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赫鲁晓夫的“导弹制胜论”?
赫鲁晓夫同志可是位霸气侧漏的“导弹制胜论”绝对拥护者,为了他推崇的导弹发展计划,苏军甚至放弃和下马了许多常规武器,就连坦克方面都不放过,差点就玩脱。
他推崇“导弹制胜”的原因主要在于那个年代远程导弹技术的突飞猛进,其实这也不能完全怪罪赫鲁晓夫同志,我并不觉得他犯了什么愚蠢的错误,万事万物都得结合当时的历史现状来看。我们没有参与到那段历史,自然不能去取笑当时人们的局限性。
这就好比08年炒房,你当时不敢,现在回过头去说那时候真傻,结果现在让你炒房,你依然不敢。
冷战的背景是“核战争”,核武器最有效的搭载平台至今都是导弹,所以导弹技术当时无论美苏都特别在意,大量的资源都押宝一样押在了导弹和火箭技术的发展上。谁都明白:更远更准更大的火箭是核战争取胜的关键,至少能与敌人互相遏制。
苏联当年仍然处于经济发展状态中,虽然赢得了战争的胜利,但战争的废墟都没有清理干净,实际上他们在底子上与美国是很难竞争的。赫鲁晓夫时代连农业都是个头痛的大问题,苏联为了与美国一较长短,最关键的核武器技术能放弃吗?必须加大投入,将有限的资源投入重心转移到关键的导弹技术上,才能守卫苏联来之不易的势力范围。
试问全球核大战的背景下,坦克、飞机、军舰多少才抵得上一颗带核弹头的导弹?
所以,从这个角度上看,赫鲁晓夫同志并没有做错,相反他拿出了领导人的魄力,坚持了一条最朴素的争霸之路。没有赫鲁晓夫时代的发展与支持,苏联的导弹技术、防空技术、空间技术都不会有后世的发展和成就。整个勃列日涅夫时代辉煌的太空竞赛和导弹争霸,都脱不开赫鲁晓夫的睿智与布局,虽然后者是被前者推翻的。
但是我们同样可以看到赫鲁晓夫另一面的打算,正是废墟中苏联曾经的困苦,让这个老建设者产生了“依靠核武器守卫和平,节省下资金建设社会民生”的想法。别说他一厢情愿,冷战的挑起更应该怪罪那个叫NATO的组织。通过新技术兵器节省国防开支,让更多的钱投入到社会发展中去,这放在哪里都没有错。
又想发展民生搞建设,又想通过“新技术兵器”维持对NATO的均势,便只能牺牲掉常规武器的的发展,裁减掉常规军备的数量。赫鲁晓夫为此进行了1956-57年的200万大裁军,以及1961年的120万大裁军。
赫鲁晓夫的思想最终进化为苏联的战略火箭军,直到今天仍然守卫着俄罗斯的国家地位。但在那个年代,赫鲁晓夫“马蜂窝一样多的心眼”让它将导弹技术带来的“核大棒”挥舞的非常凶猛,和弹道导弹没见过几面,赫鲁晓夫同志就已经明白了如何通过导弹去讹诈对手。
苏联1957年8月发射了世界上第一枚洲际弹道导弹R-7,两个月后又用这枚导弹把人造卫星送上了天。这段时间赫鲁晓夫疯狂的在国际上拿导弹进行讹诈,声称“可以炸到比英国更远的地方”、“可以炸中飞行的苍蝇”、“可以打到大洋彼岸”等等。
今天的“导弹洗地论”完全可以从赫鲁晓夫的报告中找素材,冷战结束后美国人才发现那个年代苏联导弹的实力起码有一半是赫光头吹的,他真的用导弹做到了战略上威慑敌人。
赫鲁晓夫同志那张大嘴巴什么都敢喷,他访问美国,尼克松带他去参观香肠工厂,见赫鲁晓夫望着机器里乒乓乱滚的香肠有点目瞪口呆,便指着说:“这玩意儿苏联没有吧?”哪只光头同志咧着黄牙笑道:“哎呀妈呀,一不小心看错了,俺们苏联造导弹就像这样。
在赫鲁晓夫同志连续的狂喷中,美国的国策也开始为之调整,他们无法接受苏联导弹和核打击力量比他们厉害的状况。某种程度上来说,赫鲁晓夫对导弹的狂热,让全球导弹技术的发展起码提速了20年。
苏联的军队是第一批受到“赫氏导弹文化”洗礼的,许多战士在素质上还没有从二战那种大炮飞机地毯轰炸的路子中走出来。一款“精确攻击”的武器实在令人无所适从,但赫鲁晓夫对导弹的坚持最终开花结果,1960年,苏联导弹击落美国U2高空侦察机,1961年4月,加加林飞上了太空。
