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云龙同时期的团长都是上将,为什么他只是授少将军衔?
共和国55年第一次授勋,十大元帅丶十大将都是老资格丶战功显著的军事家,54个上将都是解放战争兵团级司令丶政委,中将都是纵队级司令丶政委,而军长一般授于少将。李云龙可能最多升至军长,才被授于少将。
在授勋前后,我军优秀将领都表现了高风亮节,粟裕坚辞元帅丶许光达坚辞大将,都留下了一段历史佳话。
中原突围,皮旅全身而退,为中国革命保存了宝贵力量。原来初评是少将,老人家批示:"定均有战功,少升中"。
韩先楚也是一员虎将,在抗美援朝中升为志援军副司令,初评原定中将,后来也是改为上将。
李云龙同时期的团长都是上将,为什么他只是授少将军衔?
这个问题肯定错了,55年授上将的八路军团长,都是37年八路军刚刚改编的第一批有正式番号的16个团的团长,像李云龙,孔捷,丁伟都是39年八路军大扩编之后新组建部队的团长,这批团长差不多55年都是少将,撑死了中将。要是抗战后期的团长连少将都不一定。同样少将,关键得看任职时间和什么部队。
李云龙同时期的团长都是上将,为什么他只是授少将军衔?
谢邀,个性使然,说话太直,吃了莫文化的亏……。其实对李云龙不怎么清楚,只是看电视剧有这种感觉!
李云龙同时期的团长都是上将,为什么他只是授少将军衔?
一九三七年,全面抗战爆发。出于民族大义考量,红军接受了国民政府的改编,陕北的红军主力被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八路军)、南方八省的红军游击队则被改编为国民革命军新编第四军(新四军)。但抠门、腹黑的老蒋出于限制八路军和新四军发展的险恶用心,只给了八路军三个丙种师的正式番号,而新四军老蒋则索性只给了一个军一级的“临时番号”——新编第四军,连正式番号都没舍得给!至于军以下,老蒋压根儿就没给正式番号。所以,在“皖南事变”之前,新四军军以下都是以第几支队作为“番号”的,根本不是国军序列中那种数字式的正式番号。
▲红军正式接受改编暨出师抗日誓师大会
所谓丙种师,指的是国军编制序列中规模最小的师,除师、旅少量直属部队之外,每个师只下辖两个旅、每个旅也只下辖两个团。换言之,老蒋总共只给了八路军三个师、六个旅、十二个团的正式番号。而国民政府给八路军发的装备、军饷等等,都是按这十二个团来给的。其他部队,老蒋一个大子儿也不掏!其实,说十二个团也并不完全准确,因为一一五师除了有正式数字番号的那几个团之外,还有一个团、即一一五师独立团。这个团虽然没有正式的数字番号,但国民政府是承认其存在的,改编初期的装备、军饷等等也跟那十二个有正式番号的团一样、由国民政府统一发放。除了这十三个团之外,八路军后来发展出来的所有的团,老蒋一概不认账!
▲115师独立团首任团长杨成武上将
八路军最初的这十三个团,首任团长除叶成焕和陈锦绣两位烈士牺牲在了抗日战场上、张绍东叛变投敌之外,剩下的十位团长在一九五五年都被授予了中将或上将军衔。其中中将五位:王尚荣、刘转连、文年生、张才千、徐深吉,上将五位:杨得志、李天佑、宋时轮、陈锡联、杨成武。并不是像提问者所说的那样,所有团长后来都被授予了上将军衔。但不管怎么说,有一点是明确的,那就是八路军最初的那十三个团的首任团长中,一九五五年没有被授予中将以下军衔的!即便是解放战争期间只担任了副军长的王尚荣、刘转连二位将军,一九五五年也都被授予了中将军衔。
▲115师343旅685团首任团长杨得志上将
▲129师385旅770团首任团长张才千中将
那么,电视剧《亮剑》中李云龙作为抗日战争时期的团长,为何在一九五五年只被授予了少将军衔呢?这还要从一九五五年大授衔时的几个“硬杠杠”说起。一九五五年大授衔时,并不是只看彼时担任的职务或者一九五二年前后评定的级别,而是综合当前职务、历史职务、资历、军功等多方面因素来评定军衔的。举个例子,彼时一些缺乏土地革命经历、抗战期间才参加革命的副军职干部,在授衔时只被授予了大校军衔,而一些土地革命时期就已经参加革命的准军级干部,却被授予了少将军衔!比如著名的“农民将军”甘祖昌将军,一九五五年就是以准军职被授予的少将军衔。此即所谓“八路不上将”——缺乏土地革命经历的副军级将领,原则上不授少将军衔。
▲著名的“农民将军”甘祖昌少将
除此之外,一九五五年大授衔时,对各级军衔被授予者在土地革命时期、抗日战争时期、解放战争时期所担任的职务以及大授衔时所担任的职务都是有明确规定的,哪一项不符合,就可能被降低一级授予军衔。当然,这也并非绝对,除了这些条条框框,军功也是一个重要标准。比如皮定均中将,按照他的职务和资历等等,彼时总政、总干评定并上报的只是少将军衔。后来,伟人言及“皮有功、少晋中”,皮将军这才被授予了中将军衔。而这个功,指的就是“中原突围”,皮将军当年率领的“皮旅”在“中原突围”时是立了大功的,甚至彻底改变了彼时国共之间的战略态势和后来解放战争的走向!
