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老俗话说“割肉不割糟头肉,买鱼不买鲫壳鱼”是什么意思?有道理吗?
农村老俗话说:“割肉不割糟头肉买鱼不买鲫壳鱼”是什么意思,有道理吗?
一些农村老俗话是教会我们很多生活经验的,就拿买东西来说吧,也是很有讲究的。而老祖宗留下来的农村俗语教会我们应该买什么,又不应该买什么,否则就会:“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轻则金钱上的损失,重则有害身体健康。所以在此之下,我们来研究一下这句农村俗语:“割肉不割糟头肉买鱼不买鲫壳鱼”是什么意思,有哪些道理:
农村俗语:“割肉不割糟头肉”的意思。什么是糟头肉呢:
老祖宗认为,这糟头肉就是一种垃圾肉,一般来说,这种肉是猪头和猪躯干连接部位的颈脖肉,俗称“猪血脖子”!为什么这颈脖肉又称为糟头肉呢,一般的兽医都知道,颈脖上面的淋巴是很多的。而淋巴具有免疫的功能,一些体内的垃圾经过多方面的流通后,就会进入淋巴的,因此来说这淋巴就属于身体的垃圾站。
但是在猪身上,不光是这“猪血脖子”属于糟头肉,猪其他的一些部位,比如,猪腹部,放血口,猪疮处等位置也是属于糟头肉的。
而这种糟头肉人吃了是有危害的:农户在喂猪的时候,一些黄曲霉素,以及一些变质的东西,还有细菌、病毒就进入了淋巴腺等免疫器官中。因此就导致了猪大量的垃圾物质都存储于这“猪血脖子”等糟头肉下,一些人在购买后难免会吃到不干净的肉从而引起生病。所以来说,这种带有淋巴腺的肉,还有其他等部位的糟头肉是不能食用的。
农村俗语“买鱼不买鲫壳鱼”又是什么意思:鲫壳鱼的意思:
鲫鱼,是我国最常见的淡水鱼类之一,生活在全国各地的河流之中。而这鲫壳鱼是贵州地区人的叫法,也叫荷包鱼。实际上说就是一些很小鲫鱼,体长在五六几公分左右。由于这种鱼比较小,因此也很鸡肋,人们在晾晒这种鱼的时候,往往晒成了空壳,因此就成了鲫鱼壳,也称为鲫壳鱼。
而这种鲫壳鱼刚刚开始生长阶段,在没有肉的情况下,是刺是非常多的。一些人在吃这种鱼的时候,往往不注意就会拉住咽喉。还有一种原因是,这种鲫壳鱼是很费油的,在大量的油下锅下,而鲫壳鱼在油炸后,身体只剩下一点点。因此来说,人们在吃这种鲫壳鱼的时候,食之无肉,弃之可惜,就成了鸡肋一样的鲫壳鱼。
而在古时的时候,人们是很穷的,所以这种鲫壳鱼在老祖宗眼里是不能买来吃的。所以就有了“买鱼不买鲫壳鱼”之说。但是现在,由于这种鱼是很美味的,却成了一些人口中的香饽饽。
但是来说,一些农村俗语是博大精深的,其实他蕴含着另一层意思:
老祖宗认为生活是很无常的,人们在生活或者交友的时候,不要像“割糟头肉”一样的滥交,而是要看准一些“好肉”一样,择优交一些君子一类的朋友。只有这样才能避免误入歧途,从而获得更好的生活。
而“买鱼不买鲫壳鱼”在老祖宗眼里自然也是一样,一些无内涵,不上进的事情还是不要做的,除了浪费时间以外,也会给人带来副作用。
所以来说:农村老俗语是很有一些道理的,而这句俗语“割肉不割糟头肉买鱼不买鲫壳鱼”却包含着两层意思,一层意思是直说的,不让人们买糟头肉和鲫壳鱼,而另一层意思却道明了人们在交往的时候:不交对自己副作用的小人,不做一些不上进的事情。
农村老俗话说“割肉不割糟头肉,买鱼不买鲫壳鱼”是什么意思?有道理吗?
农村老俗话说“割肉不割糟头肉,买鱼不买鲫壳鱼”是什么意思?有道理吗?
