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一次北伐如果丞相没事而司马懿突然在军中病死了,结果可能会是什么样的?

历史如有反转,后面的故事都要重新演义。假如诸葛亮把司马懿困在山中,火烧山野,没有一场暴雨解救司马懿,诸葛亮完胜。也许就会采纳魏延之计,派大军斜插到曹魏老巢,或许匡扶汉室得以成功。

诸葛亮拿下曹魏,占据整个北方。孙权就会上书请刘禅称帝王。刘禅被众人扶着继承了东汉政权。

汉朝又得以传承了二百多年,西晋的八司马之乱丶五胡乱华避免了。

诸葛亮实现了隆中大计,心情舒畅,又延年益寿。他用安抚四边的柔和政策,中国大一统更加牢固了。或许不会有"崖山之后无华夏"的说法,中国的丝绸之路更加开阔,竟赶上了工业革命,中国在世界上的地位已是不可争锋的一流大国,至少日本在挤压之下,乖乖地听从大国调遣,第二次世界大战,德国独木难支。

至少中国强大了,世界也要仰仗大国。说不定联合国的总部在东方诞生了!1

最后一次北伐如果丞相没事而司马懿突然在军中病死了,结果可能会是什么样的?

纵观诸葛亮的数次北伐,只有第一次和最后一次的准备工作是最充分的。

诸葛亮第一次北伐之前,国家经过了数年的发展,国内各个领域都上了正轨,各项指标也程上升趋势。而且是首次发动进攻,有出其不意效。却因个别人的刚愎自用而葬送了大好局面。

诸葛亮随后的几次北伐就不尽人意了,面对魏国的深沟高垒,诸葛亮短时间内无法突破,粮草续不上,皆无功而返。

最后一次北伐,蜀国经过了三年的发育,粮草器械充足、部队建制齐全,而且诸葛亮面对魏军严防死守,也做出了针对性措施,那就是开垦屯田。诸葛亮明显是最好了长期消耗战的准备,奈何时不我待,诸葛亮最终油尽灯枯。

现在问题来了:如果那年病死的是司马懿而非诸葛亮,会是怎样一个结果。

我们先简单了解一下之前诸葛亮与魏军的对阵。

先不谈战略,就战术而言,诸葛亮首先是要拿下一块根据地做为跳板,届时后勤补给才能得到保障。

魏军方面,如果没能在第一时间没能击退蜀军,他们便立即转入防守模式,等待中部战区的增援。

诸葛亮所带领的北伐军战斗力及其强悍,尤其擅长山地作战,蜀军战斗力的强悍离不开诸葛亮的功劳,史书评价诸葛亮“治戎为长”,意思就是练兵有道,诸葛亮练出来的兵可不是吃素的。但是蜀军兵少,经不起强攻所带来的消耗。所以诸葛亮的意图是想要把魏军引出来,然后在运动战中消灭魏军。

魏军自知拼不过蜀军,所以坚守待援,待中部战区兵团抵达战场后,再以大兵团优势歼灭诸葛亮。

这就是双方的一个形势,简单来说就是蜀军兵少但战斗力强,魏军兵多粮足但战斗力不如蜀军。

司马懿一旦在病逝,朝廷方面自然会立即换帅。

曹魏的三大边防战区司令一直是有宗室担任,但随着宗室成员的凋零,外姓将领才接手重任。起初是夏侯懋管西路、曹仁管中路、曹休管东路,后来曹真接替了夏侯懋,曹仁和曹休死后分别由司马懿和满宠接替,曹真死后,司马懿更是督两路。如果司马懿死后,朝廷肯定就会让东路的满宠过来接管,或者就地提拔郭淮。

总之,不管让谁督雍凉抵御诸葛亮,魏军都会采取坚守不战的策略。

大家不要以为坚守策略是司马懿独有的,高沟深垒,然后打防守反击是曹魏军事最高层制定的作战方案。想当初诸葛亮羞辱司马懿的时候,众将领气氛不已,但司马懿知道不能出战,而曹睿也清楚,为此,曹睿还特意派辛毗持节监督。

魏军在作战方案上不是换谁就能改变的,因为大家都清楚,正面硬钢确实打不过。

也就是说,司马懿死不死不重要。重要的是,只要魏军不改变作战方案,诸葛亮就始终无法突破其堡垒。

蜀军又没有强攻的资本,魏军的坚守又毫无破绽,就这样耗下去,估计诸葛亮也耗不过多久。

最后一次北伐如果丞相没事而司马懿突然在军中病死了,结果可能会是什么样的?

