那两千年的希望
就永远不是泡影
我等自由的人民
矗立在锡安和耶路撒冷
5月15日以后战争的细节根本不用多说,相信太多的文章已经能让人眼睛看出茧子。我们只需要看到:经历了这些长久磨练,又积极主动的犹太人,与软弱、涣散、专制、固执又僵硬的阿拉伯人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上图.两个阿拉伯家族在通过仪式完成“结盟”,然后继承下共同的仇恨
整个第一次中东战争无疑验证了这一点——阿拉伯人并没有输在单纯的军事上,而是输在自己混乱的组织能力以及美、苏对以色列国带来的直接支持上。特别是战争的数次停火,与拉偏架没有什么两样,阿拉伯联军能打赢?那才见鬼了。
许多关于输赢的政治问题,在百年前就已经定好了。
刚建国一天的以色列,为何能够打败七国联合部队?
这是该地区历史上发生的较大规模的五次中东战争中的第一场,也称为第一次中东战争,或以色列独立战争、巴勒斯坦战争。
约旦河及其周边地区示意图
对于此次战争,有的人可能觉得很可怪,以色列刚刚建国一天,怎么就有能力打败整个阿拉伯国家联盟。下面试分析具体原因:
- 政治上有英美等大国的支持。一战后,奥斯曼帝国土崩瓦解,英国托管巴勒斯坦地区,后英国出于自身利益的考量,与美国一同支持犹太复国运动。二战后,联合国成立,基本由美苏这两个超级大国掌控,前苏联也想涉足该地区,所以在联合国投票时,对巴以分治也投了赞成票。这样,联合国对有关巴以问题所做的各种调解和决议,都是有利于以色列的。特别是战争进行到以色列快支撑不下去的时候,在联合国的协调之下,实现了第一阶段停火。这给了以色列喘息调整的机会,随后进行了充分的兵力动员,武器装备的购置和作战计划的拟定,为下一步主动进攻阿拉伯国家联盟奠定了基础。可谓是,国际上的支持配合了以色列国内的军事斗争,国内的军事斗争又回应了国际政治的需要。这可能也是印证毛泽东军事思想的中“政治军事仗”和“军事政治仗”吧。以色列政治、外交等手段玩得非常高明。联合国作出巴以分治的决议
- 经济上有犹太财团的援助。在建国之初,在犹太作家西奥多.赫茨尔领导下,成立了“犹太公司”,在经济上为建国作准备。我们知道,犹太人是天生的商人,不是有一句话叫:“智慧在中国人的脑子里,金钱在犹太人的口袋里”吗?当时在美国有数百万犹太人,他们开了许多大型的公司,资本非常雄厚,所以战争开始以后,当以色列经济上需要援助时,他们出手相当阔绰,大笔的资金用来购买先进的武器装备和用于战争的各项开销。
- 军事上能实施统一指挥。古往今来,战争取胜的铁律之一就是集中统一指挥。而此次战争,阿拉伯联盟参战国家众多,兵力也占优,但没有建立统一的指挥机构,没有实施统一的指挥领导,各自为战。如果按毛泽东军事思想来讲,是“你打你的,我打我的”(此处是贬义)。相反,以色列这一方,则建立了统一的指挥机构,用以协调指挥几个方向的战场,可谓是各个击破。第一次中东战争第一阶段阿拉伯联盟对以色列的进攻示意图
- 精神上有爱国理念的支撑。在历史上,犹太人被驱离家园近2000年,在世界各地流浪,可以说吃尽了苦,受尽了累,并且多次遭受迫害和大屠杀,他们迫切需要建立自己的家园。在建立家园以后,就显得弥足珍贵,眼看刚刚建立的国家就要被灭亡了,能是什么心情?肯定是拼死保卫国家。在第一阶段停火以后,以色列兵力动员非常迅速,与这种精神是分不开的;另外,在战争中,作战也非常勇敢,这就是战斗精神。拿破仑曾说过:在战争中,决定胜负的因素,不但靠军队的数量,而且还要靠军队的质量,特别是士气的精神力量。
历史上犹太人迁移略图
以上对第一次中东战争中,以色列打败阿拉伯联盟七国的原因进行了剖析。当然,一场战争胜负的原因可以找很多,主要是看你站在什么角度,不同的角度就有不同的结论。纯属个人观点,欢迎批评指正。
刚建国一天的以色列,为何能够打败七国联合部队?
