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晋五胡十六国时,汉人最终还是没有灭亡,主要靠哪些人在支撑?

五胡十六国时期,北方汉人遭受五胡杀伐到了极点,特别是以石虎系羯人最为凶残。一度北方汉人死得死,南逃的逃,所剩和五胡比例为5:5,再杀伐下去,北方汉人将有种族灭绝之危险。

这个时候,首先是冉闵站了出来。冉闵父母家族被杀后,13岁的冉闵被石虎收为养子,在乞活军中长大。他表面上一直顺从,以羯人样生存。但他始终未忘外祖母临死前的嘱咐,要他长大了为汉人复仇。

冉闵后来掌握了兵权,就下了一道命令:"胡人尽快离城",接着复下"愿意留下的留下,不愿留下的快离"。结果胡人害怕,争相出城。而城外汉人却纷纷涌入,一时城门拥堵。

冉闵第三道命令,就是带汉人追杀胡人。

冉闵发布了"杀胡令",首要就是宣布羯人等残杀汉人的滔天罪行,要为汉人报仇雪恨。两年间,几乎杀尽了凶残的羯人,也震住了其余胡人从此收敛,大大缓解了北方汉人的命运。

冉闵虽然在两年后遭重兵围攻,壮烈阵亡。但他的"杀胡令"还是起到了震慑胡人的作用。

其后苻坚在汉人王猛的辅佐下,大力采用汉文化重用汉人,很快统一了北方。北方汉人的地位和命运才得到了恢复。

因此,华夏族在五胡乱华中,北方汉人险遭灭顶之灾,做为华夏当时的中心北方如果消亡将是令人细思极恐的事。多亏冉闵的"杀胡令"和苻坚、王猛等的维护汉人的政策,中国继续朝向大一统,并很快融化了五胡兼济并蓄,变成了更加强大的华夏民族!

两晋五胡十六国时,汉人最终还是没有灭亡,主要靠哪些人在支撑?

正是那些被后世嗤之以鼻的世家豪族保全了汉家天下,唐末黄巢把世家大族之人全都扔黄河后,崛起了更加恐怖更没底线的文官集团,于是汉人两失天下。

无论世家大族怎么想的,他们的确保全了华夏文明的最后底线,而文官集团呢?他们才不在乎皇帝是谁呢!

两晋五胡十六国时,汉人最终还是没有灭亡,主要靠哪些人在支撑?

经历五胡灭华汉族没有被灭族的原因是:1.中原汉族的不断抵抗2.南下民族不适合在北方生活,习俗气候等方面多又不适3.南下民族政权不稳定4.冉闵天王的杀胡令(五胡乱华之时,当创造古中国文明的人们面对相似的窘境时,有一个冉闵站了出来,他昭告天下,邀四海豪杰奋起杀胡,号令所到,民皆响应,汉军威武,胡寇散溃,九州大地终复炎黄本色,我族免于重蹈他人覆辙,中华文明的主体得以延绵。)5.汉族的顽强抵抗精神五胡乱华,指在西晋时期塞外众多游牧民族趁西晋八王之乱,国力衰弱之际,陆续建立数个非汉族政权,形成与南方汉人政权对峙的时期。“五胡”主要指匈奴、鲜卑、羯、羌、氐五个胡人大部落,但事实上五胡是西晋末各乱华胡人的代表,数目远非五个。五胡乱华期间冉闵曾经下令灭胡令,所谓灭胡令,就是对于羯人,不分男女老幼,一律杀死。冉闵(?-352年),字永曾,小字棘奴,魏郡内黄(今河南内黄西北)人,十六国时期冉魏政权建立者,350年-352年在位。以勇猛著称。350年称帝,国号大魏,史称冉魏。352年冉闵突围不遂,为前燕皇帝慕容儁所擒,斩于遏陉山,后被追谥为武悼天王。冉闵后人的墓志上称冉闵为“平皇帝”,有学者认为这可能是冉魏政权给冉闵上的谥号。

两晋五胡十六国时,汉人最终还是没有灭亡,主要靠哪些人在支撑?

题目所问的问题,大概存在某些误区。

第一,中国自古的特点,就是“广土巨族”——地域广阔,人口众多。

秦代人口,据葛剑雄先生估算,就应该超过3000万人。这在当时世界上,是无可比拟的。

第二,西晋开始的“匈奴、鲜卑、羯、氐、羌”所谓“五胡”南迁,《晋书·文帝纪》称有870万口,但相对中原人口仍属于少数。

西晋太康三年(282年),计有377万户,约2476.89万口,包括未统计在内的人口,总数也应在3500万人左右。

第三,据王国维和徐中舒等先生考证,中国古代北部、西部的游牧民族,本就为夏商之际的迁徙而形成。

中科院付巧妹研究员团队、厦门大学王传超教授团队、复旦大学李辉教授团队的古DNA研究证明,东亚地区人群,均由9000年前的“黑龙江古人群”“青藏高原古人群”“中国南岛古人群”融合而成。此最新遗传学成就,恰好证明了前述观点。

第四,“水可载舟,亦可覆舟”,西晋之后建立的游牧民族政.权,“吃穿供养”都要依靠老百姓。

尽管各个“小朝廷”的治理和相互间的战乱,造成了老百姓的流离失所、家败人亡,但所谓“灭亡汉人”是根本不可能的——老百姓辛苦劳作,才使各个“小朝廷”得以生存,而绝不是反过来因为某个人或某些人的“支撑”拯救。

