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规动力潜艇与海洋最大生物对撞,哪方会获胜?为什么,如果不能,核潜艇呢?

当然是潜艇获胜,常规潜艇撞鲸还存在一点风险,但是换上大型核潜艇,别说鲸鱼,这帮皮皮虾连山都撞过,等闲500吨的渔船都能随意扒翻,没事儿还能自己互撞,杀神一般的大黑鱼,哪里是海洋生物惹得起的?

常规潜艇我们以日本最新锐的“苍龙级”为例。这艘潜艇拥有3300吨的标准排水量(潜航最高4200吨),深潜性能出色,三菱公司的工艺也相当精湛,足以保证质量。

尺寸参数上,“苍龙”的数值如下:

长度:84米

舷宽:9.1米

高度:10.3米

那么最大的海洋生物是什么呢?

什么!狮鬃水母?你逗我!

好吧,这东西在从“长度”上看,的确是当今地球最大的单体生物,它的150条触手可以伸展出35米的长度,饱含水分的身体可达800...斤。

这东西撞上84*9.1米,重达3300吨的“苍龙”,只会“噗”一下完蛋。单+双的潜艇耐压壳体对一个800斤的水泡还是踹飞没问题的。

好吧,扔开狮鬃水母这种菜鸡,我们再看看当今实至名归的最大型海洋生物+——蓝鲸。

蓝鲸又叫“剃刀鲸”,平均体长不到30米,迄今研究发现最长的为33米,重量为150000千克-180000千克。

最大180吨的重量,这个已经足够对潜艇造成威胁了。头对头硬撞的话,蓝鲸的冲刺速度为50km/h,“苍龙”的水下航速为20节,换算过来为37km/h。相互作用加起来有每小时87公里。

上图,被船撞死的鲸。

上图,被船撞死的鲸。

这种情况,鲸多半是在劫难逃,潜艇需要考虑结构坚固性与操控,轻则出现局部的耐压壳凹陷,产生渗水。重则发生稳定误差,会造成“艇翻”,这与沉没也差不多了。

不过,以现代潜艇的结构坚固度,与鲸鱼头对头对撞,多半不会发生特别严重的倾覆事故。潜艇头部主要是鱼雷发射管及声呐舱,有的为了顶开冰层还做了“鲸背”加固,端的是一个皮实耐操。

以过往例子来看,如美国“洛杉矶级”核潜艇SSN772“格林维尔号”,这艘艇曾经于2001年2月撞上过一艘500吨级的日本水产高校实习船“爱媛丸号”,结果日船当场沉没,死亡9人,美军潜艇扬长而去。

比SSN772更牛叉的是SSN711“圣弗朗西斯科号”,这艘潜艇没撞船,它直接以最高极速撞上了水下525英尺的一座6500英尺高的大山。

当时艇内的成员听到一声爆响,所有的官兵都被甩成了滚地葫芦,有人还被掀上天花板然后再砸下来,当场造成了98名官兵骨折和割伤。艇员通过紧急上浮,将大量的空气压缩进压载舱排水,结果又产生了几次爆炸,把压载舱挤出几个大洞,30秒后潜艇才开始缓慢上浮。

其实潜艇这种大黑鱼远比我们想象的坚固,在冷战期间,美苏潜艇互相之间的“照应”屡屡发生,双方都避免了采用鱼雷互射这种会激发战争的做法,直接采用碰撞与对方过招,端的叫一个凶险。

冷战过后它们都还在撞,1992年2月11日,俄军的K-276逮到了正在军港外偷窥的美军核潜艇。这艘隶属大西洋舰队的洛杉矶级核潜艇“巴吞鲁日”号(SSN689)明目张胆的行为激怒了俄国人,K-276干脆玩了个大旋回摆舵从下方一头撞了上去。

9000吨的“塞拉级”核潜艇仗着自己的庞大体积和钛合金艇壳,将“巴吞鲁日”差点撕成两半,美国潜艇挂着两条巨大的裂缝紧急上浮遁走,1995年成为首艘退役的“洛杉矶级”。K-276也不好过,指挥台围壳被撞凹一块,然后它居然又加速下潜跑了。

你看,这些玩意儿一个比一个蛮实,鲸撞上去能讨得好吗?

常规动力潜艇与海洋最大生物对撞,哪方会获胜?为什么,如果不能,核潜艇呢?

