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雍乾盛世哪位帝王功绩最大?
康乾盛世,莫非从康熙丶雍正到乾隆三朝,应该是康熙功绩最大。
康熙之前顺治皇帝不知何因放弃帝位行佛,年仅八岁康熙继位,在位六十多年,收回西藏丶大理(云南)丶蒙疆丶中亚等,清朝版图最高达1300万平方公里。
康熙还完成了康熙大典,这是继明朝永乐大典之后,又一次集中华文化之大成。
康熙带头尊老,多次举办全国长寿老人百寿宴,社会上形成尊老爱幼之风。人口就是从康熙开始,一再破亿,到乾隆时已达3亿。
康乾盛世,中国出口贸易一直顺差,GDB当时居世界第一。
康熙从小饱读四书五经,毕生对儒家文化有着深刻研究。在他文治武功下,清朝文奉孔子庙,武奉关公庙。
康熙的清朝声望远播世界,外国使团不远万里朝拜,仅藩属国就有几十个。
当时在全世界,中国天朝举世闻名,中国丝绸丶瓷器丶茶叶等是最欢迎的国际名牌,就如今天女人喜爱讲的包包丶男人喜欢说的瑞士名表一个样。
毫不疑问,康乾盛世是整个封建社会最后一个世界巅峰。
康雍乾盛世哪位帝王功绩最大?
雍正帝。
康雍乾盛世哪位帝王功绩最大?
首先,康雍乾盛世不是盛世,是东亚病夫已诞生的标志;其次,这其间雍正的功绩最大。一战未打直接以条约形式两次让土地给沙俄不说,还被称为俄罗斯人民的好儿子,给沙俄当了儿皇帝!
康雍乾盛世哪位帝王功绩最大?
毫无疑问是雍正皇帝,没有雍正皇帝承上启下,根本就不会有康乾盛世,甚至清朝也是难以延续276年的,雍正皇帝才是推动清朝发展至顶峰的关键领导者。
雍正皇帝
我们评价某一朝的盛世景象,是不应该将功劳归结到某一位皇帝身上的,就比如“汉武盛世”离不开“文景之治”为西汉王朝积累下的国力基础,“开元盛世”前,门阀士族的势力已经遭受了沉重打击,科举得到大力推动,唐睿宗时期开始拨乱反正,整顿内政,唐玄宗执政后,才不在有任何束缚,最终造就了“开元盛世”。
康雍乾盛世也一样,顺治帝和康熙帝两朝,是稳定巩固政权的时期,没有这两个阶段统治者的铁腕手段,满清王朝在中原根本就站不稳脚跟,所以在康熙皇帝统治的61年,大多数时间都在打仗,从三藩之乱,到收复台湾,再到亲征噶尔丹。
这种接连不断的战乱和社会动荡,可想而知社会是不够稳定的,更不能指望这个阶段社会生产力能有多高,或者是在经济政策上能有较大作为,但这个阶段对开创盛世又非常必要,如果不能在这个时期彻底铲除隐患,那么清朝统治一直都将是摇摇欲坠的,康熙皇帝让清朝在中原彻底站稳了脚跟。
康熙皇帝
和康熙皇帝相比,雍正皇帝在军事外交上相对就比较保守了,但他在治理内政和经济改革等方面,则是一位优秀的改革家。在雍正皇帝执政期间,让“为政务实”的主张得到了落实,严查贪官污吏,打击朋党,虽然备受诟病,但的确起到了澄清政治的作用。
雍正皇帝认为要遏制腐败就应该高薪养廉,很有创造性的推出了养廉银政策,虽然没法彻底杜绝贪腐问题,但对整顿吏治却很有积极的帮助,雍正皇帝执政期间,推动了火耗归公,摊丁入亩等一系列政策,防止了地方官吏摊派进而产生贪腐的风险,又增加了国库税收,还减轻了百姓的生活负担。
雍正皇帝
也正是雍正皇帝竭力推动的这些改革措施,让清朝的国库日渐充盈,国力逐渐强盛。在乾隆皇帝接手清朝时,清朝内政稳定,政治清明,国库充盈,有了这些基础后,乾隆皇帝才能放开手脚镇压了苗疆叛乱,平定准噶尔部叛乱,将新疆并入清朝版图,驻兵西藏,将清朝推向了鼎盛时期。
但和康熙皇帝,雍正皇帝相比,我们不难发现乾隆皇帝的执政能力就较为平庸了,在执政中后期好大喜功,大兴土木,安于享乐,清朝由此逐渐走向了衰落,乾隆朝的经济是较为稳定的,由于生产力的发展,政府财政收入一直可以维持在五千万两银子以上,社会还是比较稳定,文化发展也是康雍乾三朝最繁荣的时期。
乾隆皇帝
康雍乾盛世,功绩最大的是雍正皇帝,在封建社会中,王朝要发展至鼎盛,需要稳定的社会环境,清明的朝政风气,和行之有效的政策,而这些条件都是在雍正皇帝执政期间逐渐形成的,雍正一朝起到了很好的承上启下的作用。
康雍乾盛世哪位帝王功绩最大?
