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德军突击炮部队的战术使用方法是怎样的?编制又是怎样的?

德军突击炮的编制主要是集团军下属突击炮群。它们不属于装甲部队序列,而是与自行火炮一样属于步兵团编制的东西。

以德军发动巴巴罗萨行动的北方集团军群为例,突击炮群主要以连的形式排布,参战的有:独立第185突击炮营,独立第659突击炮连,第660突击炮连,第666突击炮连,第667突击炮连。

因为编制属于步兵,所以突击炮部队在命名传统上与坦克部队也有些不同。德军坦克部队习惯使用阿拉伯数字喷涂编号,而突击炮部队则使用字母数字进行喷涂,这种做法沿袭自陆军。

正因为与装甲兵不同,所以突击炮战术标准用的也是陆军炮兵标准,几乎与同时期的德国炮兵一模一样。

突击炮连一般都会配备3-4辆Sd.kfz.253搜索车,对突击炮攻击进行观测和辅助,另外还有数量不等的Sd.kfz.252/253充当弹药输送车。据传有些部队还会使用编制内的畜力作为弹药输送单位。在完全机械化的同时也存在辅助的畜力,对德国步兵波次而言这很正常,驮马是德军主要的运输工具之一。

德军最后编成了大概有40多个独立突击炮旅,其中27个在东线对抗苏联,9个在本土,其余的都布置在北欧、法国、意大利等地。

满编的德国突击炮旅装备情况:

旅部直属指挥排1个,配指挥型突击炮2辆,炮兵观测侦察车1辆

防空排1个 装备防空炮、自行防空炮若干

装甲车排1个 装备3辆Sd.kfz.252/253装甲车,任务为搜索、校炮、弹药运输

维修保障排1个

2个突击炮连 3号/4号突击炮 每连平均10-14辆突击炮

1个突击榴弹炮连 装备3号突击炮榴弹型或其它突击榴弹炮 数量同上

2个掷弹兵连

1个后勤分队

共计2000人左右。(有大量不同杂乱装备及修改队形、缺省编制)

全旅作战连大概是30辆突击炮加上15辆突击榴弹炮,共45辆突击炮。但实际情况是45辆属于超编,多半在全旅32辆突击炮数量上徘徊。

突击炮的战术主要是曼施坦因在研究装甲作战方法后提出来的,根据他的理论,步兵应该有一种武器能跟在坦克后面。这种武器必须是履带型的,有一定装甲,能对付铁丝网、碉堡、机枪阵地。

听到这个要求许多同学是不是耳熟?咳咳,曼施坦因其实想要的是一款步兵战车而已,比如布莱德利M3这样的。

德国兵工厂和生产机构采纳了这种意见,将三号坦克拖去改造,去掉炮塔焊上围子,再改上一门75mm炮,三秃子变出炉了。这种东西物美价廉,威力巨大,生产一辆崩装甲的虎王的成本,可以生产4辆究极体的三秃子。所以有人说德国当年光造三秃子,老早就把苏联埋了。

古德里安对突击炮也是兴趣甚大,一直想把突击炮划到坦克序列,但只有部分成功。此外戈林也看上了突击炮,比如第12伞兵突击炮旅。不管如何,反正隆美尔是很支持突击炮部队的。

具体的运用上,德国是有印发相关的《突击炮手册》供给部队参考学习的。在总规则上,突击炮被定义为“一切情况下为区域内步兵提供即时的直射火力支持,压制并摧毁敌军重武器”,这是德军突击炮的核心原则。

德军战术中,突击炮其实就是相当于现代的步兵战车,二者战术概念上没有什么不同。这种具有大炮的直射火力被用来陪伴步兵作战,是步兵的掩体和一线打击力量。

受装甲思维影响,德军尤其强调对突击炮的集中使用,这样才能减少损失,强化火力,就如同炮兵群作战一样。

需要区别的是,虽然一些游戏中“突击炮”和“歼击车”被划分一类,但是德国实际是印发了《突击炮手册》和《歼击车手册》两本内容的。突击炮作为步兵的支持,在大多数情况下是不允许被作为单独的歼击车使用的,但在必要场合,突击炮可以作为装甲力量,代替坦克去执行作战。

