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和清朝哪个好?

为什么《大明权力场》中说,明朝是中国农耕文明的巅峰王朝?

当然是明朝要好些,大明王朝是汉族正统男女衣服也是仿古汉服比较好看仙风道骨的,美女汉服也是仙女下凡一样。清朝男女服装难看,男人有个猪尾巴一样大辨子又脏又不卫生难闻之极,清朝有文字狱,写什么诗词不小心会被杀头。满清是统治者高汉人一等,汉族稍有不满就会被镇压,清末八国联军丧权辱国赔偿无数钱财!对内残酷镇压对外软弱无能!相比明朝郑和七次下西洋,积极开展海外贸易,贪官污吏也不是那么多,抗倭寇战争也胜利保住了东南沿海的安定发展。永乐大典也是历史有名的,总的来说明朝没有什么大的丧权辱国的事情,清朝未期,是最民不聊生,腐败无能,割地赔款最多最严重的封建王朝。

明朝和清朝哪个好?

明朝史称“治隆唐宋”、“远迈汉唐”。 大明,无汉唐之和亲,无两宋之岁币,天子御国门,君主死社稷,为后世子孙所敬仰。

明朝自1368年开国,1644年灭亡,存在了二百七十八年。清朝1644年立国,1912年灭亡,存在了二百六十八年,单从朝代的寿命上,清朝就已不及明朝,而结合两个时代的整个发展里程,我们可以发现,明朝同样存在着众多闪光的亮点,无论是经济,政治,文化还是武功,明朝都建立了赫赫的功业,出于还历史以真实的需要,我们有必要认识一个真正的明朝。

世人对明朝的第一大抨击,在于明朝的专制制度和特务组织。尤其以锦衣卫制度颇遭非议。事实上,朱元璋最早建立锦衣卫的初衷,自有加强独裁的目的,但也是出于惩治腐败的需要。明朝立国以来,吸取宋朝灭亡的教训,深感法令宽松,导致机构冗赘,吏治腐败,最终导致了国家的灭亡。于是明开国后针对官吏订立了苛刻的法律。规定贪白银六十两者,处扒皮塞草之刑。但尽管如此,明朝初立国时,除了刘伯温徐达等少数清醒者之外,大批功臣都居功自傲,横行不法,多有劣迹。甚至连朱元璋的女婿也以身试法。为稳定统治,朱元璋方才痛下杀手,严惩贪官。之后出于监督官员的目的,朱元璋设置锦衣卫,并规定锦衣卫的首要职责是“查处各地官吏不法行为。”明初所查处的官员,除开国功臣外,更有一大批横行不法的贪官污吏。明成祖时代又加设东场。明朝立国时,锦衣卫的存在还是有效的遏制了腐败的蔓延,保证了吏治的清明,为稳定明朝的统治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当然,随着专制制度的加强,锦衣卫制度的消极作用日益明显。毕竟一个建立在高度独裁基础上的特务组织,作用也是有限的,假若统治者昏庸无能,那这样的组织也必将造成冤案丛生,祸害社稷。朱元璋和朱棣时代锦衣卫和东厂的作用主要在于惩治腐败,因为二人都是英武能干的皇帝,因此这种制度的积极作用相对大一些,随着后代子孙的无能,这种制度必将加剧政治的黑暗。但比之清朝,明朝的专制制度还是有开明一面的。明朝建立的大学士制度防止了宰相专权,并建立了完备的中央运转机制。以至明朝中期虽然皇帝昏庸无能,但国家的大政方针依然能有条不紊的执行。有明一代,杖毙文官无数,但其家人并没受到太大株连。冯梦龙的小说《三言》写明朝忠臣的遭遇,与清朝时代的文字狱大案相比,其命运要幸福的多。清朝虽没有杖毙一个官员,但恐怖的文字狱株连九族,让士大夫们早已敢怒不敢言。明朝如此专制,尚且能容下海瑞这样的直臣,尚且能容许东林党在民间讲学,而雍正皇帝只因一句“清风不识字”,就将作者灭了三族。相比于明朝,清朝的专制统治更为残酷,清朝统治者的气量也更为狭小。