乾隆大帝在位60年,为大清帝国盛世王朝的兴起,立下了汗马功劳。
康雍乾盛世哪位帝王功绩最大?
康雍乾盛世是指康熙、雍正、乾隆三帝。要知道谁的功绩最大,先来看看他们在位时都干了什么。
康熙康熙继位时,还只是一个8岁孩童,由于康熙还年幼,所以朝中大权大部分还掌握在鳌拜、苏克萨哈等四位顾命大臣手中。
△康熙
1669年6月14日,15岁的康熙突然发动袭击,将正在入宫拜见的鳌拜逮捕,随后将其软禁,并宣布了鳌拜三十条大罪,诛杀了鳌拜一干党羽,同时削去与鳌拜勾结的遏必隆的爵位,夺回了朝廷大权,开始了真正的亲政生涯。
夺回朝政大权了,也并不是一帆风顺。当时清朝还处“剃发易服”引发的民族矛盾余波之下,民族间还不是很团结,还处在比较尖锐的矛盾阶段。康熙的前任顺治帝在位时又没什么作为,总的来说,清朝还处在一个百废待兴的时期。
另一方面,广东平南王尚可喜、福建耿精忠、云南吴三桂拥兵自重多年,逐渐势大,是清朝统治的潜在隐患。所以,康熙决定削藩。收到风声后自然会收到反应,从1773年开始,先由云南吴三桂牵头,之后广西孙延龄、四川罗森、福建耿精忠、陕西王辅臣等,一呼百应,前后相继起兵反清,在短短数月之内,滇、黔、湘、桂、闽、川六省丢失,一时间对清朝政权产生了巨大的威胁。
好在这些地方豪强虽然表面看似同心协力,共同反清,但是实际上却各谋利益,拧不成一股绳,这也给了清朝可乘之机,也凸显出了康熙的领导才能。
康熙采取了逐个分化的策略,对叛变者大开招抚之门,以此来削弱吴三桂的声势,从而达到到孤立吴三桂的战略目标。随后清军经过三年的奋战,陕西王辅臣、福建耿精忠、广东尚之信(尚可喜之子)都先后投降。吴三桂声势渐弱,只能暂时偏安于湖南一隅之地。
公元1678年三月,败相已露的吴三桂在衡州称帝,国号周。虽然圆了皇帝梦,但吴三桂自知败亡已成定局,只是时间问题而已,渐渐显得郁郁寡欢 ,积郁成疾,在登基5个月之后便病亡了,留下孙子吴世璠还困守在昆明。
吴三桂一死,剩下顽抗的各藩势力更是像失了主心骨。此后,清军先后收复了湖南、广西、四川。1681年,随着清军攻破昆明,吴世璠自杀,清朝历时8年的削藩计划终于圆满成功。
1683年,康熙以施琅为福建水师提督,出兵攻台,在澎湖大败刘国轩所率领的后明郑纳土海军,成功收复了台湾。
收复台湾的同时,清朝北方边防告急,沙俄军队曾多次入侵黑龙江流域一带,四处烧杀抢劫,侵占清朝领土。对此,康熙坚决予以反击。1686年,清军在雅克萨大败俄军,让俄军不得不屈服于清军的威势之下,之后几年内再不敢轻易侵犯清朝边疆,并于1689年被迫和清朝签订了《尼布楚条约》,规定黑龙江以北,外兴安岭以南和乌苏里江以东地区均为清朝领土。
而在西线边境地区,准噶尔在领袖噶尔丹的统治下,势力强盛,一直派兵侵扰清朝统治下蒙古的科布多,新疆的巴里坤、哈密等军事重镇,随后又侵入西藏。康熙又及时派兵进藏进行围剿,将准噶尔军队赶出了西藏。虽然准噶尔问题没有彻底解决,之后准噶尔也一直贼心不死,不时派兵侵犯清朝边境,延续到乾隆时期,但在康熙的领导下,清朝边境不容侵犯的决心是不会变的。
可以看得出来,在对内外平乱,和对外扩张政策上,康熙一直都是锐意进取的。在他的努力下,清朝政权逐渐稳定,成为当时世界上疆域最为辽阔的国家,总面积为1300万平方公里。
国家政权稳定了,才有利于平民百姓安居乐,农业经济才会发展,人口才会增加。我们都知道明朝末年灾害、战祸不断,耕田荒废,人口不断的锐减。后来清朝入关,朝政逐渐稳定,情况得到一定改善,不过到了顺治帝后期,全国耕地面积只不过2,90亿亩,全国人丁也不足两千万。而到了康熙后期,全国耕地面积增加到7,30亿亩,全国人丁为2462万。虽然这只是丁数,不是人口总数,但也证明了人口总数是稳定增加的。
人无完人,康熙当然也有缺点。康熙一直以轻徭薄赋自豪,但他执政晚年吏治腐败,虽然他实施轻徭薄赋,以减轻农民负担为宗旨,但国库积粮却没有明显增加,都进了贪官污吏的仓库,也造成了清朝国库一定的财政困难,是典型的治根不治本,给继任者雍正的执政造成了一定的困难。
另一方面,他在储君的任命上始终摇摆不定,导致了“九子夺嫡”事件的发生。不过幸运的是,随着雍正的上位,该事件得到及时的止损,不至于动摇大清朝根本。
