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战的巴黎大炮是一种怎样的存在?
巴黎大炮,真名应该叫“威廉大炮”,以威廉二世命名。看起来德国人寄予了很大期望,然而它就是个应急的拼装渣渣,主要起到战略威慑作用,战术性能很差。
这门大炮最开始设计目的是想“发射能越过英吉利海峡的大炮干扰英国人运兵”。英吉利海峡最宽处约240公里,最狭窄的加莱(二战盟军曾经拼命忽悠隆美尔要登陆的地方)多佛尔海峡只有30多公里,所以如果不考虑战略进程和英国内陆城市距离的话,这招还真有点用。
不过战争进行到后期,德国已经不指望打英国人主意了,威廉大炮从一开始设计就瞄准了德国边境到法国的目标。又因为威力实在一般,精度较差,为了战略威慑,它的轰炸目标被定在了巴黎。
所以威廉大炮最早的设计标准是100公里,可随着德军的后撤,大炮又被军方要求增加了20公里射程。克虏伯倒也没动太大心思,发射药增加,寿命缩减,略微增加炮管的长度便是了。可以说巴黎大炮一开始就有应急和实验性质。
巴黎大炮的基础是一门L52-5海军355mm舰炮,再用3根210mm的炮管连接后插入形成超长的倍径,所以火炮能打到很远,射高达到40公里的同温层。只是口径太小,射速太缓慢。
口径210mm,身管36米,射程131公里。这就是巴黎大炮,一款能效比极低的武器。德军用3 门巴黎大炮,花了小半年时间炮击巴黎,打了343发炮弹,炸死200人。
这种悲催的杀伤力完全源于巴黎大炮那同样悲催的精度,即便经过严格的计算和调整,德军把每一炮都打得认真无比,巴黎大炮300发210mm炮弹中,也只有180发左右勉强落进巴黎市内,其余的都砸到荒郊野外了。
因为装药达到了夸张到180公斤,巴黎大炮需要承受极高的膛压和膛内运动,燃气烧蚀与膛线机械磨损极为严重。
一般打出50发,整个炮管就已经不行了,里面布满火药残渣和炮弹的挂铜。克虏伯公司索性将这些套接起来的炮管拆下,将磨损严重的内壁清理,再使用机器进行扩膛处理,重新铣出新的膛线,因此巴黎大炮的口径在每次修整后都会扩大,最大的炮管被铣成了260mm。
这么大的内膛差异,巴黎大炮自然是一炮不如一炮,越打到后面越不经用。巴黎人民也习惯了吓不住了,该吃吃该喝喝,红酒蜗牛鹅肝酱,再开个盘口算算德国人几号炮击,炮弹炸那条街哪条路…所幸第一次世界大战即将结束,德国人在溜回去前留着那些炸药和炮弹也发不了财,就当是听个响也好。
巴黎大炮最大的一次伤亡是炮轰初期(那个时候炮没磨秃相对还算准)对巴黎第四区圣热尔瓦大教堂的轰炸,好险就炸中区政府。1918年3月29日,这个巴黎最古老教堂的人们正在做周五的祷告,颗炮弹好死不死落进了教堂,造成教堂严重损毁,直接导致91人死亡(一说88人),100人受伤。大部分人是教民和妇女儿童。当时德国人使用巴黎大炮进行了连续射击,每隔15-20分钟就会落下一枚炮弹。
当时的法国人百思不得其解,只得告诉民众:“该死的德国飞机从高空越境投弹,轰炸了巴黎”。但不久后法国人通过前线的情报人员了解到“德国在边境森林里修了一条铁路”,经过多次对德国俘虏审讯,再加上对炮弹碎片的分析,法国人终于确认到有一门超级大炮在轰炸自己。可因为距离实在太远,德国人又重兵布防,所以也真的不好拿巴黎大炮怎么办。
法国政府也不是傻子,通过广播不断宣扬这是德国人的高空轰炸,并封锁了炮击的损失。反正大家歌照唱舞照跳,这破炸弹好半天才响一下不是?
只是巴黎的市民也不傻,那年代的飞机能飞多高骗谁呢?在德国间谍的煽呼下,一时谣言四起,甚至巴黎人很恐慌“德国人是不是打到巴黎外面了?”、“德国的飞艇在云层背后倾泻炸弹。”、“巴黎郊外有德国人的秘密武器”!
