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海的郊区生活是一种怎样的体验?
听惯了车水马龙喧嚣声,将近退休的老秦夫妇为了追求清靜、悠闲的生活,将闹市住所租借出去,十几年前悄悄地在崇明靠近某农场处,只用了数万购了安乐窝。
夫妻俩,老头喜欢垂钓,每天天未亮,就来到了海边,一边耳机听着悠扬的古乐、一边举着二米长鱼竿,享受着姜太公般的幽雅的生活。
秦太喜欢在后花园漫步在鲜花之中,手捧着"唐诗三百首",津津有味地吟诵着。诗情画意洋溢,不时灵感火花闪现,就立马坐下来,挥笔作诗。
中午老秦就简单干粮、水果。秦太一人有时到农场新姐妹处聚餐,有时招呼邻舍共进午餐,享受四菜一汤再加上国酒称之为大岛国宴一般。
晚上,就是老秦夫妇团圆时,一轮明月洒庭院,老秦提着战利品丰富的大鱼和崇明大闸蟹,秦太朗读着一天一诗。在美酒和鱼蟹的大宴上,秦太像少女般深情的朗读自己的诗作,老秦就如年轻的时候,静静地欣赏姜女、美诗那样的虔诚和感动。
老秦说,久违了青春火焰又在心中重新闪现了…
在上海的郊区生活是一种怎样的体验?
我外地人在郊区嘉定和松江都有房,现在依然没有办法好好的生活,分别来说说这两个郊区房子的生活事情。
01
松江新桥,你可能不熟悉?如果说莘松路上的上海康城你可能知道,上海超大的小区。早年在那附近买了房,本来想在上海终于有个自己的家,开心的迎接新的生活。莘松路上的别墅、民宅、商品房就这样聚集在一起,短短的一条路每天堵的水泄不通,好不容易熬过这段路,到了莘庄地下通道又继续堵上,急不来的所有人都赶往最近的地铁站莘庄站。我在静安上班,提前90分钟也不一定到公司。开车吧,小区的地下车位早已满满的,地上车位那是完全碰运气,反正怎样都是堵。附近的医院、幼儿园、商场就不说,郊区都差不多稀少,生个病跑市区怎么也要一天来回,千万要有医保。
02
嘉定马陆,就是产马陆葡萄的地方,本来想这个地铁站边新房应该好些吧。确实有地铁上班方便多了。2016年3月给小孩报幼儿园,想过完年3月报名也太早了吧,一到当地还可以的民办幼儿园咨询,门卫说“你们也太晚了,年前都收满了。”这下给我们急的,周边可以报名的都报了,公办要120分积分要房产证,民办好的学费上万一月,关键郊区学校少,外乡人那个多,就这样快开学也没一个幼儿园可以上。说过了幼儿园,看看小区周边,地铁站周边道路还未修通路,周边还是大片的农田和村路,关键是好多年也没有变化,完全的城乡结合部感觉。花几百万买的郊区房子,居住还不如县城的生活方便。
以上的2个地方房子,因为种种原因我只能选择出租,自己也在市区居住。上海之大,郊区之远,制约外地人不光是房价是租金是生活便利性,现实的子女入学和医疗保障,都是一般人无法解决的。
在上海的郊区生活是一种怎样的体验?
我是北方人,2013年从学校毕业,来上海的郊区作了一名公务员。
说实话,一开始,我是拒绝的,认为郊区太偏,不繁华。那时还年轻,喜欢去热闹繁华的地方。第一次来这边,我感觉我像是到了美国(虽然我并没有去过美国),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路上看不到什么行人,只是偶尔会有一辆车呼啸而过。马路很宽敞,路上车也不多,人就更少了。天很蓝、云很轻、城市绿化很好。
不知不觉在这里生活8年了,讲讲我的真实感受。首先,购房成本比较低。对于我这种家里没钱的外地人比较友好,让我不需要父母支援,完全靠自己努力就在短短几年内实现了有房有车。现在郊区一套次新房自住,市区投资了一套老破小出租。我有一个和我同期来上海的同学,他也是研究生学历,在市区作公务员,现在还没有结婚,就是因为始终买不起房,偏的地方不想买,市区又买不起,眼看着房价一路上涨,望房兴叹!
其次,郊区人民非常淳朴。我周围很多同事都是郊区本地人,大家相处都很愉快。去年疫情提倡就地过年,我们就没回老家,基本上从年三十到年初六,都是在不同的同事家吃饭作客,就像走亲戚一样。我以前听说上海人不喜欢外人到自己家里,但在郊区我没见过这种情况。
还有,郊区圈子比较小。大家基本都工作生活在这个地方,上班是同事,下班是朋友,工作之余大家会偶尔聚一聚,喝喝酒、聊聊天。有点什么事呢,也很容易就通过自己或者同事找到熟人了,办点事很方便。
而且,在郊区工作,上下班通勤时间很短。我家小区离我上班的地方走路15分钟就到了,开车5、6分钟吧,8点半上班,我8点15出门都不会迟到。家里有点什么事,随时都可以回家,跟领导打个招呼就行,不需要专门请一天假。
至于很多人吐槽的郊区商业不发达、医疗教育资源不好这些弊端,对于我来说,倒不觉得是什么大问题。因为我是从北方农村来的,就上海郊区的这个医疗和教育资源,在我看来,已经是很不错了。
医疗的话,从郊区去市区医院交通很方便,而且现在郊区的医院基本都有市区专家来坐诊,不想去市区的话,就在郊区医院挂个市区专家的特需门诊,价格还比直接去市区医院挂专家门诊便宜的多(有一次挂了市儿科医院的一个专家号,郊区医院200多,去市儿科医院挂号反而要600多)。
教育的话,我从小都是在乡村小学、乡村中学读书的,那师资力量是相当薄弱的,也照样上985大学了。就教育而言,我认为老师很重要,但家长和孩子更重要。而且,郊区也有非常好的私立学校,只要你有钱,一样可以上。
商业的话,真的很少去市区逛,现在郊区的商场我也很少去逛了,基本都是网上购物,可以货比三家,方便又实惠。
总之,在上海郊区生活,压力相对小,生活节奏慢一些。不过,将来如果有条件,我还是希望我的孩子去市区工作生活,因为我认为在我们打的基础上,她在市区也可以有不错的生活。
在上海的郊区生活是一种怎样的体验?
