宦官,外戚,权臣,哪个对中国古代王朝的皇权威胁最大?
纵观历史,权臣对皇权的威胁最大。
从大一统秦、汉来说,都是因权臣而亡国的。秦二世而亡,宦官赵高是首恶,可他是拉下了丞相李斯,没有李斯私心膨胀,晚节不保,为虎作祟,出卖秦国,赵高是没有本事实现大逆转的,赵高很快就死于非命的下场就是一证。
西汉王莽是外戚,但更是把持朝政多年的权臣。东汉十常侍宦官当道,但很快被外戚何进、窦宪等外戚擅权,最后被权臣董卓和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而亡国。
汉吕后和唐武则天,是外戚干政的典型,经营多年,但汉唐众臣还是耗死了吕后和武则天,重回汉唐。
五代十国南北朝的五代政权,皇权更迭频繁到极点,58年产生十几个皇帝和五个政权,大都是权臣大将取而代之。
赵匡胤结束了五代史和三百多年乱世(但宋朝一直未收复燕云十六州和河西走廊等),用一出"杯酒释兵权"让众功臣将领去各地养老,就是怕权臣窃国的历史重演。
宦官和外戚干政,是在朝廷兴风作浪,都是利用皇帝昏庸或"孤儿寡母"。权臣干政,既使皇帝清醒而又聪慧,但无奈被武力挟持而一等莫展,等待着做亡国之君的悲惨命运。
宦官,外戚,权臣,哪个对中国古代王朝的皇权威胁最大?
单纯就“皇权”的威胁:没有最大,只有更大!
为甚?
中国历史上,“宦官、外戚、权臣”对皇权的威胁“没有最大,只有更大”既是泛指,也是特指;既有很大的普遍性,也有很强的针对性。
中国历史上,“宦官、外戚、权臣”这三个不同的政治“团体”,都曾对皇权造成了严重的威胁。
威胁“皇权”的宦官不胜枚举!其“杰出”的代表人物:赵高——指鹿为马,敢公然在皇帝面前颠倒黑白,我行我素,厉害不?
威胁“皇权”的外戚数不胜数!其“突出”的代表人物:王莽——毒杀皇帝,敢明目张胆地将皇帝送上西天,狠毒不?
威胁“皇权”的权臣多如牛毛!其“特出”的代表人物:曹操——擅杀后妃,敢轻而易举地当着皇帝的面抓走皇后、宠妃,大手一挥,顷刻间,后妃们相继香消玉殒,根本见不上明天的太阳,凶狠不?
宦官,外戚,权臣,哪个对中国古代王朝的皇权威胁最大?
答:火烧的赤壁,钩沉的史书,我是东吴周郎,我来回答。
具体而言,要看不同的朝代,各有各的问题,这三方面哪一方坐大了,都是对皇权的严重威胁。
先说第一个大一统的王朝——大秦王朝。李斯勉强算得上权臣,但没有掌控兵权,没有足够的自己人,赵高妥妥的是势力强大的宦官了。要知道,宦官能够掌权,关键在于他们离皇帝够近,到了晚唐,宦官势力竟然强大到杀死皇帝,按照自己的意志选择新的皇帝,算是宦官巅峰时期,后来明朝尽管有魏忠贤和刘瑾王振这样的权宦,但和晚唐时期根本没法比,崇祯皇帝刚刚即位,杀死权势熏天的魏忠贤也就几句话,几纸圣旨罢了。
宦官的根基,在于得到皇帝的信任,以及离皇帝足够近,但他们因为天生缺根,没有子嗣可以继承,所以,他们再闹腾,更换皇帝的事情也只能想想,晚唐是极少的例外。
那么外戚集团呢?在西汉和东汉末年,外戚集团是一支非常强大的政治力量,刘邦得天下,离不开吕泽等吕家人的帮忙,后来吕雉更是上演了一出外戚集团权势熏天的戏码,可惜换来的却是吕氏一族的灭亡。
外戚集团的根基,就在于主少母强,皇帝年纪小,他的母亲也就是皇太后享有无上的权威,俨然隐形的皇帝,这在东汉时期表现的特别明显,其根源就在于东汉皇帝平均存活年龄低的令人发指,上一任皇帝死的时候,留下年幼的太子和年轻的皇后,这越发显示出汉武帝刘彻处理钩戈夫人是多么明智。