今人说清朝胜于明朝,一个直观的论据就是国家疆域。甚至电视剧《康熙王朝》里,康熙也因为收复台湾而对朱元璋墓得意的说了句“大清远胜于大明”。若明太祖在天有灵,岂不哑然失笑。台湾并非清朝时才成中国领土,明朝时就已在台湾建立了有效的统治,17世纪初还曾为保卫台湾与日本发生战争,只因后期调动福建驻军北上抗清,才给了荷兰人占领台湾的机会。当然,今天人说清朝胜于明朝,是因为清朝在东北,蒙古,西北以及西藏都建立了有效的统治,奠定了今天中华的版图,但事实上,明朝鼎盛时期,其控制区域并不亚于清朝。清朝时期,西北蒙古和青海时常叛乱,终雍正一朝都难以平定,而青海自徐达驱逐王保保势力收复之后,终明一世岁岁来朝。明朝时期的西藏青海尚处于各部落割据群龙无首的状态,其部落首领均接受了明朝的册封,承认自己是中华的一部分。明朝在西藏设立都指挥司,对其进行有效管辖。并册封其宗教首领。明朝在云南封沐英为王。其管辖区域远大于元朝时代的云南疆域。乾隆时代为平定云南一土司,耗费白银三千万两,死伤士卒万人,鏖战四年才告平定,明朝时云南却从未发生过如此叛乱。在西北和蒙古方面,今人津津乐道清朝满蒙一统的局面,嘲笑困扰明朝百年的北虏之患。但满清时代的蒙古已经分崩离析,力量单薄,统治起来自然相对比较容易一些。但明朝时代,北元虽灭,但蒙古割据势力也依然非常强大。尽管如此,自蓝玉捕鱼儿海大捷,北元宣告彻底灭亡后,蒙古三大分裂势力瓦剌,鞑靼和兀良哈都接受了明朝的册封,承认自己是明朝一部分。

贴木儿东征中国时就是蒙古瓦刺部首先向明朝报信,并已准备出兵截击。而西域地带赤斤蒙古各部也已严阵以待。此事明成祖也曾下诏书嘉奖之。终明一朝,除了土木堡之败后也先曾打出“复大元疆土”的口号并很快失败外,蒙古割据势力无论与明朝是战是和,都终未敢宣称什么独立,更没说什么“反明复元。”明朝中期鞑靼部虽然时常南下骚扰,但除了“庚戍之变”严嵩自坏长城外,并没有造成大的祸患,危害比匈奴要小的多。而且俺答汗的要求不过是要明朝册封其一个诸侯名分,只是由于明朝政策失当,才使得长城沿线兵连祸结。后来明朝任用戚继光,给其以沉重打击,终使其归附,并封为顺义王,从此明朝与蒙古再未发生过战争,明清战争初期大部分蒙古部落也站在明朝一边,为明朝提供战马,甚至出兵助明攻清。确切的说,终明一代,蒙古三大部落早已成为明朝一部分,漠北草原为明朝领土,其与明朝的战争不过是地方势力的反叛而已,明朝对蒙古的打击也为清朝可以有效的管理蒙古奠定了基础。而明成祖永乐的五次北征,更是沉重打击了蒙古部落中的反叛者。后来也先攻明,虽灭明朝五十万大军,但南下中原只是他一相情愿,大部分蒙古王公并不支持,与于谦决战北京的蒙古军也多为也先本部人马,其他蒙古部落并未参战,而也先失败后,又是亲明的蒙古贵族杀死也先向明朝请和,换得明朝对蒙古各部的重新册封。反观清朝,虽然俗话有“明修长城清修庙”来赞扬清朝对蒙古的政策,仔细看来,当时的蒙古力量分散,难对满清形成威胁。使清朝有足够的条件来对其进行怀柔。但即使如此,一个小小的准葛尔蒙古依然是困扰了康雍乾三代。清朝多次远征均劳而无功。再就是新疆地区,有人说从唐朝势力退出西域一千多年后,直到清朝,中国人才又一次在西域建立有效统治。这是忽视最起码的事实。