到1964年赫鲁晓夫同志被推翻,苏联已经形成了一只具备洲际核打击能力、拥有庞大导弹群落的战略导弹部队,导弹在苏联的军队中被大规模运用,虽然走了不少弯路,但有力的带动了军队整体的“导弹化”更新换代,将一只二战军队,硬生生拉到了宇航时代。
赫鲁晓夫的“导弹制胜论”有其自吹自擂的政治讹诈成分,但也与他大力推进的“新技术守卫和平”概念有关。这种论调支撑了赫鲁晓夫的国家发展政策,亦支撑了苏联那个时期的国际活动,我们还是应该给予相当的肯定的。
剥离开那些对导弹的盲目自信,我们看到的是一个老派的领导人基于国家整体从经济建设到国际地位到军队发展的全盘思维,而且,他为一个伟大的国家和时代打下了地基。
如何看待赫鲁晓夫的“导弹制胜论”?
谢谢邀请。
赫鲁晓夫的“导弹制胜论”是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苏联的核心战略,甚至在此后很长时间内都影响了苏联的国家战略制定与军事战略的发展。对于这一指导思想,正面和反面的评价都有不少,个人觉得应该从两个方面来看。
从正面的角度来说,“导弹制胜论”是那个年代苏联为了应对冷战中来自西方的强大压力,在自身基础不足的情况下,另辟蹊径想出来的不对称战法。从1950年代的局面来看,虽然苏联在二战中取得了最终的胜利,但付出的代价是惨重的。无论人员伤亡还是财产损失,都让苏联在很长时间里都没能完全恢复元气。相对而言,由于美国本土没有收到战争破坏,经济反而受到战争的刺激得到了高速发展,面临的问题要少得多。因此,美苏在冷战一开始其实就是在不同的起跑线上的,美国的起点高度比苏联高了太多。
与此同时,北约各国多为西欧老牌资本主义国家,虽然战争给他们造成了巨大的破坏和损失,但好在人员基础、技术储备、基本设备都还存在,在美国大力输血的情况下,恢复起来也比较快。而华约各国在战前则多为后起的资本主义国家,经济、技术、教育等方面的基础要比西欧薄弱的多,苏联又没有美国那么多资金来输血,直接造成华约各国综合实力远不如北约各国。
在这种情况下,华约的综合实力其实是远逊于北约的。斯大林时代,苏联靠着二战胜利的余威,加上规模庞大的军队,仍然能勉强保持一定的均势,但从长期来看,这个均势想保持下来是很难的。赫鲁晓夫上台后,清楚地认识到,按照传统的军事战略模式发展下去,华约和北约之间的均势迟早要失衡,所以必须找到新的模式。二战末期才发展起来的火箭武器和核武器成了他的首选。
应该说,赫鲁晓夫选择的目标是准确的。导弹核武器是二战末期才发明的,这样一来,东西方就处于同一个技术起点上。与此同时,导弹核武器的毁灭性决定了,少数几件这样的武器,就能起到此前数量庞大的常规武器才能起到的效果,这也就能大大减轻华约和苏联的负担。同时,导弹核武器部队需要的人员、维护费用、保存和使用场地也远远小于常规力量,堪称是最好的非对称对抗装备。
事实也是如此,赫鲁晓夫的“导弹制胜论”大行其道之后,很快在核力量上与美国达成了“恐怖的平衡”。在此前提下,苏联常规力量就得以削减规模,减轻国家经济的负担,让苏联的财政能够喘一口气,让整个国家的发展更可持续。
但从另一方面看,赫鲁晓夫的“导弹制胜论”到了后来就有了过度消费之嫌。在这面大旗下,一些苏联决策者甚至认为不再需要发展常规力量,这就让苏联军事力量在应对非战争局面时缺少了很多弹性和灵活性,这一缺点在古巴导弹危机中暴露无遗。在代理人战争这一类冲突中,也呈现出一些被动的局面。算是“过犹不及”吧。T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