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景帝邀请周亚夫吃饭,故意不给他筷子。周怎么做才能保住性命?

皇帝面前无威风。功劳再大丶才华再高丶资格再老,都要在皇上面前毕恭毕敬。除了不怕死的魏征敢于犯颜直谏,除了不要命的海瑞抬棺上朝,君叫臣死,臣不得不死。汉景帝请你吃饭不给筷子,除了不吃就是了。陪着看看就可以了。没有任何理由丶没有任何道理丶没有任何方法,可让皇帝赔礼道歉。除非他是唐太宗!任何花言巧语,任何委屈求全,任何忍声吞气,任何低头哈腰,任何百无聊赖,都不为过。这就是君臣关系。伴君如伴虎!坚忍不拔才能安身立命。

汉景帝邀请周亚夫吃饭,故意不给他筷子。周怎么做才能保住性命?

周亚夫是汉景帝的丞相,平定“吴楚七国之乱”的功臣。

说实话,如果不是周亚夫平定了“七国之乱”,景帝刘启未必能坐稳江山。

当初景帝削藩时手段过于刚猛,激起了七国判乱,是周亚夫临危不惧,采用正确的战略战术平定了七国之乱,周亚夫因功升为丞相。

▲周亚夫平定七国之乱

他的父亲周勃曾是诛杀诸吕,拥立汉文帝刘恒即位的功臣,两度为相。

父子二人可谓是父一辈子,一辈尽心尽力辅佐文、景二帝。

然而令人痛心的是,只因景帝请吃肉时没给筷子,周亚夫向仆人要了双筷子,引起景帝的不满,周亚夫最后被活活气死了。

问题来了,汉景帝请吃肉没给筷子,周亚夫怎样做才能活命呢?

说实话,周亚夫的臭脾气决定了他最终被景帝踢开的结局,如果他当时不要筷子结局还会好一点。

周亚夫因平定“七国之乱”升为了丞相,然而在相位上,他时常和景帝唱反调,表现出政治上的幼稚和固执。

周亚夫打仗有一套,玩政治却差得太远了,这是他有一说一,刚直的性格所决定的。

比如景帝提出要废太子刘荣,立小儿子刘彻为太子,这时周不会察言观色,反对汉景帝废刘荣。

▲汉景帝刘启

又如景帝想封皇后的哥哥王信为侯,也就是景帝想把自己的小舅子封侯,这时周亚夫又提出了反对。他说汉高祖刘邦曾立下“非刘不能王也”的祖训,并且杀白马为盟,劝说景帝“王信姓王不姓刘”不能封侯。

景帝虽然不高兴,但周说的没错,也就忍了。这两件事表现出了周亚夫不会顺情说好话,是个正值的人。

接下来一件事儿,周亚夫做的就不对了。

当时汉朝和匈奴经常发生战争,汉景帝为了笼络匈奴叛将,也是为了树一个标杆,让更多的匈奴将领叛逃,于是就把叛逃过来的匈奴将领封官。

这时周亚夫表现出了政治不成熟,他说皇上要把匈奴降将升官,汉朝的将领就会不高兴。这次汉景帝没听周亚夫的话,而是执意封了匈奴降将。

由于没有采纳周的建议,他表现出很不高兴的样子,好长时间不给景帝好脸色看,景帝逐渐疏远了他。

▲周亚夫

虽然周反对废太子刘荣,但景帝很喜欢刘彻的母亲王美人,于是决定要立刘彻为太子。

在立刘彻为太子之前,汉景帝决定再试探一下周亚夫,观察一下他的态度,于是就借口请周吃肉,但是不给他筷子。

周的脾气很暴躁,看到景帝没有给自己筷子没办法吃肉,于是就呵斥仆人赶紧拿筷子来。

景帝一看周亚夫态度如此不恭,假如以后小儿子刘彻做了皇帝,就他这臭脾气儿子玩不转。

不久,景帝的臣子们为了讨好皇帝,用莫须有的罪名把周下了大狱。

说实话,如果景帝对周亚夫没有成见和不满,没人敢向周亚夫下黑手,这都是周亚夫臭脾气和不识时务造成的。

当时景帝没有给筷子,是试探周如何处理这件事儿?周亚夫想活命就应该顺着景帝的意思去做,不给筷子周应该用手拿起肉来吃,绝对不能向仆人要筷子。

不给筷子的意思是景帝想让周照着他的思路去做,言外之意就是说我想立刘彻,那么你就别反对。

现在要筷子就说明周不顺着景帝的思路走,景帝要立刘彻他仍然反对。这才是景帝一脚把他踢开的主要原因,景帝要为将来的儿子清除障碍。

周亚夫如果低调一点,景帝可能会放他一马。但是周态度很嚣张,呵斥仆人拿来筷子,我还活着他就如此嚣张,将来能善待刘彻啊!景帝大怒佛袖而去。

综上所述,周亚夫刚正的性格,不会圆融变通,缺乏政治经验,造成了他最后的悲剧。

文/秉烛读春秋

汉景帝邀请周亚夫吃饭,故意不给他筷子。周怎么做才能保住性命?

