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步入社会长大了,父母该不该如实告诉孩子家里的财政经济情况?
正常情况下,在孩子准备结婚的时候,父母都会如实告诉孩子家里的财政情况,和孩子坐下来谈一谈家里给孩子准备了多少钱。
虽然在法律上,18周岁以后父母没有义务养孩子给孩子买车买房,但中国几千年的传统都是在儿女成家之时尽全力帮助一把。
不知道为什么在你结婚的时候没有和父母谈买房子问题,但有一点你找到一个好媳妇和一对善良的岳父岳母。大多数情况下,对方都会对房车有所要求。好好对她们吧。
既然父母在闲聊的时候和你说过你买车买房资助你的事情,你心里也一直纠结,为什么不开诚布公好好谈一谈?自己的父母有什么开不了口?父母子女不是最亲密的关系吗?
也许父母只是怕把钱给你了你就不努力不上进了,也许有别的什么原因。如果父母有什么难言之隐,大家说开了也比闷在心里好。与其在心里一直纠结,不如敞开心扉谈一谈。
孩子步入社会长大了,父母该不该如实告诉孩子家里的财政经济情况?
书生每年都会问学生这个问题,就是他们知道不知道家里的收入情况,结果基本一致,学生们不清楚家里的收入情况。
书生给学生的建议就是,了解家庭收入情况,同时汇报自己每月的消费情况。
从家长的角度来说,如果家庭特别富裕,适度隐瞒一点收入还是应该的;不要让孩子觉得自己已经可以财务自由,根本不需要学习,就可以享受生活了。如此,告诉了真实的收入情况,其实是害了自己的孩子。
而对多数家庭来说,应该都是工薪阶层,收入是相对确定的,而支出却是可以无限放大的;如果孩子不知道家庭的经济情况,特别是大学生,去了经济发达地区,和其他同学攀比着生活,家里就有可能无法承担起他四年的学业。
而且,更严重的是,可能孩子在报考学校的时候,就给家庭带来压力;如果孩子不清楚家庭情况,自作主张报考了中外合作的专业,如上海纽约大学,前两年的每年学费12万,后两年每年学费18万,四年只算学费就是60万元,如果家庭一般,而孩子却报考并录取到了这样的学校,就有可能引发家庭大的矛盾。
极端一点的情况,像机场杀母的汪佳晶案,在日本每月房租12000元(人民币),每年开销要30~40万元,虽然他家应该还是很不错的样子,但这样的支出仍然使得汪的母亲不得不四处借钱,而汪在日本却留学五年从不打工;如果家长能在平时就多给孩子灌输点家庭的实际经济情况,孩子就可能不需要去日本留学,就算是去,也可以先在国内过了语言关,就可以节约出一大笔费用来了。
而且,如果孩子能了解家长们的收入情况,对他们将来就业也有好处。
就在去年临近毕业的时候,有毕业班的学生在办公室,书生问她毕业之后的打算,说到收入的时候,她说她的目标是第一年月收入5000元,书生就问她要去什么地方工作,她说就在本地,正好有几个刚分配来的研究生在场,书生就问她,你知道这些研究生的月收入是多少吗?其实,其他人在听到她说5000元的时候,都已经悄悄开始笑了。
如果学生知道了家长的收入情况,应该就会正确评估自己的实力,最少不会在工资上闹什么笑话了。
对于一个正常的孩子,如果他知道家庭收入了100元,99元都给了他,他才会知道父母是多少爱他;如果他以为父母其实是收入了1000元,那么,他就可能觉得父母对他并没有付出多少;所以,越是经济不富裕的,越应该告诉孩子真实的情况。
总体上,书生是赞成家长们告诉孩子家庭经济情况的,这样更有利于孩子成长,也能让孩子知道家长们为孩子的学业等付出了多大的代价,特别是家中有男孩的,将来还要负责给他娶妻,更应该让孩子知道家庭经济情况。
孩子步入社会长大了,父母该不该如实告诉孩子家里的财政经济情况?
我认为应该,我之前身边有这样一位家长,教育孩子很″苛刻",看起来似乎有些不尽人情,但孩子确实出色和优秀!
母女俩相依为命,母亲上班还要照顾女儿,孩子爸爸车祸去世,这位母亲经常跟孩子说咱家条件不好,妈妈收入不高,生活让你受苦了,孩子不但不愿妈妈,还勤奋努力,每每年组成绩第一第二,生活自理性很强,还做得一手好饭菜,就连夏天孩子都舍不得吃雪糕,我问孩子这么努力是为什么,她说只有努力才能过上好日子!
