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被少数民族压着打是因为君主无能吗?
960年宋太祖赵匡胤陈桥兵变龙袍加身,取代了后周柴宗训,建立了宋朝。宋太祖、宋太宗相继征战,结束了5代十国割据历史,但却一直没有收复燕云十六州。
979年赵光义是采取"来者罢御,去者则止"的防御政策。
984年赵光义主动进攻,与辽国展开激战,互有胜负。
986年,赵光义欺辽主年幼无知,分三路人马攻打辽。此时皇太后萧绰临政,她是历史上少有的女统治者、女军事家。
萧太后率军打败东路主力曹彬。赵光义怕中路、西路有失,命退兵。西路潘美命杨业断后,杨业孤军奋战到一人被俘,宁死不屈,绝食而亡。宋军从此停止了进攻。
1004年,辽国20万大军进犯北宋,宋真宗采纳冦准建议,多次打败辽军。
萧太后眼见宋军越聚越多,超过辽军。就上书言和。冦准接受,但表示要收还燕云十六州。
宋真宗为议和,派曹利用使辽。冠准遂对曹说:"岁贡不能超过30万,否则砍你脑袋"。
1005年1月,曹利用在澶渊之盟中,辽国愿事宋为兄,辽为弟,但宋兄需每年向辽弟进贡30万。
澶渊之盟后,宋辽之间120年无战争。
1038年元昊建立夏国,向宋朝发动了战争,双方多年征战,互有胜负。夏国愿向宋称臣,但宋每年赐给大夏银7、2万两,绢帛15.3万匹,茶3万斤,以求西北安宁。
宋夏时战时和,就这样并存了90年。
1114年,被辽国压迫的女真人阿骨大统一了女真众部落,建立金政权。阿骨大和大夏国共同进攻辽国。
1112年宋徽宗赵佶派童贯率军进攻辽国,大败。遂请求金国派兵进攻,金国12攻下燕京,呆到4月,将男女一同掳去做奴隶,留下空城给宋朝,但要了100万贯钱做"燕京代租钱"。
1125年辽国亡。从此金兵成了宋朝苦主。1126年靖康之耻,金兵席卷开封,将宋徽宗、宋钦宗父子二皇和后妃丶宗室丶贵戚等3000多人,长途跋涉,押往大漠。京中所有价值的金银文物、玉器珍玩、图书藏画、天文仪、绢帛等悉数取走。
唯一漏网的皇子赵构"衣冠南都",在杭州建立了南宋。抗击金兵贯串了南宋朝。
金章宗时期(1189一1208),金国面临北方鞑靼和蒙古军队的进犯。南方,宋朝又经常进攻。同时,山东爆发红袄军起义。金国处在内忧外患中。1234年,蒙古灭了金国。33年后,金国老对手南宋也亡于蒙古。
南北宋,经济繁荣和文化昌盛都达到了历史顶点,却不幸和强盛的辽、夏、金并存了几百年,战火不断,北宋毁于靖康之耻,南宋亡于崖山之辱。历史的巨大创伤和悲壮惨烈,宋代也!
宋朝被少数民族压着打是因为君主无能吗?
不是君主无能,而是宋朝的封建君主为维护其皇权统治的侧重点不同,综合分析如下:1.宋太祖赵匡胤是靠“杯酒释兵权”取得皇位的,深知军队对皇权的威胁最大,于是在取得皇位后,裁散各大将的兵权,随后强行推行“重文轻武”的国策,以重视文官,打压武官来维护其皇权的统治;2.以发展经济,繁荣市场来安抚百姓;以繁荣科技、文化来安慰文人、画师及科技人员。在北宋、南宋,社会经济是相当发展的,印刷业、丝织业、陶瓷业、造船业、火药业、贸易业等等是闻名世界的,文学艺术(唐诗、宋词)已发展到鼎盛;3.以“盟约”的方式来缓和辽、金、蒙各少数民族的矛盾,一则力求和平;二则以和谈求经济的共同发展和繁荣。如:“澶渊之盟”求得了以金的和平;以“海上盟约”取得了和辽的稳定;以“宋蒙盟约”取得了与蒙古少数民族的友好关……;4.以“航海”及“贸易”的方式加强与东太平洋岛国、南太平洋诸国的外交关系外,还以航海贸易发展了与非洲各国的外交关系。
虽然出现了“靖康之乱”,但南宋建立后,经济仍继续发展,市场仍繁荣,封建皇权统治仍维持了一百多年之久。
综上分析足以印证:宋朝的君主在对待少数民族问题上,根本不是无能,而是出于其缓和来维持其皇权统治。
宋朝被少数民族压着打是因为君主无能吗?