从外戚集团的强势看出,身为皇帝,其实也很无助,皇子年幼,最值得托付的人,当然就是孩子的生母,只有生母还不够,必须还要有生母的娘家人,也就是说,能够和年幼皇帝利益天然捆绑在一起的,只有他的母亲和舅舅家,姥爷家。但权力的魔杖很容易让人头昏脑涨,极度膨胀,年幼的皇帝何尝不是一个受气包。
这就必然意味着,等年幼皇帝长大成人,想收回权力的时候,就会和生母娘家人产生激烈的冲突,从东汉乱局来看,这种斗争是你死我活的,而充当皇帝打手急先锋的,就是“十常侍”这样的宦官奴才。因此,东汉的整个历史,几乎就是外戚集团和权宦集团之间残酷的互相杀戮,乃至灭族,概莫例外。
那么权臣的,是另一个角色了,他具备一个皇帝所应有的全部力量,只是缺乏政治合法性,这种时候,权臣要做的就是等待,继续巩固权力,打击政敌,曹操与汉献帝就是这样的关系,挟天子以令诸侯,实际上,曹操对政敌的打击是相当残酷的,有时候就是当着汉献帝的面,把政敌处死,为的就是震慑汉献帝:你虽然有政治上的合法性和正统性,但你要是想利用政敌杀掉老子,休想,乖乖当吉祥物吧。
当然,作为权臣是有巨大风险的,西汉霍光就是例子,他的权势一度大到可以废立皇帝,但遇到了政治手腕高明的皇帝,他依然不是对手,说起来,霍光还是对得起汉武帝的,他真没有篡位的私心。
发展到了明朝和清朝时期,权臣几乎不多见了,虽然康熙时候索额图与明珠一度成为了炙手可热的权臣,但康熙摆平他们易如反掌,同理,明朝大政治家张居正死后被清算,也是旦夕之间的事。和珅倒是权臣,被乾隆打造成了儿子嘉庆皇帝的保险柜,存钱罐,乾隆死后,嘉庆清算和珅,收获颇丰,这样真是乾隆皇帝自己收钱,都没有和珅这种效率。
所以,历史上,外戚集团,权宦集团,权臣集团,任何力量发展到足够大势力的时候,都会对皇权产生严重的威胁。
皇帝自称天子,是老百姓的天子,但在这三方势力看来,皇权不过是一个可以“彼可取而代之”的,没有什么神秘性和传奇性,不是不可替代的,但一定是可以利用的,就看几方势力的水平高低,以及当时的时代背景了。
宦官,外戚,权臣,哪个对中国古代王朝的皇权威胁最大?
权臣
中国各朝代,单算没有被皇帝推倒且没有即位的单纯权臣有8人:东汉魏王曹操、曹魏太傅司马懿、曹魏大将军司马师、曹魏晋王司马昭、东魏丞相高欢、东魏丞相高澄、西魏丞相宇文泰、清慈禧太后。
单算彻底消灭了权臣或对皇权生存有威胁的权力集团的强势君主有22人:夏后少康、周成王、汉太祖、汉景帝、汉中宗、汉穆宗、汉恭宗、汉敬宗、汉威宗、吴景帝、晋安帝、北周高祖、宋太祖、宋寧宗、辽道宗、西夏仁宗、元英宗、元泰定帝、明太祖、明神宗、清世祖、清圣祖.
被单一权臣胁迫(且反杀失败)、杀掉、废除或一辈子流放的皇帝有55人,其中明确记载被杀或勒令自杀者39人:夏后太康、夏后相、秦二世、西汉前中二少帝、西汉平帝、西汉后少帝、东汉质帝、东汉后少帝、东汉献帝、曹魏少帝、曹魏高贵乡公、曹魏元帝、东吴会稽王、晋惠帝、晋懷帝、晋中宗、晋海西公、晋安帝、晋恭帝、劉宋后废帝、劉宋顺帝、南齊郁林王、南齊海陵王、南齊和帝、南梁高祖、南梁豫章王、南梁太宗、南梁敬帝、南陈废帝、北魏南安王、北魏显祖、北魏肅宗、北魏敬宗、北魏长广王、北魏節闵帝、北魏安定王、北魏孝武帝、东魏孝静帝、西魏废帝、西魏恭帝、北齊废帝、北周孝闵帝、北周世宗、北周静帝、隋恭帝、唐殇帝、唐中宗、唐睿宗、唐哀帝、南吴烈祖、南吴睿帝、后周恭帝、清宣统帝.