先纠正下问题的一个错别字,这里是槽头肉,不是糟头肉。
猪肉的品质分类猪每个部位的肉,品质是有些差异的,就单肉来看,分有四级,大概的先后顺序有:里脊、梅肉、前腿、五花,猪身上有两块小里脊肉质最嫩,大概不到2斤,用来煲汤煲粥最好,所有肉中,属槽头肉最差,目前是不给上市销售的。
槽头肉的位置和品质槽头肉有的地方也叫刀口肉,也就是猪脖子放血的位置,连接猪身和猪头的肉,是猪身上最差的肉,不过最好的肉也在这,俗称“黄金六两”,有的地方也叫不见天,藏在槽头肉中,如雪花一样,几百斤的猪不到一斤肉而得名黄金六两。所以,物极必反倒是有些道理。
最好和最坏,区分起来也很容易,槽头肉有一个一个的结痂,是淋巴细胞的汇集地,淋巴细胞吞噬细菌和病毒,但又不能把它们消化,人吃进去不利于健康,这就是为什么槽头肉不给上市的主要原因,也是题主老话“割肉不割槽头肉”的由来。
槽头肉,除了是猪淋巴汇集地之外,也是猪一生中各种疫苗和药物注射的位置,也就是打针的位置,所以肉的品质很差,吃了也不利于健康。
以前这个槽头肉,几乎没人买,但要是丢了,太多不划算,怎么办呢?有的屠夫就彰显了自己“一刀.切”的实力,每次都能恰好切出和你预期的斤数一样,啥意思呢?比如你要一斤,他能10次有8次能切的准,特别厉害。然后完事总会割一点槽头肉给你压秤,让你买的肉略微多一点。
买鱼不买鲫壳鱼先来了解一下,什么叫鲫壳鱼?它其实说的就是一两指的小鲫鱼,之所以叫鲫壳鱼,主要因为这个鱼刺多,晒不了干鱼仔,也做不了腊鱼,一晒就成了壳,只有刺没有肉,所以叫鲫壳鱼。市场上你找不出烘干或者晒干的鲫鱼。
为什么不买鲫壳鱼呢?主要两个原因,鲫壳鱼太小刺多,最好吃的方法就是油炸,但古时候油稀少,不可能拿来油炸鱼那么奢侈。第二个原因,野生鲫壳鱼繁殖能力强,有水的地方就有鲫壳鱼,物以多而廉价,自然买的人少。
今天不一样了,野生的鲫壳鱼,你有多少买多少,非常畅销,鲫鱼的营养价值也被最大化的开发了出来,人们发现鲫鱼汤才是鲫鱼的精华所在,发奶利器,具丰富的营养价值。因为这个原因,目前市场上的鲫鱼价格,将近是鲤鱼的两倍。
总结:时代在变,老俗话的前半句今天还很有道理,但后半句,已经不适用了。
农村老俗话说“割肉不割糟头肉,买鱼不买鲫壳鱼”是什么意思?有道理吗?
农村老俗话讲:“割肉不割槽头肉,买鱼不买鲫壳鱼“。这话你听说过吗?是什么意思呢?
对于这个问题,我还是比较了解的,因为小时候我家在农村,家里贫穷,很少买肉吃,即使买肉也是买便宜的部位,这样的话,同样的钱就可以多买肉。而整个猪身上的肉,槽头肉和猪肺的价格最低,但说实话,槽头肉与猪肺的口感很差,吃不出肉的味道。我记得小时候,家里买猪肺倒是很少,但只要买肉,买槽头肉的次数多,因为家里人多啊,买少了不够吃,买多了又没钱!
那时候,我爷爷还健在,父亲、母亲、我们五兄妹、二伯家的四女儿,全家一起吃饭有九口人,满满一大桌人。长期不吃肉肯定不行,父亲时不时上街赶场就会买些肉,回家打“牙祭” ,买好肉自然不现实,所以多数会买槽头肉。大家都知道,槽头肉口感差,不好吃,于是爱做饭做菜的父母会经常变着花样做,尽量让肉变得更香、更好吃。有时候用糟辣椒炒,有时候用萝卜炖,有时候与苦瓜或蒿菜一起蒸食。你还别说,变着花样的做法,槽头肉吃着也挺香!