明朝初期徐达收复甘肃青海后,即派使节前往西域进行招抚,后朱元璋又册封了当地维吾儿族首领,天山南北路尽皆臣服明朝。15世纪***教传入后,西域各部***教派首领都要接受明朝的册封。永乐时期更在西域设立哈密卫等8卫,派驻军队,并任命当地贵族为官员代理明朝行使西域管辖权。而明朝册封的西域各王,其属官均由明朝任命。明朝与西域的关系,实质上已是中央政府对地方的关系。甚至到顺治朝时,西域各王还以保大明江山为名,抗拒满清势力进入西域。满清建立后出兵西域,消灭了西域各大割据势力,这是一种进步,但也导致终清一代,新疆战乱不绝,前有准葛尔叛乱,中有回部独立,后有张格尔起事。这其中固然有国外敌对分子颠覆和地方势力独立意识强等原因,但满清的民族政策难道就没有要反思的地方吗?与明朝的怀柔相比,满清的高压政策无疑激起了当地人民的反抗,为叛乱提供了土壤。满清后期势力衰弱,导致新疆落入外国之手,若不是左宗棠老将军深谋远虑,毅然进兵新疆收复之,同治皇帝和西太后几为历史的罪人!而沙皇俄罗斯更在此时趁火打劫,割占我新疆大片领土,直到今天想来依然让炎黄子孙痛心疾首。至于说到满族的老家东三省,那更是一目了然,明朝设辽东将军管辖东北,最远处到达西伯利亚努儿干地区,都司卫所遍布,努而哈赤建立后金,起兵攻明,不应看成外国入侵,而是地方势力举兵造反,东北在明朝时就是中国领土,满族人自明朝初期就已是中国子民,我们今天说清朝是中国的朝代,原因正在于此。从领土上看,满清基本是接管的明朝的领土,对巩固领土作出了一定的贡献,但在拓展疆域上成就并不大,割让领土倒为历朝代之最,连宋朝也自叹不如。

许多历史学家颂扬满清,还有一个重要的论点就是民族政策,特别是时常以清朝的民族政策与元朝的民族政策相比,以证明清朝统治者的开明。那事实真的是这样吗?元朝实行的是民族压迫政策,将全国人分为四等。并废除科举,强烈排斥汉族文化,但毕竟没有强令百姓剃发易服。其民族政策虽然愚昧极端,却还有开明一面,对各民族风俗更是兼容并包。满清对汉族虽然表面怀柔,尊孔尚贤,但一道剃发令却是毁了汉族千年的衣冠文明。而在科举取士和选拔官吏上,更是有许多不公平的政策,所谓科举取士满汉比例各半看似公平,但满族人口远远少于汉族,其实是以表面的公平替代了实际的不公平。而内阁大学士和军机大臣虽也表面满汉平衡,但多以满族大臣为首,汉官只处于从属地位。康熙朝时两个满族大学生明珠和索额图党争,把国家祸害的乌烟瘴气,乾隆时满族大臣和绅专权,更是把国家闹的财力枯竭。何况,满清贝勒分管六部,更是掣肘汉族大臣的权利。满官见皇上称奴才汉官则称臣,称呼差别就可看出亲梳冷热。同时满汉不通婚更是歧视政策。文字狱更是杀害了多少汉族人才,乾隆修《四库全书》,对文化的毁灭比秦始皇更可恨。满族是中国的满族,满族文化最终还是被汉族文化所同化,但由此说满清统治者民族政策开明则是不对的。与元朝统治者相比,满清的民族政策是相对开明的,但其中也是有极大的保守和狭隘。奴化思想的教育更是给中国人心中种下了劣根性。相比之下,明朝的民族政策比满清则开明的多,明朝初期,对归附的蒙古王公一律礼遇之,没有半点歧视。俘虏的蒙古兵也一律优待,愿留在中原的则分其田地助其安家,愿回蒙古草原的也为其发放路费。明朝灭元时多数蒙古被俘士兵多数愿留在中原,最终被汉化。对新疆西藏的册封更是尽显胸怀。朱元璋更是说:无论蒙古,色目人等,尽为中华子民,需平等待之。满清平定西域,屠杀了整个准葛尔蒙古,而明朝无论是徐达西进甘肃青海还是永乐皇帝扫北,都未出现过类似的民族杀戮。因此整个明朝西北和西南一带,基本没有出现过大的民族反叛。

