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三国时代没有那么多胡人入侵?
匈奴曾经是北边最强对手,但在汉朝的打压下,匈奴一分为二,北匈奴逃往欧洲,南匈奴归顺汉朝。曹操统一北方,将南匈奴分为左丶右丶南丶北丶中五部分化治之,而南匈奴大多按汉朝习俗丶改汉姓了。因此北方一直掌控在曹操手中。三国时代,边关倒一直太平。蜀汉诸葛亮安抚西南少数民族,七纵七擒孟获,让孟获心服口服。东吴,孙权也将边民管理得井井有条,甚至派兵到了台湾设郡府。三国是群雄纷争,但四境却出奇的太平。一直到西晋八司马之乱后,才出现少数民族入主中原的大混战。
为什么三国时代没有那么多胡人入侵?
胡人为什么没有在三国时期入侵?原因很简单,被两汉王朝打残了,到三国时期都没有恢复元气。导致即使看到中原内乱,也想蠢蠢欲动,但很快就被曹操收拾了。所以,胡人那时悲催啊,眼望南方肥沃的土地,丰富的物产,两眼放光光呀,但是不是臣妾不想,实在不能,"真的不行啊,饶了臣妾吧!
西汉初期,匈奴崛起,那叫傲视天下,更是把刘邦围在白登堡,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解了围,但到了汉武帝,完全颠覆了。
卫青,霍去病把匈奴按在地上摩擦又摩擦。匈奴无法,只好避而远之。
后来,西汉老去,匈奴这哥儿们又头脑发热,看着底下二郎的胸大肌,意气风发的向南进发。
卫青,霍去病是没有了。
可是呢?
还没向南来的时候,南匈奴投降了,北匈奴又被崛起的鲜卑杀得大败,连单于都干掉了。
公元89年,此时当权的窦太后也来凑热闹,派出亲哥窦宪出征,带着南匈奴,羌胡46000骑兵开始征伐。这是打落水狗呀,这仗打得就是爽,遣将率精骑万余,分三路兵马奔袭,围歼北匈奴军主力于稽落山,匈奴大败,单于向北落荒而逃。窦宪督军穷追,分兵四出,过安侯河(今蒙古人民共和国鄂尔浑河),歼名王以下 1.3万人,北匈奴降者20余万众。单于只好投降,可是窦宪却拒绝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后来再次征伐,搞得匈奴无立锥之地。从此不敢在匈奴故地立足,吓得赶紧向西方迁徙,这下就是西方的麻烦大了。
即使到了三国,胡人也没恢复元气。当时的乌桓看天下大乱,也想来中原分一杯羹,可是实力不允许啊,曹操大手一挥,派大将一枚,轻松解决了问题。
所以吧,实力至上,不听话,打就是了,没实力什么都是白搭。什么匈奴,什么胡人,只要自身强大,管他什么牛鬼蛇神,统统闪开。打铁还要自身硬。自身硬了,那些什么鬼都不在话下。为什么三国时代没有那么多胡人入侵?
一是当时胡人各国分裂内斗不止。二是汉武帝的余威尚存。三是曹操为相,经常派兵征讨和防禦得力设原因。
为什么三国时代没有那么多胡人入侵?
三国时期,胡人的确想要南下牧马,只可惜,来了,就没了,因为曹操不等他们来,就已经展开了军事行动,而曹魏边疆幽州、并州的优秀刺史、守将,也将此事,一一解决了。
(一)汉末三国年间北方边疆的部族分布
汉末三国时期,在大汉北方,主要分布着以檀石槐鲜卑部落分裂开来的西部鲜卑步度根部、中部鲜卑轲比能部,以及东部鲜卑。其中步度根、轲比能所部实力较强,有数万兵力。
而在并州北部地区则还存在南匈奴,在幽州渔阳郡、右北平郡等东北部地区还存在三郡乌桓(乌丸),各自拥兵数万不等,颇具实力。
其中,乌桓首领丘力居还曾和中山相张纯联合叛乱,劫掠青州、幽州,很是嚣张。
而并州方向鲜卑与南匈奴也时常寇略边疆,尤其是雁门郡马邑一带,甚至汉灵帝中平五年(公元188年)并州刺史张懿在抵挡鲜卑、南匈奴的入侵时,战败身亡。
截止到曹魏时期,轲比能与步度根鲜卑也是先后寇略并州、幽州一带,所以,在汉末三国时期,边疆各部族,是存在着南下寇略的现象的,那么,为什么这种寇略没有形成规模化或者说造成大影响呢?