岂不知这个时候德国与苏联玩了几仗,刚刚签订《布列斯特和约》,大家眼光都瞄到才成立的苏联身上了,俄国闹革命,割肉退出大战的事情让谁都没心情顾这边了。
在持续射击几个月后,巴黎大炮越打越不像话,三门炮在最后都被废弃,它们走到了生命的尽头。从部署到摧毁,总共用了140天。
总共800人的伤亡,对一场世界战争来说实在太微不足道,因此巴黎大炮虽然造成了一时的恐慌,当人们适应和了解后,也就不足为惧了。德国人后来匆匆的将两门大炮运回,丢进克虏伯的熔炉里毁掉,连设计图纸也消失了,直到40年后才有些资料被找到。
也有一种说法,“威廉大炮”的名字并不是为了沾威廉二世的荣光,而是为了在情报上迷惑敌人,采用了出生在德国的著名天文学家“威廉.赫歇尔”的名头,这位科学家一生都在疯狂的迷恋望远镜,他曾经制造了不少架向天空的“大炮”;巴黎大炮某些地方真的很像个天文望远镜,也许这与英国那坑蒙人的“水柜”有异曲同工之妙呢。
大家认为呢?
一战的巴黎大炮是一种怎样的存在?
“巴黎大炮”又叫作“威廉皇帝炮”,是一战德国克虏伯制造的当时最大的火炮,该炮最大的特点就是能将95千克的炮弹打到130千米的距离,这意味着德军可以在己方战线之内就可以炮击法国的首都巴黎。
该炮重达256吨,炮管口径达210毫米,操作这门炮需要80名士兵,其炮管长度达到了惊人的37米。由于炮弹的初速度非常高,对炮管的内壁磨损的非常厉害,所以巴黎大炮的炮弹都是按顺序编号的,每一发都比上一发的直径大,最后的炮弹口径将达到240毫米。
该炮在1918年3月到8月,一共发射了367 枚炮弹,一半都落在了城市的边缘,造成了法国平民256人死亡,620人受伤,其造成的损失非常轻微,但是它对法国民众造成的心理上的影响是巨大的。
该炮最大的一次战果就是在3月底一枚炮弹直接命中了巴黎附近的一所教堂的屋顶,导致100人丧生,由于不知道炮弹是从哪里打来的,所以造成了非常大的恐慌。
一战的巴黎大炮是一种怎样的存在?
巴黎大炮最大射程:131km,是一门超射程炮,起初命名为“威廉大炮”,后因为炮击巴黎而闻名,故得名“巴黎大炮”。该大炮口径长210毫米,身管长36米,其炮身竖起来要超过10层高楼的楼顶。
一战的巴黎大炮是一种怎样的存在?
谢谢邀请。
先回答您的附加问题:性能和战绩。
口径:210mm入役:1918年炮管长:36.1m炮弹重:120~126kg系统重:375吨(炮身加炮膛重125吨)最大射程:131km(设计时推算的理论值是120km,备注:全射程需要180kg的推进火药)生产数量:7门制造厂商:克虏伯战绩:1918年3月23日至8月9日,3门“巴黎大炮”从不同位置向巴黎共发射了300多发炮弹,其中只有180发落在市区,其余的落在了郊外,造成200多人死亡、600多人受伤。
接着回答:这是一个什么样的存在。
一战时期是炮兵大发展的时代,诞生了各种火炮,甚至还诞生了坦克。从巴黎大炮只打了区区300枚炮弹来看,估计当时不会有太大的影响力。而且,当时炮弹打入巴黎之后,法国方面宣传的是空袭,因此当时造成民众的心理恐慌也不大。所以巴黎大炮,在我看来,确实是一战炮兵发展的一个顶峰,但是,也只是立足于当时的技术水平下不顾一切的堆积而已。
第一,这个炮的炮管极长(36米),为了保证炮管不变形,用了搭桥和大管套小管的办法保持炮管的直度。这不是技术的提升,是没有办法的办法。超长炮管需要的是材料和冶炼技术的飞跃,巴黎大炮没有达到。因此,技术上不能说在当时全面领先,只能说是办法上非常有新意。
第二,由于炮管长度如此的大,射击时的震动、瞄准技术不能解决,造成巴黎大炮成了霰弹炮。从300枚炮弹只有180枚命中市区的战果来看,偏离度很大,所以,巴黎大炮在射击技术上还也是没有突破的。
第三,火药技术同样也是没有突破。180KG的火药推动120KG的炮弹,火药上应该还是当时普遍的火药水平。
我们再看看当时其他火炮:
1、在1909年德国秘密研制出一种巨型臼炮,并以菲利茨母亲的名字命名,称为“大贝尔塔”炮(也有翻译为大白莎)。这种,炮身连同炮车重达120 吨,能将近1 吨重的炮弹发射至14.5 千米之外的目标。每发炮弹用掉的发射药近200 千克重,需要200 多名炮手。这其实也是牛掰炮,一吨重的炮弹啊。这炮是攻城的一把好手,在德军攻克列日堡垒的战斗中发挥极大作用。
2、斯柯达M16型420mm超重型榴弹炮 数据没找到,反正很屌。
斯柯达巨炮,光炮管就要一台拖拉机来拉。
一战是冷兵器向热兵器时代递进后的第一场大战。火炮是这个时期战争的灵魂。而德国在火炮方面无疑是最优秀的。巴黎大炮和大贝尔塔炮是其中的佼佼者。但是巴黎大炮明显走偏了,后期没有主流国家再发展此类炮火。但是大贝尔塔炮代表的巨型臼炮倒是一直使用到上个世纪末期。
一战的巴黎大炮是一种怎样的存在?