身为权臣又篡位成功并受到正史认可的有18人:西汉安汉公王莽、东汉魏王曹丕、曹魏晋王司马炎、东晋宋王劉裕、成汉丞相李壽、后赵丞相石虎、刘宋齐王萧道成、南齊宣城王萧鸾、南齊梁王萧衍、南梁陈王陈霸先、南陈安成王陈顼、东魏齐王高洋、北齊常山王高演、北周丞相杨坚、隋唐王李渊、唐高宗皇后武氏家族、唐梁王朱温、南吴齐王徐知诰、后周殿前都点检赵匡胤.
权臣及其家族后代扑街的有35人:夏大臣后羿、夏大臣寒浞、秦丞相赵高、西汉吕太后家族、西汉孝景王皇后家族、西汉大司马大将军霍光、东汉窦太后家族、东汉邓太后家族、东汉阎太后家族、东汉大将军梁冀、东汉相国董卓、东吴丞相孙綝、西晋贾皇后、西晋长沙王司马乂、西晋齐王司马冏、西晋河间王司马颙、西晋成都王司马穎、西晋东海王司马越、西晋赵王司马伦、东晋楚王桓玄、东晋丞相王敦、东晋大司马桓温、南梁宇宙大将军侯景、北魏胡太后家族、北魏冯翊王宗爱、北魏太原王尔朱榮、北魏颍川郡王尔朱兆、北魏乐平郡王尔朱世隆、北魏北周大司马宇文护、唐中宗皇后韦氏家族、唐博陆郡王李辅国、北汉宰相郭无为、南宋宰相韩侂胄、元丞相铁木迭儿、元御史大夫铁失、元丞相燕铁木儿、元秦王伯颜、明太师张居正、清太师鳌拜、清内阁总理大臣袁世凯
权臣及其家族后代善终或获得谅解的有9人:商阿衡伊尹、东晋大司马王导、东晋司徒庾亮、后凉侍中吕超、北魏冯太后家族、唐高宗皇后武氏、唐楚国公仇士良、南宋卫王史弥远、清摄政王多尔衮、清慈禧太后.
权臣结局地位未有定说者1人:清内阁总理大臣袁世凯.
宦官,外戚,权臣,哪个对中国古代王朝的皇权威胁最大?
宋朝以前,宦官、外戚、权臣,可以说是历史上对皇权威胁最大的几股势力之一,其中两汉以外戚最为严重,唐朝则以宦官最为严重,而权臣则穿插于其中。自宋朝以后,随着皇权的进一步集中,这几股势力对皇权的威胁最终逐渐消失(明朝宦官情况有些特殊,后面单独讲)。那么,这三股势力中,哪个又对皇权威胁最大呢?
自秦始皇废除分封制,中央集权制开始为历朝历代所沿用,然而从秦朝实行中央集权,到明朝皇权高度集中,中间还有相当长一段路要走,而在此期间,对于皇权产生威胁的势力,可谓此起彼伏,不过不同朝代威胁皇权的势力,却又各不相同。
01.西汉武帝前外戚现象较为严重,武帝后有所减弱却又终因外戚亡国汉高祖刘邦建立西汉后,汲取了秦朝灭亡的历史教训,改为推行郡国并行制,先分封七大封国、八大异姓王,在消灭异姓诸侯王后,又改封刘姓宗室为王。然而,当宗室的纽带刘邦去世之后,皇权又该如何稳固呢?
