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早期的航母都安装有巡洋舰的舰炮?

比如赤城和加贺安装了10门200毫米炮,列克星敦级也安装了8门203毫米炮

并没有什么很特殊的原因,仅仅是因为这些航母都太早了,还处于航母第一、二批次的实验性处境中。

赤城、加贺、列克星顿级早年根本都是战列巡洋舰,后来才纷纷改成了航母。又由于早期航母的一些实验性和不确定性,再加上海军守旧派和海军作战理论的影响,所以也就留了不少火炮,用以进行有可能发生的舰队海战。

说起这波巡洋舰的改造潮,不得不提一下《华盛顿条约》,这个条约源自第一次世界大战。交战各国在战后让畸形发展的军备拖得疲惫不堪,特别是那些海军的主力舰,为各国造成了严重的经济负担。因此各国在1922年签订了条约,限制军备竞赛和大型舰船的发展。

从1922年开始,一直到1936年,这15年被称为“海军假日时代”,所有大型战列舰统统下马,战舰吨位和火炮口径统统被限制。因此像列克星敦以及天城级这样的战巡都无法发展了。又由于条约对航母的限制相对较松,所以闲着也是闲着,已经动工的战列巡洋舰们便被改成了航母。

根据《华盛顿条约》规定:

·签约各国的非主力舰不得装备超过203mm的火炮。

·签约各国的航空母舰不得装备超过203mm的火炮。

·签约各国的航空母舰装备舰炮超过152mm口径,数量将被限制为10门。

那个年代的航空母舰并不是什么主流战舰,整体也没有任何大的作战经验和军事支撑理论,完全属于一种边缘化的船只。海军的潮流仍然是大炮巨舰,尤其是各国高层海军将领中带有这种顽固头脑的人不在少数,航空母舰被认为只是一种“凑数的”或“廉价的”海军解决方案,它们的唯一任务就是给战列舰提供防空与侦查。既然如此,处于战列舰编队中巡洋舰位的航母当然得操起火炮参战。

美军的航母也是在这段时间研究并发展来的,他们在1913年拿一艘名叫“木星”的运煤船改装成了自己的第一艘航母“兰利号”(CV-1)。兰利号在1922年改装完毕并服役,但它的司令官多伊尔上校居然连入役仪式都懒得参加,因为他是个传统的火炮党,只相信火炮即是正义。

兰利号以后,海军正好因为《华盛顿条约》进入了“假日时代”,他们干脆就拿未完成“列克星敦战列巡洋舰”改造了自己的第二艘航母CV-2。

但改造是改造了,战巡原有的4x2双联装203mm大炮可不敢随意丢弃。位高权重的大炮巨舰主义者们根本看不上飞机,而他们也不知道该怎样使用航母,留着大炮是最后一道底线。

日本的赤城号也是一样,它属于“天城级战列巡洋舰”,属于日军“长门级战列舰”的升级发展型,是日军本来企望的海军主力,直接对应作战对象就是美国的“列克星顿级战巡”,《条约》以后,未完成建造的战巡们便也跟着变成了航母。

上图是1937年的“长门”

不过“天城号”命运多舛,作为首舰,它虽然是最早铺设龙骨的,也是最早开始航母改造的,却因为1923年9月1日的关东大地震而遭遇龙骨扭断。日本人无奈的放弃了对“天城”的修复,将结构与炮位高度雷同的“加贺号战列舰”拉出来做了替代品。而“天城”的同级姊妹舰“赤城号”也被改成了航母。

“加贺”与“赤城”其实差别不是很大,虽然一艘是战列舰,一艘是战巡,但火炮位根本是一样的,舰体设计高度雷同,仅在装甲和航速以及工艺用料上有区别。所以二者的航母改装设计也是高度重合,很多改造理念都差不多。

不过当年航母派的一切行为都得看战舰派的脸色,加贺号在1934年也进行了改装,他在1935年拆掉了一些200mm炮,但随后又因为老顽固们的阻挠而又把炮安了上去,最大的努力也就是把双联装换单管,维持10门炮的数量。

30年代“赤城号航母”也在“加贺号航母”的经验上进行了现代化改装,拆除更换了200mm炮,取消了双层飞行甲板。

说到底,这些早期的航母并非直接从航母建造图上建设而来,它们都是“战列巡洋舰”改装的试验产物。受到海军顽固派的影响,它们被放在了错误的定义上,因此在编制上它们仍然是“战舰”,守旧的老爷们还指望它们能与战列舰凑合搭配在一起,与敌人炮战呢。

为什么早期的航母都安装有巡洋舰的舰炮?