由于飞机怕撞鸟,所以就会给我们一个误区,以为潜艇也怕撞海洋动物,其实是我们想多了,潜艇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脆弱,哪怕海洋中最大的上百吨鲨鱼,也是奈何不了排水量动则几千吨,甚至上万吨的潜艇的。现在的潜艇都是使用特种钢做成的双层防护外壳,能轻松承受几百米水深的压强,要和海洋中最大的鲸鲨比起来,潜艇就是比石头还坚硬的铁疙瘩,撞上去非死即重伤。而潜艇又是根据流体力学原理设计制造,航行时在潜艇头部形成水涡流,这对在几公里外就能感知到水温、水压微弱变化的海洋动物来说,早就避之不及、逃之夭夭了,哪里还有相撞的机会?不过说起潜艇的耐撞性,我就想起冷战时期的一个故事。当时美军一艘潜艇潜入苏联领海,估计是在侦查苏联的潜艇数据,被苏联人发现之后,利用潜艇狠狠地撞了上去,导致美军潜艇不得不上浮出水面示弱。

当美军潜艇返港后强烈谴责苏联人所为,苏联人装可怜,大肆夸赞美军潜艇造的静噪功能强悍,居然让我们连撞艇了都还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纯粹是偶然而不是故意所为,最终这件事情才不了了之。其实我们可以试想一下,如果潜艇在海洋中和鱼类撞一下都可能沉艇的话,那潜艇的事故率是不是也太高了?那艇上官兵和战略级武器岂不是太没有安全保障啦?想想也觉得不可能。

我是老兵带我学军武,如果你是老兵,就请在下方留言评论,期待你带着我一起学习军武知识,谢谢大家!

常规动力潜艇与海洋最大生物对撞,哪方会获胜?为什么,如果不能,核潜艇呢?

肯定是潜艇啊,所谓的最大海洋生物在强大也是血肉之躯,如果真的和潜艇怼上,那么结果只有两种:要么海洋生物重伤,潜艇没事;要么海洋生物直接挂了,潜艇没事或者一定程度受损。总之,倒霉肯定是海洋生物,潜艇最多就是受到轻微的损伤,所以你说谁才是赢家?至于说想要直接把潜艇撞沉,这是不可能的,因为不管是常规动力潜艇,还是核潜艇,对于海洋生物来说都是庞然大物,当然,我这里说的常规动力潜艇是默认指那些排水量达到了几千吨级别的,比如基洛级、苍龙级等,而不是下图中这样的袖珍潜航器,虽然这玩意也不是凭借血肉之躯就能撞烂的,但是在已知的最大海洋生物蓝鲸面前还是太小了点。

那么,所谓的最大的海洋生物蓝鲸,在人类的钢铁巨兽潜艇面前又是一个怎样的存在呢?看下图,是目前最大的核潜艇“台风级”和蓝鲸的大小对比(没有找到常规潜艇和蓝鲸的大小对比图,先将就着看一下),从图中可以看到,在“台风级”核潜艇面前,所谓的最大的海洋生物——蓝鲸就是个弟弟,体型差距太大了,其实有这种差距很正常,毕竟“台风级”的长度超过了172米,最大排水量达到了46000吨,已经比一些中小型航母的排水量还要大了,而蓝鲸呢,作为目前已知的最大的海洋生物,长度也不过30多米,重量180多吨,在“台风级”这种庞然大物面前真的不够看。▲“台风级”和蓝鲸的大小对比(图片来源于贴吧)

至于常规动力潜艇,排水量都是小于核潜艇的,而跟“台风级”这艘体量最大的核潜艇相比差距就更加明显了,不过对于蓝鲸来说,排水量达到了千吨级别的常规潜艇也不是它们能抗衡的,就比如前面提到的“基洛级”常规动力潜艇,长度接近74米,潜航时的排水量超过3100吨,体量上仍然要甩蓝鲸十几条街,再看下图,图中被红框框住最小的潜艇就是“基洛级”常规动力潜艇,而最下面那个最大的就是“台风级”核潜艇,从图中的对比可以看到,“基洛级”的体量虽然要比“台风级”小很多,但是结合上面“台风级”和蓝鲸的对比图来看,“基洛级”仍然要比蓝鲸大上不少。▲部分潜艇体量对比图

因此,我不认为蓝鲸这种海洋生物能和潜艇这种钢铁巨兽抗衡,虽然蓝鲸几十米的长度,接近200吨的重量在我们看来已经是很大了,但是在动辄就是千吨起步的潜艇面前,仍然是不够看的,也不要拿“飞鸟撞飞机”这种例子来对比,这两种情况根本就没有可比性,潜艇和鲸鱼在水中的速度跟飞机比起来就是龟速,同时鲸鱼的体积更大,碰撞时的受力面积也就更大,而且潜艇耐压壳的坚固程度也不是飞机外壳能比的,再说了,世界上被船撞死的鲸鱼多了去了,普通的船都能把鲸鱼撞死,难道潜艇还会没有一艘货轮结实?

