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玫瑾教授“不打不骂不说教不走开”的育儿方式有效吗?
没有任何一种育儿方法适用每一个孩子。
李教授的教育方法对大部分孩子是有效的,对部分特别顽劣的孩子是无效的。
老话说的好“三岁看老”,孩子都有先天性格,同样的父母用同样的方法教出来的孩子可能会有天壤之别。
对于天生顽劣难以管教的孩子,不对他进行适当的惩罚是教育不好的,一味和风细雨的赏识教育对某些孩子并不适用,赏罚分明,慈威并济才更适合。
教育孩子任重道远,大家之言不是照搬即可,而是应该从中提炼精髓,再对照自己的孩子灵活应用。
李玫瑾教授“不打不骂不说教不走开”的育儿方式有效吗?
看到这个问题,我去查找了李玫瑾教授这四个“不”的出处,避免断章取义。
在学习了李玫瑾教授的视频内容后,我发现,她的“不打不骂不说教不走开”,是针对3-5岁孩子想要通过哭闹达到某种目的的情况,对孩子做一次“克制任性”的训练。
除此以外,在孩子情绪平复后,还要通过沟通,为孩子“留一条路”,鼓励TA在下次有需求时,用语言而非哭闹表达出来,如果TA的解释被父母认可接受,就可以满足。
也就是说,李玫瑾教授想要告诉大家的是,如何应对3-5岁孩子以哭闹达成目的的行为,以及情绪处理之后如何与孩子做进一步沟通,帮助TA了解到未来可以怎么做。
一种育儿方式是否有效,取决于哪些因素呢?
我认为,有几条原则可以参考,一是这种方式是否遵从孩子成长的科学规律,满足孩子的成长需求,如果方式与成长规律相违背,即使短时间内有效,也有可能在未来造成不良影响;
二是使用的时候是否用对了情境,比如,孩子哭闹如果只是在表达自己不舒服的感受,那么,采取“不打不骂不说教不走开”的方式,传递给孩子的信息就有可能是“爸爸妈妈不理解我,不能接受我的情绪”,进一步认为“表达情绪是不对的,我是不好的”,从而压抑自己的情绪;
三是是否能坚持使用,孩子的成长是一个长期的循序渐进的过程,没有一种方式能够取得立竿见影的效果,因此,用正确的方式,坚持使用科学的方法,才能发挥效果,促进孩子的健康成长。
爱,不止于爱,还需要方法。更多育儿干货可关注我的公众号“兰海说成长”
李玫瑾教授“不打不骂不说教不走开”的育儿方式有效吗?
李玫瑾教授是心理学教授。
我认为她说的“不打不骂不说教不走开”的育儿方式是非常有效的。
这个说法是建立在对孩子的尊重,爱护、理解、陪伴基础上的。
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要建立与父母的亲近、信任、友爱,并通过这种积极的关系,建立他对世界的认知,建立他的安全感。
做到了这些,对孩子来说就是非常有效。
其实,这种方法不仅对小孩子有用,对成年人也是有用的。
想想看,一个成年人对另一个成年人,如果没有尊重、没有信任,只是打只是骂离得远远的,关系会好吗?会亲近吗?明显的不会。
那么小孩子,他的心智不成熟,她的感情不丰富,他的力量很有限,那么他对大人的期待更多,就完全依赖于大人。
所以,我们要按照李教授的说法去做,多亲近,多陪伴,尽量的给孩子营造安全的健康的合适的心境,帮助他成长。
李玫瑾教授“不打不骂不说教不走开”的育儿方式有效吗?
这句话的意思其实很好理解,先不说这种育儿方式是否有效,我们可以反过来看看如果我们又打又骂又说教又走开会出现什么问题。
孩子犯了错误
1如果家长不分青红皂白对孩子上来一顿打的话,不但给孩子身体上造成伤害,而且孩子在心理上也会受到影响。如果孩子怕了,他可能在以后不会犯同样的错,但是这样的孩子在做事方面就会畏手畏脚,没有自信,因为他不敢犯错。虽然古话说,棍棒底下出孝子,但是现在对“孝子”这个词,会有一点点贬义在里面。因为这样的人只会听父母的话,没有自己的主见。如果孩子不怕,那么越打就会越让孩子反抗,他可能表面上听话了,但是其实心里不服气的,时间久了要么爆发,要么憋出病来。
2父母用恶毒的语言骂孩子也是不可取的,因为有时候父母急了会不假思索地说出很多伤人的话,有时候自己并不觉得,但是说者无心,听者有意,孩子会记在心里的。这样的孩子也会产生自卑,觉得自己什么都做不好,在父母眼里居然这么差劲。
3说教就是讲一些没有意义的大道理,道理人人都会讲,但是有几个人会听进去,又有多少人能做到,恐怕很难吧,如果父母总是在孩子耳边唠唠叨叨,孩子只会觉得心烦,脾气变得暴躁。
4孩子如果犯了错,父母不管不问就走开了,那么孩子就会觉得自己没有错,或者没什么大错,那么他以后可能还会犯,错误会越来越大,导致严重后果。
所以说,如果上述做法都不可取,那么李玫瑾教授的育儿方式还是可取的。听上去道理很简单,但是父母真正做到不容易,因为孩子犯了错,父母有时候很难平复自己的情绪,很容易失控。所以教育孩子,不是那么容易的事情,它需要更多的耐心和方法。
那么如果孩子犯了错父母到底该怎么有效实行这种方法呢?
