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琼在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中排在最后一名,对此你怎么看?
秦琼是有名的义士,为朋友可以做到"两肋插刀"。因此,他也是李世民非常看重的人。真因为秦琼有情有义,他在玄武门之变中相反却表现"不佳",他没有选择站边,没有向李建成和李渊动过一丝杀机。
可以说,玄武门成功,秦琼不是功臣。同样,玄武门失败,秦琼也不是罪人。秦琼忠于大唐无暇可击,可他不想成为李建成和李世民的兄弟反目的参予者和利益获得者。
李世民登基后,虽然对秦琼一如即往地重用,连大哥的首席参座魏征,都给予大相高位,何况自己的忠义大将秦琼呢?
但是秦琼很冷静,无功不受禄,秦琼后来远离功名富贵,选择了抱病不出。渐渐退入二三线。
这期间,李世民帐下的诸将领,为大唐建功立业,功名利禄大把大把地,有一些后来居上,超过秦琼也是很自然的。
尽管秦琼有病在身,退入二三线,无所追求。但李世民还是没有忘记秦琼当年的功绩。在凌云阁下保留了秦琼的牌位,如同当今的名人堂,排列最末,也是功勋昭彰!
做为大唐功臣和忠臣,秦琼名副其实。做为玄武门的看客和"忍者",秦琼也没有一丝遗憾。想起三国"降汉不降曹"的关云长,"忠唐不杀李"的秦叔宝,同样义薄云天。
秦琼在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中排在最后一名,对此你怎么看?
答:对于这个问题,估计很多人的第一反应就是:秦琼没有参加玄武门事变,所以只能排末位。
其实,这是受无知史盲写的网文的影响。
《旧唐书》和《新唐书》都有秦琼参加了玄武门事变的记载的。
《旧唐书•太宗本纪》里记:“六月四日,太宗率长孙无忌、尉迟敬德、房玄龄、杜如晦、宇文士及、高士廉、侯君集、程知节、秦叔宝、段志玄、屈突通、张士贵等于玄武门诛之。”这里面的秦叔宝,就是秦琼。
《旧唐书•秦琼列传》有记:“六月四日,从诛建成、元吉。事宁,拜左武卫大将军,食实封七百户。”该篇传记的传主是秦琼,则“从诛”二字前面省略掉的主语就是秦琼,而且,后面那一句“事宁,拜左武卫大将军,食实封七百户”,也说明秦琼是参与了行动因而获得了升官封赏。
《新唐书•秦琼列传》则记:“及平隐、巢,功拜左武卫大将军,实封七百户。”隐,是指隐太子李建成,巢是指巢王李元吉,则这条记载和《旧唐书•秦琼列传》里面的记载是相同的。
秦琼既然参加了玄武门事变,怎么会排到末位去了呢?
真实情况是:按照论功行赏,秦琼的功劳就只配在最后一名。
我这么说,肯定有许多人不服,会梗起脖子跟我争,秦琼不是和尉迟敬德齐名的吗?他的功劳怎么和尉迟敬德差别这么远?那个比秦琼表现差得多的程咬金,怎么还在凌烟阁里领先了秦琼好几个身位?天理何在?!
认为秦琼和尉迟敬德功劳差不多,而且比程咬金大,那就是受《说唐》、《隋唐演义》等书的影响了。
在《说唐》、《隋唐演义》等书里,秦琼脚踏黄河两岸,锏打天下八方,先是瓦岗寨的元帅,后来十八路反王、六十四路烟尘会兵四明山,秦琼又任十八国总元帅,当真是威风凛凛,威名远扬。
可惜的是,查《旧唐书》、《新唐书》,您将遗憾地发现,秦琼仅仅是一员勇将、猛将,冲锋陷阵非常凶悍,但没有单独带兵的经历。
尽管《说唐》、《隋唐演义》等书把程咬金的形象刻画得非常滑稽可笑,是个无厘头的小丑角色,但查正史,其勇猛不在秦琼之下,并且是个帅才,后来曾任葱山道行军大总管讨伐西突厥。
这样说吧,论及初唐军事家,李靖、李世勣肯定最耀眼的两个,此外,像程咬金、侯君集、薛万彻等也都是。但秦琼显然不能算。
补一句,日本人田中芳树评选中国古代名将,一共评选出了九十九人,其中有秦琼,没有咬金、侯君集、薛万彻等人。
为什么会这样?