是的,有很大关系。
历史上,北宋是对武将“系统性歧视”非常的严重的时期,皇帝和文官们一方面对武将左防右防,生怕他们篡权夺位,另一方面又总觉得这些不读书的粗人暴虐粗鄙,社会主流舆论非常瞧不起武职。而除了太祖太宗,其他皇帝都没能解决这个问题,一个不崇敬,甚至还要歧视武装力量的朝代,发生靖康之耻、被其他对立政权完全压制也就不足为奇了。
当年曹利用和寇准一起完成了澶渊之盟,给北宋续了一波,但在与寇准有不同意见的时候,寇准还是会斥责其为“君一夫尔”,认为曹利用啥都不懂。
这种社会歧视和轻视背后反映的,其实反而是对武将这一群体的深深恐惧。经历了五代十国武将造反如家常便饭的时代,北宋有点矫枉过正了。这一点在北宋中期唯一的名将狄青身上表现得很明显。
狄青当年在西北作战战功显赫,在贵人尹洙的引荐下,终于进了京。他在1052年成了枢密副使,但已经遭到了许多大臣的反对,文官们都觉得让一个大头兵当上枢密副使实在丢天国上朝的脸面。
正在这时候,西南蛮族首领侬智高叛乱,朝廷先后派去平叛的文臣杨畋、余靖、孙沔被按在地上摩擦,让侬智高五千人直接杀到了广州。这时候主政的庞籍之前曾在陕西任安抚使,多少了解一些情况,力排众议让狄青在没有文官担任上司的情况下率军出击,终于击败了侬智高。
趁着这场所谓“整个宋仁宗时期抵抗外族入侵的第一场重大胜利”,狄青最终还是获得了枢密使这个以前大多由文官担任的职务。枢密使掌军事,仅次于宰相,可以说地位高崇,但这并没有改变狄青因为武将身份被排斥压制的局面。
1056年,仁宗皇帝突然患病无法处理朝政,因为仁宗一直纠结自己没有亲生儿子,所以迟迟没有立储,这成为了文官们心中的一块心病,多次上书仁宗催促赶紧立储,免得政局动荡,但仁宗不甘心,局势僵持住了。此时,身为枢密使的狄青成为了文官们心中最为忌惮的对象,历史上无数将领趁着皇位交接兴风作浪的事例一幕幕浮现在眼前,让文官们非常焦虑,所以他们开始频繁上书要求罢免狄青的职位。
对于罢免的理由,今天的我们看起来实在有些啼笑皆非,欧阳修直白地说:
而不幸有得军情之名...且武臣掌国机密而得军情,岂是国家之利?
狄青虽然没有什么过失,但让武将掌控一国的军事事务,实在不是一件好事。终于,在1056八月,北宋最后的名将狄青外放陈州,并在七个月之后过世。
狄青罢免之后,北宋的文官们彻底掌握了整个朝政,仁宗后期也成为了武将衰败、文官崛起的交接时代。
平心而论,北宋武力孱弱有其历史原因。中唐之后武将和大头兵的强势,延续到五代十国终于成为一股难以控制的力量,导致了长时间的混乱,北宋初君臣经过反思,决定全力压制武将,而北宋初年的武将们刚好撑过了统一中原、守住边界的任务,真宗时期澶渊之盟又带来了和平,让北宋没有紧迫的边界压力,武将们不再被迫切需要,成为了排挤武官的前提条件和基础。所以终北宋一朝,从皇帝到社会主流都是信任乃至“娇惯”文官,你很难找到北宋皇帝残杀士大夫的事例,让北宋的文治真的是臻于极盛了。
但正因为如此,北宋是少有的武力异常孱弱的时代,都不用去搬出来什么胜率那些把戏,一个把军人和将军当做最危险的敌人防备的时代,又怎么能成长起来一支能征善战的军队?强大的士大夫阶层缔造了北宋繁盛的文治与经济,但其武力甚至连偏安江南的南宋都不如,至少南宋还成长起了岳飞、韩世忠、吴玠、孟珙、王坚、余玠等名将,与金朝乃至蒙古相抗不落下风,而北宋的皇帝们,在被士大夫绑架之后碌碌无为,从始至终没有改变武力孱弱这一严重问题。
在整个社会都朝着文治头也不回地走下去之后,北宋灭亡已经没有悬念了,最终以一种如此屈辱又难以理解的“干净利落”的方式亡国,也就出乎意料但又在情理之中了。
宋朝被少数民族压着打是因为君主无能吗?