自古以来,皇帝宗室便是皇位的重要屏障,但西汉初期由于宗室被分封为王,随着皇帝与诸侯王的血脉逐渐疏远,再加上中央朝廷与地方藩王矛盾的出现,宗室非但无法对皇位形成保护,反而成为了皇权的外在威胁。在“家天下”治理模式下,当同姓宗室不可信的情况下,皇帝所能依靠的力量,便只剩下了外戚。
因此,自吕后掌权重用吕氏众人开始,西汉初期外戚干政现象极为严重,汉文帝之母薄太后因娘家无人,干政尚不算严重,但即便如此也是将娘家侄女立为了汉景帝皇后,而之后的汉景帝之母窦太后、汉武帝之母王太后,包括汉武帝的皇后卫子夫,皆有外戚在朝中担任高职,如窦太后侄子窦婴,又如王太后弟弟田蚡,再如卫子夫弟弟卫青和外甥霍去病。
直到汉武帝时期,随着窦婴被处死、田蚡去世,汉武帝得以大权在握,再加上“推恩令”后地方诸侯王对中央朝廷威胁减弱,汉武帝开始大力整顿外戚干政现象,例如借“巫蛊之祸”削弱卫氏集团,立刘弗陵为储君而杀其生母钩弋夫人。
汉武帝后,西汉外戚干政现象有所减弱,期间权臣霍光的崛起算是个例外,这有汉昭帝刘弗陵年幼的因素在内,而当汉宣帝瓦解霍氏集团后,西汉倒是消停了一段时间。直到汉成帝刘骜即位之后,太后王政君的娘家开始崛起,而西汉末年的几位帝王对此全无警觉,结果导致西汉最终亡于外戚王莽之手。
如上,西汉外戚干政呈现出两个特点,汉武帝以前为皇帝重用外戚而使皇后、太后权势增长,而汉武帝以后则为外戚依靠太后上位。而在外戚干政期间,又夹杂了权臣霍光的崛起,一度操持皇帝废立之权。
02.东汉外戚干政现象更为严重,皇帝为对抗外戚而导致宦官干政东汉由于小皇帝实在太多,导致皇帝亲政之前,国政往往操之于母后之手,而太后为了掌权则又往往依赖于外戚,结果导致形成外戚专权的局面。而皇帝长大之后,为了亲政收权,在对抗外戚之时,所能依靠的也只能是曾经朝夕相处的宦官。于是乎,东汉便轮番上演外戚和宦官专权的戏码。
东汉从十岁即位的汉和帝时期开始,此后的东汉皇帝皆为年幼即位,其中最小的汉殇帝刘隆即位时更是刚满百天,其中即位年龄最大的汉桓帝,也不过刚刚十五岁。于是,从汉和帝时期窦太后和哥哥窦宪,到汉殇帝、汉安帝时的邓太后和哥哥邓骘,再到前少帝时的阎太后和哥哥阎显,到梁太后和哥哥梁冀时,外戚干政达到巅峰。
到汉桓帝时,皇帝刘志依靠宦官单超、徐璜、具瑗、左悺等人,诛灭外戚梁冀集团,东汉朝廷又从外戚专政开始进入了宦官专政时期。然而,宦官集团也不是善茬,他们专权擅政、排除异己,先后制造多次“党锢之祸”,结果导致朝政败坏,以至于东汉末年政局动荡不安。
如上,东汉外戚和宦官专权,虽然一定程度上是由于皇帝年幼所导致,但同时也从侧面反映出,当时虽然中央集权已经形成规模,但权力却并没能集中到皇帝手中,以至于外戚、宦官很轻松就把持了朝政。
03.东汉、三国、两晋南北朝,几乎就是权臣的天下而从东汉末年开始,一直到南北朝时期,由于时局动荡和门阀势力膨胀,权臣对皇权的威胁达到了顶峰,不仅权臣把持朝政现象比比皆是,就连弑君篡位事件也是频频上演。历史上曾出现过40多位傀儡皇帝,这一时期便占据了一大半。
东汉末年,先有董卓把持朝政,后有李傕、郭汜祸乱朝纲,再到曹操独掌大权,皇帝早已成了摆设。而在三国时期,曹魏方面有司马家族独掌大权,曹芳、曹髦、曹奂沦为傀儡;东吴方面则先后有权臣孙綝、孙峻独掌大权。
