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历史上的开国皇帝喜欢杀功臣?
自古伴君如伴虎。皇帝打下天下,心中最怕的是有人抢天下。而首当其冲的就是担忧手握重兵的将领谋反。
皇帝手握生死杀伐大权,君叫臣死,臣不得不死。任何一个功高盖世的英雄汉也不能幸免。
打天下时,君臣可以共患难。守天下时,君臣很难同安乐。故范蠡功成之后身退,隐姓埋名做陶商,富甲一方。而文仲自恃功高,不愿失去俸禄,却惨遭毒手。文仲临死方感叹:"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敌国破,我固当死!
兴汉三杰张良云游四方,萧何放下身段,而韩信自以为立下汗马功劳,口吐怨言,结果被吕后借故刺死。
朱元璋"火烧功臣阁"更是骇人听闻。
历史上少有刘秀丶赵匡胤等善待功臣,宋太祖"杯酒释兵权"倒成了一段春秋佳话。
封建帝王都把天下当成自家私有财产,才会猜忌丶防范所有有功之臣。有的为了太子顺利接班,也会对功臣下手。如刘邦临死之前,会下令除掉连襟樊哙,多亏陈平捣浆糊故意延误时辰,待回到宫前,刘邦已咽气,方才救了樊将军,也没得罪吕后。
封建社会不会是法制天下,而是皇帝一言九鼎君临天下,才会演绎一幕幕"狡兔死丶走狗烹"的宫中悲剧。
为什么历史上的开国皇帝喜欢杀功臣?
国史君(国史通论)认为,历史上的开国皇帝大规模诛杀功臣主要是因为两个矛盾:
第一、开国后利益瓜分不均带来的矛盾话说一切问题的根本矛盾都是利益矛盾,一切关系的根本都是利益关系。在开国之君起事之初,他可以为了达到终极目标而舍弃部分利益,分给自己的属下,以激励奋进。比如秦始皇嬴政当年为了消灭楚国可以让王翦独立指挥六十万军队,这可以说是秦国所有的精锐啊。汉高祖刘邦当年为了消灭项羽,将自己的半壁江山分给了韩信、彭越等人。当时,嬴政、刘邦与自己部下的利益可以说是一致的,所以他们戮力同心。但是开国之后的形势就完全不一样了,谁都不愿放弃既有利益且想得到更多的利益,所以刘邦就开始逐步铲除异姓诸侯王。
随后也带来了国家的动乱,比如英布在看到韩信、彭越之死后,选择了起兵造反,其理由是“欲为帝耳”。其中也有通过和平手段的,比如宋太祖赵匡胤的“杯酒释兵权”。这种情况可以说是“狡兔死,走狗烹”,也可以说是皇帝与大臣只可以共患难,而不可同富贵。
第二、因皇位传承问题,开国皇帝为了维护政权稳定而带来的矛盾皇帝诛杀大臣的另外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开国元勋们个个都是人中豪杰,能镇得住他们的也许只有开国之君一人。一个政权的建立与稳定,与皇帝本人的能力有很大的关系,所以一般都是以武打江山,以文坐江山。一般来说,相比于开国之君的勇武,继任的皇帝都偏向于文弱。当开国皇帝到了暮年,不得不考虑皇位的平稳过渡问题时,那些残留的功臣们就要开始倒霉了。正如我们熟知的故事,明太祖朱元璋说他诛杀功臣的目的就是为了给太子朱标、太孙朱允炆铲除荆棘。
所以,为了解决这两个矛盾,历史上大部分开国之君都有诛杀功臣的情况,通过和平手段收回权利的东汉光武帝刘秀、宋太祖赵匡胤等人便成了流芳千古的贤君。
为什么历史上的开国皇帝喜欢杀功臣?
首先这就是封建制度的必然结果。父传子家天下,为了自身的阶级统治,这是必然选择,也是血腥政治的不二法门。换做你我当开国皇帝也一样。
历史上没有杀过功臣的开国皇帝寥寥无几,刘秀,李世民,赵匡胤。而第一个杀开国功臣是刘邦。杀的最多的是朱元璋。这里也从中看到一个问题,出身越高贵杀开国功臣越少,甚至不杀。而出身越低杀的越多越狠。所以刘邦和朱元璋就是最明显的例子。
诛杀开国功臣另外一个原因在于接班人的问题。如果太子英明果敢,让老皇帝放心,开国皇帝也不会冒着“坏名声“的代价杀功臣。刘邦和朱元璋杀功臣首要原因都是在于太子软弱。皇帝觉得太子未必能够驾驭功勋集团。所以用朱元璋的话说,为你去荆棘。
还有就是没有信心,就怕自己所得到的会被他人“掠夺“,所以必须将危险消灭在萌芽里。还有一点就是看起事时候情况,李世民赵匡胤起家的时候就是“董事长“大股东。所以不在乎。如果起家的时候属于“合伙性质“大家都有股。逐步形成的老大,就必然会杀功臣。朱元璋和刘邦就属于“合伙性质“。控股力不抢,杀功臣就是必然的。
综合来看,就是皇帝起事时期的“控股团队“的形式; ,皇帝本人个人的性格和出身和皇权接班人的个人能力。还有就是最高统治者以最拥暴力方式取得最高权力,他就必然会以最残暴的方式去统治。决定就是基于自己代表的最高利益,任何威胁和怀疑就注定了死亡,这是封建时代的癌症。根本无解。
我是清水空流,历史的守望者。期待你的关注和点评。
为什么历史上的开国皇帝喜欢杀功臣?