▲“中原突围”时率部立下大功的皮定均中将
反观电视剧《亮剑》中的李云龙,无论是一九五五年大授衔时的当前职务、历史职务还是资历等等,都够不上中将军衔的“门槛”!剧中李云龙是一九二七年参加的“黄麻起义”,资历不算浅了。可诸君不要忘了,一九二七年前后是中国工农红军历史上著名的“扩红”期,在此期间全国各地高举反蒋旗帜、陆续建立起来的红军部队几乎都进行了大规模的扩编!换句话说,在与李云龙同一级别的将领中,这个时间段参加革命的人占绝大多数,李云龙根本不占优势,充其量也只是“不吃亏”而已。
▲“黄麻起义”油画(局部)
再往后,李云龙在土地革命时期的最高职务只是团长,这一点在电视剧《亮剑2》中已经明确提及了。抗日战争初期,因为八路军压缩编制的需要,李云龙由团长“降”为了营长。换句话说,李云龙并不是八路军最初的那十三个团的团长,而是在后来八路军扩编之后才担任团长的。这一点从李云龙所部新一团、独立团的番号也能看得出,这些番号都是后来八路军自己创建的,并不是老蒋当初给的那十二个正式番号和一一五师独立团。
或许是由于剧情发展的需要吧,编剧在整个抗日战争时期都没有给李云龙“升职”,他的职务一直都是团长。剧中提到,直到“中原突围”之后,李云龙才担任了师长。至于“旅改师”期间李云龙有没有经过副旅长或旅长过渡,不得而知。但有一点是明确的,直到负重伤离开部队养伤,李云龙的职务一直都是师长。
在伤愈之后,李云龙担任了代理军长。但他的这个代理军长并不是晋升军长之前的过渡,而仅仅是因为军长因故无法视事,李云龙这才以副军长的身份代理军长职务。换句话说,电视剧《亮剑》中的李云龙干的虽然是军长的活儿,但实际级别却只是副军级。
一九五五年的副军职、解放战争时期的正师职、抗日战争时期的正团职、土地革命时期的正团职,无论哪一样似乎也够不上一九五五年中将军衔的“门槛”,不是吗?按照彼时的有关规定,副军职有土地革命经历者授少将军衔、缺乏土地革命经历者授大校军衔,李云龙被授予少将军衔不高也不低,并没有被人为压低!
▲五八式陆军少将军服
更何况,剧中的李云龙身上还背着四方面军和西路军两个“历史包袱”,这一点电视剧《亮剑2》也都提到了。在这样的大前提下,李云龙还能够被授予少将军衔已经不算低了,以他的条件、根本够不上中将军衔的“门槛”。正如剧中丁伟所言:“不授你个大校就不错了!”
李云龙同时期的团长都是上将,为什么他只是授少将军衔?
亲爱的题主,不带这么玩的,千万不能把影视剧的典型化人物“真人化”,对号入座与现实人物类比。要知道影视剧的典型化人物是经过艺术化加工而来的,那都是说书唱戏,经过演绎,东拼西凑,集万千于一身,拔高提炼而来的。
再说剧中李云龙担任的新一团、独立团的团长,都是新扩充的抗日武装力量,并不在抗日初期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的正式编制序列内,此团长与彼团长的分量是不一样的,给李云龙授个少将,不高不低正合适。在现实中还有的抗日时期团长被授予大校军衔的,这都是是很正常的事。
李云龙同时期的团长都是上将,为什么他只是授少将军衔?
真不一样。
1937年8月整编,八路军团长1955年最低军衔都是中将,但李云龙不是第一批的团长啊,按照背景来说,李云龙就是一个营长,1937年底才晋升团长,也就只有两个营,比8月的15个团长差远了。
1955年授予军衔,15个老团长基本都是兵团司令级别,李云龙当时就是副军长代军长,而就算正军长,1955年授予少将也是合理的,比如四野的丁伟军长。
书上说,李云龙淮海战役负伤,这也让李云龙在随后渡江战役及进军全国的历史时刻上缺席,这也是有拖累的。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