△雍正
雍正雍正其实没什么可写的,大部分就是将康熙时期的不好的弊政加以修正。
雍正大力整顿吏治,就是针对康熙末年的吏治腐败而出台。规定凡是挪移一万两以上至二万两者,发配边疆充军;亏空贪污二万两以上者,视情况而定,抄家革职或处斩,用其家产赔偿亏空。另外,雍正实行摊丁入亩制,成功解决了康熙的人口税问题,加上实行的耗羡归公和养廉银政策,整个清朝面貌焕然一新,不仅吏治清明,贪官比较少,而且国家财库逐渐充盈起来。
另外,雍正虽然是“九子夺嫡”最终的胜利者,但他也知道这种夺位之争对政权实是有害无益,所以他实行了秘密立储制,将皇储人选名单的一式两份诏书,分别置于乾清宫“正大光明”匾额后和皇帝身边,待在位皇帝驾崩后,由宣诏大臣共同拆开两份传位诏书,以此确保确立新君无异,在大程度上避免了像康熙时期“九子夺嫡”惨状的发生。而秘密立储制的第一个受益者,就是乾隆帝。
毫无疑问,雍正是一个杰出的皇帝,但是可惜不长命。
据《清世宗实录》载:“雍正帝于1735年八月二十一日得病,仍照常办事,至二十三日子时就驾崩了。”
也就是说,雍正身体不舒服,但他照常办公,可能是觉得不是什么大病,但他突然就死了。在位时间十三年,对于历个朝代很多皇帝来说,这个时间不算短了,但雍正是一个比较有能力的皇帝,这对清皇朝来说是一个损失。
关于雍正的缺点,有人说他在上位对其他八位阿哥杀心太重,其实对比其他朝代很多皇帝,比如唐太宗这个公认的明君,雍正对待他的兄弟们也算是温柔了,因为其他八位阿哥大多都是被软禁,并没有被雍正直接杀害。反过来说,如果是其他阿哥上位,雍正的下场也不见得多好。总之一句话,“九子夺嫡”是康熙立储摇摆不定的政治产物,这个不算是雍正的缺点。
雍正的缺点在于重农抑商太过,认为多了一个商人,就少了一个农民,抑制了各行业的百花齐放。雍正还严禁开矿,为防止国民掌握兵器的制造技术,导致在康熙朝不断取得突破的火炮技术止步不前。不过这也是清朝皇帝大多数的通病,待到西方国家工业革命蓬勃发展,到了晚清时期,敌人的坚船利炮开过来,也追悔莫及了。
乾隆有了康熙帝画的框架,雍正加以润色,到了乾隆上位的时候,执政效果就渐渐显露出来了。古代封建王朝都是以农业发展经济为主,加上当时的生育率和存活率都不比现在高,所以,封建时期要看一个国家是否强大,最直观的体现就是人口增长。
乾隆元年,清朝全国人口不足一亿,乾隆六年,全国人口增到一亿四千万,到了乾隆中晚期,人口又增加到将近三亿。由此可见,当时的清朝的确实担得起“康乾盛世”这个称号。
也许由于这个状况,乾隆渐渐变得骄奢自满起来。看过电视剧的人,都看过乾隆下江南的画面,江南景色如诗似画,好一个风流帝王的画风。其实真实的情况,皇帝微服出巡是劳民伤财的。乾隆六下江南,还曾经闹出了轰动一时的“伪造孙嘉淦奏稿”案,说的是江西千总卢鲁生与守备刘时达合谋,写了一个指责乾隆帝下江南劳民伤财的奏稿,奏稿落款写上孙嘉淦的名字。 这孙嘉淦是乾隆朝名臣,以敢于直言直谏著称,声望很高。
奏稿假冒孙嘉淦的名望,无非就是得到乾隆的重视,让他不要再南下游玩劳民伤财了。 但乾隆依然我行我素,不予理睬。所以,吏治败坏也成为乾隆后期一个非常严重的问题。
乾隆帝执政晚期骄奢享乐,又宠信大贪官和珅,证明了乾隆晚年对吏治放任不管的态度,放任和珅专权,贪赃枉法。最宠信的大臣如此,那下面还不照样学样。这大大败坏了吏治,导致贪墨成风,官场乌烟瘴气。
吏治败坏自然会引起民怨,由此引发了白莲教起义死灰复燃,使大清不得不花费大量的军队去围剿,打仗自然是要钱的,清政府为镇压起义耗费了白银2亿两,相当于当时清政府5年的财政收入,从此,清王朝从极盛迅速跌入没落的深渊。
总的来康熙帝是吃了亏的,相当于他接了前任顺治一个烂摊子,先是平乱反正,驱逐外来侵犯,然后重新构起了框架,使得政权比较稳定。而继任者雍正、乾隆才有更多精力去加以修正润色,最终才有了“康乾盛世”。所以,按照功劳来说,开荒牛康熙应该是最大的,雍正受限于在位时间次之,乾隆再次。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