当初称威廉大炮,因为轰击巴黎而闻名,所以又称为巴黎大炮,由德国老牌军工克虏伯公司研发,口径210毫米,身管长达36米,其最大射程超过130公里。
倘若把巴黎大炮的炮身竖立起来,其炮口竟然超过10层高楼的楼顶,属于第一次世界大战最具传奇色彩的明星武器。
为了支撑细长的炮管,不至于因为自身重量而弯曲,在整段炮身都加装了辅助支架;每枚炮弹重达125公斤,飞行高度可达40公里,到了同温层高度,稀薄的空气能阻力减小,从而提高炮弹的射程。
1918年3月23日至8月9日,3门巴黎大炮从不同位置,向巴黎共发射了300多发炮弹,其中只有180发落在市区,其余的落在了郊外,造成200多人死亡、600多人受伤。
事实上,巴黎大炮创造的战绩,与其庞大的火炮威力不成正比,更多的是带给法国人心理震慑作用。
其实,210毫米的口径,只是重型巡洋舰舰炮的口径而已,只是身管特别长,达到了史无前例的36米,故射程也高达130公里,是重型巡洋舰同类口径舰炮所远远达不到的。
但其爆炸威力事实上也同等于同口径的重型巡洋舰舰炮,由于射程远,导致精准射击根本不可能,所以德军射向巴黎市区的炮弹,有许多都偏离了目标,都打到郊外去了,故杀伤力降低了许多,并未达成作战目标。
本文由“国平军史”发布。
一战的巴黎大炮是一种怎样的存在?
每一场长期的、艰苦的战争,都会诞生出一些“脑洞”大开式的武器装备,这些装备要么是基于一种还不成熟的新技术,要么是在现有技术上的一种“野蛮式”的创新而来。
一战时期的巴黎大炮明显属于第二种情况。
巴黎大炮是一门用来远程攻坚支援作战的超大口径火炮,为了实现近130km的远距离射程,当时德国想到的工程方法就是用一根210mm口径的炮管插入到一根380mm炮管内,拼接而成一门210mm的远程火炮。其炮管长度达到惊人的36m,在实战过程中,为了确保如此长的炮管不发生弹性变形,还在炮管外部额外设立的加强支架,以确保强度。
这种火炮采用列车轨道式机动,由后方抵达前线预定射击阵地之后,再行组装,进行射击准备。由于射程较远,当时又没有现在的火控雷达进行校准,这玩意的射击精度就很差了,加上生产极其复杂,总共不过生产了7门。一战时期巴黎大炮向巴黎射击出了300发炮弹,只有一半打到市区,其余全部都是在郊区,杀伤效果也很一般。
所以,这玩意,本质上应该属于心理战的装备,实战性还是差得多。远程火力打击,在一战时期也是一种梦想般的尝试探索,二战之后就找到了远程火力的实际解决方法,这就是远程战略轰炸机,B-29/17就是最好的典范,效果要远远超过这种巴黎大炮。
这个问题就回答到这里吧。😊
如想了解更多军事、航空知识,请关注“老鹰航空”,老鹰航空坚持原创回答,不做任何文字性抄袭,回答中引用部分图片均来自互联网,如侵则删,他人请勿抄袭。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