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图卡仅凭一枚炸弹就干掉苏联唯一战列舰,是如何在二战大显身手的?

这是谎言,施图卡初期的确依靠与德军装甲部队的空地配合,取得了不俗的战绩,但施图卡并非万能,苏军从始至终也没有失去“马拉”号战列舰,而且当时的苏军并不止一艘战列舰。

老王实在不想吹嘘施图卡多厉害,只是想说明这种俯冲轰炸机被以讹传讹涂了太多传闻,以至于被过分解读和神话。

实际上“马拉”号并没有被炸毁,只是抢滩坐沉而已,上面的巨炮依然在发挥威力,苏军很快就将它打捞并修复,一直在列宁格勒执行着战斗任务。

施图卡俯冲轰炸机很难在非制空条件下安全的发动攻击,机体在密集的交叉防空火力打击下生存力堪忧,所以仅仅只在战争的前中期辉煌了一把,很快就“不顶事儿”了。尤其在对付苏联战列舰这件“战绩”上简直是贴金过甚,一切请听老王细细道来吧。

相传施图卡干掉的是苏联从沙俄继承的甘古特级战列舰“马拉”号。这艘战列舰是日俄海战后,沙俄为了重塑海军荣光而建造的一级战舰,因为技术能力有缺陷,俄罗斯采取了招标的形式建造,参考了27国家的51的方案,最后俄国人买下了德国的一份设计,邀请英国布朗船厂提供了技术支持,造出了一艘介于战巡和战列之间的“波罗的海战列舰”,命名为“甘古特级”无畏舰。

按照俄罗斯人的说法,它应该叫“塞瓦斯托波尔级战列舰”,那个时代的海军革新发展特别突出,沙俄制造了4艘这样的战舰,命名为“塞瓦斯托波尔”、“甘古特”、“波尔塔瓦”、“彼得巴甫洛夫斯克”。

在一战中,“塞瓦斯托波尔”级战列舰几乎就没干什么事,唯一一次“甘古特号”被派出去,还因为水兵因为要肉吃对得德裔军官哗变而中途作罢。后来革命爆发,布尔什维克将4艘战舰拿到手,“彼得巴甫洛夫斯克”被更名为“马拉”号,“波尔塔瓦”被更名为“伏龙芝号”,“塞瓦斯托波尔”被更名为“巴黎公社号”,“甘古特”被更名为“十月革命号”。

苏联曾经想把“伏龙芝”号改造为航空母舰,但是技术条件有限,波罗的海船厂又有繁重的生产任务,最后几番周折便干脆将这艘老迈的战舰拆除了。不过拆除进度非常缓慢,到1949年它还没拆完。

20年代-30年代,苏联红军对3艘战列舰都进行了一定程度的现代化改装,让这些老旧到爷爷辈军舰得到了很大的性能提升。“巴黎公社号”还被派去黑海,成了那里的舰队核心。1937年英王加冕,“马拉号”还从波罗的海长途行驶到英国进行庆贺。

苏德战争1941年爆发时,“马拉”和“十月革命”在列宁格勒艰苦奋战,成为苏联红军口径最大的支援火力,德国陆军恨之入骨,却又拿两条游弋的钢铁肥鱼没有办法,只得调来空军的大量施图卡轰炸机进行攻击,企图将两舰炸沉。

两舰在列宁格勒战斗期间遭遇了非常猛烈的轰炸,上层建筑破破烂烂,弹药也产生了问题。这是旧式无畏舰结构的问题——用于海上炮战的装甲设计太着重侧舷防护和鱼雷防护,对水平甲板的航空防护太弱,这使得它们很容易被从天而降的航空炸弹炸伤。

1941年9月16日,考虑到德军轰炸机的疯狂剿杀,以及列宁格勒越来越狭窄的战场,“十月革命”号被派去执行轰炸德军海岸阵地的任务,到9月21日,它遭遇了施图卡轰炸机的重磅炸弹袭击,3炸弹直接贯穿甲板,将20-30号龙骨之间的区域炸伤,有两座炮塔失去功能。

船身受到重创的“十月革命”无力再战,只得拖进列宁格勒造船厂紧急维修,但停在船坞的“十月革命”仍然被当做固定炮台使用,德军的施图卡在1942年4月又命中它几颗航弹,但只是迟缓了它的维修速度,并没有真的摧毁它。

到1944年,“十月革命”整修完毕重新奔赴战场。所以说苏军只有“马拉”一艘战列舰的说法是完全错误的。

不过“马拉”号的运气很差,它在1941年9月23日被德军的施图卡超级王牌汉斯·鲁德尔投弹命中,水平甲板遭遇800公斤的航弹击穿。德军对外大肆宣布“马拉”被炸为两截,近年一些网文也采用了这种说法。

