秀才,举人,进士,状元摆到当今社会应是什么地位?

由于历史、官位体系的不同,如果将古代科举与现代教育和官职一模一样对比,古时的秀才,举人,进士,状元摆到当今社会应是什么地位?

科举考试,也让天下学子有了进身晋阶的机会。秀才丶举人丶进士丶状元也就是四级进阶制。状元就是殿试,皇帝亲自察看的全国冠军丶文人大博士,甚至皇帝看榜决定了金银铜牌,任命为达官贵人。戏剧中,落魄才子陈世美一举中的,皇上亲自招为驸马。结发妻子秦香莲一路哭到皇城根,状告驸马爷。而其余分别是省丶县丶乡三级考试,犹如今日公务员考试。"儒林外史"中的范进屡考屡败,直到中年考取了进士,一时激动狂喜而失了常。秀才是最低一级,秀才当官也是基层干部。古时说:秀才造反,十年不成。因为人微言轻,没有号召力。古代黄巢丶李自成和洪秀全,年轻时考秀才都考不上,没有一官半职,最后只能走上造反之路。就是考上了秀才,没有官运也只能被人讥为"酸秀才"。

秀才,举人,进士,状元摆到当今社会应是什么地位?

要了解秀才,举人,进士,状元的社会地位首先我们要了解科举制度的整套体系,这几个称呼有点像现代教育的学历和学位一样,只是一种证明,所以我们不能拿它们和官阶相提并论,但它们又和古代官阶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科举制度开始于隋朝,在隋朝统一前,一直沿用的是九品中正制,隋炀帝为了更好地集中权利开设了进士科举,用考试来选取人才。最早主要考时务策,就是有关治国的考试,取名叫试策。后来经过唐朝的推广,科举成了全国一致的选拔人才的方法,到了宋朝更是将科举制度完善,有了文试武试,直到清朝灭亡这一制度才逐渐淡出我们的世界成为了历史。

我将科举考试跟现代教育可以做一个对比,它们都是分成了四个等级。

第一级,府试(个人看法相当于现代教育的小学阶段)

在古代的科举制度中,第一级就是府试,针对的是刚开始学习的孩子,没有具体学习的年数规定,只要考试通过了就可以称之为生员,意指还在学习的学员,也叫秀才。秀才已经算是每个朝代中的文化人了,毕竟在封建社会整个国家大部分还是文盲。

而获得秀才名称的文人在古代是享有很高的社会地位的,见到地方上的官不用行跪拜礼,如果遇到跟人打官司可以免刑罚,不能对其用刑,而且还不用服徭役,很多时候还会被当成后备官员对待,可以说已经迈出了走进仕途的第一步。放到如今,虽然文化水平可能低一些,但绝对是一名名副其实的储备干部。

第二级,乡试(个人看法相当于现代教育的初中阶段)

所有读书人通过了府试获得秀才称号之后才有资格参加乡试,这里要注意,不是所有的秀才都有资格参加乡试的,而是要通过本省学政举行的考试,成绩优异者或者受学政官员垂青才有机会被推荐进行乡试。虽然古代在科举上有很多的舞弊案,但对于考生资格这块却拿捏得死死的,很少有资料显示有人可以跳过府试直接进行乡试的。

通过了乡试的考试那身份地位就比秀才高一截了,称之为举人。我们经常在电视剧里听到举人老爷,举人官人,其实是对身份的一种象征,意思是可以成为一家之主的。拥有免交赋税的权利,所以一旦成为举人,就会有很多人依附,达到避税的目的。在古代,这也是一种变相的逃税方式。而乡试的第一名则被称之为解元,历史上最出名的怕是要数唐伯虎了,他就是在乡试中获得了第一,所以我们在书中,电影里经常会看到唐解元这个词。

获得举人头衔之后,就可以被举荐成为基层小官,也算是正式进入到权力机构,不过也只能当一些主薄,库司等一些小官,基本都在九品左右,如果自己的老师或家族在朝中有比较好的人脉还是可以被举荐到八品官员的,所以古人常说朝中有人好办事,这些都是例子。

当然,如果放到如今,单独按社会地位来说,我们可以理解为正式通过了公务员考试,成为了一名真正的政府工作者。大体是这个程度。

第三级,会试(个人看法相当于现代教育的高中阶段)

拥有举人头衔的读书人可以参加会试,而会试就不是简单地选拔了,而是真正跃入高层的阶梯。会试是由朝廷礼部举办,是替朝廷选拔官员的一场盛典,考试时间通常都是在乡试后的第二年春季,所以在古代会试又有了另外一个名称叫“春闱”。

会试的考试是安排在京城的贡院,所以古人常说的进京赶考,一般都是指参加会试。而会试会分为两场考试,一场选拔,一场排名,会试的第一名被称之为会元,其余人则称之为贡士,意思是指在全国范围内汇聚的人才上贡给皇帝。

每年会试通过的人数都是不固定的,几十位到几百位不等,历史上最多一次是四百多位通过了会试,只有通过了会试才有机会进入殿试。

会试第一次考试完之后还有复试,而复试的并没有淘汰的规则,而是仅仅对所有参加考试人员做一个排名,然后再根据复试成绩分成一等,二等,三等,最后再根据类别分派相应的官职。

