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军将士,说的是哪三军?

三军将士,王司徒为你回答:

现代意义上的三军,是为“海陆空”军,例如我们的“三军仪仗队”体现的就是这一点。是为最基本简单的兵种划分方法。

然而在古代,三军的称呼是一种中国人惯用打群架阵型形,分为“前、中、后”,继而发展出相应的战场阵势划分。

有人说这种架构出自与最早的“战车”,车战时,除了驾车的驭手,还会有车左和车右,军队则以战车为核心拱卫和作战,人分三才物化三分,故有三军之说。然而这个“军”在早期只是部署名称,与现代意义上的军种是无关的。

《周官·夏官司马》曰:“凡制军,万有二千五百人为军。王六军,大国三军,次国二军,小国一军。”

这段记载应该是三军最初的描述了,按照周朝的规矩,一万二千五百人为“军”级规模,天子可以拥有六个军,比较大的王国可以拥有三个军,次一级的两个军,鼻屎小国则只能有一个军。“军”在这里成了量化的词汇,你能拉出三个军打仗,便可以称为大国了。

这里的划分有早期社会严格的等级制度在里面,一定程度体现了当时社会的尊卑之别。后来的诸侯霸者们故意又添了左右两军,壮大了主战的中军规模,硬生生将全军扩为“五军”,仅比天子的“六军”少一部而已,春秋战国时期日渐衰亡的东周王朝由此可见一斑。

诸葛孔明这厮也在《出师表》中提到过“三军”,“先帝知臣谨慎, 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今南方已定, 甲兵已足, 当奖率三军, 北定中原…”。

与《夏官司马》一样,他这里的“三军”并非特指哪个军队,也不是单说前、中、后军,而是指代军事力量。毛主席的《七律·长征》中“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此“三军”与诸葛亮同,都是“全军”的意思。

“三军”在我国的历史上,最后几乎成了“全军将士”的代名词,因为《周官》上面说过,“王六军,大国三军,次国二军”,对于封建社会咬文嚼字的笔杆子们而言,你要整个“两军”,未免气势不足,弄个“五军”,又有不臣之心。保险起见,还是照着天地人三才,取“三军”最为上口。

三国、三英、打赢了犒赏三军,多么朗朗上口。这个“犒赏三军”意思是从先锋大将到随军民夫统统有赏。

所以,古人长期使用的“三军”根本没有特意指代哪三个军种,把“三军”用军种划分是现代人干的事。他们按照西方分割“海陆空”军的做法,将古人指代“全军”的“三军”套了上去,做成了专用以指代“海、陆、空”三军的新含义名词。

不过么,随着时代的发展,我国已经出现了“火箭军”、“战略支援部队”的新军种,这些与海陆空平齐的军种着着实实凑成了“五军”,这是妥妥的春秋五霸节奏啊。

三军将士,说的是哪三军?

春秋时,大国通常都设三军,但各国称谓有所区别,如晋国称中军、上军、下军;楚国称中军、左军、右军;齐国、鲁国和吴国都称上、中、下三军。魏国称前军、中军、后军..三军各设将、佐等军衔,而中军将则是三军统帅。随着时代演进,上、下、中军渐渐被前军、中军、后军所代替。到了唐、宋代以后,这样的编制已成为军队的固定建制。这时三军的主要标志是担任不同作战任务的各种部队。前军是先锋部队;中军是主将统率的部队,也是主力;后军主要担任掩护和警戒任务。

在中国古代的军队中,最大的编制单位就是军。军的编制,历代沿袭,但人数多少不一样。汉代实行5人一伍,2伍为火,5火为队,2 队为官,2官为曲,2曲为部,2部为校,2校为裨,2 裨为军的编制。今天,前军、中军、后军编制已完全消亡,而被现代的陆、海、空三军所替代。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