至于今天人们所津津乐道的康乾盛世的经济成就,其实其中更存在有极大的水分。最具讽刺意味的就是王聪起义发生在乾隆时代,参加者多为贫苦农民。可见康乾盛世中贫富差距到了何等地步。白莲教士兵还曾奇袭皇宫,以至嘉庆皇帝叹息说“从来未有事竟出大清朝。”后来的太平天国起义更是席卷了整个南中国。著名历史学家陈寅恪曾把中国封建社会的生产力发展成功的形容为一个驼峰形状的发展过程,即从汉到北宋中期,形成了中国生产力发展的第一个高峰。自南宋到元慢慢下滑,到元朝中期开始回升,到明朝中后期达到又一个高峰。而康乾盛世无论如何恢复,也没有达到明朝的最高水平。康乾时代天下基本承平。但满清的国库却大部分时间都是空虚的,每遇到战争或者灾荒,国库用度就捉襟见肘。电视剧〈〈雍正王朝〉〉和〈〈天下粮仓〉〉都已经清楚的再现了这一史实。这真是对康乾盛世的一个绝妙讽刺。雍正皇帝摊丁入亩,是中国税收制度的一大进步,并使满清一度国库充盈,可惜好景不长。乾隆没用了几年就把这些家当败坏光了。有人赞扬说乾隆时期中国的国民生产总值是世界第一。好个世界第一?笑话,什么世界第一,中国历代统一的封建王朝的国民生产总值都为同时代世界第一,怎么就偏偏拿出个乾隆来大吹特吹呢!满清时期,早年的野蛮圈地制度是对北方农业生产的惨重打击。几乎把北中国变成牧场。为收台湾迁界禁海。更是对东南沿海生产力的沉重打击。后来全国统一,经顺治乾隆两朝经济恢复,但与明朝时期的最高水平相比还是有所差距。乾隆时期更是拉大贫富差距,导致了长达九年,遍及西南的白莲教大起义。此时满清立国大概一百五十多年,有人拿康乾盛世的三点八亿人口来说事,事实上三点八亿人口更多的是以为雍正实行摊丁入亩废除人头税的结果,使民间不必再隐瞒人口。而原本在明朝出现的资本主义萌芽,在满清时代更是举步维艰。明朝也曾海禁,但到1567年倭寇平息后就已开放港口,使沿海工商业迅速发展,几乎开辟了一条海上丝绸之路。名将郑成功的家庭就是海商起家,东林党事件中江南富商的资助更是支持了东林党的大多数活动。即使是阉党捕杀东林党时期,对江南商人还是采取了保护政策,而满清仅因一本〈〈明史〉〉就将刊刻此书的商人灭族。满清时代工商业却日益委琐,发展不大,海禁没开两天又重新禁止,只保留广州澳门两地,导致沿海工商业原地踏步。反观明朝,虽然后期财政紧张导致民乱四起,但并不全是生产力被破坏的原因,更多的是政策失当税收失调。当时的江南以及东南地区还是非常的富庶。而在明朝盛世之时,经济的成就更是惊人。明朝的城市繁华壮丽,西方传教士们都曾在游记里赞叹过明朝的富庶和繁华。无论手工业,农业还是商业,都取得了卓越的成就。永乐时代虽五次用兵蒙古,但国库依然充实,甚至支持了郑和七次远下西洋的壮举。后来的仁宣之治更是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仁宣时期的府库充盈堪比文景时代,也正因如此,明朝才有充足的国力从容应对了土木堡之变后的危机,打退蒙古转危为安。明朝中后期土地兼并严重,正德时发生刘六刘七起义,但这些起义多是局部性的,无法与满清时期的白莲教起义相比。还有一个事实说明明朝生产力的强大,那就是明朝养活了200万军队,满清三点八亿的人口却只能支持80万军队。与满清相比,明朝的生产力发展几经反复。但明初的休养生息政策远强于清初的圈地政策,使明朝经济能很快恢复。明朝初期高度重视廉政建设,坚持科举选材,任人唯贤,吏治相对清明,直到中后期腐败才逐渐严重起来。满清则在建国时就推出了名目繁多的选官方式,变相卖官予爵,异途出身的官员使吏治大为混乱,使满清贪污之风屡杀不止,康熙雍正都曾大规模治贪,收效甚微。清末的腐败不亚于明朝,甚至有过之无不及。明朝纵然到了后期,还有海瑞这样的清官廉吏。满清却流传“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不止官员勒索百姓,甚至皇帝也勒索官员。朱元璋为了肃贪,杀了自己的女婿。有明一代因贪污罪被株杀的内阁大学士就有十五名,而终满清一朝,除和绅外,却从没因为贪污而株杀过一位一品大员。