谢谢邀请,兔哥回答一下这个问题。早期航母安装大口径的舰炮原于当时人们对航母的使用理念和航母所处的海战环境。就像今天我们看到的俄罗斯“库兹涅佐夫”号航母,上面就安装有反舰导弹,以及众多的防空导弹,比一般的驱逐舰都利害。总的来讲,早期航母安装舰炮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一)原于人们传统的海战理念和思想。传统的海战是火炮间的较量。火炮是舰船的武器。船坚炮利在人们思想中根深蒂固。而火炮又是能提供自卫火力的有效手段,因此如果航母上不安装火炮到显得有些另类了。早期航母上的火炮也能为航母提供一定的安全保障。特别是当时的航母编队作战形式并未成熟,航母同样面临陷入敌阵的风险。安装火炮是其必要的自卫手段。(二)早期航母的使用定位。航母并不是一下子就产生的,有一个过程,这也是所有具有革命性的武器产生的必须的过程。飞机用于军事斗争后,其较远的航程,和方便快捷的侦察作用显现出来。在过去的海战中,都是要派出侦察舰,去巡航,发现敌舰,然后打击,因此受航速的影响跑不快也跑不远,飞机改变了这一切。于是开始在巡洋舰上搭载飞机,用于随巡洋舰前出侦察,后逐步演变成了“飞机运输巡洋舰”。主要任务就是带着飞机到处侦察。因此,形单力孤的“准航母”难免会与敌遭遇,这时的舰炮就有用了。后来有了用于轰炸,攻击的对舰作战飞机,也有了运载这些飞机的航母。(三)航母编队的概念还不完备,护航保护及武器装备的发展滞后。航母出现后,对航母的保护理念并不完善,同时期的武器也不先进,如护航飞机无法有效的保证航母不受打击,其它战舰也都是各自为战,相互间缺少战时必要的协同。这在二战时的海战中就能看出来,敌机来了,直奔航母。航母开始“霹雳啪啦”的乱打一气。其它的战舰也都是个打个的。个个处于“泥菩萨过河自身难保”的境地。这个主要是没有形成以航母为中心的护航编队体制,另外,武器条件也无法满足,保护航母不受打击的先进成度。正是基于二战时期航空母舰所受到的威胁,后来才逐步建立起以航空母舰为核心的方空反潜,防空反舰的立体防御体系,并有了防御的区域范围。因此,早期的航母由于无法依赖其它战舰,飞机保障自身的安全,所以都装备有大量的火炮,用于自卫,和防空。(个人观点,欢迎指正,关注兔哥)(图片来源于网络,一并谢过!)

为什么早期的航母都安装有巡洋舰的舰炮?

谢谢邀请!

并不是早期航母都安装有舰炮,而是部分航母出现了这种特殊的情况。

之所以如此,与相关国家对航空母舰的运用理念有很大关系。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日本等一些海军强国虽然已经在发展航空母舰,但是对于未来海战的样式还停留在巨舰大炮的思维中。

(旧日本海军“加贺”号航空母舰,从下方的截图可以看到,中层甲板前方有两座主炮)

在此背景下,航空母舰的作用虽然受到了注意,但只被视作是一种辅助性的舰种,有关航母作战群的理念更是无从谈起。当时,日本考虑到在缺乏必要军舰护航的情况下,使航母自身也能拥有和敌方巡洋舰作战的考量,所以给航母配置了相当于巡洋舰级别的舰炮,以“赤城”“加贺”为典型。几乎同一时期,美国海军也是在航母运用思路尚未定型的情况下,也做出了建造装备有大口径火炮的航空母舰的决策。

(美国早期航母“列克星敦”装备的主炮)

外需要一说的是,这种考虑到航空母舰同时具有海战和航空两种能力的思路,并不局限于早期航母。前苏联时代,因为其地缘的特殊性,尤其是考虑到苏联海军进入地中海活动时的特殊性,苏联的航空母舰即是基于缺乏必要护卫军舰的前提下,能够独立遂行航空、反舰、反潜、防空等综合任务。

不过从现代的航母作战发展趋势来看,航空母舰已经越来越成为偏重航空平台功能的军舰。由于航母自身的容量、有效载重等非常珍贵,一些非必要的,可以有其他随扈军舰执行的功能从航母上排除,是主流的趋势所在。

为什么早期的航母都安装有巡洋舰的舰炮?

早期的航母作战思想跟现代完全不同,之前的舰艇作战区域都是在可视距离,没有导弹舰炮是主要的进攻武器,舰炮射程近炮弹威力不够火力当然需要密集,所以不管是航母还是其它战列舰,舰炮尽量的要多口径尽量的要大。

航母增加舰炮即是增加进攻能力又是加强防御能力,站在当时看进攻就是最好的防守。敌方炮弹打过来,没有速射炮或密集阵拦截,只能眼睁睁的看着炮弹在甲板上爆炸,所以与其被动挨打不如抢占先机加大火力进行打击。

后来有了导弹的装备,但鉴于导弹携带数量的限制,舰炮作为打击辅助装备沿用到今天,看看不论是护卫舰还是驱逐舰或登陆舰等。航母因为有了诸多舰艇的协同防护作战能力,区域防空能力得到了空前的提高,普通的舰炮炮弹被拒止在了射程之外,而导弹射程远就注定了超视距作战的思想模式。航母舰载机将制海权和制空权推向了几百公里之外,航母基本不存在被打击的威胁了,所以干它专职工作为主,多承载和多起降舰载机,做到各尽其职各有所用。

为什么早期的航母都安装有巡洋舰的舰炮?

为了自卫,到了后来,各国海军意识到,让航母单独执行侦察任务是非常危险了,需要安排包括战列舰、巡洋舰、驱逐舰在内的各种军舰为航母提供护航。于是航母战斗群这个东西就出现了,航母也就没必要再装备大炮了。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