实际上第一次中东战争在伊拉克的领导下阿拉伯联军是打败了以色列的,当时以色列老城区已经被占领,新城区也无法组织有效抵抗而岌岌可危。但时,这个时候以色列举起了白旗要求谈判。
以色列一方面通过谈判拖延时间,一方面在联合国要求国际介入,在美国等国的介入下,阿拉伯联军停止了攻击。
阿拉伯联军一看胜利在望,已经在各自盘算利益瓜分了,这一盘算不打紧,彼此的团结因为利益冲突就出现了裂痕。兵法曰:“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原本由于利益盘算已经不团结的联军士气也泄了。
但是以色列人并没有真的想谈判,而是一方面在联合国争取国际斡旋,一方面接受欧美援助的武器装备,迅速组织抵抗部队,把打散的人组织起来,大量武装国民,很快组织起了6--10万人的抵抗部队。
所以,谈判是假,拖延时间是真。联军原本总兵力也就四万多人,其中伊拉克就有15000多人,伊拉克的战斗力从历史记录来看,也就占领不设防的科威特还行。在以色列的反击下,分裂的联军就表现出了乌合之众的天然气质,被打得抱头鼠窜、溃不成军。
原本有绝对机会取胜并消灭以色列国的阿拉伯联军第一次中东战争就这样惨淡收场。从此以色列成了中东平头哥,越打越强,五次中东战争,阿拉伯人再也没有看到过胜利的曙光。
直到最后阿拉伯联军为了各自利益,彻底分裂,以色列的国家地位在中东坚若磐石,还成了街头霸王,看谁不顺眼就揍谁,阿拉伯国家们就只好低眉顺眼的当起了三好学生。
刚建国一天的以色列,为何能够打败七国联合部队?
1948年,以色列宣布建国,随后,埃及、伊拉克、约旦、叙利亚、以及黎巴嫩向以色列宣战,开始了1948年的以色列独立战争。阿拉伯联军集结了四万多人,对还没有正式建立国防军的以色列发动了进攻,以色列虽然有三万多人,但其主要是民兵和国民军组织部队,和阿拉伯国家的正规军比起来,不论是在装备还是训练上,以色列军队都是处于劣势,但以色列人对这个新生的国家并未放弃,就像其几千年来都未放弃建国一样,阿拉伯联军虽然人数众多且装备先进,但是其进攻从一开始就碰了钉子,并没有想象中势如破竹。在联军艰难取得战场主动权之后,美英等国开始站出来“调停”,要求联军停火。而迫于压力,阿拉伯联军暂停的进攻,双方开始了为期四周的停火,在这段时间里,以色列迅速组建了国防军,大规模扩充军队,使其兵力达到了6-10万人,同时大规模购买武器弹药,为即将开始的战争做准备,反观联军这边,就只能眼睁睁的看着对手一天天强大起来。
从7月9日开始,以色列开始主动发动对联军的进攻,而联军则由于内部混乱,军队指挥不协调等原因,开始了节节败退。至此,以色列以弱胜强,逐步成长为阿拉伯世界难以战胜的“死敌”。
刚建国一天的以色列,为何能够打败七国联合部队?
以色列确实是一个非常团结的民族,经历了多次辗转和颠沛流离,非常不容易建国,得到了美英等大国支持,才可以取得胜利的,美国的犹太人是非常有地位的,美国国会和金融圈等等很多地方都有犹太裔强大的身影,而美国也需要在地中海和苏伊士运河地区扶持一个亲美势力作为其代言人存在,以上种种原因使得美国竭尽所能的支持以色列,当然阿拉伯联盟内部也不是铁板一块,各自有小算盘,军心不统一,也是失败的原因吧!
刚建国一天的以色列,为何能够打败七国联合部队?
犹太人凭借自身商业优势游说美国国会,最终操纵联合国取得在阿拉迫半岛的一席之地。但这一决议今整个伊斯兰世界不满,各种的冲突和矛盾导致第一次中东战争爆发,多个阿拉伯国家组成阿拉迫联军,意图把新生的以色列从地图上抹去。 很多人认为当时的以色列军队是一群乌合之众,实际上当时的以色列军队非但不是乌合之众,而且是一支不容小觑的力量。以色列军队中不少人曾在美国、英国、苏联等国家服役,刚经历过二战的洗礼,士兵作战素养高的吓人,各级军官也有着丰富的作战指挥经验。由于二战结束,同盟国有大量武器装备以及物资需要处理,再加上犹太人巨额的财富,同盟国的多余物资和武器装备或购买或军援的方式,送到以色列手中。精锐的士兵、优良的军官、趁手的武器、充足的补给以及对来之不易的国家的珍惜和民族生存的信念,当时的以色列军队完全是一支虎狼之师。 反观阿拉迫联军,虽然人数数倍于以色列,而且在二战中不少人参加过二战欧洲同盟国的殖民地军队,但战斗力是绝对的弱鸡。指挥方面并且多为下级军官(同盟国殖民地军队的军官多有欧洲人担任)。武器方面同以色列军队差距不大,但阿拉伯联军低劣的兵员素质令武器的作战效能大打折扣。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