原因很简单,田中芳树是以演义小说作为评选依据的,比如,评书艺人虚构的穆桂英,也榜上有名,被他评选入内了,哈哈。
说完程咬金,再说尉迟敬德。
尉迟敬德和秦琼一样,都是很能打的猛将,是将才,不是帅才,称不上军事家,但他和李世民非常亲密,多次并肩作战,一起冲锋陷阵。
鏖兵洛阳攻打王世充时,尉迟敬德曾如天兵神降一般从“飞将”单雄信的槊下救出李世民;在虎牢关大战窦建德时,李世民持弓、尉迟敬德执矟,共同率领玄甲兵冲阵;在平定刘黑闼的战斗中,李世民身困重围,又是尉迟敬德单骑翼护着他溃围而出。
当然,最抢眼的,还是玄武门事变中的表现。
事变之前,尉迟敬德要除掉太子的响声最响、最坚定,李世民甚至让他拿剑去押房玄龄、杜如晦回来商量大事。
事变中,李世民被树枝绊倒,差点命丧李元吉之手,幸亏尉迟敬德及时赶到,将李元吉射杀。
事变接近尾声,又是尉迟敬德李建成、李元吉的脑袋瓦解了太子党的军心,“擐甲持矛”,赶去向唐高祖李渊作报告。
所以,尉迟敬德虽不是帅才,但在凌烟阁的排名,肯定不会低,事实上,他排在了第七名。
反观秦琼,虽然也参加了玄武门事变,但除了随军冲锋陷阵,很难说得上有什么具体的功劳。
所以,他能跻身凌烟阁就已经阿弥陀佛了,还能指望排什么好名次呢?
秦琼在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中排在最后一名,对此你怎么看?
秦琼(?——638年),字叔宝,齐州历城(今山东沂南)人。他在戏剧中是唐初最出风头的人物,有关他的剧目最多,“秦叔宝为朋友两肋插刀”,更是作为江湖义气的典范,《贾家楼》(《响马传》)一剧瓦岗英雄结拜和反登州的事,则集中的描写了秦琼为朋友义气而不怕牺牲的精神。可是这件事根本沒有历史记载,而且与秦琼的出身经历都不一致。秦琼不是捕快出身,他在隋末曾在隋大将来护儿手下当军官。早在他上瓦岗之前,他的母亲就死了,当然也沒有什么借给他母亲上寿聚会结拜的事。而且他上瓦岗是经过了曲折的道路,瓦岗等义军发动起义时,他当时是隋大将张须陁的部下,他跟随张须陁去打过卢明月起义军,后来又去打瓦岗。就在张须陁被瓦岗军打败时,他也还沒有上瓦岗,又去投了隋将裴仁基。后来裴仁基投降了李密,他这才上了瓦岗。这个曲折过程,说明秦琼对瓦岗义军:在一个很长时期是很不够义气的。
秦琼上瓦岗后,李宻很重视他,李宻当时设置了八千近卫军,称为“内军”,选最勇猛的大将四人担任骠骑,分别统领,李宻曾扬言这八千人足能当百万兵用,当时秦琼和程咬金都被任命为“内军”骠骑。李宻失败后,秦琼投降了王世充。后来看到王世充不会有什么成就,才与程咬金、牛进达(戏剧中叫尤俊达)等一道投了李渊。李渊将他们拨在李世民帐下。李世民早就听说秦琼骁勇,加意厚待他,任命为马军总管。在美良川战役时,他的功劳最大。戏剧中写在美良川交战中,因为打三鞭还二锏,从此他和敬德结下私仇,以致当后来秦琼命危时,他还不愿把元帅印让与敬德,这根本与历史不符。其实敬德地位一直比他高,比他重要,在唐褒奖功臣的凌烟阁名次中,武将的次序是尉迟敬德、李靖、李勣、秦叔宝。
秦琼确实是一名勇将,他所使用的枪(不是锏)比一般的大得多,朝廷每次盛大集会,都要将这条枪在殿廷展出让人观赏。他骑的马叫忽雷驳(不叫黄骠马),能够一跃越过小溪和山涧,他曾有一次单枪独马,杀入敌营,刺敌于万众之中。他说过自己一生参加二百多次战斗,前后流血累计有几石之多,在戏剧中突出他的英勇善战是有根据的。
他也曾为李世民打败了王世充,参与了玄武门事变,之后,被任命为左卫大将军。但他还没来得及参加李世民时更多的军事斗争,便较早的去世了。这也应是影响他在凌烟阁,武将排位的主要原因。
秦琼在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中排在最后一名,对此你怎么看?