“买鱼不买鲫壳鱼”是什么意思呢?鲫壳鱼,即鲫鱼,鲫鱼小,刺儿多,特别是有小孩子的家庭,要预防鱼刺卡喉。因为吃鲫鱼被卡喉的例子不少,并且还有因卡喉而丧命的情况发生。以前农村家庭孩子多,有大有小,大孩倒没什么,知道自己吐刺,但小孩子不知道吐刺啊,即使大人帮其取出刺了,难免有取不干净的情况,也容易有意外情况的发生。即使小鲫鱼通过裹面粉油炸,也可能有炸不透肉、炸不焦骨的情况,小孩吃鱼就会发生危险。所以,农村有小孩的家庭,买鱼时都尽量买大条鲤鱼或草鱼,鱼刺容易剔除,这样对小孩就没有危险。
大家发现没有,这句农村老俗话在以前是蛮有生活哲理的。但是对经济条件好的家庭来说,可以遵从这个哲理,而对我们贫困家庭来说,买鱼吃的可能性小,无论鲫鱼还是鲤鱼草鱼,都很少买,除非过年,平时几乎不买的。买鱼要花钱,不如买肉呢,无论优质好肉还是槽头肉与猪肺,都没有刺,吃着安全,并且在那个年代中,猪肉比鱼肉有营养啊!但无论如何,这句老俗话,讲得蛮有道理的!
农村老俗话说“割肉不割糟头肉,买鱼不买鲫壳鱼”是什么意思?有道理吗?
农村老俗话说“割肉不割槽头肉,买鱼不买鲫壳鱼”是什么意思?有道理吗?文丨一点三农
农村老话真的是涵盖了生活的方方面面,上面这句话就是跟食材有关。大意就是上街割猪肉不割猪槽头部位上的肉,买鱼不买小鲫鱼。但是,因为地域的不同,各地对食材的偏爱程度也各有不同。
割肉不割槽头肉“槽头肉”:一般指的是猪头与猪身连接的部分,也就是猪脖子。为何会叫做槽头肉呢?因为猪进食时,猪脖子总是会蹭到猪槽上,因此得名。在一点老家,杀猪是用杀猪刀从猪脖子斜插入,所以猪槽肉在我们当地也被称之为“刀口肉”。
为何不喜欢槽头肉呢?因为这部分的猪肉含有很多气管,血管。同时还有淋巴腺:我们都知道,淋巴细胞是消灭细菌,病毒的,被淋巴细胞包裹吞噬的这些病菌就会附着在槽头肉上,因此会残存着少量有活性的病菌,吃了会影响健康,看着也有些恶心。也因为如此,槽头肉不被大部分人喜欢。
正是因为少有人买,所以价格比正常猪肉便宜。又因为便宜,反被一些人喜欢,有些人廉价买下槽头肉,然后清理干净,放入大锅里煮沸煮熟,捞起滤水,烟熏成腊肉,反倒成了我们当地的一道特色菜,吃起来味道好极了!
买鱼不买鲫壳鱼鲫鱼,以多刺著称,生命力和繁殖能力都相当惊人。只要有池塘,一般就能找到它们的踪影,通常都是一群群的,多而小。
在一点老家,除非家里有哺乳期的妈妈,会买大一点的鲫鱼炖汤给产妇喝(老人说喝了好下奶)。普通人家是不会买鲫鱼回家做菜的,老人常说鲫鱼做菜除了骨头就是刺!
其实,这又是一个误区,鲫鱼如果处理得好还是非常好吃的。
年底,老家开塘放水抓鱼过年时,一点家常常能抓到一大盆鲫鱼。只要把鲫鱼开膛处理干净后,滤水倒入面粉里沾一沾,等到把家里的煎瞎子煎好后,趁着油锅正热,把沾着面粉的鲫鱼倒入锅中炸,炸至酥脆金黄起锅。吃起来真的是又香又脆,根本不用挑刺,连骨头也能嚼碎,每次去串门,抓一把到手里当零食吃,现在想想都流口水。今年年底回家一定要叫老妈再炸一锅,只是不知还能不能抓到那么多鲫鱼了!
以上是一点的个人观点,仅供参考。对于食材槽头肉和小鲫鱼,你有什么想法和吃法呢?欢迎留言吐槽,批评指正和补充。
——END——(完)
农村老俗话说“割肉不割糟头肉,买鱼不买鲫壳鱼”是什么意思?有道理吗?
感谢邀请。农村老话割肉不割槽头肉,买鱼不买鲫壳鱼是什么意思?有道理吗?
