拖曳式诱饵是什么?

拖曳式诱饵是战机使用的一种战术工具,它可以像靶机那样牵引在后面,通过电波模拟出目标信息,引诱破坏导弹的制导,成为战机或轰炸机的替死鬼。

国际上流行的拖曳诱饵主要是雷神的ALE-5055、戴勒姆克莱斯勒的空中信号兵、瑞典赛尔休斯的BO2D、马可尼公司研发的“瞪羚”等等。

一般我们在电影上看到战机遭遇导弹攻击,往往都是靠抛洒箔条形成雷达干扰和红外热源干扰来逃脱“追杀”。但这种做法在现实中其实没那么万能,因为根据对手使用武器不同的雷达波长,箔条尺寸需要进行相应的预先准备,否则是起不到良好的干扰效果的。

一些专用的电子干扰机,箔条抛洒装置都安装了“割刀”,依靠紧急时刻现场分析对方雷达波长,进行相应切割再抛洒的方式进行干扰,但这种办法很笨,面对攻击节奏越来越快的战场,以及越来越智能化的电子设备,箔条这种笨办法已经已经开始无效了。

这时候人们就需要更方便好用的对抗武器,空战也从单纯的“被动干扰”越来越向“电子对抗”方向转变,于是“拖曳式诱饵”便应运而生。

一般来说,被动式的拖曳式诱饵就是个“靶机”,它与靶机在运行机制上没有什么不同,通过揽胜连接在飞机上,需要的时候将之放出。不过拖曳式诱饵显然比靶机要先进的多,它能自主发送雷达信号,将自己的形象特征在雷达的“眼里”模拟成与主战机一模一样的东西,速度、角度、雷达反射截面积全都是一样的。

总而言之,这是一种靠拖曳方式的“雷达干扰技术”。

不过根据干扰能量来源来划分,则分为有源干扰和无源干扰,单纯的被动式干扰被称为无源干扰,本质上与放箔条是一样的,所以只要雷达具备灵敏度和极强的纠错能力,还是能识别出这些假信号的。

“有源干扰”则更加先进,它的干扰机能主动产生干扰行为,进行电子压制、电子欺骗、等不同战术行为,等于随机带了个小电子战飞机。目前一些有源干扰的拖曳诱饵也确实与电子战吊舱可以搭配使用。

例如美军的ALE-50/55拖曳诱饵,它能与ALQ-184(V)9电子吊舱搭配,以进行更灵活强大的电子战。假如战机被对方导弹锁定,发出雷达报警,那么电子吊舱则自动放出拖曳诱饵,诱饵将对导弹雷达导引头造成电子干扰,这种干扰可以屏蔽战斗机的载机回波,那么战机的锁定即告落空。即便你还能打上来,通过诱骗和被动式无源干扰,对方导弹依然很难分清目标,那么自然是屁股后面不断撩拨的“诱饵”中标咯。

1999年,美军轰炸前南斯拉夫时,使用的B1-B“枪骑兵”高速轰炸机就通过悬挂拖曳诱饵的方式换取了生存率。这种依靠高速突防的轰炸机使用了ALE-50诱饵,南斯拉夫从地面打来的地空导弹全部被干扰,连续10颗来袭导弹只有一颗真正追了上来,然后它也只打中诱饵。

而且拖曳诱饵还有个好处——它不花钱,比起漫天丢箔条,用完就收的诱饵几乎没有任何成本。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