在经济建设上,明朝两次大规模整顿黄河,保证了黄河的安宁,而终满清一代始终水患不绝。勒莆治黄河只完成一半,便以滥用民力的罪名被革职。结果整个十八世纪里黄河两次改道,危害无穷,满清也因这两次灾害整得税收大减,国库空虚。不得不*查抄不法商人财产来充实国库。在海外贸易上,明朝中后期,中国商船东至日本,西抵中东,贸易繁盛,小说〈〈三言二拍〉〉曾记述了此繁华景象。明朝嘉靖年代也一度国库空虚,但经过隆庆时代的税收改革,成功遏止了土地兼并,缩短了贫富差距,以一条鞭法缓和社会矛盾,增加财政收入。张居正时代国家年收入达八千多万,超过康乾盛世的最高水平。万历九年国家府库充盈,即使十年闹灾也总可支持。也正因如此雄厚的财力,明朝才得以重建一支强大的军队,打赢朝鲜战争。只是由于后来万历废除一条鞭法,才使得明朝后期财政紧张。但与满清相比,明朝在经济建设上的成就无疑是成功的,明朝有当时世界最先进的冶炼技术丝绸技术,明朝的商品远销欧洲美洲,东南沿海的苏州,泉州,广州可以说是当时世界上最繁华的城市。明朝在农业上引进了三季稻和玉米土豆等作物,提高了粮食产量。有人说满清的耕地数量多于明朝。那只能说满清对于边疆的开发比明朝做的要好。但是在国库存粮方面,满清的最高水平尚不如明朝中后期的正常年景。当然,明朝的农业政策失误也很多,比如万历后期没有遏止新一轮的土地兼并,加上农业税收法令严酷,竭泽而渔。终于导致了民变四起的局面,酿成了明朝末年轰轰烈烈的农民大起义。

但中国封建社会的生产力,确实是在明朝达到了顶峰状态。

明朝和清朝哪个好?

中国历史上有两次倒退,一次是宋到元,一次是明到清,其它诸如文化大革命,火烧阿房宫,三国之乱,五胡乱华之类的历史事故,虽然也让中国的综合国力倒退很多年,但这些只是政治或战争带来的伤害。而元清两朝却是社会形态的倒退,是人类社会发展进程的倒退,半奴隶制游牧民族打败成熟封建制的农耕民族,实现了人类进化史上的大倒退。

闲话少说,事实为证:

一、经济方面:

1、农业:所谓的“康乾盛世”其实大多是对明末的恢复性增长。明末崇祯时就有田783万顷,而顺治16年(1659)中国耕地总数是549万顷,直到到乾隆31年(1766)到741万,数字刚接近明末土地数字。

2、工业:明朝永乐年间的铁产量高达9700吨,超过当时欧洲诸国总和,但是到了清廷,政府严禁采矿,冶金业从此衰落;明朝棉布取代麻布成为纺织品的主流产品… …无论是铁、造船、建筑等重工业,还是丝绸、棉布、瓷器等轻工业,明朝在世界都是遥遥领先,工业产量占全世界的2/3以上,比农业产量在全世界的比例还要高得多。而“康乾盛世”虽然人口数倍于明朝,然而铁和布匹这两项指标性的工业产品的总产量却始终未能恢复到明末的水平。到所谓的“康乾盛世”结束不久的1840年,清廷工业产量仅为全世界的6%,无论是总产量还是在全世界的比例,都无法相比。

3、商业:明末的对外贸易量是惊人的。凭籍历史学者已有研究成果估计,在16世纪中期到17世纪中期(即明中期到明末)的百年间,由欧亚贸易流入中国的白银在七千到一万吨左右,约占当时世界白银总产量的1/3。一万吨白银,相当于当时中国的三亿二千万两白银。不是欧洲而是中国占据了世界经济中心的地位。而清廷由于闭关锁国在鸦片战争前的对外贸易远远低于明代。

二、军事:

虽然明朝的皇帝不怎么样,但总体来说明朝的心胸还是算比较广阔的,对外来的事物一直抱着欢迎和学习的态度。

明朝海军力量强大,李约瑟博士说:“明代海军在历史上可能比任何亚洲国家都出色,甚至同时代的任何欧洲国家,以致所有欧洲国家联合起来,可以说都无法与明代海军匹敌。”