为什么说割肉不割槽头肉?下面让我们来先了解一下什么是槽头肉? 它是指猪头与躯干连接部位的颈脖肉,在我们东北管这个部位叫做血脖肉。
猪的这个部位气管、血管比较多,而且还有淋巴结(腺) ,食之对人体无益而有害。淋巴大家都不陌生,它是人的免疫系统,是很多毒素过滤中心,在猪食用一些变质,有毒有害物质后,毒素就会寄存在淋巴腺等免疫器官中。特别像现在有很多地区养殖户采取泔水饲喂生猪,这些饲料中含有大量的重金属,以及霉变的细菌毒素,烟酒等,会产生大量有毒有害的物质,而"槽头肉"含有较多淋巴,所以是这些毒素主要的寄存地。在1988年有关部门出台了一项要求,标准中规定屠宰时要割除"槽头肉”。
其实槽头肉在我们现实生活中比较常见,在我们这里农村有杀年猪的习俗,每年一进入冬季就是屠宰年猪的高峰期,由于比较麻烦所以会邀请很多人去帮忙。在屠宰完毕后会留下朋友食用猪肉,但是我们发现割下来做菜的部位,基本上全部是血脖肉,也就是我们所说的槽头肉,大家也都知道这个部位的肉不好,但也没有办法,因为每家都这样。
但不过我们买肉的时候基本上没有人去买这个部位,即使买靠近前肘的肉,也会要求把槽头肉部位割掉一块,然后再割接下来的肉。
对于说买鱼不买鲫壳鱼,鲫壳鱼在我们这里又叫鲫鱼壳,小鲫鱼壳,它所指的就是鲫鱼的幼苗,一般多数是指一两以下的鲫鱼。
为什么说买鱼不买鲫壳鱼?主要是因为它的个体小刺多,大家经常吃鲫鱼,多数食用的时候都是吃些大鱼,所以可能感觉不到什么。但是这种小鱼它的刺非常的多,吃起来也比较麻烦,而且它不像大鱼一样能很好的把刺挑出来,这种小鲫鱼壳煮熟后基本上挑不出来,所以很容易被扎到,肉又非常的少,导致人都不愿去食用它,如果够买回来多数也是煲汤使用。
其实这种鲫壳鱼主要是大家不会烹饪,所以感觉它比较难吃,都愿去选择大的鲫鱼。我本人恰恰相反,最喜欢的就是这种小鲫鱼。这种小鲫鱼买回来后,去鳞去头内脏后清洗干净,放上葱姜蒜,料酒,食盐,五香面,酱油给它腌制一下,然后稍控一下水分裹上一点面粉,放在油锅中炸,炸至两面金黄后即可捞出食用,食用的时候也可以洒上一些麻辣鲜。由于在炸的过程中,鱼刺已经被炸酥,所以只要把中间的主刺去掉,其它的鱼刺都可以食用,而且不会扎人味道非常的美。
如果你不喜欢用油炸,码好味后用锅去煎,煎至两面金黄,酥脆即可盛出装盘食用。由于这种鲫鱼壳个体较小,所以以上两种方法制作起来比较快速,而且容易入味,是大鲫鱼比不了的。不管是任何食材,只要你烹饪的方法绝选对了,那它总有自己发光之处。
农村老俗话说“割肉不割糟头肉,买鱼不买鲫壳鱼”是什么意思?有道理吗?
这句老俗话应该是北方人经验的总结。
槽头肉也叫“血脖儿”“猪颈肉”,不受人们待见,这是因为:其一,是杀猪时放血的地方,通常血淋淋的,使人望而生畏。其二,是白条肉与猪头的连接部位,屠夫卸猪头时,刀子故意一偏,半个猪脸带到了槽头上,猪头肉竟卖成了白条肉的价格,但在白条肉挂起时,槽头经常拖在地上,很脏,极难清洗。其三,是淋巴结分布最密集的所在,积累了大量毒素。第四,是注射针剂的地方,有抗生素残留,甚至可能有脓包。第五,肉质总体较肥、松软,囊膪多。故,其价格低廉,售价通常不足其它部位的三分之一,多被部分贪图便宜的小商贩购得,绞成肉馅儿、切成小块儿,做了包子、饺子、炸酱、肉松、红烧肉的原料,最终还是上了百姓的餐桌。
北方人不爱吃鱼、不善于吃鱼,尤其是腥味重、个儿小、刺多肉少的鲫鱼(鲫壳鱼),弄不好,吧唧了半天,未吃到什么东西,反倒让鱼刺扎了喉咙,得不偿失,哪里有大口吃肉来得实在?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