其实历史并不是一个人能左右的,特别是诸葛亮这种典型的儒家保守型文臣!1、打仗主要依靠国力!当时经过曹操多年的经营,曹魏(北方)是实力最强,内部安定、政策最好的,而且思想相对自由(看看后面的竹林七贤就知道了)蜀汉最弱,实力上蜀国必败!2、人才。蜀国人才其实是匮乏的,后世儒家只推崇刘备诸葛亮,所以夸大蜀汉人才!3、主帅。诸葛亮是典型的儒家文臣,虽通战略,奈何开拓不足,前期刘备赤脚打天下,无所畏惧。诸葛只是臣子,很看重名声,承受不了失败。4、地缘。蜀汉地处西南,闭塞多山,守业尚需勤勉谨慎,统一根本是不可能的。几千年历史,四川的政权有统一的吗??(刘邦是居汉中而非蜀地,主力是沛县楚人)。5、主导思想和人心所向。诸葛亮是儒家传统思想,主张恢复汉室,但儒家在和平时期效果明显,战时不灵。汉室本已分崩离析,诸侯谁想恢复汉朝?有脑子的诸侯更知道这只是刘备诸葛亮自私的大旗而已。蜀地居民能全力远征从未去过的苦寒之地??而曹魏相对较为开明,源自曹操,从选拔人才、屯田、北击乌桓,使得经济发展最好、人才最多、思想最开明、北方蛮夷不敢南犯(比大汉牛),深得人心!

最后一次北伐如果丞相没事而司马懿突然在军中病死了,结果可能会是什么样的?

结局还是一样。

诸葛亮最后一次北伐(只不过是朝西北今天的甘肃进攻),明帝给司马懿的指示就是坚守不出,所以谁指挥魏军也是如此。诸葛亮为了求战,使尽招数,甚至污辱司马懿是女人,司马懿也不战,不是他不想战,甚至违旨要战,明帝派辛毗监督他,他才无法战,所以当他问蜀的使者诸葛亮的日常生活时,知诸葛亮必死无疑。

不战而胜,明帝聪慧。唯一的缺憾是司马懿没有抓住蜀军的内乱攻击蜀军。

最后一次北伐如果丞相没事而司马懿突然在军中病死了,结果可能会是什么样的?

真实情况: 孔明会胜,魏军换帅,最好的结果是孔明连胜数阵,却输了大局,魏国损失很重。后续孔明还要北伐,司马懿外,可拒孔明者,实在太少。运气好,孔明可收复凉州。但……季汉,撑不了太久。

演义: 孔明毫无悬念的大胜,收复长安,凉州。魏延掌凉军,姜维防东吴,蒋琬王平随军,马岱先锋兼凉州督军…………等等 魏国被逼到迁都,或者迁都前就被孔明灭掉

陆逊不能坐以待毙,但蜀有诸葛亮在,只能攻魏,诸葛亮灭魏国主力,陆逊攻下樊城,占据徐青二州。战争中,蜀汉出力最多,伤亡最大,最后收获只堪堪和东吴持平。

诸葛亮还在,陆逊知道伐不了蜀,孔明也清楚,陆伯言任东吴都督,自己也难攻吴。

魏国还没有彻底灭亡,领土仍是相当于当年的袁绍,自此,三家真正的平分秋色。

最后一次北伐如果丞相没事而司马懿突然在军中病死了,结果可能会是什么样的?

结果会是什么样?我想结果可能一样,不会有太多改变!

没有司马懿,还有赵懿,钱懿,孙懿,李懿,魏国人才辈出,比如后期几个耳熟能详的,邓艾,钟会,羊祜,杜预等,就连蜀国的姜维之前也是魏国的,这也是我不看好蜀国徐图发展的原因,地小人乏,拼不过啊,当然丞相七出祁山的结果大家都看见了,反正已经不是人力所能解决的,我们也不展开讨论了。

先回到正题,其实我想说的意思是魏国人才太多,当然,刚才说了魏国的几个人才,钟会,羊祜,杜预他们3个人年龄太小,可邓艾此时已经37岁了,完全可以领兵对抗丞相的,就算邓艾不领兵,魏国只要派个德高望重的人来继续执行司马懿的防御方针即可,这应该不难吧,地球人都知道丞相粮草不济,需要稳扎稳打,以战养战,魏国只需要做到防御就行,坚壁清野,耗死丞相。

退一万步讲,假如魏国被丞相占领了一些城池,在丞相的盛名之下,魏国绝对会暂时放下内部矛盾,全力抵抗丞相这个外部矛盾,这个时候的曹魏军民已经过了好几代了,早已没有了尊汉的思想,肯定会拼力抵抗,这是其一,三国之间没有真正的同盟,如果魏国感觉到压力,这个时候联合吴国,让吴国从荆州出兵的话,那丞相也只能班师回朝了,这是其二。

隆中对中天下有变的意思,我觉得至少应该是魏国内乱,不然不管蜀国怎么发展都打不过魏国,无他,蜀国国力太弱,人才匮乏且内部矛盾重重!

最后说一句,丞相选择了一个困难模式,真所谓: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