周亚夫是西汉开国将军周勃的儿子。汉高祖刘邦死后吕后专权,周勃是平定诸吕的最大功臣。周亚夫继承了父亲的雄风,带兵打败匈奴入侵,又平定了吴楚七国之乱,可谓功勋卓著,难免功高震主。汉景帝把他提升为万人之上的丞相,其实是明升暗降,削弱他的兵权。汉景帝晚年,要考虑政权平稳过度,就必须压制权臣。

《史记·绛侯周勃世家》记载:

景帝居禁中,召条侯,赐食。独置大胾,无切肉,又不置櫡。条侯心不平,顾谓尚席取櫡。景帝视而笑曰:“此不足君所乎?”条侯免冠谢。上起,条侯因趋出。景帝以目送之,曰:“此怏怏者非少主臣也!”

汉景帝请周亚夫吃饭,给他一块很大的肉,没切开也没有筷子。周亚夫心里很不爽,望着旁边管食物的人,示意人家给他筷子。汉景帝故意装糊涂笑着问他,说这还不够你吃吗。周亚夫摘下帽子谢恩,然后就走了。汉景帝看他走了,说这样的人将来无法辅佐少主。

很显然,汉景帝是在向周亚夫示威:这块肉是我给你的,让你怎么吃你就得怎么吃。没有筷子就要用手抓着吃。

也许是周亚夫感受到了皇帝的猜忌,不愿意这样窝囊的活着,直接谢恩走了。

这是一种很可贵的气节。宁愿死,也不愿意受辱。

宁可死,不苟活。

有功于国,却被猜忌,窝囊活着受辱,还不如死了痛快,免得大家都不开心。

周亚夫回去就安排后事,让儿子给他购置陪葬冥器。他戎马一生,冥器当然少不了刀枪剑戟盾牌甲胄。偏偏问题就出在这里了。

跟当今时代私人禁止拥有枪支一样,古时候,私人禁止拥有兵器,特别是弓弩甲胄。有个说法:一甲顶三弩,三甲进地府。

一个人如果拥有三副甲胄或者九张机弩,就是死罪。

周亚夫购置陪葬品里面有甲胄盾牌,这就是涉嫌谋反的死罪。

周亚夫辩解说我这是陪葬品,不是用来造反的,我死都死了,还能怎么造反?

但是主审他的官吏给出的解答却很有意思:“君侯纵不反地上,即欲反地下耳!”

你活着不在阳间造反,死了在阴间造反也不行!

气得周亚夫绝食而死。 汉景帝善待他的后人,封他一个儿子为平曲侯。

周亚夫不可能看不懂皇帝的意思,确实也可以选择窝囊的活着。不过这样活着风险也很大,而且可能会随时遭受各种各样的侮辱。倒不如以死明志,这样反而能够获得尊重!

可惜具有这种精神的人太少了。

感谢您的关注!

汉景帝邀请周亚夫吃饭,故意不给他筷子。周怎么做才能保住性命?

汉景帝请周亚夫吃饭,故意不给他筷子,看他怎么处理这件事?性急的周亚夫本是武将出身,心中没有多少智慧,缺乏急智,性情鲠直的周亚夫性急之中,口吃说不出话来,釆取过急行为转身离开。封建社会君王至上,周亚夫不向汉景帝请安辞行,无礼冒犯皇帝的权威,惹来杀身之祸,周亚夫咎由自取,灯蛾赴火。

汉景帝用请吃饭,不给筷子考验周亚夫,周亚夫可跪下,请教汉景帝,没有筷子怎样吃饭。汉景帝无非就是要周亚夫低头,臣服汉景帝。如果是周亚夫肯低头称臣,尚可保命。周亚夫宁折不弯,宁可不要命也要颜面,最终必送命。

汉景帝邀请周亚夫吃饭,故意不给他筷子。周怎么做才能保住性命?

汉景帝不是想要他的命,他只是测试和考验他,看能不能把未来的太子托付给他,看太子能不能用得起他。

汉景帝邀请周亚夫吃饭,故意不给他筷子。周怎么做才能保住性命?

保不住命的,除非不请他吃饭,就算不请吃饭还有别的办法可以考验他。为什么说周亚夫怎么做都保不住命呢?或者就算留着命也不会有好过?看看刘荣是怎么死的就知道了。刘荣是皇太子,汉景帝的亲儿子,说杀就杀。很多人会说刘荣不是致都逼死的吗,又怪刘荣太懦弱。拿起笔都不敢申述去窦太后自己奶奶说情。那是因为刘荣知道自己父亲的性格,所以只能自杀还能保全家人。

汉景帝无疑是位有能力的皇帝,对百姓来说可能是一位好皇帝,毕竟文景之治功劳在那里。但是他是一位政治家,帝王心术对政治是无情的。为了给汉武帝铺路什么事情都可以做,看看窦太后对他的态度就知道,窦太后对馆陶公主非常好,对梁王更加宠爱,唯独对汉景帝就没给过好脸色,因为他知道自己的皇帝儿子的性格。当听到刘荣死后就要杀致都,后面还拿过刘荣这事说景帝,这是在埋怨景帝。

周亚夫那是汉文帝培养出来的王牌,留给景帝保命的名将,有本事有脾气,打仗治军都是行家。平定七国之乱他是统帅只花了三个月时间,这份功劳不是一般的大,军中威望不是一般高。后面又官至丞相,出将入相。早就功高震主了。最关键是周亚夫性格直爽,有本事有脾气,最后周亚夫情愿饿死也不去求情,知道只有自己死了皇帝才放心。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