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世界大战中,哪一类的战争武器比较突出实用?
这个问题有点大了,两次大战中人类实际已经打出了战争体系,所以几乎没有什么能显得“最突出最实用”的大类。且无论是海战、陆战、空战,都在战争中得到了飞速发展;尤其是二战,高技术类兵器的进化速度令人瞠目结舌。
不过,我个人认为在两次大战都比较突出的应该是“自动化武器”,诚然飞机坦克大炮都非常出彩,但当时的战争都没有完全脱离轻武器战争的范畴,在各种大规模步兵战术的应用中,自动化枪械都表现得非常亮眼。
比如一战时的“马克沁水冷机关枪”,它取得的战绩极为辉煌,成为堑壕中最致命的武器之一,仅索姆河会战一役,德国人就通过发展自马克沁的GM08 7.92mm水冷机枪,打出了一天干掉6万英军的恐怖战果。
正是马克沁这种全自动化武器的崛起,与大炮一同完全改变了人类的战争形态。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士兵们被金属火网压缩在堑壕中,只能被迫躲开自动武器的扫射,打起了精锐士兵的小规模突击战和互相挖壕、打地道爆破的土木工程战。从索姆河到马恩河到伊普雷运河再凡尔登,各大绞肉机的前线火力支柱统统都是水冷机枪。
最后人们还是靠着坦克的发明,才获得了能在机枪阵地前继续突击的能力,否则这仗真的是没法打了。
到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自动化武器取得了长足进展,已经不是一战中那几样不算成熟的作品了。冲锋枪、轻机枪、自动步枪、通用机枪都以成熟的姿态站到了战争的最前沿。
因为一战的表现,一度被列为“反人道主义违禁品”的冲锋枪在二战表现的相当抢眼,无论是“索米”这样精工细造的产品,还是“斯登”、“PPS-43”这样的糙货,或者“PPSh-41”、“汤普森M1A1”、“MP38/40”这样的大规模经典款,它们都成为了战场最重要的中近距离火力核心。
许多国家纷纷将冲锋枪的火力优势和利于生产的特性发挥到极致,使之成为最艰难关头大规模装备部队的武器,将“冲锋枪”这一事物给战略化了,直接影响到了战争的胜负。
如苏联,通过快速廉价的冲锋枪生产与装备,武装了大量的动员新兵,节省了相当多的训练时间和工厂生产成本,不仅为德军带去了如山的压力,也为生产飞机、坦克、大炮空余出了更多的高级工人、机床和材料。
再说轻机枪,轻机枪其实是以19世纪就出现的重管自动步枪为雏形发展出的武器,但真正的发展来自于一战后。20世纪20年代是轻机枪的设计高峰,人们通过战火中得到的经验迅速优化出了这种轻型自动化武器。
二战中知名度较高的轻机枪有捷克ZB-26、日本大正十一年式、九六式、九九式、英国布伦、苏联DP-1928等,他们成了步兵班组乃至连排的压制火力,是相当令人胆寒的利器,也更适合高速度的运动作战。
与轻机枪做对手的是通用机枪,这方面只有德国的两颗独苗——“MG34”、“MG42”,希特勒电锯之名无人不晓(也有人喊希特勒的裤子拉链),端着两脚架它们是轻机枪,端着高三脚架它们可以是对空机枪,挂上重架或安置上载具,它们立马性能提升一截,成为能割风断树的重机枪。
自动步枪方面,主要以德国的STG.44、FG.42和美国的勃朗宁M1918(BAR)为主(有说法认为索米和ZB26也应该归入,当时的界限相当模糊,索米使用了9mm马格努姆弹,ZB26选型时就有关于自动步枪的竞标,二者实际使用也接近自动步枪,总之有这种说法,仅拿出来供大家思考)。这些自动步枪的运用打开了枪械世界的新大门,也让步兵火力上了一个新楼层。
正是这些自动化火力的演进,两次大战才各自产生了不同的战争模式表达,千千万万占战争主体的士兵们既被自动武器威胁,又依靠于自动武器,它们压制和埋葬了缓慢的栓动武器,直到今天仍然在影响着战争的发展。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