到了两晋时期,西晋末年爆发“八王之乱”,晋惠帝司马衷完全沦为傀儡,遭受诸王辗转挟持,晋怀帝司马炽也仅仅是司马越手中的傀儡而已。到了东晋,不仅有了“王与马、共天下”之说,更是先后诞生了权臣桓温、刘裕,最终更是因刘裕篡位而亡国。
南北朝时期,南朝方面:南朝宋的萧道成,南朝齐的萧衍,南朝梁的侯景、萧方智、陈霸先。北朝方面:后赵的张豺、冉闵,北魏的尔朱荣、尔朱世隆、高欢、宇文泰,东魏的高澄、高洋,西魏和北周的宇文护,无一不是权倾朝野的权臣,而最终终结东汉末年以来乱世,则是北周末年的权臣杨坚。
而在权臣此起彼伏的同时,太后干政事件同样时有发生,例如北魏孝明帝元诩时期的胡太后,又如北魏献文帝拓跋弘时期的冯太后,都曾临朝听政、大权在握。
纵观东汉至南北朝时期,之所以诞生了如此多的权臣,一方面源于战乱时期,掌握军权的将领很容易获得权力,另一方面则源于,察举制和九品中正制推行之后,诞生的大量门阀贵族,这些贵族门阀对权力几乎形成了垄断。
04.唐朝时期大臣权力分解,宦官开始成为主要威胁到唐朝时,随着造纸术的改良和印刷术的推行,使得读书成本大幅度下降,寒门学子开始大量涌现,而朝廷为了遏制门阀对朝政的干涉,则开始以科举制从寒门选拔人才,从而打破了贵族门阀对权力的垄断。
此外,随着三省六部制的广泛推行,三公彻底沦为荣誉头衔,宰相权力遭到分解,从而避免了大臣对权力的垄断,因此唐朝以后的权臣数量大为减少,同时也降低了外戚把持权力的可能。
然而,“安史之乱”的爆发,导致皇帝与臣子之间丧失信任,皇帝身边的近侍则凭借皇帝的宠信,开始逐渐掌握朝中大权,唐肃宗时期的李辅国、唐代宗时期的程元振、鱼朝恩皆成为权倾一时的大宦官。
建中四年(783年),“奉天之难”爆发,这次事件中窦文场、霍仙鸣因护驾有功,事后被加封神策中尉,从此宦官执掌禁军成为定制。军权在手的宦官顿时权势滔天,发展到最后,他们不仅掌控着京城的安危,凭借军权更是足以掌握皇帝的生死。
唐朝中后期,随着藩镇割据局面的恶化,神策军已经成为了皇帝的最后安全保证,而掌握了神策军的宦官,便顺理成章的大权在握,甚至直接掌握了皇帝的生死。至于唐朝末期的朱温,那只能算是地方藩镇,已经算不得权臣了。
05.五代十国乱世出群雄,拥有兵权者足以改朝换代五代十国时期,作为唐朝以来的又一个乱世,由于唐末以来藩镇割据的原因,在这个群雄割据的时代,谁掌握了军权,那么谁就有资格成为权臣,甚至取君主而代之。
从朱温篡唐,到朱友珪弑父篡位,再到朱友贞弑兄称帝,后梁就此亡国。后唐时期,李存勖因郭从谦发动兵变而死,李从厚又因李从珂兵变退位,而李从珂则因石敬瑭引契丹兵南下而亡国。再到后汉,后汉隐帝又因郭威发动兵变而亡国。最后到了后周,柴宗训也被黄袍加身的赵匡胤夺去了皇位。
纵观整个五代十国,仅是五个中原大国就如此混乱,周边小国叛乱事件更是此起彼伏,武将篡权、君臣互殴、臣子弑君、儿子弑父、兄弟互残之类的事件轮番上演,一个很重要的原因,便在于军权旁落,而掌握了兵权的将领很容易大权在握、成为权臣。
06.宋朝以后外部隐患基本消除,明朝宦官情况特殊赵匡胤建立宋朝之后,汲取了五代十国以来乱世的教训,先以“杯酒释兵权”收缴兵权,后以“强干弱枝,分权治理”的原则,有效防止了权臣出现,更是将兵权牢牢掌控在了皇帝手中。因此,宋朝以后,权臣、外戚、宦官干政现象基本消失,地方割据势力也不再重现,此后朝廷的主要威胁,皆来自于民间起义。