从1405~1433年这28年间,明朝先后七次派出航海家郑和率领的当时世界最强大的船队,出征太平洋和印度洋。当明朝巨大的郑和船队开始向海外进发时,当时世界范围内没有任何能与这支船队相抗衡的力量。

据史料记载,郑和率领的舰队每次出航均有27000余人,海上航程平均20个月,共有大小船只200百艘上下,其中最大的船载人上千,长44.4丈,宽18丈,排水量15000吨,载重量超过7000吨,如此规模的海上舰队仅在一次世界大战前后的海上超级强国舰队中才重现身影。

当年郑和舰队的活动航线从西太平洋出发,穿过印度洋,直达阿拉伯半岛和非洲东海岸,在当时的全球海域上无任何可以与之匹敌的舰队。李约瑟博士说"郑和的旗舰排水量约7,500吨,全舰队官兵及各类专家共28,000人。与哥伦布的三条船,吨位仅几百吨,人数或不如我们46年班相较,简直不成比例。" 自那以后,中国再造出排水量超过7,500吨的战舰已经是600年后的事,时间是2003年!

1884年爆发了中法战争,在洋务运动中建设的福建水师一役全军覆没。清廷政府正式启动大建水师行动,成立“总理海军事务衙门”,海军成为清廷主要发展的军种。在这次的海军建设高潮中,清廷政府决定向西方国家,尤其是德国定购新式的战舰,中国的海军建立进入了一个***时期。

1888年正式建立北洋水师,该舰队拥有从德国购进的铁甲巨舰2艘,排水量为7000余吨,是当时世界海军行列中第一流的舰船。当时中国各舰队共有军舰78艘,总吨位83900吨,排名全球第八,日本则名列第十六位。

当时袁崇焕在宁远城头毙伤后金的红夷大炮就是来自葡萄牙。明代的火器装备已经很先进了,明末军队初步骑兵之外,还编有相当数量的 “神机营”。据资料记载,“神机营”每一营(5000人)用霹雳炮3600杆、大连珠炮200杆、手把铳400杆。这是何等现代化的装备啊!

然而,随着明王朝的彻底灭亡,时光却在倒流,科学家绝迹了,先进的火器被清埋葬了。到鸦片战争时,手持大刀长矛的清兵对火器已经陌生了。清以骑射得天下,但统治者心胸狭隘,对先进的军事科技敬而远之,一味的敌视和排斥,生怕这些技术流落民间威胁自身统治。

清的考武举期限还要比试火枪射击,后来清贵族斥之为“奇技淫巧”予以废除,康熙看到火绳枪样品后,仅留下二支用作自己把玩,而命令清军禁止使用此种新式火枪,康熙的理由竞然是“不得中断前人所授的弓箭长矛传统理由”。骑射虽然能在17世纪还占一定优势,但经过200年的发展,火器最终淘汰骑射,中国人不用的火器洋人喜欢用。阻碍先进技术的恶果最终得到恶报。

三、科技文化思想:

明比清有多得多的大科学家,在我国科技史,16世纪中叶至17世纪中叶的一百年(明朝中晚期),是个群星灿烂的时期,各种科学成果异彩纷呈。出现方以智、李时珍、徐光启、徐霞客、宋应星五位科学巨人,还有朱载?、李之藻、王征等众多科学家,这在中国历史上是十分罕见的。

明朝的科学家对中国古代所有的科技成就进行了历史性的总结并达到了空前的高峰。同时西方科学和哲学正系统地引进,西方传教士带来了大量的书籍,其中不少被翻译成中文。徐光启受教于传教士利玛窦,翻译了《几何原本》。《几何原本》和亚利士多德的《逻辑学》构成了西方科学的基础。

清廷的建立彻底中断了这一进程,中国从此远离科学,科学家绝迹了,中国的知识分子不敢创新,只会战战兢兢从事考据。而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徐光启翻译的《几何原本》却传到了日本,对日本近代科技发展影响很大。犹如19世纪魏源的《海国图志》在中国被束之高阁,而在日本却直接催生了明治维新。

明朝文化很开放。虽然儒家一家独统,但学术交流,政治主张的自主性相当高,明朝的文人最不怕死,敢骂皇帝,敢打大巨,敢杀太监。明朝的文化发展也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古典小说的巅峰、戏曲的繁荣、书画的成就……作品太多,就不一一举例了。