这主要来源于汉末以及曹魏的边疆政策。
(二)平阳之战 匈奴瓦解
汉献帝建安七年(公元202年),南匈奴单于在平阳地区叛乱,恰巧此时袁绍之子袁尚与曹操对峙,急忙派遣河东太守郭园汇合并州刺史高干,前往支援南匈奴单于,意图拿下平阳,袭扰曹操侧后。
曹操派遣司隶校尉钟繇率领各路大军数万人包围平阳,但是南匈奴与高干等人守城相抗,钟繇大军受挫城下,无奈之下,钟繇求救于关中诸将,在一番游说之下,马腾决定派遣其子马超,率军一万余人前来助战。
最终,在汾水之战中年轻的马超趁着郭援渡河时击其半渡,郭援军大败,郭援本人被马超部将庞德斩杀,而后高干与南匈奴单于呼厨泉见势不利,纷纷投降。
曹操便趁机进一步分化南匈奴,设置为五部,互不统属,彼此远离,极大的降低了他们再一次叛乱的可能性,平阳之战,保证了边疆很久的安宁。
(三)扫平乌桓 再去一患
建安十一年(公元206年),为了进一步扫清袁氏兄弟残余势力,为南征荆州清除后顾之忧,曹操决定,趁机收拾乌桓木鱼石他疏浚河道,以备军需调度之用。
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夏,曹操亲自率军从右北平郡的无终城出发,但是,此时乌桓据险防守,曹军进军不利,又粮草缺乏,所以一时局面很不乐观。
关键时刻,曹操采纳当地隐士田畴的意见,小路偷袭,八月,两郡在白狼山相遇,但是此时曹操身边,只是轻装军队,主力未到,关键时刻,张辽力排众议,主张趁势进攻。
最终,在张辽的指挥下,乌桓军队大败,张辽更是斩杀乌桓单于踏顿,最终,收降二十余万人,获得了大胜,乌桓的问题,也就此解决。
(四)守边得利 鲜卑退却
在当时,北部部族以鲜卑最为强大,建安二十三年(公元218年),汉中大战之时,代郡乌桓反叛,鲜卑轲比能趁机联络乌桓,入侵北地,曹操急忙令其子曹彰为骁骑将军,前往相抗,最终曹彰大败轲比能,轲比能逃窜。
但是,鲜卑各部的野心还未就此停止,在并州与幽州,常常作乱,只不过,在并州,他们遇到了刺史梁习,在幽州,遇到了田豫。
并州方向,鲜卑部落首领育延层率军五千余人来到并州,逼迫梁习,但最终,被梁习呵斥后当场斩杀育延,余部就此溃散。
与此同时,在幽州方向,田豫多次击败轲比能,轲比能与步度根两大部落之间又起了矛盾,互相攻杀,田豫与梁习联手,更是于魏文帝黄初六年(公元225年)再次大败轲比能。
但是轲比能所部实力强胜,依旧至少有着四五万人的兵力,可是不久后,轲比能兼并了步度根所部,实力再次强盛,更是一度率军三万包围田豫,但是此时,曹魏秦朗再次击败轲比能所部,轲比能所部开始进一步瓦解。
就这样,直到魏明帝青龙三年(公元236年),曹魏王勇指派了一个刺客,当即刺杀轲比能,随后,轲比能所部陷入了更进一步的混乱,最终在曹魏的军事打击与册封、挑拨之下,鲜卑对边境的威胁,几乎彻底解除。
(五)结语
因此,不难看出,汉末三国时期,北部边疆部族的实力依旧很强大,他们也从未放弃过寇略边境的做法,只是在曹魏接连不断的军事打击与分化瓦解下,才逐渐的将他们的威胁降到最低。
饶是如此,也依旧用了前后三十年的时间,不过,却换来了北部边疆七八十年的安稳,不得不说,这一点来说,曹魏集团的确是有着相当的功绩。
为什么三国时代没有那么多胡人入侵?
胡人原指长城以北的游牧族群,秦汉时期塞北胡人统一后被汉人称为匈奴,三国时期,北方这些少数民族尤其匈奴其实还是很强大的,之所以没有入侵中原功劳主要缘于曹操,具体原因有以下几点:
一、匈奴内乱,力量被分散东汉末年,因为东汉形式不乐观,东汉政权请匈奴帮忙,结果南匈奴贵族于夫罗发兵帮助东汉政权,等于夫罗来到中原之后,匈奴内部发生动乱,南单于被杀,于夫罗留在中原,和黄巾军联合,反而攻破了太原,河内等地。
《魏书》记载:于夫罗者,南单于子也。中平中,发匈奴兵,于夫罗率以助汉。会本国反,杀南单于,于夫罗遂将其众留中国......破太原,河内......