当中央集权制发展到明朝时期,已经相对较为完善,再加上朱元璋废除丞相制度,解决了近两千年以来的皇权、相权之争,使得皇帝权力高度集中。有人说,明朝不是也存在宦官干政现象吗?实际上明朝的宦官,与前朝大有不同。
明朝宦官的权力再大,也无法超脱于皇权之上,根本原因便在于,明朝宦官权力乃是皇权的延伸。明朝宦官的权力,最初来自于“票拟制度”,由于皇帝工作量实在太大,因此自宣宗以后便将部分奏折交由太监代批,从而使得司礼监秉笔太监和掌印太监掌握了一定决策权,但需要注意的是,明朝的最终决策权,始终牢牢掌握在皇帝手中。
明朝宦官势力的膨胀,源自于皇权与文官集团的对立,朱元璋虽然废除了丞相制度,但由于“土木堡之变”导致武将集团和勋贵集团损失惨重,导致明代宗景泰年间内阁权力迅速膨胀,原本作为皇帝幕僚机构的内阁,其大学士迅速跃升为百官之首,从而将议政权和施政权全部掌握在了手中,皇权开始受到压制。
随着文官集团的崛起,文官们不仅执掌朝政,更是连皇帝的行走坐卧、衣食住行全部干预,结果导致从明中期开始,皇帝与外廷之间的矛盾愈加严重。为了压制外廷,皇帝开始赐予太监更大的权力,兵权、厂卫统统落入了宦官之手,从而在朝野之中形成了宦官集团与文官集团对峙的局面。
如上,明朝宦官的权力再大,也根本无法压制皇权,而是需要牢牢依附于皇权,无论是批红权力还是厂卫权力,其最终决策权全部掌握在皇帝手中,而宦官一旦离开了皇权的支持,就变成了无根浮萍,随时可以被摧毁。魏忠贤权倾朝野又如何,崇祯帝弹指间便可让其灰飞烟灭。
综上所述,外戚、宦官、权臣作为古代对皇权威胁最大的三股势力,要说谁对皇权的威胁最大,无疑是权臣。外戚、宦官权力再大,也无非掌握了皇帝的生死大权和废立之权,可皇位还是逃不出其一家一姓,可权臣就不同了,一旦权力膨胀到极限,可是随时能够改朝换代的。
宦官,外戚,权臣,哪个对中国古代王朝的皇权威胁最大?
在皇上看来,权臣的威胁最大。
宦官,是皇帝身边的仆人、从小到大的玩伴。在皇帝印象中,这些人谦逊且善解人意。最关键的一点,他们无后!谋反对他们来说,没啥意义,又不能将江山传给自己的孩子。
外戚,也就是皇帝的舅舅、外公和姑姑们。这些人依靠皇帝信任起家,属于关系户。对皇帝的忠诚度,要高于其他人。不过,就怕这些人变成“权臣”。他们掌权以后,是难以撼动的。毕竟,他们是皇帝的亲戚。著名的外戚集团,例如:汉朝吕氏集团,卫氏集团,霍氏集团。他们掌权的时候,大都是因为皇帝年幼,外戚依靠太后支持掌权。甚至,太后就是外戚集团的首脑。太后再犯浑,也不会谋害自己的儿子。
权臣,就是打工仔,外人。皇帝重用外戚和宦官,就是为了压制这些人。在皇帝看来,权臣是最应该提防的。这些人一旦掌权,皇帝想收拾他们都难。例如,清末的袁世凯,手握北洋兵权。溥仪的老爸想杀他,都不敢,只能放他回老家钓鱼。
再看封建王朝的体制改革,也是向着削弱官员权力、加强皇权的方向发展。先是分化“相权”,废掉“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职位。然后,完善检察和考核机制,监督官员。同时,将调兵权和统兵权分开,杜绝武力谋反的事情发生。等等。皇帝对臣子这么“用心”,可见他们有多怕权臣。
(文|勇战王聊历史)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