是啊,家庭选择不了,只有努力才能改变现在的生活,所以让孩子吃点苦未必是坏事!
孩子步入社会长大了,父母该不该如实告诉孩子家里的财政经济情况?
对于自己家的财政真正情况,我认为家长告诉还是不告诉要根本自己家的贫富情况而定。家庭财政基本就是工薪家庭、富裕家庭、贫困家庭。
一、工薪家庭工薪家庭的孩子应该占大多数的。这样家庭的财政状况就是比上不足,但比下有余,家长能够基本满足孩子的物质生活和学习方面的要求,我认为工薪的家庭面对孩子提出的要求,无论是哪个方面的,一定要慎重面对,培养孩子正确辨别是非对错的意识和金钱意识,知道父母日常工作的艰辛和不易,能不需要和父母张口要的,就不要让孩子养成这种坏毛病。工薪家庭对于孩子提出的要求,可上可下,家长要很好地把握,那些个上网刷父母手机卡里钱玩游戏的孩子,不是没有;给网红赠送礼物花掉看病钱的孩子,不是没有;嫉妒、羡慕同学是官二代、富二代的孩子,不是没有;埋怨父母没有给自己找到好工作买套房和车的孩子,不是没有、、、、也许家里真穷就死心,正是这样的工薪层面的家庭,让孩子在错觉中容易觉得自己家“很有钱”。
二、富裕家庭富裕的家庭出生的孩子,在物质生活方面是不犯愁的,这些孩子父母会开豪车接送上下学,学习用品和生活用品都是高于一般的孩子,本身自带有优越感,这样的家庭,父母应该低调一些,不要培养孩子从小浪费奢侈的习惯,花钱大手大脚,要有所节制。虽然,他们并不太清楚自己家的财政到底会有多少钱,但是,不要有意识告诉孩子“家里如何富有,甚至于将来考不上大学,也不愁吃喝等”。“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这首诗孩子都会背,但是作为真正的贵族,霍启刚和郭晶晶带着孩子一起去香港二澳村,体验插秧,感受农民伯伯种粮的辛苦。孩子需要知道食物从哪儿来,学会珍惜,这才是富人的真正的教育观。
三、贫困家庭生活的艰难,就应让孩子知道,自己家的真实财政情况,如果孩子有攀比、自卑的想法,家长一定要及时的引导。千万不能穷孩子富养,这是很多经济拮据的家庭最喜欢勒紧裤腰带做的事情。自己在苦在累也不能亏了孩子。有这种想法的家长不是爱孩子,而是在害孩子。我曾经网上看过一则采访:一个家庭中只有父女俩,父亲在工地打工干活,女儿读高中,一天,父亲累的正在休息,女儿来电话,张嘴就要父亲给买刚上市的新款手机,父亲没有拒绝,摸摸口袋,连声说:”好,好,爸爸给买“。放下电话,父亲的眉头皱成了川字。最后,父亲是如何满足女儿的要求,不得而之,但是这件事,就可以看出,女儿对于自己家庭的状况是一无所知的,孩子认为父亲的钱赚的很容易,没有丝毫的心疼和犹豫,这样打肿脸充胖子的结局,可想而知,女儿只会一天天地继续榨干父亲,等到父亲干不动那天,怎么办?
结束语:无论是工薪、富裕、贫穷,让孩子知道应该知道的,培养他们正确的金钱价值观和人生观是很重要的,孩子是否成才,是否有出息,有家庭财政的多少不是成正比的,很多贫穷的孩子反而有出息,富人之家的孩子反而一事无成,这是不是就和家庭的“教育观”有直接的关系呢?一个家庭钱多钱少,和孩子没有直接的关系,孩子没有权利选择降生在一个富裕或贫穷的家庭,但是家长有责任可以让孩子成为什么的人。不能让孩子觉得自己没钱,是父母的错,如果孩子有这样的想法,那么,这样的家教已经出现问题了。
我是月亮姐姐Nancy,感谢友友们的精彩评论、热情点赞、温馨关注!(文中图片源于网络,侵删!)
孩子步入社会长大了,父母该不该如实告诉孩子家里的财政经济情况?
如果家里真的很有钱,那就别在孩子面前显摆就行。
说说我们家的情况吧,我们家就是普通的工薪阶层,我当记者,他当医生,作为家长的收入就是普普通通,每个月多少钱孩子也知道,然后双方家里有老人,都是农村的,没有退休金,还会帮助一些家境不好的亲戚,孩子都参与,知道家里的财产状况和支出情况。
所以我们家孩子穿的衣服,买的鞋,用的包包都是没有品牌的,能用就行,绝不攀比,没啥可比的。等自己挣钱了再去买有品牌的去。
孩子步入社会长大了,父母该不该如实告诉孩子家里的财政经济情况?
