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作战期间出现弹药不足时,该怎么办?
这需要看看是何种情况造成的弹药缺乏。处于拉锯战还好说,一时的弹药不足可以节省,支撑到后勤将弹药输送上来就行了。但如果是包围圈中的防御战,那么弹药往往是不够用的,只能有计划的安排以及依靠缴获来支撑。
在二战时,军事科技已经趋于现代化,所以部队的武器弹药消耗、合理运用和发放弹药问题都已经成为真正的战争科学。一只不把弹药当回事儿的军队是落后的,连美军那样不差钱的队伍也在弹药核算上花费了相当多的精力。
一般大型战役展开前,弹药消耗情况是必然需要被计算的,可以根据每支部队面临的情况,执行的任务,以及部署的武器,再加上历史弹药消耗量等情况来估算弹药消耗数目,如果不考虑弹药问题就胡乱计划方案,参谋们就是不称职的。
可以说,只要没有突发情况,部队在大规模作战时都知道自己弹药会如何消耗,并且还有各种消耗量和后勤输送计划来确保部队的正常作战。部队能如何打、能打多长时间都有决策拟定,这也是为什么许多大战役爆发前,军队都需要“酝酿”一会儿。他们都在攒物资呢。
从二战到现在,没有一支部队能做到无限制的作战,武器越现代化,对后勤的依赖就越大,所以许多作战维持的时间都有定数,例如李奇微发现的志愿军“七天”奥秘就是例子。战场上所谓“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也是同样的道理。就算有了突发状况,也得严控弹药的损耗,尽可能的做到持续性作战。
如果战事实在是激烈,无法维持弹药高损耗,那么便只能想别的方法来维持战争了,例如八路军的“狼牙山五壮士”,子弹打完了,就依靠石头来打击敌人;弹尽粮绝的日军,依靠坑道和单人潜伏的隐蔽洞来接近美军,谋求近距离的刺刀杀伤。所以说,只要使计谋巧妙、有斗争精神,一样能杀敌。
不过很多情况下,大战场上弹尽粮绝时,士兵们都是逮到什么用什么,缴获敌军的武器弹药使用实在是太正常的事情。苏德双方在斯大林格勒经常性的将对方的武器与己方武器混杂使用,为的就是个子弹好补充,能持续作战。所以德军拿波波沙,苏军拿MP-40都不算啥稀奇事儿。
在著名的德米扬斯克包围战中,党卫军“骷髅师”与众多德军部队在包围圈里扛住苏军的疯狂围攻相当长的时间并最终突围,他们缺粮少弹,被团团包围,许多弹药物资都是从苏军那里缴获过来的,拿着波波沙迎击的“骷髅师”士兵成了苏军挥之不去的梦魇。
除此之外,包围圈中的德军还得到了相当强大的空投补给,德军的特种轰炸机队以每机每天2-3次、无护航密集飞行的方式为包围的军队输送了大量物资。空投的东西无所不包,枪械、食品、弹药甚至是补充兵都有。
另一场包围圈里的战斗也是如此——美军101师在巴斯托涅的突出部防御战,他们遭遇了德军的团团重围和重装甲的突击,但所幸早有准备的101师官兵在任务路上就从兄弟部队身上搜刮了大量弹药,许多弹药被归拢到师部的弹药库进行按需分配,这样使得巴斯托涅坚持了很长时间。
不过,最艰难的关头,美军士兵们也不得不冒险爬出战壕,在冰冷的雪地中摸索德国兵的尸体,寻找弹药、食品甚至是衣服鞋子。
二战作战期间出现弹药不足时,该怎么办?
能怎么办啊,本身弹药这种排在第一顺位的补给是重点中的重点,和食物的重要性一样。你按照马斯洛需求层次排,弹药在战争中都和基础生理需求排一起了。你说要是这仗打到缺弹药了,还混个屁。
当然我这是指进攻方,如果是防御的话,比方抗日战争时期,咱们的弹药确实是缺乏的。毕竟是匆忙应战,后勤这块没有完全建好也是可以理解。
回到题主说的弹药不足,这已经是出于一种被包围,断绝外援的情况。这时候三种选择,要么投降、要么去死、要不捡敌人武器,然后可能活下来或者死。
像斯大林格勒保卫战中,被围的德棍第六集团军,缺乏补给。捡毛子的武器很正常。
当然,本子对于缺乏弹药之后的处理方式更加粗暴一点
送人头
二战作战期间出现弹药不足时,该怎么办?