常规动力潜艇与海洋最大生物对撞,哪方会获胜?为什么,如果不能,核潜艇呢?

感谢邀请

军用潜艇要经常在海面之下潜航,会不会撞上大型的海洋生物呢?到目前为止并没有官方的记录,不过我们还是可以分析和预测一下的。

图注:下潜中的潜艇,图片来自网络

既然是常规潜艇,就选德国的212型潜艇吧,这是我很喜欢的常规潜艇。该型潜艇的长度为55.9米,宽7米,水面排水量1450吨,水下排水量1800吨。212型潜艇安装了单轴七叶片螺旋桨,水下最高航速可达20节。

图注:水面航行中的212型潜艇,图片来自网络

图注:212型潜艇的基本结构,图片来自网络

在潜艇外壳的设计上,212型潜艇将单壳与双层外壳结合起来,外壳使用了高强度低磁不锈钢,钢板厚度可达几十毫米。作为潜艇,金属外壳拥有极佳的耐压能力及抗冲击能力,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防御反潜武器在水中爆炸之后产生的冲击破。

图注:212型潜艇的外壳采用高强度特种钢,非常坚固,图片来自网络

最大的海洋生物当然选择鲸类了,毕竟巨大的水母或者巨藻是不会与潜艇对撞的。今天海洋中最大的鲸当然是蓝鲸,其平均体长接近30米,体重150吨。

图注:蓝鲸虽然巨大,但是身体细长,图片来自网络

尽管长度上,蓝鲸比212型潜艇短不了太多,但是重量上只有对方的十分之一。考虑蓝鲸的身体是血肉,而潜艇是钢铁制造的,如果发生撞击,潜艇最多就是外壳出现变形,而蓝鲸很可能是被撞死或者撞伤。

如果是核潜艇就更不用说了,核潜艇的尺寸要比常规潜艇大得多,就拿美国最新型的核动力攻击型潜艇为例,其长度115米,宽10.36米,水面排水量7000吨,水下排水量近8000吨。弗吉尼亚级采用了单层外壳,厚度50至70毫米。

图注:美国海军的“格林威尔”号核潜艇,图片来自网络

图注:被“格林威尔”号撞沉的“爱媛丸”号,图片来自网络

2001年2月9日,美国海军的“格林威尔”号(SSN-772,属于洛杉矶级核动力攻击潜艇,水下排水量7000吨)在夏威夷海域紧急上浮时正好撞上了排水量500吨的日本渔船“爱媛丸”号。“爱媛丸”号被撞沉,而“格林威尔”号仅仅是轻微受损。与一条500吨级的船只相撞都没事儿,与一条150吨的鲸鱼相撞更是不在话下。

尽管鲸类很少与潜艇相撞,但是却经常与船只相撞,轻则在身上留下伤疤,重则直接被撞死。我们人类频繁活动与海洋之上,应该采取有效措施防御与海洋动物的撞击,保护海洋动物的安全。

图注:螺旋桨在鲸类身体上留下的可怕伤疤,图片来自网络

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常规动力潜艇与海洋最大生物对撞,哪方会获胜?为什么,如果不能,核潜艇呢?

以血肉之驱和钢铁撞击,谁胜谁负一目了然。军事装备和动物相撞击,无非海陆空三种,对装备影响最大的肯定是空中鸟撞,其次陆地撞车再到海中撞鱼。

如下图,空中和鸟相撞飞机受伤严重,主要是两者对相速度很快,所以产生的撞击力更大。鸟重1.8公斤,飞机飞行速度700公里/小时,撞击时比炮弹命中还严重。

回到陆地,如欧美一些国家经常发现车辆和鹿相撞事故,两者体型、相对速度不大,基本上是这样的造型。把挡风玻璃给干掉,至于驾驶员受不受伤看位置。

再回到海洋,蓝鲸被认为是已知地球上生存过的体积最大动物,长度可达33米,重达181吨。而常规动力潜艇吨位普遍能达到3000吨左右,水下巡航速度15-20节(27.78千米-36.104千米/小时) ,两者对向相撞其实和陆地汽车差不多,不过两者体积重量相差太大。所以不可能出现上图所示效果,脑补一下陆地动物撞击坦克效果差不多,鲸鱼就别想活了,对于潜艇而言该干嘛还是干嘛去。

像下图这种情况也只是欺负一下小艇,再大一点就无能为力了。

就像这种,撞沉几百吨的渔船也只是受点轻伤,还不至于沉没。

常规动力潜艇与海洋最大生物对撞,哪方会获胜?为什么,如果不能,核潜艇呢?