对于很多家庭的父母而言,跟孩子谈及自己的收入水平和家庭财务状况,似乎是一个很难启齿或者认为没必要讨论的话题,我父母在我年少的时候也是这样,从不跟我谈及这个话题,即便是我年过40,父母早已退休,我父亲也从不跟我谈及家庭的储备和退休金的情况,虽然,我知道他们的储备远远不够将来满足养老院的需求,而我也一直为此做着专门的准备。
在我看来,家长将家庭的财政和收入状况,以及财务方面的计划,如实的告知自己的孩子,是相当有必要的。
为什么这么说呢?现在不少家庭在对待孩子的教育、兴趣培养、衣食住行方面的投入可谓不计成本,读高档幼儿园、私立学校,买高档玩具、服装,这样的做法在很大程度上会刺激孩子的消费欲望和消费水平。但实际上很大比例的家庭是工薪阶层,收入水平有限,在支付了家庭日常开支和孩子的支出之后,往往所剩无几,随着孩子升入中学,开支的增加,尤其是孩子个人社交等诉求的金钱需求的增长,会给小家庭带来不小的压力,此外,如果孩子不了解家庭的状况,盲目追求一些大投入的兴趣,报考学费高昂的大学和相关专业,会给父母造成极大的经济压力。
我有一个亲戚家就是这样的情况,平时只能靠孩子妈妈的收入来支撑一家的开支,孩子爸爸收入低,喜欢抽烟打网游,从来不交家用,孩子的日常生活开支、零花钱、买衣服、兴趣班等所有开支都是孩子妈妈支付的,但是这位大姐从来不跟孩子诉苦、谈及家庭的财务压力,总是尽力给孩子最好的条件,孩子完全意识不到妈妈的辛苦,在花钱方面一直存在大手大脚的问题。等到上了高中,孩子可能因为学习成绩较差,提出来要学声乐,走艺考路线,这下可苦了她的妈妈,因为没有任何基础,需要花很多钱请老师补课,每年十几万的补课费用一下子把好不容易积攒下来的积蓄花的精光,而这还只是高中的支出,一旦考上大学的艺术专业,几年的学费还是一个不可知的无底洞。
有一些孩子,不了解家庭的财务状况,盲目追求物质条件,无视家庭的经济压力,非要报读学费高昂的专业和国外的学校,既不打工挣生活费,也不努力考取奖学金,心安理得的消费父母的血汗钱,类似这样的问题,给很多家庭带来了巨大的麻烦。
怎么做更合适?如果只是简单的将家庭的经济状况和收支水平告知孩子,不一定能够取得很好的效果,还需要从这几方面来入手。
一、从小培养孩子的金钱观念和财商意识
在孩子年幼的时候,家长就应该有意识的通过零花钱、压岁钱的方式来训练孩子的金钱观念,让孩子产生金钱意识,学会货比三家、量入为出的观念,培养财商的能力。
二、培养孩子通过劳动获得报酬的观念
让孩子明白,任何金钱都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需要付出辛勤的劳动才能获得报酬,钱更不是从爸爸的钱包、ATM机器上变出来的。
三、合理控制消费诉求
对于孩子的消费诉求,不管是买玩具、零食,还是旅游、兴趣班,都需要跟孩子设定一些原则边界,不能随意的满足,要让孩子知道,消费必须量力而行。
四、对于大额消费计划,跟孩子一起讨论
对于家庭的大额消费计划,不管是外出旅行,还是购置大宗家电等,建议可以跟孩子一起讨论,让孩子参与到家庭事务过程中来,学习决策的过程,也能了解家庭的经济情况和消费水平。
五、将你的财务现状和未来的计划告知孩子
这也是最重要的部分,在孩子具备了较为理性的金钱观之后,年龄到了十几岁,就可以跟孩子探讨这些问题了,包括父母的收入水平,家庭的财务状况,储蓄和负债的水平,将来能够支持孩子上大学的经济条件,你们退休以后的养老计划、资金需求,对于孩子读书、工作、买房以及赡养老人所能提供的可能条件和潜在风险,都可以逐步的跟孩子讲解说明,让孩子意识到,父母承担了很多的压力和责任,作为儿女,需要为父母分担,需要通过自己的努力去争取更好的明天。
我是元宝爸爸,教育实践家,多平台原创作者,分享专业的育儿、教育知识!欢迎关注我,留言咨询或讨论。未经本人授权,请勿转载,谢谢!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