相反清朝的文化并没有什么发展,大多是总结性的编撰,加少量的延续。在文化专制与思想钳制的双重作用下,文人被压制很厉害,思想被禁锢,文人个性全无,几乎被奴化了。相

对于明朝的以敢皇帝为傲,清朝则以能自称奴才为荣,文人风骨全无,全面大倒退。

在明朝就已经启蒙的资本主义思想,在清朝也被全面压制,这是中国历史上最可悲的倒退。

我们可以做个中西对比,就知道清朝多么可悲:

乾隆三十年,英国开始了工业革命。

乾隆四十五年,美国科学院在波士顿成立。

乾隆五十三年,美国第一届国会在纽约召开。

乾隆五十四年,法国大革命爆发,华盛顿就任美国总统。

乾隆五十八年,法国国王路易十六被处死。

不成熟的观点:

为什么中国人喜欢怀古?其实怀古是只是清朝人,因为明朝人咱爷爷的爷爷也没见过。清朝人为什么怀古,因为对清朝人来说,“古代”的确比“现代”要先进得多……

明朝和清朝哪个好?

问题较笼统,朱元璋与康熙,还是朱棣与乾隆,还是崇祯与光绪?总体相比明朝优于清朝!

明朝和清朝哪个好?

这种关公战秦琼的问题真的很无聊。

作为前后相差300年的王朝,清朝有什么理由不比明朝更强?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不是随着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

假设将明朝和清朝的位置对调,那么毫无疑问明朝要比清朝要强大!

很多人老是拿着明朝初期的壮举对比清朝后期的被动挨打,以此来说明明朝确实比清朝要强大,这种说法是非常片面和无耻的!

关于明朝和清朝相比的所谓数据,网络上有一大堆,无外乎明朝由多少藩属国,而清朝有多少个不平等条约。谎言说多了自然有人信,而静夜史想要强调的,不是这些空洞的数据,而是几个基本的认知问题,包括:

1、清朝真的闭关锁国吗?

这个问题困扰了静夜史很多年,在课本上说乾隆皇帝关闭了所有的对外口岸,只留下广州一处口岸用于海外贸易。

因为清朝皇帝片面认为大天朝无所不有,无所不包,所以主动关闭了国门,导致清朝无法追赶世界发展的大潮。

在这里,静夜史认为:

清朝没有闭关锁国。所谓的闭关锁国并不是字面上的意思,就是将海关、市舶司全部撤掉,完全断绝了对外贸易。“闭关锁国”真正的含义是管方资本挤压民间资本。

事实上,闭关锁国是我国数千年来的基本国策,从开辟海上丝绸之路的汉朝,到万国来朝的唐朝,再到富甲天下的宋朝,闭关锁国政策一直都在发挥作用。

因为民间资本的逐利性,导致中原王朝无法在对外贸易中获得更多利润,所以国家要对民间资本进行压迫,使其退出对外贸易的市场。

郑和下西洋,从本质上来说就是国家资本挤压民间资本的国家行为,通过不断下西洋,确立官方资本在各地的绝对权威,对民间资本进行残酷的打压,终于使得东南沿海片帆不存。

失去生计的渔民等不得不加入海盗,这是明朝初期以来倭寇猖獗的重要原因之一。

清朝建立后,延续了明朝的对外国策。除了康熙年间为了平定台岛郑氏集团进行过迁界禁海,剩下的事件,清朝一直在发展海外贸易。

之所以乾隆皇帝只允许英国人从广州上岸,是因为广州距离北京远。因为英国人等西方殖民者不遵守清朝的律令,所以为了保卫北京安全,不逊于西方船只停靠北方港口。马嘎尔尼是特许在天津登陆,除此之外清朝还特许荷兰人在北部沿海港口停靠,比如朝鲜半岛和日本!

之所以大规模的对外交流没有给清朝带来改变,主要原因在于清朝建立的封建制度,而且资本主义制度是官方绝对不能触碰的底线,所以,清朝不可能学到先进的东西。

再加上当时的西方殖民者在全世界进行激烈争夺,工业革命也是方兴未艾,在这样的条件下,清朝是不可能学到多少所谓的先进技术的!

所以闭关锁国没有导致清朝落后,清朝的发展水平也比明朝要高很多!

