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朝历代都有能征善战的大将,为何感觉清朝没有呢?
怎么没有?只是被人选择性无视了而已。
满清王朝是个中华民族不断坠落深渊的过程,所谓的“盛世”也无法掩盖这个国家落后于民族之林的事实,所以,连带着不少能征善战的大将也跟着倒霉,处于一种尴尬的境地上。
最尴尬的是清初,中国历史上往往王朝更迭时涌现的名将最多。但也往往产生一些令人尴尬而很难回避的问题。比如有些将领对人民的屠戮过重,有些则干脆是投靠过去的“贰臣”,让人觉得德行有亏,耻于提起这些汉奸。
比如清太祖努尔哈赤,这个人虽然算是个皇帝,但他以十三副铠甲起兵,呕心沥血征战多年,先是一统建州女真,建立“满州王国”,继而威胁到整个辽东,很短的时间内完成了吹气球式的膨胀,打得明军丢盔弃甲。
我们必须承认,努尔哈赤自己就是个能征善战的大将,他在万历年间的战斗堪称经典,萨尔浒一役,大败明军四路大军,继而席卷辽东,这也是没谁了。
努尔哈赤的第十四子多尔衮也是赫赫有名的大将,而且还是军功与武力值相当高的那种。早在17岁时多尔衮就跟随皇太极攻打蒙古察哈尔部,并因为硕大的军功得到了“墨里根岱青”的称号,谁不拿这个称号称呼他,男的要夺去刀弓,女的要扒掉裙子。
在皇太极的征战中,多尔衮鞍前马后,起到了很大的作用,既善凶悍突袭,又擅长动脑子用计谋,出尽了风光。因此,连后世乾隆都忍不住为其平反,还评价曰:“定国开基,成一统之业,厥功最著”。意思是我大清能开国立业,多尔衮的功劳是最突出的啊!
努尔哈赤的侄子济尔哈朗还得算上一个,他攻打林丹汗,救援科尔沁,又不断征讨各个蒙古部族,为后金的势力增加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天聪元年时,济尔哈朗与阿敏等人讨伐朝鲜,简直无人能挡,一路杀到平壤城下,逼得朝鲜国王是割地进贡。
天聪三年攻打宁锦防线,济尔哈朗带军与明军血战良久,五战五捷,最后逼得马兰营、马兰口、大安口三营的明军无奈投降。松锦之战,更是九战九捷。
后来济尔哈朗也是除多尔衮以外,唯一受封“叔王”的人,可见其功劳之大。顺治朝济尔哈朗行将就木,还为顺治取云贵而操心不已,惹得顺治嚎啕大哭,直道“苍天为什么不让朕的叔父长寿呢?”
要是说起来,满清这爱新觉罗一家子人几乎统统都是能征善战的大将之材,尤其是开国八个铁帽子王:多尔衮、济尔哈朗、代善、多铎、硕塞、岳拖、豪格、勒克德浑,此外还有阿敏、阿济格等人,也俱是厉害的很。
“贰臣”们其实也不乏名将,比如“家驹千里,国石万钧”的洪承畴,要说这厮在明朝的待遇也不错,但终是晚节不保,后半生为清朝是出谋划策攻南略西,一会儿弄死高迎祥,一会儿追着李闯打,到61岁了还要披甲往西南攻打李定国,真是鞠躬尽瘁。
洪承畴有了,当然就更少不了吴三桂,谁叫这俩货在汉奸史上极为突出呢?吴三桂的能力就不必多说了,崇祯朝的武举人,关宁铁骑赫赫威名。结果却开了山海关放清兵入关。降清以后,吴三桂顿时仿佛找到人生高峰,那是一路充当南下的急先锋,打的比谁都狠。最后还一路杀进缅甸,抓住了南明永历帝,并将之勒死在昆明。
之后吴三桂并不老实,与另外两个汉奸名将耿精忠、尚可喜一起,给康熙小麻子整了出“三藩之乱”,可惜只是自己想做皇帝罢了,整的毛手毛脚依然是骂名一身。
这种大明培养,为大清造福的汉奸大将很多,吴三桂、耿精忠、尚可喜、祖大寿、孙可望等等算是厉害点的,其他杂牌杂号全写在贰臣传上了。当然,有些人完全属于迫不得已,也没有做出什么有害于人民的事来,反而是朝廷对不起他,比如祖大寿就个例子。还有袁崇焕杀毛文龙,毛文龙手下几乎全叛了清。
后来雍正年的一等公年羹尧亦算是个赫赫有名的大将,他平定西藏之乱有功,配合各军平定乱事,又率清军平息青海罗卜藏丹津,立下赫赫战功。雍正朝的多起叛乱和大型的兵患都因为年羹尧的运筹帷幄而顺利解决。要说的话这人进士出身,长于战略,更像个帅才。
顺带说一下,年羹尧是中国后来历史再现“坑杀”之举的人,他为快速平定青海叛乱,一口气将十万俘虏统统给坑了,当时惹得天下震动,甚至发生了“闻年羹尧名,止小儿夜啼”的事情。
可惜的是,他太会作死了,亦可称为历史罕见的作死小能手。
晚晴时倒也涌现了不少将才,比如抗法的冯子材,又比如曾国藩属下鲍超,这里就说说鲍超。
鲍超是个行伍出身的文盲,大字都不识一箩筐,但是戎马一生,大小500多仗硬是过来了,负创108处。
在跟随曾剃头讨伐太平天国的过程中鲍超不断升迁,从小兵一直升到浙江提督,先后两次因为战功受封“壮勇巴图鲁”和“博通额巴图鲁”称号,还封了一等云骑尉。鲍超后来调去做了段时间的湖南提督,因光绪十年的中法战争而调驻云南。死后得了“壮”字谥号。
清末的最后关头倒也涌现了不少大将之才,这些人的生平也许大家更熟悉,也许有些人也不该归到大清朝,但是还是说说为好。
这些人是谁呢?第一个,袁世凯。小站练兵不是虚的,袁世凯开创了中国北洋新军的先河,没有他,就没有中国军队的近代化。
军事上袁世凯也是比较有能力的,他以镇压捻军起家,然后又开始平定朝鲜东学党起义,开始经略朝鲜,继而小站练兵,闹义和团时狠狠的镇压了那群装神弄鬼的拳民。武昌首义后,袁做了内阁总理大臣,最终通电全国,支持共和,成为埋葬清王朝最直接的力量。
后来北洋系的清军将领无不在大清倒台后拉起了各自的大旗,冯国璋、黎元洪、段祺瑞、张勋等等,无不尽显风流。
倒是还有个人不得不提,那便是留美幼童之一、致远号巡洋舰舰长邓世昌。邓大人最可惜的是出生在了一个行将就木的王朝覆灭时代,即便喊出了那声悲壮的“撞沉吉野”也仍然没有得偿所愿。
历朝历代都有能征善战的大将,为何感觉清朝没有呢?
