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火箭技术那么成熟,航母舰载机为什么不用火箭助推起飞呢?
其实美军很早就在航母上做过火箭助推试验,现在也保持有相关的技术,陆地上的短场火箭起飞也不是问题。之所以航母没使用这种技术,原因很简单:火箭助推太麻烦了,舰载机、弹射器的性能也足够,并不需要火箭强行掺和起飞,把问题搞复杂化。
上图.从“中途岛”号航母上火箭助推起飞的P2-V“海王星”
1949年时,正是世界对火箭技术最感兴趣的年代,人们把火箭当做极有前途的发展事业,“火箭助推”当然也成了重点,美军试验了很多次航母甲板的飞行,可以说取得了相当的成功。
然而,火箭助推系统随即很快被冷落,这种起飞实在是高成本、高难度、高失误的“三高”典型,而且它的尾气也一点都不环保,令整个甲板都很尴尬。
上图.笼罩整个“富兰克林号”航母甲板的火箭起飞
看过反舰导弹发射就会明白,它们发射时往往伴随着特别大的浓雾,小小一颗导弹就能笼罩半个驱逐舰,这要是接二连三的发射舰载机...那场面可以配西游记主题曲了。
除了之前二战后的尝试,C-130运输机上也曾经开发过火箭助推系统,有一部保留在了“蓝天使”飞行表演队的海军陆战队表演机上,不过随着当年火箭的耗尽,它已经在2009年后停止了火箭表演。
名为RATO的8个助推火箭安装在特技表演机“胖阿尔伯特”的肚子部位,起初它只是为了实现运输机短场或大载重起飞的工具。由于技术障碍重重,可靠性不高,成本高昂,美军虽然没有放弃使用,却总是小心翼翼。
这种“RATO”火箭每个能产生1000磅推力,能很快将巨大的“大力神”以45度角托起,但相应的,飞行员得承受2个G的过载。而普通的舰载有弹射器的话,根本不需要火箭。
上图是70年代末的C-130火箭助推试验,这些安装在机翼和机身的火箭系统比“胖阿尔伯特”的火箭系统更高效,里根政府曾经希望通过火箭系统完成大型飞机的短场起飞和短距降落,以解决德黑兰的人质事件中人质输送问题。
当时洛马承担了这项代号“Credible Sport”的改造工程,他们2个月内为一架C-130安装了火箭推进装置,然后又花了2个月完成试飞,让C-130完成了150英尺(约46米)的起飞,然后飞机坠毁了。
火箭助推的操控性永远是大问题,哪怕NASA的宇航技术也暂时解决不了这个问题。大失所望的美军中断了“Credible Sport”计划,只遗留下来了一些成品技术。
火箭技术的成本昂贵也是重要的原因。别看现在火箭技术成熟,一会儿RPG神教,一会儿导弹乱喷,实际上高推力火箭相当昂贵,小一点的国家甚至根本触摸不到这种技术。火箭很难重复使用,每次助推都得丢掉一部带发动机的箭体,这实在是太令人肉痛了。
看看航母的舰载机出勤架次就知道,利比亚内战期间,法国“戴高乐”号航母单月出勤架次为240次,而美军的尼米兹级在科索沃战争中做到了1天160架次。很显然,这些出勤架次如果伴随着助推火箭成本,将是一笔天文数字。
航母什么最重要?美国人会用几十年的使用经验告诉你:单位出勤率最重要。这关系到航母的直接作战效能;短时间内能升空的战机越多,航母的攻防能力就越强大,这也是航母使用弹射器的原因之一。美军航母甚至开辟了4弹射器跑道,他们能以平均18秒一架的速度升空战机。
所以,助推火箭放在这里其实是个累赘,人们平时需要安全的防护和储存火箭,战机升空的时候需要分配人手将它们取出来,然后像导弹一样推进机库或升上甲板,然后再花费一部分地勤人手将它们安装好。
这样多麻烦?人手、时间都被浪费掉,完全得不偿失。别等到滑跃式航母和弹射器航母都升空一大堆舰载机了,你还在满头大汗的安装调试火箭推进器。
现在火箭技术那么成熟,航母舰载机为什么不用火箭助推起飞呢?
出这个题目的朋友、对舰载机的起飞方式是:“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
听孔某:胡言乱语、一通神侃……
出题目的朋友也许不知道、火箭🚀助推飞机起飞方式早都出现了!
而且是用火箭助推飞机起飞直接用于--运输机。
以美国为例:
美海军有一支飞行表演队:“海军蓝天使”。
这一支飞行表演队用于“炫耀”的”工具”之一是“F-18”大黄蜂舰载机。
还有一款:C-130T/“Fat.Albert”螺旋桨战术运输机。
没问题,美海军航空兵的“C-130T”运输机绝对可以依靠机身两侧的…火箭助推器从航母甲板起飞……么嘛达!(美国/前苏联都进行验证试飞)。
用火箭助推器、完全可以实现飞机从航母甲板上的起飞……但是!无法保障它们能成功降落的航母甲板。
以美国/以及当代世界上最大的航空母舰“福特”级为例:弦号CVN-78
/UssGeraId…R.Ford,飞行甲板长:337米。在火箭帮助下-C130T也只能实现从航母甲板是起飞、不保证它能成功降落的航母上……。
因为,大型运输机的降落滑跑距离、航母甲板根本没有能力满足需要。(栏阻索承受力更达不到/机体结构也承受不起)!