然而实际情况是“马拉”并没有被炸为两截,它遭到的是两枚250公斤航弹的攻击。炸弹同样钻透了孱弱的水平甲板,将前弹药库整个引爆,舰桥和1号烟囱整个完蛋,连带着整个舰长大副等舰上326人阵亡,沉重的1号炮位完全不复存在,2号炮塔半毁。

所以在德军的战报里,“马拉”被认为炸成了两截,然而这艘老战列舰坚强的冲上了港口,坐沉在11米水深的浅水区中。在苏联陆军的帮助下红海军很快又将“马拉”打捞了起来,剩余的3、4号炮塔继续响彻列宁格勒的大地,它一共对德军发射了1931发305mm炮弹,没多久2号炮塔也被修好了。

变成浮动炮台的“马拉”号战列舰很快就改回了“彼得巴甫洛夫斯克”号的船名,作战期间被德军的重炮和施图卡又命中了几次,但依然坚守着岗位,一直打到1944年列宁格勒彻底解除封锁。

上图就是被施图卡“击沉”的“马拉”号,因为是坐滩的关系,再加上前部弹药库爆炸,看上去确实完蛋了,然而11米的水深它想沉也沉不了。

再看张马拉号的近景,这些大炮还能用,沉了也是固定炮台,有射程有威力,港区再布置好防空,施图卡根本无力对付这个钢铁要塞。

修好的“十月革命”此时也开出了船坞,它冲向撤退的德军,恶狠狠的来了一通炮击,战争初期牛皮哄哄的施图卡们早已没了踪迹。因为作战英勇,它获得了“红旗勋章”。

第三艘在黑海驻防的“巴黎公社”号战列舰在11月26日回到塞瓦斯托波尔支援,一直在港口顶着德军轰炸机的威胁对德军进行炮击,发射了400多发炮弹,膛线全部磨秃了,还撤走塞瓦斯托波尔要塞的上千伤员。

此后一直到1944年夏,“巴黎公社”都一直躲在黑海,黑海舰队遭受德军轰炸机的威胁也非常大,但“秃鹫”带来的威胁远比“施图卡”要大的多。44年光棍节,“巴黎公社”带着黑海舰队的巡洋舰回到塞瓦斯托波尔,为了纪念,它也更回了原来的名字“塞瓦斯托波尔号”。

所以很遗憾,施图卡并没有摧毁掉苏联三艘战列舰的任何一艘,它们全都活蹦乱跳的活到了战争结束。

“彼得巴甫洛夫斯克”在1950年改名“沃尔霍夫”,继续着浮动炮台的使命,成为新兵训练基地,三年后在列宁格勒拆毁。

“十月革命”和“塞瓦斯托波尔”号在1954年双双转职为训练舰,又在1956年2月同时退役,同年舰体在列宁格勒拆毁。

那么就这样,大家还有什么话说的?

斯图卡仅凭一枚炸弹就干掉苏联唯一战列舰,是如何在二战大显身手的?

(打捞出水的马拉号残骸)

题主问题中的这次战斗,是德国俯冲轰炸机王牌乌尔里希.鲁德尔在1941年9月21日,攻击苏联著名军港喀琅施塔得时,成功击毁苏联红海军“马拉”号战列舰的战斗。另外说一句,马拉号不是苏联唯一的战列舰,在港中还有一艘同级的2万3000吨战列舰“十月革命”号

关于战斗经过,这里直接引用鲁德尔的自传中的叙述吧,给大家一个生动直观的印象:

1941年9月,我们(指鲁德尔所在的俯冲轰炸机第一联队)被派往卢加南部的蒂尔科沃,几乎每天出击,配合从西面,南面进攻列宁格勒的地面部队。

9月16日,施特恩上尉,在作戦会议上给我们重点阐述了当年的困难形式,苏军舰队停泊在附近海域,用舰炮不断地向我军进行火力压制,根据情报,他们的基地就在距离列宁格勒二十公里外的海军港口喀琅施塔得。在这里,有苏联海军两艘两万三千吨级的战列舰马拉号和十月革命号,还有高尔基号和基洛夫号等几艘巡洋舰,所以,攻击喀琅施塔得军港,消灭这些军舰,成为当务之急。

但是攻击谈何容易,俄国人在这里布置了密集的防空火力,战舰的装甲厚度也非常大,要把这两个庞然大物送进海底,光靠普通炸弹是不够的,常规炸弹无法传统它厚重的装甲甲板,只会弹开爆炸,充其量毁坏它的上层建筑。施特恩上尉安慰我们说,一种经过特殊加工的重达两千磅的特殊炸弹很快就会送到,它带有特殊的延迟引信,能够在穿透甲板抵达舰船内部后再爆炸。