主要有三种方式。首先是如同在松山战役和瓜岛战役,日军在战役进行期间,将子弹主要集中给射击技术比较好的射手和机枪手。
其他大部分日军实际上,就扮演刺刀反冲锋的角色。如果最后一点弹药都打光了,那就发动集体自杀冲锋,基本都是孤岛也跑不掉。这就是著名的猪突,其实就是不想投降,就冲出来送死。
我军的一般方法,是夜间派遣突击队到阵地前,捡敌人白天发动进攻,丢弃的武器。同时在弹药保留不多的时候,想办法从敌人薄弱环节突围。如果包围圈太严密,就采用分散突围的方式,或者就地进行游击战,寻找机会。
美军的方法就比较简单了,直接发到战役级别的空投,空投大量口粮弹药给地面部队。基本上,只要不是被严密合围,绝大部分军队在弹药出现危机的时候,都会伺机突围。同时,所有军队都会非常关注自己的后方。
一旦后方出现敌军,就会迅速转移撤离阵地。这也就是,德军闪击战在战争初期,可以获得极大成功的原因。德军以装甲部队突破敌人阵地,向纵深高速前进,切断敌军后勤线获取交通线和后方基地。
在前线的敌军主力,就会因为害怕陷入包围,进入到弹尽粮绝的地步,而迅速撤退。只是后来,苏军在后方都会部署大量装甲部队担任预备队,这种战术才开始破产。
二战作战期间出现弹药不足时,该怎么办?
签订停火协议。
二战作战期间出现弹药不足时,该怎么办?
不同的国家,不同的部队会选择不同的方式,作为战争物资的弹药在后勤供给链上是排在首位的,如果弹药都不足的话将多多少少对士气产生不利影响。
对于纳粹德国,一般弹药不足时就只能选择收缩防御圈,同时想方设法派出多股突击部队与友邻部队取得接触,呼叫增援,但二战到了德国依赖打防御仗而且还弹药不足时,那么形势就很恶劣了。比如第6集团军还有隆美尔的非洲军团在各自战场上最后的阶段。
希特勒给保卢斯的命令是坚持到最后一滴鲜血,而保卢斯其实只能保证坚持到最后一颗子弹,对于侵略者来说,能打到这种程度已然能十分证明军队的素质。
日本人是最疯狂的,日本弹尽粮绝时,往往是军官切腹,士兵发动自杀式攻击。很小时就读到过关东军诈降,然后捆绑炸弹扑向苏军的故事,以至于后来苏军不得不冷酷地将敌人全部清洗掉,而太平洋战场上同样也有神风特攻队这样的存在,《血战钢锯岭》倒是很精彩地阐述了日军的疯狂。
我也不太理解,为什么一个侵略者能打出仿佛自己是反侵略那般的“义愤填膺,破釜沉舟,身无退路”……
而对于苏军和国军这样的用人海战术弥补战术和装备劣势的军队而言,死战到底也成了很多爱国将领们的选择,譬如那句——“我绝不能后退,因为身后就是莫斯科!”以及杨靖宇等英雄的事迹。
二战作战期间出现弹药不足时,该怎么办?
现代战争对于后勤依赖是很大的,一般来说,除非被包围或者被切断补给线,极少会出现弹药不足的情况。前者典型的例子就是基辅包围圈里的苏军,还有像斯大林格勒里的德国第六集团军,被包围以后得不到补给,弹药日益紧张,最后如果不能解围,那么就是全军覆没。后者的典型就是瓜岛的日军,由于海上补给线经常被美军切断,瓜岛的日军缺少弹药和粮食,最后只能撤走了事。
还有一种情况,是因为战备不足或者弹药本身就缺乏,导致部队缺少弹药。前者典型的例子就是苏德战争爆发时的苏军,一些部队仓促间来不及下发弹药,有些部队的坦克只有几发炮弹,但是战情紧急,那也只能仓促投入战斗,德军也回忆一些KV-2重型坦克在作战时极少发射炮弹,而是凭借厚重的装甲,直接冲进德军阵地,用撞击碾压的方式摧毁德军的大炮,这也是无奈之举了。
后者典型例子就是抗战时的八路军了。八路军弹药一直严重不足,很多史料记载,一些部队战士只能配发3、5发子弹,整个抗战期间弹药严重不足的问题一直困扰着八路军。八路军采取的对策一是集中弹药在部分优秀射手和主力部队上。二是作战时注重短平快,以短促的射击以后就冲上去争取快速解决战斗,这样一来减少弹药消耗,二是不给鬼子开枪机会,这样缴获的子弹会多。三是积极发展军工生产,在简陋的情况下尽可能多生产武器弹药。
第三种情况,则是不注重补给导致作战时弹药紧张。这个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日军啦。诺门坎战役时,日军在7月攻势时,82门师属火炮一共储备了3万发炮弹,平均每门炮备弹只有366发。而对面的苏军开战前足足储备了60万发炮弹,日军回忆每开一炮对面就要还击几十发,日军被炮火压制的根本抬不起头。还有英帕尔战役,牟田口廉不顾丛林运输线的不稳定,让日军向英帕尔发起进攻,结局自然是凄惨无比,日军死伤6万5千,败退而归。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