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中国古代把军队叫做三军?
冷兵器时代,兵种稀少,规模较小,最初按战斗序列分为前军、中军、后军,也就是足球场上前锋、前卫、后卫之分。
后来兵强马壮,规模越来越大,战线越来越长,就出现了左军、中军、右军。
三三模式,就是军队最初的模型。
再规模巨大,就成了复式三三模式。
大军分为中军中帐、左右分列为翼军。而三军各有前锋、中军和后备军。立体化,左右呼应,前后相连。
古代军种单一,或骑兵,或步兵,或水兵等。各军种基本上分前中后或左中右序列。就到了近现代,步兵序列上也基本上也保留三三制。一个团三个营、一个营三个连、一个连三个排、一个排三个班。既是一个单位,又保留前锋尖兵、中路大军、后备力量等三分模式。
足球场上就是依冷兵器时代排兵布阵,三条线经纬分明,责职明确,前锋担纲攻城拔赛,左右快翼沉底传中;前卫负责承前启后,攻防转换;后卫防御为主,适时助攻向前。
现代化热兵器时代,兵种繁多,军种复合,早已突破复式三三简单模式,而变成了百变金钢,层出不穷。但步兵基本单位大致还是三三制,互为犄角,三足鼎立。看来战争史上自古到底,都永远保留三的名号:海陆空三军。
三军威武震天下,雄鹰展翅可上九天揽月,蛟龙出海可下五洋捉鳖,万马奔腾横扫千军如卷席。
温故知新,旧
三军,新三军,强三军,三军过后尽开颜!
为什么中国古代把军队叫做三军?
在戏文里面,我们经常能够看到大将军在阵前喝令:“三军将士听令!”另外,我们在生活中也经常会用到“勇冠三军”、“三军可夺帅,匹夫不可夺志”等语句。那么这里的“三军”指的是什么呢?“三军”有哪三军呢?
说到“三军”,我们现代人普遍的概念是指陆、海、空三军,当然古代或许有陆军和海军,但绝对不会有空军。因此,中华文明所说的“三军”有着另外的含义。“三军”是中国古代军事学说中的一个专有名词,指的是兵制,即军队组成方式。
“三军”最早出现在春秋时代,当时各大诸侯国都将军队设为“三军”,但具体分法各有不同。如晋国将军队分为中军、上军、下军;楚国将军队分为中军、左军、右军;齐国、鲁国、吴国将军队分为上军、中军、下军。“三军”都设有将、佐等军官,一般以“中军”的将领作为“三军”的统帅,或是大将军。
随着时代的演进,上、下、中军逐渐被前、中、后军所代替,唐宋时代成为了军队的固定编制。前军就是我们经常说的先锋营,负责前出侦察,应付小规模的战斗。中军是统帅所率领的主力兵团,大部分作战的骑兵、步兵、弓箭兵等都集中在中军。而后军主要是全军的后勤保障部门,集中了大量的军用物资、工匠和负责杂役的民工。如果军队撤退,后军变前军,前军变后军,这时候由前军转变的后军就要承担掩护和后方警戒任务。
“三军”除了是对兵制的称呼外,古代也用“三军”来指兵种。古书《六韬·战车》中这样写道:“步贵知变动,车贵知地形,骑贵知别径、奇道,三军同名而异用。”这里的“三军”指的是步兵、车兵和骑兵三大兵种。商周时代,主力兵种是步兵,而高端武力则是车兵,那个年代“马驾车,不乘骑”,马拉战车是当时很重要的兵种。到了春秋后期,车兵渐渐被骑兵所代替,并出现了三大兵种同时存在的时段,因此那时的“三军”也指这三大兵种。
为什么中国古代把军队叫做三军?
可能源自中国古代讲话喜欢引经据典的传统吧。
“三军”本是西周初年为了防范地方诸侯做大,对诸侯国军力做出的限制。一军有兵一万两千五百人,诸侯有三军,天子可有六军,保证了周朝中央政权对任一诸侯国都有绝对的军事军事优势。
后西周衰败,进入东周的春秋战国时代。
诸侯国之间战争夹具,相互兼并攻伐,称王称霸。国家之间存亡之战,时常举国出动,而以三军代指全军。
《六韬·战车》:“步贵知变动,车贵知地形,骑贵知别径、奇道,三军同名而异用。
《管子·参患》:“故凡用兵之计,三惊当一至,三至当一军,三军当一战。”
彼时同时也是诸子百家,百花争鸣的时代。文化新盛,诞生了许多思想名篇,而这些文章中也将这个时代的烙印传承了下来。
《汉书·灌夫传》:“魏其言灌夫父死事,身荷戟驰不测之吴军,身被数十创,名冠三军。”
唐 章孝标《淮南李相公绅席上赋春雪》诗:“朱门到晓难盈尺,尽是三军喜气消。
为什么中国古代把军队叫做三军?
中国古代把军队分为,
马,步,水三军部队。
也可称步兵,骑兵,水兵!
说明古战场限于平面!
我国古代军兵种划分,
说明战争逐渐多样化,
对部队的要求复杂化。
机动性划分标准合理!
为什么中国古代把军队叫做三军?
“三军”的称呼常见于古今文字,如毛泽东《《七律.长征》中“三军过后尽开颜”。我国举行阅兵仪式时的“三军仪仗队”。刘备成为汉中王时,就封关羽为前将军,张飞为右将军,马超为左将军,黄忠押后为后将军。
三军是一种军事编制今天的陆军编制一般都有军、师、旅、团、营等。远在夏商之交,战争就很频繁,属于各个图腾崇拜不同的部落,互相发生了一系列的战争。
商朝的首领汤,派人侦察、骚扰过桀,脾气暴躁的桀气愤至极,他要干啥?拨剑而起?他才不单挑,他要打群架;《说苑.权谋》回忆这件事说道:“桀怒,起九夷之师以伐之”。这是“师”概念的首次曝光。
不过,有历史“老饕”发声了:“你这个《说苑》是西汉时期刘邦手头的东西啰,离夏商时期太远,难免以讹传讹,不能作原始依据呵!