德军对突击炮的应用战法,说白了就是:结合步兵部队,对掷弹兵和装甲兵进行支援,在战场上作为一线火炮,给予对方直射火力打击。故而德军不允许突击炮进行静态防御任务,一般都是机动部署。

突击炮旅一般在师属单位下活动,团级单位也可能被配属突击炮连排。大多数情况突击炮都跟随步兵师活动,也有跟随装甲掷弹兵或者单独跟随坦克部队充数的情况。具体的战术细节德国人写了很多,但大致还是步兵战车那一套,例如:野外突击炮在前,士兵在后,接近城镇,士兵在前,突击炮在后。

个人认为突击炮对德军的作用远远超过了虎豹,毕竟仅三号突击炮打掉的装甲目标就超过了自身产量的两倍。你觉得呢?

二战德军突击炮部队的战术使用方法是怎样的?编制又是怎样的?

突击炮部队战术是1935年诞生的,它的提出者是德国著名的战略家曼施坦。

其主要出发点是制造一种既有坦克那样的进攻能力,也有坦克的机动性和防护性,造价却比坦克要低廉许多的武器;它可以用直射方式对敌方机枪和火炮阵地进行直接压制,必要的时候,也可在师炮兵统一指挥下对步兵的行动进行间接的火力支持。

然后在这种武器基础上,建立一个新的编制、新的兵种,也就是突击炮部队。

它的主要用途跟坦克一样,能担任除进攻之外的一切任务,可以对步兵的作战提供有力掩护和支援。

突击炮部队在战术上并不属于装甲部队,也不是独立行动的兵种,而是受步兵师统一指挥,跟步兵一起作战,炮车上的乘员不是装甲兵,而是普通炮兵,作为普通炮兵接受部队的培训。

这样的话,在很多时候,坦克就可以独立行动,长途奔袭,更加快速机动,突袭能力得到增强,步兵不再拖坦克后腿。

步兵也减少了对坦克的依赖,进行军事行动的时候也没有太多压力,没有多少顾忌,可以不受干扰制定作战计划,从容不迫实现自己的作战目标。

而且突击炮设备比坦克造价更低,可以节约军费,不影响政府在坦克上的投入。

所以尽管曼施坦因的方案,受到了以古德里安为首的德军一批装甲部队指挥官的强烈反对,但还是得以最终通过。

事实上有了突击炮部队,坦克可以放开手脚,行动时不用再过多考虑步兵的行进速度,可以专心致志地实现希特勒的闪击战略,为纳粹做出更大贡献。

突击炮的底盘跟坦克没有多大区别,或者说它就是三号坦克底盘,在此基础上安装一个固定式战斗室,主打火力是stuk37型24倍径75毫米火炮,丝毫也不比当时四号坦克的火力逊色。

但是跟坦克有所不同的是,该车上面没有炮塔,火炮的射击范围只有12度。突击炮还有一个显著特点,那就是正面装甲比当时的坦克都厚,厚达50毫米,高度只有2.1米,总体积小于坦克。

迫击炮的精确度比坦克要高了许多,这是因为上面除了安装可供炮手使用的潜望式瞄准镜外,还给车长配备了剪刀式炮队镜,这就大大提高了突击炮在直瞄射击时的精确度。

为了保证突击炮的作战效率和射击精确度,还专门开发了与之配套的配装甲弹药补给车和装甲观测车。突击炮的名称也几经改变,先后被称为“重型反坦克炮”、“装甲自行式7.5厘米加农炮”,最后被定名为“装甲自行式7.5厘米加农突击炮”。

德军突击炮的最大单位是独立营,隶属于集团军群或集团军等高级司令部,一旦有了作战任务,就直接调配给步兵师指挥,和步兵协同作战,完成进攻或防御任务。

突击炮最小的战术单位是突击炮排,但是它从不单独行动,都是以突击炮连为基本作战单位,由突击炮连来跟步兵协同完成各种作战任务。

突击炮连的编制如下:

1个德军突击炮连包括连部和3个突击炮排(不包括辎重部队)。

1个突击炮排包括2辆3号突击炮、1辆装甲指挥车和1辆装甲弹药车,253型装甲车是给排长配备的指挥车,252型则是弹药补给车,它的任务是为3号突击炮补充弹药。

连部配备的是4辆挎斗摩托车、1辆82型桶车和1辆装甲指挥车。

作战中连长乘坐的是一部sdkfz253型装甲车,进行指挥作战,每辆指挥车上都配备无线电通信装置,突击炮车上都有无线电接收装置,可以接受连长指令。

总的说来,德军1个突击炮连包括6辆三号突击炮、4辆 253型装甲指挥车和3辆252型装甲弹药车。

 客观地说,突击炮的突击炮战术是比较成功的,尤其是在1942年突击炮F型正面装甲加厚到80毫米,比原先的装甲厚度增加了30毫米;苏军大多数坦克对它无能为力;这就让地面部队推进的时候,效率得到极大提高。

1942年改进型的突击炮,攻击能力也得到加强,炮管改为48倍径40型长管75毫米火炮,炮管长度增加一倍,穿甲厚度增加许多,让苏制坦克避之不及。

但是突击炮也有一个短板,那就是没有设计炮塔,只能通过车体不断转动车体去改变射击角度。

这样一来,突击炮就容易把侧面暴露出给敌方,增加了被打击风险。

斯大林格勒战役结束后,德国装甲力量受到重创,国内制造能力下降,坦克产能上不去,装甲兵总监古德里安不得不在43年5月下令用突击炮代替坦克补充到德军装甲营中去,曼施坦因的突击部队战术也寿终正寝。

二战德军突击炮部队的战术使用方法是怎样的?编制又是怎样的?

你说的突击炮一般指德国在二战时期大量装备使用的三号突击炮(SturmgeschützIII)。

三号突击炮(以下简称3炮)是一种比较成功的武器,也是德国在二战中生产最多的装甲战斗车辆。

3炮以三号坦克底盘为基础制造(也有以四号坦克底盘搞的四号突击炮,但产量不大,二者武备基本相同)。

四号突击炮

3炮有多种改型:最初是作为伴随步兵支援的机动装甲轻型火炮(装备24倍径75毫米炮),该炮在法国战役中表现尚可,但到苏德战场则无法对付苏联广泛使用的T34坦克。此后3炮经过改良换装了43倍径75毫米反坦克炮(后期型装备48倍径75炮),成为坦克歼击车。这一型3炮(包括后期改进型)占总产量近80%,我们常说的德国突击炮大多指这一型。

早期三号突击炮

3炮结构简单,机动性较好,有一定防护力(没有旋转炮塔,战斗室较低,装有较厚防盾和侧装甲),车身低矮不易被击中,且造价低廉,只有四号坦克的一半左右,而火力和防护性基本一样。

3炮在苏德战场表现优异,曾创造过单车摧毁苏军多辆坦克而自身毫发无损的惊人记录。在东线战争中,3炮摧毁了超过2万辆坦克,自身损失不超过5000,交换比相当好看。著名王牌车长米歇尔·魏特曼早期战斗指挥的就是3炮。

既然3炮物美价廉,为什么德棍不大量生产,而要去搞虎式、虎王、黑豹呢?

因为世界上不存在完美武器,3炮其实是高度适应东线战场的特化武器,换了地方就未必炅。3炮的战斗模式一般是先期潜入预设阵地,等待敌坦克进入有效打击范围从容开火。由于3炮车身低矮被弹面积小,防护又不差,所以战果大损失小。又游戏术语说就是趴窝阴人。

这在防御战中效果很好,但要主动出来打人就是另一回事了。3炮没有旋转炮塔,只能对正面开火,靠转动车身改变作战方向,效率较低,难以有效应对复杂战场情况,在德军几次反击作战中表现都不尽如人意。

所以突击炮名为“突击”,其实是防御性武器。

突击炮最初是连级编制,一般一连六炮(每排二炮),另各有4-5辆装甲侦察车和弹药车。参加东线作战后,突击炮多用于反坦克作战,因此合编为营,一营三连,每连七炮,加营长座炮,共22炮——实际战斗编制可能略有不同,但差距不大。

到44年以后,突击炮营又升格为旅,但实际火力没有增加,而是编入一个随行步兵连(高配的可能是装甲侦察连或装甲掷弹兵连),担任侦察掩护工作。

后期突击炮旅往往独立承担方面战斗任务,可视为战略单位。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