蛋鸡“疯狂扩栏”对后市影响如何?
蛋鸡“疯狂扩栏”对后市影响如何?
在这里先说一句话:“在别人疯狂时保持冷静,别人恐惧时保持坚强!” 不论是养殖蛋鸡还是肉鸡,只有这样才能长期生存下去。最忌三天打鱼两天晒网,一味盲目跟风,这样换来的只是别人的炮灰。但是说的容易做的难,最近蛋鸡“疯狂扩栏”的背后对后市有多大的影响呢?
我们先看一下鸡蛋的价格:今日山东周边市场鸡蛋价格基本正常整体平稳为主,在2.8元~2.9元之间。鸡蛋已从春节前的4.5元一斤,自正月初十开始,就开始走直线下滑的路线,现在鸡蛋价格已经下跌到了触底价。这样的价格已经跌破许多养殖场的成本价,而一些小型的养殖户已经在亏损阶段。
但是鸡蛋就这样的低价格,而许多养殖户大多看好后面的市场,一边淘汰蛋鸡,一边进行“疯狂的扩栏”进行蛋鸡养殖。与动辄8元一只的肉鸡苗相比,蛋鸡苗可以说是微不足道。玉米,豆粕等粮食下降和不算太贵的鸡苗,蛋鸡养殖户们对这一批蛋鸡充满信心,毕竟在半年以后才能看见收益,以后的行情不止是2.8元一斤!
在此笔者对蛋鸡的后市不太看好。具体分析有几个原因。第一,是冷库蛋的存放。从各方传来的消息,冷库开始备货储存鸡蛋。冷库蛋一般可以保存鲜蛋3-4个月,久一些的可达6-7个月。它的备货时间一般在3月、4月份,卖货时间一般在6月、7月、8月、9月份。冷库蛋开始大量的备货证明当前的行情已经跌到了让这些投机商心仪的价格。因为冷库蛋的成本比较低,所以在后期出货的时候,比现货低2-3毛,会冲击现货市场。并且冷库蛋大量的流入,会增加鸡蛋供应量,造成蛋价下降。而这个时期正是这批鸡的产蛋期!
第二,周期规律性。自2017年~2018年,蛋鸡养殖户是赚了钱的,特别是2018年,1只蛋鸡在1个生产周期内赚了23.91元的利润,而这样的利润养殖户们赚的盆满钵满。和养殖生猪一样,蛋鸡也是靠周期吃饭的,没有长盛的利润,所以在2019年,鸡蛋的价格不是太好的!
第三,蛋鸡存栏量。由于2018年全年蛋鸡养殖基本都处于盈利状态,且盈利较为丰厚,所以很多养殖户及补栏量迅速增加,特别是在2018年9月份,增加了很多养鸡户(场)。在2019年的蛋鸡存栏量呈现增长趋势,鸡蛋的供应量同比或增加。相对来说,价格不会过高,但是利润还是有的!
综上分析,由于蛋鸡养殖户近期内“迅速疯狂扩栏”,对后市的影响有很大的关系,没有高利润的行业,蛋鸡养殖同样也是如此。只有看准市场,瞅准机会,把握住市场的脉搏,才能赚钱!总之一句话:网址有风险,投资需谨慎!
蛋鸡“疯狂扩栏”对后市影响如何?
首先,做任何事情都不要随便盲目的扩张,要做好市场调查,拿现在的鸡蛋行情来说,现在的鸡蛋从过完年后一路跌,如果是前期的盲目扩张,就会导致现在的亏损。
以前我也养过鸡,都是这批挣,那批亏,不过那是山养鸡。
蛋鸡“疯狂扩栏”对后市影响如何?
谢邀,同时泻药!
从微观看:目前蛋价利润空间丰厚,但凡养殖户都会积极补栏,地区的经产蛋鸡存栏量不断攀升,距离达到或者超出市场的承载能力已经越来越近。这个事实蛋鸡养殖但凡补栏的时候都会清楚,只是希望自己不会被套牢在里面而已。其实我们专门计算过单只蛋鸡的全程饲养成本大概在133-145元之间,所以各位蛋鸡养殖户应该也必须抢在市场福利期结束前,在自己蛋鸡养殖的产蛋高峰期将所有的成本收回。这样单个养殖户才会更有面对接下来市场波动的底气!
从行业看:2018年至2019年已经投建或者即将投产的新增蛋鸡规模养殖场的存栏量大概在9340万只左右,这一部分的产能将会在2020年开始释放。大家公认规模养殖的成本是要低于散养户的,所以这对行业内的众多散养户将形成强有力的冲击!
从宏观看:在未来的经济发展趋势中,全中国的经济增速将会放缓,严格把控CPI水平是毋庸置疑的。所以蛋价不会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继续冲击更高的价格,绝对会控制在人们满意的水平中。
所以最后还是建议广大蛋鸡养殖户理性补栏,一定要在预期市场波动前提前盈利完毕,这样才有实力在下一次黄金期继续收割!
蛋鸡“疯狂扩栏”对后市影响如何?
跟进,今年是个好行情
蛋鸡“疯狂扩栏”对后市影响如何?
蛋鸡疯狂扩栏的背后,是小养殖户对市场的盲目性以及周边群众的跟风
看到别人养赚了大钱,盲目跟风,其实从西方文化对中国开始大幅度影响的时候,牛奶和鸡蛋的地位也是年年升高,但是市场经过了几十年的开发,终究是会饱和的,尤其是在经过了学校提供早餐,学校提供早餐的市场连续火了好几年,但很快也是饱和了,所以许多小养殖户看到蛋鸡的高利润的时候,蛋鸡市场已经是在饱和边缘了,而大养殖户经过多年养殖,有了自己一定的销售渠道,也有了一定的储备资金可以抵御风险,这就告诉我们,不要觉得别人可以干,就自己也可以干,每个人条件不同,风险也大不一样,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
蛋鸡“疯狂扩栏”对后市影响如何?
任何农副产品行业都由市场决定,行情好时不在数量的多少,根据最近两年市场反应看。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