二、曹操败匈奴于夫罗的匈奴部队留在中原之后,碰到了曹操,被曹操打败,于夫罗的弟弟呼厨泉按照当时乱世的套路,去拜访曹操,结果直接被曹操留在了邺城,就和拘留差不多了,直接成为了人质。
曹操还派了右贤王去南匈奴监国,而留在曹操那的呼厨泉就当于诸侯地位,再也回不去了。
《三国志.武帝纪》记载:太祖要击眭固,又击匈奴于夫罗于内黄,皆大破之。
《资治通鉴》记载:南单于呼厨泉入朝于魏,魏王操因留之于邺,使右贤王去卑监其国。
三、曹操对待少数民族的策略曹操通过战胜南匈奴让对方明白了中原王朝的军队战斗力依然很强,而且曹操本人又有很高的军事才能,军事上想入侵中原根本没有可能。
曹操通过政治手段,不用一兵一卒,把南匈奴分成了五部,算是彻底瓦解了南匈奴政权。
而且曹操不仅对匈奴战斗胜利,自己和乌桓打仗也是赢了,自己的儿子曹彰一样取得了北击乌桓的胜利。
总结:基于匈奴的内乱,加上曹操军队的战斗力,配之曹操卓越的战略眼光,军事才能,政治手段,彻底瓦解了南匈奴政权,北方少数民族也因此很难有机会侵入中原,所以三国时代胡人很少入侵。
为什么三国时代没有那么多胡人入侵?
第一
是三国时期正好赶上北方游牧民族的低迷期。两汉时候,强大的匈奴已经被狠狠收拾了一通,北匈奴仓皇逃窜,南匈奴内附,被曹操分为五部好好监视着呢。三国时期虽然是分裂时期,但因为三个国家都各自在自己的统治区内形成了较为稳定的政权,所以各自对周边的少数民族战绩都不错,除了曹魏之外,蜀汉有葛公平定南中,东吴还特别神奇的派了几十船的人去台湾待了一年。另外,我怀疑当时北方的气候变化已经对游牧民族的生计造成了影响,当时北方的降水应该已经开始减少了。这对于游牧民族的放牧是影响很大的,导致了当时的北方游牧民族就不断试图南侵,但一直打不过曹魏的军队,后来一直到西晋自己内乱到四分五裂五胡才算是顺利南下。
第二是历史记载不足,给人以“平静”的感觉。这一点既有主观原因也有客观原因。主观是因为当时士人们对周边民族的重视程度本来就不够,这点毋庸讳言。比如葛公平定南中的事儿,《三国志》里记载很少,基本都要靠《华阳国志》作为补充。客观是因为从三国之后,两晋南北朝一直都是乱世,不利于收集资料。司马迁写史记是汉朝初年,太平盛世;司马光写资治通鉴是北宋,太平盛世。修史是个非常花功夫的事儿,除了大量阅读各种官方记录,还要去寻访各地的故事传说,采访重要历史事件的亲历者及其后裔,遇到重要战事多半还要亲自去战场遗址去观察山形水势。陈寿为首的一干人等著书的时候,蜀汉的资料都缺失相当多,何况是北方异族。其实三国时期,虽然北方各族没掀起什么巨浪,但也并没有多安分,充其量是没对政权的存亡形成威胁的程度。曹魏的四征四镇,征北将军和镇北将军基本就是负责面对来自北方游牧民族的威胁的。从历史记载看,在曹丕继位之后,曹魏的主要威胁变成了汉中的诸葛亮,北方战区也逐渐不受重视了。但是一直到司马师时代,胡人还击败过曹魏的雍州刺史陈泰。西晋刚开国时候(尚未统一时),鲜卑首领秃发树机能甚至斩杀西晋重将胡烈和凉州刺史牵弘、杨欣,并一度攻陷凉州(多个嘴,胡烈虽然不出名,但真不是杂鱼),轰轰烈烈的闹了十年,其战斗力颇为惊人,为此司马炎甚至还考虑过让刘渊带着匈奴人去协同攻打秃发军,可见其威胁。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