是君主无能,典型的“箭头不值,努折箭杆”。自宋太宗之后宋朝的历代皇帝就没有一个想着怎样改革强军,发奋图强,以雪前耻。宋朝但凡有一个皇帝象汉武帝、唐太宗、明成祖那样锐意进取的皇帝,也不会处处挨打。
好多人一说起宋朝就是先天条件不足,一是丧失了燕云十六州这个抵御游牧民族的天然屏障,二是丢失了河西走廊、云贵高原的天然牧场,没有马匹建不成骑兵。这两点固然重要,可这也不是懦弱不进的理由。
汉朝刚建立时条件好吗?刘邦白登被围,屈辱向匈奴和亲求和。西北的河西走廊还没打开,国内一半国土还实行的是分封制,中央只控制一半。岭南的南越国、闽越国独立,云南、贵州也都属于夜郎国、滇国,都还不是汉朝的。可是汉武帝亲政后,立志要打败匈奴,以雪前耻,发出了“寇可往,吾易可往”震耳欲聋的声音,通过举全国之力硬是将匈奴打残。
唐太宗也曾签过耻辱的渭水之盟,突厥的势力也很强大,可是唐太宗知耻而后勇,三年后抓住时机一举消灭东突厥,成为天可汉。
明朝的条件好吗?朱元璋也是只凭南京一块根据地起家,徐达等淮西24将也都没读过书,大字不识几个,可是硬是统一了南方,然后赶走了蒙古人,推翻了元朝。朱棣造反时只有几千亲兵,而朝廷是几十万大军,还有全国的支持。在战场上朱棣几次遇险,险些丧命,但经过四年的血战最终立难成功。
因为五代十国的混乱,宋初赵匡胤实行以文制武的政治策略不错,可是经过赵匡胤、赵光义兄弟俩三四年的统治宋朝政权已经很稳定了,老百姓已经很拥护了,这时候就不能再实行重文抑武了。特别是雍熙北伐失败后,宋太宗就得好好思考为什么打不赢,就该改革强军了。可是他害怕军队不满,反而更加推行重文抑武政策。
澶渊之盟实际上是耻辱,可是自此之后宋朝君臣象吸食鸦片上了瘾一样,每遇外敌入侵就想钱买和平。宋真宗不是以赔款为耻辱奋发图强,反而跑去伪造天书搞泰山封禅,自我麻醉。
宋仁宗是历来被大家吹捧的仁君,可“仁”向来就是“忍”,代表着软弱,宋仁宗意志不坚定,庆历改亲夭折,对夏战争失败,李元昊分裂成功。宋仁宗四十年里签了两次赔款协议,一次对夏,一次对辽。
宋神宗被认为是宋朝最有抱负的皇帝,一登基就任命王安石为相进行改革,可惜太年轻,政治经验不丰富,改革出现失误,最终失败。同时因为用人不当引起党争,宋神宗死后陷入党争的恶循环中,最终导致北宋灭亡。
靖康耻后,赵构本应成为力挽狂狂澜的中兴之主,无奈私心太重,大好的抗金形势被他毁于一旦,签订了更加屈辱的绍兴和议,从此以后南宋君臣“只把杭州当汴州”。
宋朝被少数民族压着打是因为君主无能吗?
就是无能
第一
从宋太祖赵匡胤开始,因为自己的皇位是怎么来的自己十分清楚,所以不给大臣们军权,武将出去打仗,连路线怎么走都是皇帝给出明确的路线,不行另外走任何一条道路,害怕将在外军令有所不从,就安排了太监监督,这样的的指挥方法还能打胜仗吗?这样的皇帝指挥一直延续到最后一个皇帝。
第二
降将不受重视,拿杨业为例,太宗很喜欢杨业,但不重视杨业,让一个军事才能一般般的潘美来做元帅(现在为潘美翻案的人很多),再加上太监监督,能打胜仗算是怪了。这样的做法也延续到最后一个皇帝。
第三
只重视经济发展,不重视国防建设,只重视文官,武将更是没有出头之日,杨业的孙子杨文广就是最后一代武将,没有第四代了,第四代成为平庸的平民了,岳飞打得很好,13道令牌弄回去立即枪毙安乐死。
第四
崇洋媚外,以和为贵,打了胜仗还得给人家赔款,年年进贡,这种事从宋太宗赵光义就开始实行,打了胜仗和人家签约,年年进贡。
宋朝被少数民族压着打是因为君主无能吗?
我认为不是。宋朝有较好的制度和完善的国家机构。如果是在一个比较和平的时代,宋朝一定会成为中国历史上更为出色的朝代。可惜的是宋朝所处的时代环境强敌环伺,特别是强盛一时的蒙古帝国,所以宋朝的悲剧就不可避免了。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