如何对待功臣,一直是开国之君面临的难题:这些人出生入死战功赫赫,本应高官厚禄,但是马上打天下,不能马上治天下,让这些只知道拿刀子砍人的赳赳武夫治国,那肯定会是一团糟。但是不给这些功臣一官半职,他们又会很失落,这种失落的结果,除了再造反,就是横行乡里鱼肉百姓。
刘邦在分封功臣的时候,就曾问过武将们:“你们会打猎吧?”武将回答:“当然会!”刘邦又问:“你们知道猎狗吗?”众人回答:“知道!”于是汉高祖开始暗示:“夫猎,追杀兽兔者狗也,而发踪指示兽处者人也。今诸君徒能得走兽耳,功狗也。至如萧何,发踪指示,功人也。”其实站在历史的角度来看,“鸟尽弓藏兔死狗烹”这两件事有一件是必须做的:“鸟尽弓藏”是应该的,飞鸟都射没了,留着弓箭射人吗?当然,也不能“兔死狗烹”,因为即使不能打猎,看家护院还是可以的。但是有一点是任何帝王都不能忍受的:这些猎狗吃完了猎物就开始吃家里的鸡鸭,甚至一个不高兴就要向主人吠叫几声,甚至还想着咬死主人,这就让人忍无可忍了。
刘邦基本上没有碰到猎狗翻过头来吃鸡鸭甚至向主人狂吠的事情,但是这种事情让明太祖朱元璋碰上了。随着大明王朝的建立,朱元璋的功臣们大多数已经腐化堕落,真正成了皇帝权杖上的棘刺,要是不及早拔掉,不但会扎了继任者的手,还会祸国殃民,比如他用鞭子活活抽死的朱亮祖,那就是一个比元朝贵族还坏的家伙,要是朱元璋的功臣们都跟朱亮祖学习,那么大明朝用不了几十年就会被这些由功臣蜕变成的蛀虫掏空根基。
所以任何一个王朝的功臣,都是掉进灰堆的豆腐——吹不得拍不得。放纵,就会让帝国大厦轰然倒下,严惩;又会落下一个“鸟尽弓藏”的恶名。这个比喻不大恰当,但是用来形容功臣与皇帝的关系,或者来分析帝王心术,应该还是比较恰当的……
为什么历史上的开国皇帝喜欢杀功臣?
开国皇帝为窃国者之首,众开国功臣辅之。窃国既成,不碍他日未登基者有再窃之心。
为什么历史上的开国皇帝喜欢杀功臣?
谈到杀功臣的开国皇帝,最狠的就是朱元璋,明朝34个开国功臣,朱元璋杀掉了30个,一个“蓝玉案”就有一万五千余人受到牵连而死。为什么开国皇帝总是有这样看似不符人性的残暴之举,主要有以下几点原因。
一、皇帝极度敏感、疑心极重纵观历史,喜欢杀开国功臣的皇帝,大多出身草根,比如刘邦和上面提到的朱元璋,这类皇帝都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就是生性自卑、敏感多疑,见不得一点风吹草动为什么呢,你想,他们出身布艺,都是穷苦出身,得到天下、当了皇帝就跟做梦一样,权力让他们的人生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也因此他们更怕别人染指到一丁点的权力,只要那些臣子对自己的皇权稍微有些威胁,他们就会种下铲除他的种子,因为他们敏感,不自信。比如朱元璋对刘伯温就是这般,虽然他一方面佩服刘伯温的才学与智慧,但另一方面,更怕他因过分聪明而对自己的皇位产生威胁,所以处处提防着他,从未真正将他当作自己人。他们神经过敏,稍有异样就要举起屠刀,不可谓不残暴。
二、为子孙清除障碍开国功臣位高权重,开国皇帝自己在位时,还能够压住他们,一旦自己交代了,皇子皇孙们镇得住他们吗?所以要让自己的皇子皇孙顺利即位,坐稳天下,就必须要铲除这些威胁。朱元璋在位时,滥杀功臣让太子朱标有些看不下去了,宽厚仁慈的朱标劝谏父皇:陛下诛杀过多,恐怕会伤和气。而朱元璋听了后啥也没说,第二天在地上丢了根长满刺的棍子,让朱标用手去捡起来,朱标看着刺不知如何下手。这时候朱元璋对他说:我怕你拿不起来,才为你剥光了刺,现在我杀的人,都是对咱老朱家天下有威胁的人,除掉他们,是为了你。意思就是,老子都是为了你好,听到这话,朱标还能说什么呢。
三、臣子作死当然,也不能全怪皇帝残暴,人家皇帝杀臣子,也得有个理由。而有些功臣之所以掉了脑袋,则完全是因为自己权利熏心,胆子越来越大,开始居功自傲,飞扬跋扈,做出各种不法行径,甚至玩出欺君罔上的花样,已经真正威胁到皇位了。例如刘邦在大汉趋于稳定后,就开始清除各路诸侯,比如韩信、彭越、英布等,其中韩信最有代表性。自领兵以来,韩信攻无不克战无不胜,没有他在战场上的功劳,刘邦根本无法击败项羽得到天下。但天下平定之后,刘邦就变了,因为此时的楚王韩信已经对自己产生了威胁,刘邦将他贬为淮阴侯后,又以谋反罪将其处死。再比如蓝玉,在功成名就之后,逐渐开始飞扬跋扈,朱元璋召见他,他都要带着自己的贴身爱将,老朱命令他的这些贴身爱将回避,他们一动不动,因为他们只听蓝玉的。这让生性敏感多疑的老朱怎么受得了?在太子朱标还在的时候,朱元璋念着蓝玉是太子党,没有对他动手,朱标英年早逝,朱元璋就没有了任何顾忌,以谋反罪对其剥皮实草,灭三族。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