有是肯定的,如施琅,但确实没有别的朝代出名的多。一是灭明如催枯拉朽,显示不出大将的风彩。二是清朝多数重大战役,都是皇帝亲征,没有将军发挥能力的机会。三是清朝姓氏繁索,不好记,很多都变成无名英雄了,惜哉!
历朝历代都有能征善战的大将,为何感觉清朝没有呢?
因为清朝的将领都是对内作战的,你象道光朝,号称第一名将的杨芳,就是靠镇压老百姓出名的,镇压的多了也就成为“第一名将”了!结果把第一名将派到了抗英前线去,一对外作战,立刻就现出原形成为了“第一笑话”!
施琅向康熙皇帝提出,由他带兵东征德川幕府,施琅的提议被康熙否决了!历史不能假设,如果康熙同意了,施琅得以东征,还要看他能不能打败德川幕府,如果打败了德川幕府施琅才会成为名将!所以,只能说施琅失去了展示才能、成为名将的机会!
名将的标准是,只有对外作战取得胜利才能称之为名将!汉朝、唐朝、明朝都涌现出了大量的名将,这些名将都是对外作战取得了胜利!反观清朝,清朝没有国防军,清朝的军队属于内务军,内务军是稳定内部的,说白了就是镇压人民起义,防止人民反抗的!这也是清朝没有名将的重要原因,清朝只有双手满是人民鲜血的刽子手!
历朝历代都有能征善战的大将,为何感觉清朝没有呢?
谢谢邀请!
首先说明,并不是清朝没有这样的大将,而是清朝根本就不尊重这样的大将。其根源在于清朝作为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不同于南北朝时期的鲜卑人和氐人建立的北魏和前秦积极的汉化接受民族融合,而是相当抵触同时把封建君主集权到了极致。对此清朝皇帝们面对有实力能力的汉族将领是采取限制任用的,他们更没有信任过这样的将领。
例如左宗棠、曾国藩都是可以独当一面的将领,然而清朝对于他们却没有丝毫的信任和尊重。其次,清兵入关后的剃发令更是让很多人对清朝反感和敌视,这也能说明贯穿整个清朝的反清复明运动(反清是真复明就未必)。
历朝历代都有能征善战的大将,为何感觉清朝没有呢?
因为汉文化只会歌颂汉家英雄,你看那些评书演义里讲的都是汉人王朝,有元朝和清朝的戏份吗?没有!就连明朝都有《大明英烈传》,那些评书里的戏份无不是汉家英雄战胜番邦夷狄,如杨家将、岳飞传、薛家将之类,像这种异族只能扮演反派,如金兀术。清朝虽然在武力上征服了中国,但在文化上一败涂地,八旗子弟都在戏楼里为三国英雄叫好,所以清朝无名将正常,首先是异族,再加上满清杀戮过多,绝对不是百姓心中的仁义之师,并且清军中大量将领就是汉奸,自然不会有民间艺人做宣传,没有各种评书话本的神化,设名气自然的,这也可以说是一种文化上的抵制。清朝收回了自唐安史之乱后失去的西域,这要是放汉唐,肯定大大宣传,比如薛仁贵,但是因为是异族,加上清朝自身劣迹斑斑,这种功绩自然抹杀了,总之,清朝百姓对朝廷就是一种不配合的态度,所以当洋人打上来的时候百姓都是一副看戏的态度
历朝历代都有能征善战的大将,为何感觉清朝没有呢?
其实清朝能征善战的战将很多,如曾国藩,左宗棠,洪承畴以及太平天国的石达开、陈玉成、李秀成、杨秀清等都是能征善战的大战将,军事家!之所以感觉不多,是由以二方面原因:
一方面清代进入了热兵器或半热兵器时代,展现军事才能体现在战争谋略、指挥才能和对人民的号召力,冷兵器时代,展现军事才能体现在个人武功和计谋上,二者评判标准发生了变化,说到底是热兵器时代的大将缺少直观感。
另一方面是时间短,缺少文学作品的对这些大将军的生动苗写或者说苗写得的不多。缺乏象三国演义这样描写优秀战将的文学作品!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