2、清朝真的不重视火器吗?

这个问题也很有意思。

说起鸦片战争的被动挨打,很多人捶胸顿足,对清朝的垃圾表现破口大骂。并疾呼,如果清朝能够重视火器的发展,哪会有今天的悲惨?

于是,关于清朝的火器,有了很多个小故事,比如左宗棠出证西北前,在低下挖出明朝晚期的火炮,试用之后居然比自己用的火炮还要先进,然后左宗棠感叹,清朝发展了200多年,居然还不如明朝的火器好!

这是典型的扯淡,哪个火炮埋了200多年还能用?火药不受潮?炮筒不生锈?

事实上,清朝前期,对火器的重视程度可以说是历朝最高,因为明朝制定了“凭坚城用大炮”的思路,所以清朝只有装备了火炮,才能说具备了攻坚能力。

此时的清朝军队装备的火器无论是火器水平还是装备规模都已经达到了当时世界的先进水平。

在当时的八旗中,满洲军是进攻主力,蒙古军事配合满洲军,进行侦查和迂回偷袭,而汉军就是操控火器,形成攻坚能力!

在和明朝对阵几十年的过程中,你要说清朝人不重视火器,那真是贻笑大方!

清朝前期在平定天下的过程中,正是用强大的火炮,逐渐平定了南明反抗,要知道,明朝在修造城墙方面,是有非常高超的技术的!

康熙时期,两次发动雅克萨之战,其中在1685年第一次雅克萨之战中,清军正是用红衣大炮,摧毁了俄军的堡垒,逼迫托尔布津投降,在对阵准噶尔的过程中,准噶尔大量装备火枪火炮,因此清军也是利用火器才最终击败了准噶尔部。

火器和弓箭,哪个好用,清军自己也很清楚。

但是随着大规模战事的结束,重型火炮的需求减少,因此清军重点发展火枪和手炮等轻型火器,到鸦片战争前,清军的八旗和绿营的火器装备水平已经达到了一半以上。

然而,正是因为火器好用,不需要强健的体魄,所以清军的个人素质下滑严重,到康熙年间后期,八旗和绿营都已经上不得马、拉不开弓,雍正只好强调弓马骑射,告诫清军不要忘本!

鸦片战争中,清朝之所以被打得稀里哗啦,主要原因在于制度的腐朽和落后,因为制度问题,很多清军无法形成有效的战斗力,很多人扛着枪龄达上百年的火枪参战,能赢才是怪事!

概括起来,清朝的发展,在明朝的基础之上,肯定是要超越明朝的,所以没有理由比明朝弱!

多有疏漏,烦请斧正!

我是“静夜史”,期待您的关注!

明朝和清朝哪个好?

有一则故事,说中国几个封建王朝聚在一起讨论谁最渣?结果满清完胜。秦朝说,我有焚书坑儒,清朝说,我有文字狱;汉朝说,我与匈奴和亲,清朝说,我皇室公主都嫁蒙古;晋朝说:我八王之乱我吸五石散,清朝说,我八国联军进京我全民抽鸦片;五胡说,我从黄河一直屠杀到长江,清朝说,我从辽河一直屠杀到珠江;隋朝说,我奢侈造洛阳城三征高句丽,清朝说,我奢靡造圆明园四征缅甸;唐朝说我不顾长安百姓逃往四川

,半路弄死杨贵妃,清朝说,我顾不上园中珍宝宫中文物逃往西安,出发前先弄死珍妃;宋朝说我与辽国岁贡向金国割地,清朝说我与俄国割地赔款又与倭国割地赔款,还与列国欠帐民国还钱。元朝说,我搞民族歧视政策分四等人,清朝说,我搞民族剃发令还玩过奴隶制,圈地法,投充法,逃人法,抢耕地还让人变农奴。明朝说,我天灾大饥荒人吃人,清朝说我人祸耕地种鸦片,发生丁戊奇荒,整村整村吃人。最后清朝扬扬志得说,他还有其他王朝所无之绝渣技能,众王朝疑惑,清朝不紧不慢说,我乃中华五千年唯一一个落后世界之王朝,手握千款不平等条约,世称东亚病夫,民曰百年国耻,诸朝文物珍宝尽送列强保管。众王朝皆服,于是清朝渣出历代王朝之集大成者,清出于蓝胜于蓝,一举夺冠。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