9月21日,天气晴朗,我们升空出击,上午根据侦察机的情报,马拉号就在港内,在船坞中进行维修,因为在前几天的攻击中,我们投掷的普通炸弹对她造成了轻微损伤。还没抵达港口上口,苏军布置在港口附近的上百门防空火炮就开始开火,炮火的硝烟在空中组成了一片恐怖的乌云,他们的策略很明确,即使不能击落我们,也要用这种恐怖的弹幕射击迫使我们提高飞行高度,从而降低投弹精度。我向下看了看,在船坞中的马拉号清晰可见,然后停泊在它身后的是一艘巡洋舰,好像是基洛夫号或者高尔基号。瞬间,我们追随着施特恩上尉的长机开始俯冲了!角度甚至到了70度,马拉号的轮廓在我的座舱视野里不断变大,我的座机距离长机如此之近,以至于长机后座的机枪手莱曼那惊愕的脸都看得一清二楚,很快,苏联军舰上的对空炮也开始对我们开火了,空中仿佛拖曳着一条条愤怒的火舌,马拉号甲板上苏联水手的身影也开始清晰了,他们一片忙乱,有的在搬运弹药,有的在手忙脚乱地调整炮管,就在这一瞬间,我按下了投弹按钮。

由于炸弹过重,施特恩叮嘱我们必须在1000米高度时投弹,并使用制动器控制速度,但我一切都忘记了,投弹时我的高度估计只有300米,我只是凭借本能拼命拉起操纵杆,巨大的加速度使我几乎失去了知觉, 在迷迷糊糊当中,我听到我的后排机枪手沙诺夫斯基激动的声音"中尉,它爆炸了!”

随后,我们遇到了一点小麻烦,一架苏联空军的I-16战斗机咬住了我们的尾巴,开始射击,沙诺夫斯基操纵着后置机枪拼命还击,终于将它击落。

等我们回到基地,捷报已经通过无线电传遍了整个基地,两千磅的炸弹命中了马拉号舰体的中部,引发的巨大爆炸简直把它当场一劈为二,然后迅速沉入了海底,联队长宣布,由于这个了不起的成绩,我将获得一枚骑士铁十字勋章

斯图卡仅凭一枚炸弹就干掉苏联唯一战列舰,是如何在二战大显身手的?

二战中,空中力量在对付大型战舰方面的效能,远远超过了原本的舰队决战,根据太平洋战场的经验,在对付航母和战列舰之类大型水面战舰的时候,一般是采用俯冲轰炸机和鱼雷轰炸机配合进攻的手段,具备更高投弹精度的俯冲轰炸机投掷炸弹,破坏航母起降战机的能力,同时还能摧毁防空火力,而鱼雷轰炸机则从低空侵入,发射鱼雷完成最后一击。

德军JU-87“斯图卡”俯冲轰炸机,早在西班牙内战中就已经大显身手,其极高的投弹精度对地面加固目标具备很强破坏力,在对苏作战中,“斯图卡”一般与FW-190战斗轰炸机互相配合,FW-190首先投掷高爆破片炸弹,杀伤步兵尤其是放空炮手,其后“斯图卡”跟进摧毁坦克或者其他加固目标。但在英吉利空战中,“斯图卡”暴露出速度缓慢,防御薄弱,一旦进入投弹航线就反应迟钝的弱点,被英国战斗机大量击落。

“斯图卡”王牌汉斯·鲁德尔成功击沉了战列舰“马拉”号,在此之前,“马拉”号就已经被其他的德军俯冲轰炸机击伤,被迫进入喀琅施塔得军港维修,期间还不断用其大口径舰炮支援附近苏军作战,给与德军地面部队重大杀伤,为了保护这艘战列舰,苏军也在其周边布置了大量高射炮。

要摧毁这艘战列舰,事实证明,“斯图卡”通常使用的500和250公斤炸弹效果很有限,即便将其击沉,“马拉”号坐沉在军港内依然可以充当固定岸炮使用,要想将其摧毁,就必须击中被层层装甲保护的弹药库,德军专门为“斯图卡”准备了1000公斤级别穿甲弹,汉斯·鲁德尔带队发起攻击,不得不说在技术之外还有运气,冒着苏军密集的防空炮火成功击中“马拉”号弹药库,引发巨大爆炸,整艘战列舰被摧毁,另外,“十月革命”号战列舰也被击伤,大量苏军中小型舰艇被击沉击伤。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