短距起飞世界各国都进行过试验、而且是成功的实施了短距起飞实践。世界各国都无法实现短距降落(运输机)。
孔某个人认为、现阶段无法实现大型运输机在航母上的降落…欢迎伙计们积极讨论。
现在火箭技术那么成熟,航母舰载机为什么不用火箭助推起飞呢?
理想很美好,现实很残酷。
火箭助推的起飞方法其实早都试用过了,只不过用在航母上得不偿失。首先,航母和舰载机安全问题难以保证。看过航母起降视频的人都知道,航母甲板上人头攒动十分忙碌。许多舰载机、设备甚至弹药都临时放置在甲板上。而火箭助推起飞时会产生巨大的尾焰,一旦引燃油料就会导致全甲板遭殃。现在的航母是通过挡焰板来避免尾焰的危害的,而火箭助推产生的尾焰远比发动机尾焰大的多,因此也更加危险。而且助推起飞的火箭普遍都是固体动力,本身也是十分危险的火工品,一旦燃烧起来很难扑灭。
其次,效率问题。这同样是由尾焰带来的,为了避免尾焰的威胁除一架起飞的舰载机只能放置在机库里待尾焰消散后才能运送至甲板上。而现在即使是滑跃起飞的航母,都能同时起飞两架舰载机,更不用提核动力的弹射航母。因此,采用火箭助推动力得不偿失。
其实冷战时期,火箭助推起飞一度很流行。冷战期间,东西方面临的一个共同问题就是机场跑道被毁后战机如何起飞。其解决方案有二,一是搞公路起降,二是搞火箭助推起飞。火箭助推这种方式在面积充裕的陆地机场是完全可行,当时的攻击机、战斗机、运输机乃至轰炸机都进行过相关训练。更为极端的就是所谓的“0距离起飞”,这种做法和发射导弹十分类似。通常使用支架将战斗机架起来,然后通过助推火箭发射出去。但后来科学家们发现,如果机场被毁了飞机也无非降落了这不就等于搞了个载人导弹,所以也没有形成太大的影响力。
其实航母上的火箭助推起飞试验冷战时期也做过,美军曾经给P-2V反潜巡逻机上安装了8个助推火箭临时充当核轰炸机。因为在那个年代只有轰炸机才有携带核武器的能力,为了扩展作战半径值得取此下策。承担这项试验的是中途岛级罗斯福号航母,1951年7月这项试验成功,但因为导弹技术的发展也只是昙花一现。
时至今日,火箭助推技术已经找到了自己的用武之地,那就是应用于极端起降条件下的大型飞机上和小型无人机上。我们经常可以看到这样的视频,一架体积硕大的C130运输机用滑橇在极地冰原上滑行,它的身后喷射出巨大的烟雾。这就是进行火箭助推的运输机,极地地区的冰雪非常不利于滑跑,因此采用火箭助推来提高飞机的起飞效率。
此外,美国海军的蓝天使飞行表演队也将C130的火箭助推起飞作为表演项目保留了下来。而在舰艇上,有时放飞无人机或靶弹也是通过小型火箭完成助推。对现代航母而言,所有可以提升战机出动效率的办法其实早都试验过,但只有滑跃起飞和弹射起飞是最稳定,成熟的技术。
现在火箭技术那么成熟,航母舰载机为什么不用火箭助推起飞呢?
早就有了啊。
各种飞机其实都有挂火箭起飞的选项的。
只不过,起飞的时候甲板上画风清奇。
火箭所产生的烟雾如果久久不能散去的话,那么第二架飞机就很难起飞了。
同时呢,火箭这种东西并不是十分可靠,尤其是在飞机上捆绑了一大堆小火箭的情况下,故障率会以几何指数上升的。
再有呢,就是火箭起飞其实是一个很短的过程,火箭只有一个瞬间可以达到最大的推力,这样得控制一个窗口期。只有在窗口期内点燃火箭那么才可以达到理想推力。
在陆地上由于有较长的跑道实施起来容易一些。但在航母跑道长度有限的情况下就全凭飞行员的技术了,所以复制性并不是很强。
最后,其实大部分航母上的战机都是专门为航母所设计的,起飞特性已经是设计好的了,也没有必要利用这种方式进行起飞。
火箭起飞其实更多的在于大型运输机或者轰炸机在大载重量下大起飞场景。
这些都是偶发事件,没有多少战机设计是每次都用火箭才能起来的。
现在火箭技术那么成熟,航母舰载机为什么不用火箭助推起飞呢?
航母起飞通常有两种,滑跃和弹射,火箭助推的成本过高,无法重复使用和威力不足,航母虽大,但是空间还是非常宝贵的,不会多装效能差的东西,。航母一天要起飞多少架次,用火箭助推更麻烦了,。
现在火箭技术那么成熟,航母舰载机为什么不用火箭助推起飞呢?
你要区分清楚飞机航空发动机和火箭发动机的本质区别:产生动力的工作方式不一样。航空发动机需要吸入空气经过燃烧压缩后高速喷出产生推力,而火箭发动机则不需要外界空气,直接由氧化剂提供氧气内部燃烧产生气体后高速喷出,从而产生动力。
另一个原因:使用寿命不同,火箭发动机都是一次性的,而航空发动机,我国制造的能达到1500小时以上,美国和西方甚至5000到一万小时,俄罗斯普遍3000到6000小时。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