首先,父母一定要先冷静下来,不能心急,可以问明白孩子为什么要这样做,然后用很简单的话告诉孩子这样做哪里不对,应该怎样做。一定要让他知道错在哪了,重复的话不要说,说一遍就行了,然后再告诉孩子如果以后再犯同样错误,会得到怎样的惩罚就足够了。惩罚一定要做到,因为父母要言而有信,不能只是吓唬。最后妈妈要一定要表达对孩子的原谅,信任和爱。
有些话可能说的有点严重,有些人会觉得自己都是这么被父母教育过来的,也没什么问题。但是有时候,有些影响已经存在,只是我们无法真正了解自己,因为我们都是平凡的大多数,这就是无法优秀的原因。
李玫瑾教授“不打不骂不说教不走开”的育儿方式有效吗?
我很喜欢李玫瑾教授,很赞同她的很多观点。
打、骂、说教、走开,行得通吗?
孩子从你的“打、骂、说教、走开”这四种反应中,会学到什么?
是不是会学到如下几个技能?
(1)以暴制暴
——当他面对弱小时,他也学着你用武力解决问题;或者,当他长大了,会用武力反抗你。
(2)语言暴力
——你骂他,他骂比他弱小的同学。你骂你的孩子,你的孩子长大当爸妈了,再骂他们的孩子。原生家庭也有镜像神经元,教育模式也会有传承的部分。
(3)唠唠叨叨
(4)冷漠
——当孩子大了,你遇到问题了,孩子也走开?学着你的处理方式来面对问题?
当你发现,这四种方法给孩子带来的长期效果都是糟糕的,你还用吗?
不过,不可否认的是:
这四种方法,可能短期内有效。
“打、骂、说教、走开”,当你这样对待孩子时,孩子有可能会因为恐惧和害怕而不去做那件事,但一旦他长大了,有反抗的力量之时,你的“打、骂、说教、走开”,对他还会有效果吗?
一旦想明白这些,你就是时候学一学其他更有效更科学的育儿方法了!
比如李玫瑾教授建议的方法,比如正面管教。
李玫瑾教授“不打不骂不说教不走开”的育儿方式有效吗?
大家好!我是老林,一位从事小学语文教育23年的老师,我想从小学教育的角度来谈一谈对李教授观点的看法。
李教授的教育思想是对的,总体上,我还是非常赞同的。
她提出的“不打不骂、不说教、不走开”,最少包含以下三种教育原则:
一、尊重孩子是教育好孩子的前提条件
不打不骂,能平心静气地教育孩子,和孩子成为朋友,这是非常聪明的做法,这样教出来的孩子,往往未来都是优秀的人才。
二、用商量的方式教育效果更好
不说教,要商量的方式来教育孩子,让他们在平等、民主的环境中长大,以后他们会变得更加理智,有主见,同时也会尊重别人的建议和意见。
三、陪伴孩子才是真正的爱孩子
”爱我你就陪陪我,爱我你就抱抱我。“多么好的一句歌词,里面蕴含着深刻的教育哲理。
陪伴孩子,会让教育更细腻,孩子变得温柔、细心!
但教育的现实,让我产生如下三个观点:
一、教育有时候需要强制一味的温柔,学生就会爬到你头上。
我们学校经常安排高年级老师去教一、二年级,每周一到两节。走进教室里你会发现,如果你太温柔,你的课可能根本没法上。
上课铃响后,他们有的在座位上说话、有的画画、有的在教室后面玩耍。当你大声呵斥后,有的同学根本不听。
尤其是一些性格温柔的女老师,特别讨厌上一二年级的课。
每次,注意:是每次,课前的五分钟的组织教学特别头疼。如果你不对他们狠一点,可能这一学期的课都不太好上。
我想问下大家,如果让你去上一二年级的课,你还会温柔可爱吗?
二、适度惩罚特级教师窦桂梅老师说,没有惩罚的教育,是残缺的教育。
当然,惩罚不是一定就打骂,可以用其它“可爱”的方法。
如果光有表扬,光有温柔,没有惩罚,那不是真正的教育,不符合辩证法。就好像每天都是艳阳高照、万里无云,那么,祖国的花朵也会被晒死的。
有时候,和风细雨,甚至是暴风骤雨,对孩子来说,也是一种好的教育,让他们学到很多道理。
如果一个学生天天犯错,屡教不改,你都用商量的方式,他根本就不听你的。
更可怕的是,有些学生根本不把老师放在眼里,故意在你的课上十次二十次地捣乱,我想问一下,你如果遇到这样的学生,还会耐心地跟他商量吗?
三、距离有时产生美陪伴孩子没错,但也要给他留出独立成长的空间和时间。
过于陪伴会导致过于依赖,不利于他形成独立的人格和较强的思维能力,更别说培养出果断、刚毅的品格。
你们有没有发现?孩子进入叛逆期的时候,你坐在他旁边看着他写作业,他是排斥的,甚至他根本不写,让你离开。
这时候我们再谈”不走开“,可能就有点尴尬了。
真正优秀的孩子,他的自学能力是非常强的,即使家长不陪在身边,他依然学得很棒。因为他从小有良好的独立学习的习惯,学会了坚强、独立。
叶圣陶说:”教是为了不教。“我们要学会陪伴,更要注重培养孩子良好的习惯,学会放手!
总结:没有一种教育方法是万能的,因为每个孩子都是一个不同的世界。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