所以,还是伟人说得对——“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

“五胡”,前面说了。“十六国”之称,来自北魏史学家崔鸿的《十六国春秋》,指当时实力较强的“前凉、成汉、前赵、后赵、北凉、西凉、后凉、南凉、前燕、后燕、南燕、北燕、夏、前秦、西秦、后秦”等十六个地方政.权。

“五胡十六国”,一般从公元304年李雄在巴蜀建立“成”和刘渊在中原建立“汉赵(前赵)”算起。亦有从316年刘渊之子刘聪灭西晋算起。

至439年,居于甘肃张掖、武威一带的“北凉”,被北魏攻灭,一般被认为是“十六国”时期的结束时间。

但也有人认为,420年,刘裕以“禅让”忽悠司马氏而夺得帝位,改元称“宋”,形成了延续170年的“南北朝”,就已经宣告“五胡十六国”时期终结了。

实际上,“十六国”时期,并列的地方政.权至少曾存在过有二十多个。另外,在东北还存在过“高句丽”“契丹”“扶余”“地豆于”“挹娄”;北部有“高车”“契骨”“匈奴”;青藏高原有“宝髻”“孙波”“象雄”“女国”“白兰”,等等。

总体来说,“五胡十六国”与东晋,以淮河为界。东晋称之为“北方诸国”。

从地理形式上看,所谓“灭亡汉族”也是根本不可能的事情。

最后要说的是,中国古人关于“族”的观念,首先来源于原始时期的“氏族”;其次为所居地域而划分,居中者为“诸夏”,周围则“羌狄蛮夷”;进而引申为文化观念。

“汉人”,是继“秦人”之后,由于“大一统”而形成的“民族认知”。如前所述,即便生活在中原地带的“汉人”,其实在9000年前,就已经是三大古人群融合的结果了。

按照《国语·周语》的说法,炎帝的“姜姓”和黄帝的“姬姓”,包括周族所奉为祖先的大禹,皆源自羌、戎、氐也。

顾颉刚先生概括说“由其入居中国之先后,遂有华戎之判别”。

中华民族,包括“汉人”在内,是东亚大地上逾万年民族融合而形成的。

两晋五胡十六国时,汉人最终还是没有灭亡,主要靠哪些人在支撑?

五湖十六国中原地区的汉人遭受了一次巨大的屠戮,除了一部分跑不掉的人结成坞堡团结自卫,还有三个方向出逃:士族门阀往江南跑,依附于东晋政权,所谓的衣冠南渡。另外就是辽东方向,依附于燕国,鲜卑人的汉化也加快了。最后一个是河西走廊,依附于五凉(前后五个凉国)。中原地区逐渐汉人空心化,据考证胡汉比例大概是1:1,汉人仅存400万左右,可见屠戮之惨烈。冉闵算是汉人在这一时期中原地区的回光返照,一夜尽屠20万羯族。在五胡十六国以及后面的南北朝期间,中国北方基本上是胡人汉化、汉人胡化这么一个双向过程,历史书上称为民族融合。南方基本保留了原汁原味的汉族语言和文化,南逃的汉族带来了先进的文明,加快了南方地区的开发,今天的客家人都是南逃人的后代。

两晋五胡十六国时,汉人最终还是没有灭亡,主要靠哪些人在支撑?

两晋五服十六国时期,那称什么汉人咯?不要一天瞎认知好不好?人,为国的代称名。如:春秋,及战国时期,人们称谓为:齐人、鲁人、燕人、宋人、郑人、越人、秦人、蜀人、巴人等等,或为齐氏、鲁氏、燕氏、宋氏、郑氏、越氏、秦氏、蜀山氏、巴氏等等。谁灭汉人咯?胡,即服。五胡,意指五服!五服,指甸服、侯服、绥服、要服、荒服,为古代行政区划单位。天子为甸服,甸服方域1000里,即五百平方公里面积,而天子的甸服内又分为:「百里赋纳总,二百里纳铚,三百里纳秸服,四百里粟,五百里米。」天子甸服外就是侯服,而侯服方500里,即250平方公里面积,侯服内又分为:「百里采,二百里任,三百里候。」——采,邑、田地,为子嗣分地,即五爵之一的子爵,只有子爵,及男爵为采。侯服为为绥服,绥服行政区划同样方500里!也与侯服内行政区划一样,为:「三百里揆文教,二百里奋武卫。」……,后面就不说了。

晋,及十六国只是五服的一个延续。我国有史,既上古史、古史,其实就是称之为「典籍」,什么是典籍嘞?典籍,指诗、经、典、籍的总称名。如祖先记载的祖谱,前称诗,诗会称经,经后称典,典后就称为籍,既从一至百,百至千,千至万的一个记载合集,既称典籍。有典籍以来均有行政区划,及氏族记载,而行政区划单位中的人,为氏族群体,既姓氏家族群体,而非种族群体,并不是黑、白、黄这三色种族群体!中国现行疆域外,邻国均为黄种,祖来至华夏民族,与他族裔的混血。而古代其国均为分封地,或赏赐之地,还有被皇所流放的氏族群体,繁衍而成延续至今的一个行政区域单位名(国)。宗,指祖宗。中国一直以来均是周边国家的宗祖国,及祖先之国。

今,百分之九十九的人对上古史并不知晓,或不了解。再,就是对历史记载一知半解,在这一知半解中形成了一个错误认识,及,被他人所误导出来的错误认知。这类的问,已经回答过多少次了,希望亲们多了解阅读典籍。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