秦琼的名气给了很多人错觉,觉得凌烟阁二十四功臣最后一名好像对秦琼极为公平。其实能上榜对秦琼来说真是已经非常幸运了。
秦琼的功绩和官职秦琼是大唐武德二年才投奔过来的。早年秦琼在隋将大将来护儿手下任职,后来隋亡后投奔李密,瓦岗寨失败后又和程咬金等人一起投奔了洛阳王世充。因为看不惯王世充的为人,在王世充和李唐对阵时,二人阵前向王世充辞行,直接投奔了李唐。
在唐初统一国内的战争中,秦琼参与了征伐刘黑阀,窦建德等军阀的的战争。他身先士卒,浴血奋战,立下了汗马功劳,得到了李渊的高度认可,官职也迅速提升。但因为作战英勇,每战必争先,秦琼身体屡次受创,流血过多伤了身体元气,导致他不得不抱病休养。
勉强参与了玄武门之变,帮助秦王李世民上位后,秦琼就彻底的退居二线,专心休养身体。这也导致他的官职一直停留在三品的左武卫大将军上。贞观十二年病逝后,才被追封为徐州都督。
凌烟阁的建立和排位标准贞观十七年,在经过一系列的国内改革和对外战争后,大唐国富民强,人民生活安定幸福,国力蒸蒸日上,李世民为了纪念随同他征战并治理天下的功臣们,特意修建了凌烟阁,命唐初著名画家阎立本将选出的二十四位功臣画像列入凌烟阁内。
这二十四名功臣,有李世民担任秦王时的天策府的旧将,有随便他征战天下的无敌猛将、有治理天下的宰辅之臣,有玄武门之变拥立有功的功臣。但按功劳大小来按容易引起纠纷,于是二十四功臣的排位是按照官职大小来进行排位的。
凌烟阁是贞观十七年所建,排位标准就是以入选时的官职大小为基准,如果两人的官职大小相同,则遵循死者为大的原则,健在的靠后,逝去的靠前。比如排名第一的是赵国公长孙无忌,他的最高官职就是最高的司徒。而杜如晦和李孝恭二人虽然都是司空,但李孝恭同时还是凉州都督,所以排在第二位。其他人依次等同。
秦琼在入选的二十四人中生前最高职位是正三品的左武卫大将军,与他一起同是正三品的有七人,但其他人还有其他职位在身,所以排名都在他之前。比如在他之前的一位,排名第二十三名的李绩,虽然也是正三品,但李绩同时还是光禄大夫、兵部尚书,所以排名就列在秦琼前面。
秦琼能上榜其实已经很幸运了其实秦琼能上榜,真是的很幸运,或者是说是李世民青眼相加的原因。
论亲近程度,秦琼是大唐建立后武德二年投奔李唐,在亲近程度上比不上张亮、刘弘基、殷开山等天策府旧将。论功劳,秦琼只是在大唐开国初的平定割据军阀的战争中立下过功劳。李世民上位后大唐对外的几次灭国之战,比如征伐西突厥、灭高昌、吐谷浑,征讨西域诸国,和吐蕃的战争等他都因病未能赶上,所以导致官职一直停留在三品的左武卫大将军上。
而领军参与了对外的战争的李靖、侯君集、李绩、程知节等人官职都有所提升,基本上都有兵部尚书的官职,所以这才导致秦琼在以官职大小为标准的凌烟阁二十四功臣排名中完全不占优势。
其实秦琼之所以排名最后一名让很多人觉得凌烟阁的排位标准有问题,是不是有歧视或者内幕之类的,也仅仅只是因为秦琼在二十四功臣中名声很大的原因。
秦琼在很多演义小说中被塑造成了“孝母似专诸,仁义赛孟尝”的形象,深受欢迎,尤其是和尉迟敬德一起成为门神的象征之后,更是让他知名度大增。其实他与上榜的武将相比,立的功劳完全不占优势。他能上榜,可以说很大一部分是李世民的偏爱,能在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中占得一个位置,真的已经是很不错的结局,起码也是名留青史了。
秦琼在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中排在最后一名,对此你怎么看?