目前最早的文字记载只有看甲骨文了,检索甲骨文字,军事编制有记载,主要有“师”、“旅”、“大行”“行”的几级编制,师应该是夏商时期使用石戈、铜矛战争中的最高编制了,渊源实在太深厚。
甲骨文又进一步记载:“王作三师,右、中、左”,这是“三军”这个名词的最早记载。
由此看来,刘备的古军事知识不错,仿商汤时代将部队分为前、后、左、右。基本的作战部队是前、左、右,而后师一般作运输、掩护。只有王才能指挥得动“师”,这大约就是“王炸”的意思了。最小的编制为“行”,“一行”由一百人组成,左、中、右三行组成“大行”,三个“大行”为“一旅”,这是基本单独作战的单位。这一个旅,还有负责粮草、斥候、传信的后勤人员,总计约一千人。“三旅”就是“一师”,王率三个师,估计达到一万人。
宁为百夫长 胜作一书生这是唐代军旅诗人杨炯的五言古诗《从军行》的结尾二句,
这二句诗中“百夫长”的称呼十分古朴,它是商周时期军队职位的起码级別,它的出现最早见于《尚书.牧誓》载:“王曰:嗟!(相似于今天的“草”),我友邦冢君(大王的意思)、御事、司徒、司马、司空、亚旅、师氏、千夫长、百夫长”,这些名称都是部队的编制名称,百夫长相当于今天的连长级别。
它们的人员编制如何呢?只有司马迁的《史记》有兵制解释,每一百人为百夫长,上一级就是“千夫长”(理解为一千人),五个千夫为一师,三个师为一旅,全军三个旅,总计有四万五千人。
这是很火爆的数据,所以《史记》骄傲的说:“乃遵文王,遂率戎车(牛车,类似于装甲车)三百乘、虎贲(老虎捉兽)三千人,顺便打断一下,虎贲的军事称呼在唐代已经禁止,但是在千年之后,我国在抗日战争中负责据守常德的国民党之七十四军五十七师,余程万师长率领八千军人与敌军三个师团激战,在尸山血海中整了三十天,第五十七师8000人只逃出83人,后来五十七师被称为“虎贲军”。
周武王取得统治权后,最终是以“师”为最高编制,当时的国都丰镐城共有六个师拱卫,总计三万人。《诗经.大雅.常武》歌声威武:“整我六师,以修我戎”!
全国共有二十二个师,都是以周天子名义统一指挥。日常事务由大司马管理,下设军司马、都司马、家司马。
周室衰微 有人问鼎周平王东迁洛邑(洛阳)后,国势一年不如一年,各地诸侯拥兵坐大,而边境地区又不清静,外族经常入侵掳掠,王室于是请求地方支援兵力,一些诸侯开始心头乱跳,开口询问周室九鼎的重量,周室的形势极为严峻。
这时的军队改革了,“军”一级编制这个时候出现在历史舞台上,至春秋战国时期,成为军中最高编制。《周礼.夏官司马》记载:“五人为伍,五伍为两,四两为卒,五卒为旅,五旅为师,五师为军”。
统口令一般,干脆直说:“一万二千五百人为一军”。同时规定,大王有六个军,大国三个军,次国二个军,小国一个军。
诸侯们不论大小,钻政策空子,都设三个军作为自己的常备军,那个时候没有军种之说,三个军的分布都是以左、中、右或上、中、下为名字称呼。以中军地位最高,统领者是元帅。
随着周王室的衰落,中原晋国率先“血冲脑门”严重不守规矩,扩充到六个军,兵力已经强过王室,而周王室的地盘被诸侯们“啃老”,到最后仅有二百里范围的地盘了。
结语
周朝终于寿终正寝,不过,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遗产,一些军事术语,编制单位,如我们仍然使用的名字:军、伍、师、旅、虎贲之师和“行伍”、“队伍”“卒”、“兵”等,都源于周代古制。
为什么中国古代把军队叫做三军?
古代的这个三军是指的什么呢?最早是在春秋初期出现的这个三军这个说法,因为古代的一个军啊,大概两万多人,七万多人就可以称之为三军,就是最早春秋初期的时候,到了春秋战国逐渐的就把这个三军进行了分类了,分成上军中军和下军,当然也有的分成左军中军、右军,还有的分为在进攻的时候,前军中军后军。
一般的中军往往都是中枢指挥机构将帅所率领的部队,所以这个三军就是指的上军中军下军,左军中军右军,前军中军后军是指的这三种。
再后来三军又发生了变化,因为后来在打仗的过程当中啊,只有步兵,步兵又有骑兵,还有车兵,就在战车上打仗了。
所以这个步兵骑兵和车兵三个加在一块,也称为三军,到了宋朝啊,我们看现在水浒当中就有那样,这个梁山泊就有三军,他的三军是指的什么呢?是指的步军马军和水军,是指的这三军,与我们今天说的陆海空还是不一样的,但是确实都有三军。
当然走到今天,也已经不是简单的陆海空三军了,你像我们现在逐渐的从空中又走向了这个宇宙,现在逐渐的发展成为空天军!当然我们国家还有这种火箭军,专门以导弹为核心的这样的部队,就是未来的发展他一定不是三军的概念。但是三军这个说法可能应该是历史上说得最长的!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