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时期,大帅是什么意思?

民国时期,有多少大帅,大帅是什么意思

民国时期,军阀林立,大帅如毛,大小军阀都自称大帅。最著名的当是东北张大帅。

大帅就是割据一方的霸主,大权独揽,文武全包。在这一省,有的就有几个军阀、几个山头,各自为政,互相角逐。民国初年的电视剧,就可看见无数大帅在混战。

在张勋百日复辟中,冯云祥西北军占领北京,驱逐张勋,电告中山先生入京商讨国事。

中山先生不幸途中病故。冯云祥招来东北军入关,张作霖就此成了号令天下的张大帅,北洋政府时代多了一个张作霖大帅君临天下的短暂时期。

张作霖回京途中,遭遇日本飞机轰炸(皇甫屯事件),张因此重伤而死。日本人准备攻打占领东北,是不能让张大帅拥有天下兵马啊。

随着北伐,张少帅易帜加入国民军,另二大军阀吴佩孚和孙传芳被推翻后,民国实现了名义上的统一。各个军阀丶名个山头被统一在国民革命军中序列。大大小小军阀从此不用大帅了,而改用新式的司令和将军了。

从此,大帅的称呼就渐渐消失了。

民国时期,大帅是什么意思?

北洋军队里的用语“习称”,不是正式职称。

北洋军阀源于清末新军。新军是由袁世凯以武卫右军为基础,仿照东瀛陆军建制和操典条令改编出来的新建陆军。

正因为仿的是东瀛建制,而东瀛又是崇尚中国古文化的,所以其建制的核心思想涉及到《国语》。

《国语·齐语》里说:三乡为县,县有县帅。

这要先提到古代一个职位,叫“御史中丞”。清朝,督抚常带都察院右副都御史衔,时以为副都御史可比前代御史中丞,故习称督抚为中丞。

换句话说,中丞=都督。

北洋新军走的是军政二水分流的路线,把都督一分为二,管军的叫督军,管政的叫县长。

“督军”其实是简称,按古代说法,全称应该叫“督改兼掌监察御史中执法”。

而“督军”,在清末那时候的东瀛建制里,就别称“县帅”。

只不过袁世凯也是一知半解,因为东瀛那边说的县,跟咱们所说的县其实不是一回事,但是袁世凯哪懂那么多。

建立北洋新军的袁世凯是清朝人,然后又让新军仿东瀛建制,于是就学来了这种叫法——督军即可称“帅”。

所以你看,按照东瀛那边的思路,一个县其实算是咱这边一个省的区划,不管叫帅也好叫督也好,还像那么回事。

而咱们这边,比如那些小军阀,分明就是一个县的势力,也敢叫督、帅。

此外《周礼·夏官》里也说:二千五百人为师,师帅皆中大夫。

因为这个“帅”的叫法只是一个习称,率领着2500人的队伍就能理直气壮叫“帅”,倒也不算完全错误。

民间形容当时军阀泛滥,流传那句话:“水浅王八多,遍地是大哥”,你要是喜欢看民国背景的这类影视剧,就能很直观地感受到,遍地都是这个帅那个帅。

“帅”和“大帅”不一样。

督军不是建制的塔尖,往上还有一个“巡阅使”,这才能叫大帅。比如张作霖是东三省巡阅使、吴佩孚是直鲁豫巡阅使等。

“巡阅使”其实是个虚衔,无实权,只是叫着好听。不过由于“帅”本来就是习称,不严谨,所以一般而言,只要头衔再比督军大,不管大多少,随便加个虚衔就都能称“大帅”。

也因此你可以看到,军阀混战的时候,不光“帅”满街都是,“大帅”也是一收一簸箕。

但是真正敢公开宣传自己是“大帅”的人没几个,寥寥数人罢了。一般情况下,很多“大帅”都是私下里的叫法,尤其是其他人恭维着叫。比如江苏督军李秀山,李秀山的继任者就是大汉奸齐燮元了,他们私下里也称“大帅”,但不敢公开那样说。让他们在报纸上公开刊登“XX大帅”,大多数军阀还没这个底气。

敢公开宣传自己是“大帅”的人,那都是割据数省的大军阀了。

其实叫“帅”这个形式也没持续太久。

自从新军改镇、协、标、营、队、排、棚为师、旅、团、营、连、排、班以后,只有比较老派的军阀还喜欢这种叫法,没过多少年,北伐战争以后,一众军阀的思想也更新了,何况还有无数人归降了国军,自那以后,就随着新的叫法,都叫什么师长、军长了,罕有再以“帅”称者。

民国时期,大帅是什么意思?

这是当时手握重兵,

割据一方的大军阀!

民国时期,大帅是什么意思?

氏国时期、大帅就等于现在集团军司令员。

民国时期,大帅是什么意思?

准确的说应该是北洋军阀时期,至少也得控制一个省以上的实力才能称大帅了,到了民国时期基本都叫省主席了。

民国时期,大帅是什么意思?

没啥意思,只要是有自己部队,有地盘势力的都自称大帅。民国的时候乱世英雄起四方,有枪就是大帅。全国每个镇都有大帅,少说也有上百!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