第四级,殿试(个人看法相当于高中考大学,而且是考取名校)

会试通过之后的所有贡士再加上会元,可以参加殿试,殿试是由当朝皇帝亲自出题,监考,再由朝廷大臣协助审核最后皇帝亲定,殿试考试考中者被分为三甲,这里的三甲是一个分类,一甲只取三名,第一名就是我们熟知的状元,第二名榜眼,第三名则为探花。二甲人数不限,第一名叫传胪。一人如果既中了解元,又中了会元,最后中了状元,我们都会说连中三元,说的就是三个第一。只要是在殿试中进了三甲榜单的都可以称之为金榜题名,也可以说自己是天子门生。

通过了会试如果取得进士头衔,按妥妥的就可以在朝为官了,按科举的传统,只要获得进士头衔的,成绩突出或者家族关系强悍的,基本上可以进入到皇城内的部门当官,如果遇到分派外地的基本也能做个县令,知府主官或者附官。而状元的官职就要看皇帝怎么封了,

所以,拿进士和状元来说,如果放在我们现在这个社会,可以说是官场中的精英分子,无论哪一个都可以成为一个部门的领导,一个县的领导,甚至是一个市的领导,而殿试就相当于现在的领导班子选拔考试。

科举制度的产生其实对于我们古代的读书人来说是一个鱼跃龙门的机会,在科举制度之前基本都是看出生,看世家,平民很难有出头之日。科举的产生告诉读书人,只要你有才会,肯寒窗苦读就有机会一飞冲天。

另一方面,科举制度其实又是当政者想出的一种管理国家的方式方法,在儒家思想盛行的封建社会,很多读书人都奉行一日为师,终身为父,所以师生关系又是非常好的纽带,通过科举制度,主考官就成了考生的老师,而天子,也就是皇帝就成了所有进士的老师,这种关系很大程度上帮助执政者巩固了皇权。

秀才,举人,进士,状元摆到当今社会应是什么地位?

对于这问题,我在另文中已阐述过了。秀才,举人,进士,状元是学位,并非官职,更不能与今天的官阶作比。为了弄清这些概念,现将科举制的相关知识简要介绍一下。科举制度始于隋,兴于唐,完善于宋,消亡于清,绵延了整整1300年。科举制度,可以说是比较文明和进步的选择优秀人才的制度,其当初是不以出身,门第,财富为衡量标准的,而是以学识来遴选人才的。由于这种相对公允的做法,才能够把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风气推延不衰,也才把儒家思想的传承作为一个重要载体,才得以让中国漫长的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因此,我们应客观评判封建社会的科考制度。

科举考试共分四级(严格来说是三级)

初级是县、府、院选拔科举考试的人才,合格者为秀才(生员),秀才有参加乡试的资格(省试),算是取得初级功名了。如果乡试不第,那么可以享受一定特权:免赋税,免遥役,与县一级官员平起平坐,亦可议政,有的甚至可以聘为幕僚。

乡试为正式科举考试,录取者为举人(举荐之人),第一名为解元。举人可直接放官(明清时),最多放个县官,管辖一万户的叫县令,不足万户的称县承,从职(副职)主持工作为知县。宋代举人不放官,只是有参加会试的资格,无职权,有的可作幕僚。明清时期举人也有不放官的,也只能伺机下届再考。

会试,国家级正式选拔进士的考試。录取者为贡士,第一名为会元。

殿试。

皇上出题并主持。录取者为进士(即登上士大夫官职的阶层了)。合格者分三甲,一甲第一名为状元,二甲赐进士出身,三甲赐同进士出身。进士中一甲的直接放中央级官职,二甲三甲暂不放官,进翰林院待放,三年后考试录用,一般放中央一级官职,有的可放地方官,但不久会调京。

综上所述,秀才,举人,进士只是一种学位,即使放官也不能如现代的职位作比,毫无可比性,有学者与现代官阶作比,还煞有介事,这是不妥的比较,还是认真学点古文化常识,以正视听。

秀才,举人,进士,状元摆到当今社会应是什么地位?

我国古代自隋朝开始实施科举考试制度,秀才、举人、进士是科举考试的三种功名等级。考中秀才,可以减免赋税、开办私塾,去官府衙门办事,立而不跪;获得秀才功名后,方有资格参加举人考试。考中举人后,可以被朝廷任命为七品官职,进入官员序列。随后,举人可以参加下一步的进士考试,在获取进士功名之后,则可被朝廷授与六品及其以上的官职。进士的全国前三名,依次是状元、榜眼、探花。古代的科举考试对于选拔人才,推动社会发展起到了重要的积极作用。

至于通过科举考试取得功名秀才、举人、进士等功名,与当代教育考试制度相比,根本没有可比性。古代的科举考试制度,是功名考试,是选拔官员。当代中国的教育考试制度,则是学历教育。

秀才,举人,进士,状元摆到当今社会应是什么地位?