秦琼无论是战功还是人品,在凌烟阁里面都能够排在前十位,只是他在玄武门之变时期表现不积极,遭到了李世民的怨恨,所以才把他放在最后一位。秦琼的战功十分显赫,多次冲锋陷阵临阵斩将,在唐朝初期的将领中能够排在前五位。秦琼的资历也比较早,尉迟恭还没有投奔唐王朝的时候,秦琼就已经被评为战功第一了。而且秦琼曾经多次受到李渊的嘉奖,是李世民将领中的一个特例。(李世民的将领大多数都被李渊打压,唯独秦琼每一次都被李渊奖励,官职越做越高。)
帝赐以黄金瓶,劳曰:“卿不恤妻子而来归我,且又立功,使朕肉可食,当割以啖尔,况子女玉帛乎!”《新唐书》在唐朝还没有统一天下之前,秦琼就已经被李渊封为上柱国、翼国公。国公是唐朝初期大臣的最高荣誉,玄武门之变爆发前,李世民的将领都担任秦王府的官职,品级都比较低,唯独秦琼在李渊时期获得了国公的封号。李渊曾经送给秦琼金瓶,对秦琼说:你不远万里来投奔我,还立下了这么多战功,让我把肉割下来给你吃,我都愿意。
每敌有骁将锐士震耀出入以夸众者,秦王辄命叔宝往取之。跃马挺枪刺于万众中,莫不如志,以是颇自负。《新唐书》李渊对秦琼非常的喜欢,李世民对秦琼却不冷不热,秦琼在李世民帐下只是右三统军,地位还不如程咬金等人。而且李世民一直很喜欢尉迟恭,经常带着尉迟恭出征,并且当面夸奖他,却很少会夸奖秦琼。李渊对秦琼的热情,李世民对秦琼的冷淡,让秦琼在玄武门之变时期一直摇摆不定。虽然秦琼参与了玄武门之变,但是秦琼却始终不够积极。李世民在玄武门设伏的时候,带了十个将领参与,唯独没有带着能够在百万军中取上将首级的秦琼。李世民的这一安排,足以看出秦琼已经被边缘化。
凌烟阁功臣里面,殷开山在玄武门之变前就已经去世,战功还不如秦琼,却排到了非常靠前的位置。假如秦琼在玄武门之变前就去世,恐怕也可以排在前十位。只是秦琼偏偏参与了玄武门之变,又没有尽心竭力的帮助李世民,李世民自然十分的厌恶秦琼,把他专门排在了倒数第一位。
走宋金刚于介休,拜上柱国。从讨世充、建德、黑闼三盗,未尝不身先锋鏖阵,前无坚对。进封翼国公。每敌有骁将锐士震耀出入以夸众者,秦王辄命叔宝往取之。跃马挺枪刺于万众中,莫不如志,以是颇自负。《新唐书》秦琼晚年对自己受到不公平的待遇十分不满,他经常对着别人炫耀自己的战功。每当秦琼生病的时候,就会对别人说:我一生历经了大小两百多次战斗,每一次都冲锋在前,流的血就有几十斗怎么能不生病呢?从李世民称帝,一直到秦琼去世,君臣两人就没有发生任何交集。秦琼去世后,李世民让人给他建造了石人石马来表彰他的战功,却始终没有忘记秦琼在玄武门时期不积极的表现。秦琼去世五年后,李世民建造凌烟阁,将秦琼排在了倒数第一位。
秦琼在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中排在最后一名,对此你怎么看?
最后一名?最后一名很好了,如果不是李世民特意加恩,秦琼都不一定进去凌烟阁。
秦琼名气是很大,武功很厉害,为大唐冲锋陷阵立功也不少,可谓巨大。
但是要说凌烟阁排名,秦琼应该排在第几名?