俗话说:人在河边走,哪有不湿鞋的道理,别说是今天出门被狗咬了,就是在海里都有撞船的事情发生,特别是轮船和海里的鱼类碰撞在一起的事情时有发生。不禁好奇海里的潜艇和世界上最大的海洋生物---蓝鲸撞在一起谁会赢呢?现代潜艇常规动力的水下排水量也基本在3000吨以上,核动力潜艇的水下排水量更是八九千吨很正常。而一头成年的蓝鲸体重不过200吨,和常规动力的潜艇相比差距也很大。但是我们知道天空中一只几千克重的鸟类是可以直接将一架上百吨重的客机撞毁的,那200吨的鲸鱼和几千吨的潜艇碰撞在一起,结果会不会和鸟类撞毁飞机一样,鲸鱼直接将潜艇撞沉呢?从动能定理来说,潜艇如果真的和蓝鲸撞在一起时,其产生的能力是潜艇的动能+蓝鲸的动能的总和,而潜艇更大的体重也让动能进一步加大,所以两物撞击时就看谁能撞的过谁了?但是在现实情况中,首先所有的潜艇不是任何时候都处于高速航行状态,除了某些核潜艇具备长期间高速潜航能力外,大多数的常规动力潜艇主要都是柴电潜艇,潜艇在水下航行全部依靠电池来维持续航力,所以常规动力潜艇在水下巡航时的航速一般都比较低,一般只有5节左右,就算是现在很多常规动力潜艇加装了AIP不依赖空气水下推进系统,其为了维持较高的续航里程,水下航速一般也只有3--5节,所以这个时候常规动力潜艇和蓝鲸相撞在一起的动能并不会很大。但是核潜艇由于没有续航上的限制,所以其水下巡航速度一般都比较高,普遍在25节左右,这个速度换算成公里数大概是46KM/h,这个速度和任何物体撞在一起就看谁更硬了,英法两国的核潜艇就曾经在大西洋巡航时相撞在一起,结果两败俱伤,美国的核潜艇也曾经在巡航时和商船撞在一起,也是两败俱伤,更别说肉身的蓝鲸了。而且潜艇撞上蓝鲸的事情还真的发生过,在二战后美国有一艘核潜艇在大西洋执行任务期间就与一头蓝鲸发生碰撞,结果是蓝鲸当场死亡,核潜艇仅仅是推进器略微受损,实际并没有任何损失。但是在现实中,蓝鲸撞上潜艇的可能性可能还没有撞上水面船只的可能性大,因为蓝鲸平时都是在水面游荡的,只有在进食的时候会追随鱼群潜入水下,不过大多数都是在不到百米的深度,而潜艇为了自身安全一般潜航深度普遍在200米以下,所以两个交集的机会本身就不多。其次大型海洋生物与潜艇发生碰撞的可能性也比较小,因为鱼类和潜艇一样在水下潜航并不是靠眼睛看(当然也看不远),所有的鱼类都是靠声波来判断前方是否有障碍物和物体的体型,潜艇自身发出和声音频率肯定和鱼类不一样,所以就算蓝鲸发现前方的声波回波不正常也会及时躲开,特别是潜艇自身发出的声音低频特征很明显,对于鱼类来说简直就是噪音,遇到了当然是能躲多远躲多远了。而且除了罗刹鲨和北极熊外,很少有海洋生物会对潜艇这种没有任何海洋生物气味、活动规律、声波特征的移动石头产生兴趣,更别说主动去迎击撞在一起了,有的鲸鱼被轮船撞死并不是主动去撞击的,因为大部分鲸鱼平常都生活在水线附近,在遇到威胁的时候都会选择潜航,但是因为潜航速度过慢或者来不及躲避,很可能就会被轮船撞上。而且潜艇在水下潜航时也会打开声呐,就算是在战时不打开主动声呐也会打开被动声呐,如果发现前方有大型浮游生物也会躲避或者驱赶,平时潜艇在水下潜航训练时也会将这些大型海洋生物作为攻击目标,所以不管是对于潜艇还是这些大型海洋生物来说,二者都是互相躲着不见面为好。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