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机枪两边的防护盾,是安慰士兵还是真的能防弹?真的有用吗?

当然真能防弹,不过确实做不到万弹俱防的地步,只能说一定程度的抵御轻武器射击,为重机枪操作者带来更大的支持力,减小受伤和丧命的几率。没有这个东西,重机枪会被对方火力压制,失去很大的战术能力,并不是单单拿来安慰士兵的东西。

早期的战争中其实人们就发现了护盾对重机枪的作用,给你一块护盾,与让你裸接子弹,心理压力是不一样的。况且重机枪本就比较容易遭受对方火力重点关照,机枪手的射击姿势又比卧姿的普通士兵高上许多,没有防盾很容易被打死。

第一次世界大战胶着的阵地战时期,是重机枪防盾最普遍的时候。重机枪在当时除非被拿来机动作战,否则多数是要配上防盾的,否则那个时期精准的远距离射击怕是要让机枪手死个好几遍。

在战线前推的阶段,作为火力压制的中坚,带有防盾的重机枪宛如一个小型的地堡,可以顶住更多火力的打击,充分发扬自己的压制能力。某些机枪甚至专门装备了轮子,可以边打边往前推,甚至用几个士兵拖着跑,不用分解便跟上冲锋步兵的脚步。

正是由于那个时期大量的堑壕阵地战,锻造了无数的以机枪为核心展开的战术,在坦克出现之前,重机枪的杀人数量一路飙升,伴随着克制重机枪的手段也不断出炉。通常都是拿狙击手和密集射击杀伤机枪,也有拿战防炮、迫击炮轰杀,最高一级干脆就是调重炮抹去那片马克沁蒸发的白雾。

总而言之,当时的重机枪面对的挑战超级多,弹雨密集的时候,再按照一贯的重机枪射击姿势蹲着无异找死。无论是横飞的弹片还是对方轻武器、重机枪的压制,都必须有个东西挡着才保险。

其实马克沁机关枪上还有个小护盾,就是我们通常看到的枪口那个圆片片。这个东西是马克沁的水套护板,用以防御对方的子弹击穿薄薄的马克沁水套,瘫痪整个机枪。

后来的气冷式重机枪当然不再在乎这个问题,二战的发展也令一战那种残酷的阵地战成为过去式,所以机枪防盾又经历了一个下降期,更高密度又精准的火力令重机枪不得不藏头露尾的打起了运动战。士兵们为了一个笨重的防盾,而放弃几条弹链或者跑的更快的能力,显然是不值得的。

不过也有例外,苏联就意志坚决的不肯拆掉防盾,对牛高马大的毛熊士兵们来说,别说多块钢板,就是再加两个钢轱辘也不是事儿。苏联广袤的平原上只有森林、丘陵和广袤的草原,与其遮遮掩掩,不如靠防盾战个痛快。

德国人二战没有重机枪,被广泛使用的MG42是个通用机枪,其多数情况下通过两脚架放置,枪身低矮的多。对人员掩护比寻常重机枪更好,但车载时或进行某些阵地防御时做重机枪用,也会有专门的护盾位置。

二战德军的步兵战术很大程度上是围绕在机关枪运动上的,MG42耗弹量又大,谁也不会吃撑了在班排运动中去找个护盾玩。更敏捷迅速的转换阵地,在士兵们看来比沉得要死的护盾重机枪更踏实。因为二战的特色就是——坦克带来了更多的直瞄火力,不跑等死吗?用0.5cm的碳钢板抵挡76mm反坦克炮的轰炸?

二战后,机枪防盾仍然处于很重要的位置上,毕竟重机枪在部队中也属于高级装备。不过曾经一度有些人浪过了头,认为战场上重机枪的射击距离远,轻武器的重要性不断降低,作战位置远没有一二战那么枪林弹雨,再加上被弹面积小的缘故,对防盾渐渐不再那么上心。

结果被打成狗以后,他们不光拿护盾把自己给围了,就连车顶也给安上了装甲。这都是战场打过之后总结的经验,并不仅仅用来安慰士兵:“呵!你坐的是个坦克…”

防盾毕竟有些遮挡视线,某些还改成了聚碳酸酯防弹面板,不过上图这位小哥在澡盆一样的防盾中仍然不得安心,它连重型护具都穿上了。顶着沙漠的太阳,汗水积在裤裆里哗哗的,你说现代战场开几下机枪容易嘛?

不过坦克部队又不一样了,它们的作战距离确实比较远,顶部机枪主要用来临时压制、火力补充或者对付高处的敌人,比如高处的敌军或者武装直升机、突然出现的敌军反坦克阵地等等。

真的遇到枪林弹雨?没事儿谁伸头出来玩抢滩登陆战?当下面那门炮是好看的吗?如此炮盾也就无所谓了。

海军的思想通常是不一样的,那么大的炮和导弹都安了,还在乎重机枪这点小管子吗?上图是美军在操纵双联的M2HB机枪,除了机枪护盾外,我们还能看到,整个机枪阵地前方被布置了非常厚的装甲板防御,显然他们认为来自于海上的威胁比陆地危险的多,仅凭薄薄的护盾还不足以坚固那颗脆脆的心肝儿。

海上作战,因为船体在风浪中的颠簸和移动,即便是重机枪,射击距离也会近一些,轻武器的效率相对低下。轮到轻武器作战的时候多半是对方人员接近时,为了避免自身遭受流弹攻击“中奖”,保护的牢一些无可厚非。即便是常规海战,处于舷侧战斗岗位的士兵也可以通过护盾抵挡一下导弹、炮弹轰击的余烬。

对于人员的防护其实一直是战场上永恒的话题,只不过人们总得权衡是“弊大于利还是利大于弊”,现代新的轻质复合材料防盾的出现,无疑又让士兵们的小心肝儿更踏实了,或许未来某些坚固的超轻质材料,能让普通的突击步枪士兵,也像重机枪手那样,躲在坚固的防盾后方。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