这要看自己的喜欢,市区有市区的优点,也缺点,五个人住二十个平方还能舒服吗?住房不够大,让可去郊区,郊区可以住一百多平方,还是郊区好,现在市区跟郊区,区别却不大,个方面都方便,都有商点商场,要买什么都能买到,有网络商店送到家,教育,医疗都方便,主要你有钱都能办得到,市中心跟市区,郊区各有各的优点和缺,市中心吃用方便,住房艰苦,郊区吃用多走些路,住房大住得舒服,住小房有吃有穿,能可住大房子🏠!在上海郊区生活是一种怎么体验?近郊生活跟市区没有多大的区别,远郊上班不方便,各方面都不太方便!住房市中心还是郊区好,吃用生活各方面方便市中心好!
在上海的郊区生活是一种怎样的体验?
我住在闵行浦江镇,现在是闵行颛桥附近工作,妥妥的郊区上海人,父母在市区老房子住,每周回家陪老人,郊区衣食住行各方面体验如下:
1.交通:公共交通方面,今年浦江线开通了,浦江线接通8号线,40分钟到徐家汇,50分钟到人民广场,基本上到市区都是一个小时以内了,还算便利,虽然有车,但是平时去市区还是坐地铁方便,毕竟开车堵车,停车还不方便。开车的话,郊区道路都比较新,规划都相对科学,车少路宽的,不会堵车,车速也比较块,小区停车位充裕便宜,郊区购物中心停车位也充裕,大部分购物中心凭消费小票都免停车费,出行成本比市区低。
2.生活方面:菜市场比较多,都比超市新鲜便宜,24小时便利店也很多,奶制品基本上都在便利店买,天天都有特价活动,水果都在菜场附近买,比市区便宜,郊区有很大型口水果批发市场,品种丰富,价格比市区便宜很多了。郊区饭店无论菜品环境都相对差一些,不过一般工薪阶级去饭店的频率肯定是低于在家做饭的,这个缺点也就不那么重要了,咖啡可以有,环境好的咖啡店比较少,一般鲜花在菜场也有,价格还便宜。但是需要吐槽的是没有连锁健身房,小品牌健身房倒闭风险比较大,之前在市区办的健身卡,搬来郊区后就很少用了,不过郊区公园多,适合慢跑散步。总的来讲,基本生活都可以满足,但是没有那么多情调。
3.工作方面,郊区的企业无论行业,工作环境或是待遇都逊色于市区的,但是,郊区开支也小很多,因为我们的工作相对稳定,在找工作方面确实没有什么经验。
4.教育:这个真的是很致命的硬伤了,好的公立学校非常少,非常非常少,学校不像开shopping mall,不是想开就能开的,即使浦东新区建设这么多年,GDP撑起上海半边天了,虽然也有好的学校,但是比起老城区来讲还是弱很多,其它郊区自然更没有可比性。补习班什么郊区都有,总的来讲,上海郊区的教育资源已经优于很多中小城市了,但是与市区比起来,差距真的非常大。
5.医疗 社区医院人少设备新,医生态度好,普通的小病真不需要去三甲医院,三甲排队挂号的时间在社区医院都已经看完了,但是住院什么的还得去市区。
总的来讲,一般工薪阶级在郊区生活是比较方便的,生活成本比市区底很多,但是,如果教育资源是硬伤,虽然不太愿意,但是为了下一代,我也在考虑置换学区房
在上海的郊区生活是一种怎样的体验?
我是崇明人,离开崇明26年了,住过宝山虹口,浦东,但是一个月回崇明至少两三次吧。对于我来讲,住市区永远没有归属感,房子是自己买的,贵不说,也就是一个睡觉的地方而已。这些年工作忙忙碌碌,早出晚归的。除了周末出去逛逛吃吃聚聚,还有购物便利,商场多人多以外也没啥。崇明尽管是上海的郊区,但是两个世界,生活太悠闲了,真的是世外桃源。上海六点下班比比皆是,崇明四点就下班了,夏令时也就四点半。生活工作都慢好几个节拍。父母家是农村的,乡下除了打麻将没有娱乐,随着老龄化,以及崇明就业少,年轻人都去市区了,镇一个一个消失。现在买菜都要开车二十分钟,好在蔬菜自己种,看病要开车四十分钟以上,如果来个朋友吃饭没饭店,娱乐没地方,乡下太不方便了。我们住的一个小队有15个85—90岁的人,常住的大部分都是70岁以上的。回老家实在无聊,又特别安静,我能一觉睡十几个小时。空气超好,焦虑的人去解压绝对好地方。十年后,大部分老人会过世,乡下的老宅会一家一家关闭。镇继续消失,城镇化继续。父母老了,想让他们住崇明城里去了,而且我老了也许也会去崇明城里生活,其实最向往的是旅居生活,因为现在还没有找到伴。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