首先要研究凌烟阁排名是根据什么标准排的名,还要应该看一眼具体的凌烟阁二十四功臣都有谁。如下图:先说凌烟阁功臣排名的标准。自武德九年六月(626年)李世民血溅玄武门,箭穿兄和弟,一身鲜血登皇太子位。
天下侧目。
两个月后,李渊禅让皇位,李世民登大位,南面称帝。
天下人见了,虽不敢言语,但也惴惴不安,以为又一个好似杨广的嗜杀暴君驾临。
在怀疑害怕的围观目光中,李世民开始了他的帝王生涯。
十七年后。
贞观十七年,大唐海晏河清,百姓乐居,同时大唐国威威振四海,四周蛮、狄、夷、戎皆匍匐于地,口称“天可汗”。
李世民很高兴,这个时候,他也年老体衰,爱怀念往事了,想想以前,他觉得应该表扬一下自己,让十七年前那些窃窃私语过的家伙们看一看——我李世民就应该领导大唐,我大义灭亲夺位没有错,看我领导的多好。
但是,帝王心术做事情,总要找个冠冕堂皇为了别人的理由来达到自己的目的。李世民说:“于兹十有馀年,斯盖股肱罄帷幄之谋,爪牙竭熊罴之力,协德同心,以致于此。”
十几年来,我李世民全仗着你们这些文臣谋断、武将奋勇,大家伙同心协力,才有了这个大好局面,功劳都是你们的啊!
众大臣很高兴,纷纷口称不敢,连谢圣恩。
李世民接着说,但是:
为人君者,驱驾英材,推心待士,亦不可少。
万事最怕但是,所有的重点都在但是后。
但是,我李世民作为人君,没有我的推心待士,你们会那么努力?所以现在我李世民也不亏待你们,我给你们立个功臣阁吧!其实这个凌烟阁位列第一位的是没有名次没有名字的李世民才是。下面才是文臣武将的论功行赏。
但论功行赏这种事情可不是小事情,想当年刘邦论功行赏,有武将被气的拿刀剑砍柱子差一点就出了大事体。
谁的功劳大?谁的功劳小?一个不小心就会搞出大事的。
李世民多聪明啊!他说:“那啥,咱们按照目前的官职大小往下排。”对,凌烟阁的排名并不是按照功劳大小排名的,而是按照贞观十七年之时的官职大小排名的。这一招很厉害,请问谁敢和自己的上级争抢功劳呢?
长孙无忌此时官至司徒,是位列三公的天下最大官,所以长孙无忌位列二十四功臣第一名。
房玄龄位列司空,按说应该排在第二名 ,但是李孝恭、杜如梅和魏征这时候虽然已经去世了,他们也位列司空,尽管是死后追赠,也是司空大官。
又中华传统,死者为大。房玄龄屈居第五位。
下来就好办了,高士廉当时的官职是:开府仪同三司,尚书右仆射。有资格单独开府,位同三公三司,又兼任着尚书,官很大了。高士廉位列第九。
而,著名的尉迟敬德呢!在玄武门立下泼天大功,亲自拿住了李渊的尉迟敬德呢?这时候的官职只是:开府仪同三司,并没有兼任其他尚书什么的,没有实职,只好屈居第十位了。依次往下推;李靖官拜“特进”,虽也是位同三公的一个官职,可是没权力开府办事,列第十一。
萧瑀官拜“特进”,列第十二。
段志玄辅国大将军兼扬州都督,列十三。
刘弘基辅国大将军,可惜没兼实职,列十四。
屈突通尚书左仆射,列十五。
......一直到第二十三位李勣,李勣爵位光禄大夫,任实职兵部尚书。他还活着,正当年,位列第二十三位。
众所周知,秦琼早死。这个时候,秦琼已经死了五年之久,并没有实职。
秦琼死前做的也只是左武卫大将军,区区三品官员,按理是排不上凌烟阁的。
秦琼的官职为什么这么低呢?
因为玄武门之后,秦琼就一直生病,生病,病卧在床,等于病退了,所以没有升官上去。
但是李世民是真喜欢秦琼啊,五年前秦琼病死,当即追赠徐州都督之位,又给了陪葬昭陵之荣。一年后又追封爵位胡国公。四年后,李世民特意下令,把秦琼列凌烟阁功臣第二十四位,可谓皇恩偏爱了。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