秀才,举人,进士,状元摆到当今社会应是什么地位?我以明清时代来看看秀才,举人,进士,状元都有什么特权,

一,秀才见官不拜:假设犯事儿了,在公堂之上不用下跪磕头。

二,免除徭役:不用给公家干活了。

三,免交粮:假设有几亩薄田,都是自已的,不用给国家交。

四,免刑,又犯事了,站在青天大老爷面前,大老爷可不能一怒之下打你的板子,因为你是秀才,如果要打你的板子首先大老爷得去省里找学政,(相当现代省教育厅)把你的动名革去。(其权利相当于省人大代表)

至于举人,进士,状元那想想权力更大,因这些举人,进士,状元都是院试、礼部试、殿试而上榜的,一般都在州府、省府乃至朝廷以上的官员。那直接由朝廷定夺革职任免。

秀才,相当镇党委委员,(官位)也有的秀才是教書职业。

举人,县委常委。

进士,省部常委。

状元,朝廷官员。

秀才,举人,进士,状元摆到当今社会应是什么地位?

秀才,别称茂才。

本是才华优秀者的通称。始见于《管子•小匡》。汉代,秀才成为举士科目,武帝元封四年(前107年)令诸州岁各举秀才一人。东汉避光武帝(刘秀)讳,改称茂才。隋唐时,与明经、进士并立科目。秀才科试方略策五道,从文理粗精分等,后渐废此科。宋代凡应举者都称秀才。明清两代秀才成为府、州、县学的生员的专称。

制举:

即制科或特科。由皇帝临时定立科目,下令考选,因皇帝的命令称“制”而得名。始于两汉,历汉、魏、六朝、唐、宋不改。制举科目很多,据宋王应麟《玉海》载,唐代有五十九科,实则不止此数。比较重要的有贤良方正直言极谏科、才识兼茂明于体用科、文辞清丽科、博学通艺科、武足安边科等。考中者,为官的升迁,无官职的由吏部优于官职。宋代制举科目不多,废置无常。元、明专用进士一科,不行制举。清代沿设制举,科目有:博学宏词科、经济特科、孝廉方正科。历代制举,实则等于荐贤,是封建王朝录用人才的一条途径。

贡举:

指古代官吏向皇帝荐举人材。汉高祖十一年(前196年)下求贤之诏,武帝元光元年(前134年)令郡国举孝、廉各一人。贡举之法从此始。后世也称科举为贡举。

察举:

汉代的一种选拔官吏制度。《汉书•董仲舒传》载董仲舒建议:“使列侯郡守二千石各择其吏民之贤者,岁贡二人以给宿卫,且以观大臣之能。”武帝接受了他的建议,元光元年(前134年)命令郡国举孝、廉各一人,为了察举制度的推行,武帝还规定二千石如“不举孝、不奉诏,当以不敬论;不举廉,不胜任也,当免。”汉代的察举制度因此正式确立起来。其科目有孝廉、贤良文学、秀才等。岁贡之士入京以后还得行一定的考试手续。西汉时,由皇帝亲自问策,即所谓“举贤良对策”;东汉时,“诸生试家法,文吏试笺奏,无异于后世科举之法”了(《东汉会要•选举》)。得中者授以官职。尤其孝廉一科,为士大夫仕进之主要途径。

举人:原为选用人才之意。《左传•文公三年》:“君子是以知秦穆公之为君也,举人之周也”汉代取士,令郡国守相荐举,所以叫做举人。

《后汉书•章帝纪》载汉章帝建初元年(76年)诏:“每寻前世举人贡士,或起甽亩,不系阀阅。”以举人为身份名称,始见于此。唐宋各地乡贡入京应试者称为举人。明清专称乡试登第者为举人。

进士:

原指可以进授爵禄之士。《礼记•王制》:“大乐正论造士之秀者,以造于王而升诸司马,曰进士。”隋炀帝大业二年(606年)设置进士科,作为取士的科目,唐制进士科与明经、明法科等并列,应试者谓举进士,试时务策五道,帖一大经,经策全通为甲第,策通四,帖过四以上为乙第。试毕放榜合格的叫做成进士。凡试于礼部的,都叫做进士。宋代进士科试诗赋经文各一首、策五道,帖经《论语》十帖。宋以后,其他科目多存虚名,进士科成为科举中唯一的科目。明清时,举人会试中式、复行殿试,一甲三名,赐进士及第,二甲赐进士出身,三甲赐同进士出身,通称为进士。凡列衔时,都先写蜴进士及第或出身。

状元:科举考试以名列第一者为元。唐制,举人赴京应礼部考试都须投状,因而称进士科及第的第一名为状元,也叫状头。

宋太祖开宝六年(973年)以前常称榜首,开宝八年定礼部复试之制,才以殿试首名称状元。明清会试以后,贡士须行殿试,分三甲取士,一甲三名,第一名为状元,第二名为榜眼,第三名为探花。

纵述,秀才,举人,进士,状元代表了读书人在科举制度中的,不同身份和称呼,是进入士途过程中的不同阶梯,而并非官职。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