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还有多少核心高科技没有掌握?

中国科技二十年来获得神速发展,甚至在航天领域跨入超一流水平。但是,大的航天宇宙能创造出火眼金睛天眼,能发射"天问"一号到火星。却在小的领域,仍然不能攻克关键的发动机和芯片,在赛车赛道没有见到国车在狂飚,在手表领域超不过瑞士钟表匠,在光刻机方面落后于荷兰,在物理学丶化学上的成就还缺少诺贝尔大奖,等等。

我们已经相当了不起了,中国在各方面几乎是一片空白的贫困线上,能一日千里般的飞跃到了各方面名列前茅,科学家们功不可没。大国创造了许多用时少丶成本低的科学奇迹:两弹一星,成本低的氢弹,飞上月背,马上拥有目前唯一的宇宙空间站,正在跃入第二大航母国,空军丶海军跨入一流水准。高铁已成了世界名片。太多太多,令人欣喜!

科学的道路上,大国还要快马加鞭,全面突破,全线出击,全力以赴,大获全胜!

中国还有多少核心高科技没有掌握?

[原创]

平时经常关注我国军工科技成果,令人振兴自豪不已。东风系列,20系列,翼龙系列,万吨大驱和三航下海,定向能等等,都是与世界几乎是并驾齐驱的成果。北斗让DPs黯然失色,轰6系列令很多图谋不轨者伤神。5G更是神话般传遍全球大地。

特朗普对华为的无情打压,把一位民族企业家打成了道德真君,不谓强权的斗士。中国芯成了全国人民的伤痛,这一盆冷水,浇醒了无数永不言败的中国人。董明珠,王健林,马云,曹德旺,中企巨头齐上阵,为的是中国高新科技的未来,中华民族的尊严,中国繁荣昌盛的根基和前沿阵地的永固和安全。任总从“打死也要向美国学习”到我已做好了失败的准备。这是多么伟大而高尚的情怀,我们应该有此底气。

光刻机,中国芯,园珠笔芯和铆钉,粮油肉的优化利用,人才的培养和回笼,都是核心,都应该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我们能做到,必须做到,因为狼群在我们身边不停的展露着狰狞。

中国还有多少核心高科技没有掌握?

中国在高科技领域,西方发达国家比较,差距的确越来越小,航天领域北斗建成,能和美国一决高下,军事方面高精武器,层出不穷不相上下,科技领域正在追赶,有些己经超过美国,5G网络领先全球,芯片制造中国短板,现被美国狠狠制裁,定要努力奋勇追赶,中国一定克服困难,掌握芯片科技领域,到时中国全面领先,中国领导世界潮流,实现中华伟大复兴。

中国还有多少核心高科技没有掌握?

中国还有多少核心高科技没有掌握?

这些年来,我国科技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是也还存在许多短板,也是我们后面发展中需要发力的地方。我们的短板具体包括了:

1.芯片制造的光刻机。我们现有的技术是几十纳米,国外先进,能做到十几纳米。

2.芯片。据报道,在计算机系统、通用电子系统、通信设备、内存设备和显示及视频系统领域中,我国国产的高速芯片占有率为0。

3.操作系统。丧失先机,自研的操作系统在市场上没能立足。

4.航空发动机短舱。机上安放发动机的舱室,俗称“房子”,我国在这一重要领域尚属空白。

5.触觉传感器。在一个有着100多家企业的行业中,几乎没有传感器制造商进行触觉传感器的生产。

6.真空蒸镀机。前我国还没有生产蒸镀机的企业,在这个领域我们没什么发言权。

7.手机射频器件。中国是世界最大的手机生产国,但造不了高端的手机射频器件。

8.iCLIP技术。一种新兴的实验技术,是研发创新药的最关键的技术之一。国内研究不够。

9.重型燃气轮机。燃气轮机广泛应用于舰船、火车和大型电站。我国具备轻型燃机自主化能力;但重燃仍基本依赖引进。

10.激光雷达。它是自动驾驶汽车的必备组件,决定着自动驾驶行业的进化水平。但在该领域,国货几乎没有话语权。

11.适航标准。由于国产航空发动机型号匮乏,缺乏实际工程实践经验,使我国适航规章缺少相应的技术支撑。实际型号的适航验证工作,成为被卡在别国空域之外的关隘。

12.高端电容电阻。国内企业的产品多属于中低端,在工艺、材料、质量管控上,相对薄弱。

13.核心工业软件。中国的核心工业软件领域,基本还是“无人区”。

14.ITO靶材。每年我国ITO靶材消耗量超过1千吨,一半左右靠进口,用于生产高端产品。

15.航空钢材。我国在高纯度熔炼技术方面与美国还有较大差距,存在很大提升空间。

16.高端轴承钢。炼钢过程中加入稀土,就能使原本优质的钢变得更加“坚强”。但怎么加,这是世界轴承巨头们的核心秘密。

17.高压柱塞泵。中国液压工业的规模在2017年已经成为世界第二,但产业大而不强,尤其是额定压力35MPa以上高压柱塞泵,90%以上依赖进口。

18.光刻胶。光刻胶主要成分有高分子树脂、色浆、单体、感光引发剂、溶剂以及添加剂,开发所涉及的技术难题众多。

19.高压共轨系统。国产高压共轨系统在性能、功能、质量及一致性上还存在一定的差距,成本上的优势也不明显。

20.透射式电镜。国内没有一家企业生产透射式电镜。

21.微球。面板中的关键材料——间隔物微球,以及导电金球,全世界只有日本一两家公司可以提供。这些材料也像芯片一样,给人卡住了脖子。

22.水下连接器。目前我国水下连接器市场基本被外国垄断。

23.高端焊接电源。虽然我国是全球最大焊接电源制造基地,年产能已超1000万台套,但高端焊接电源基本上仍被国外垄断。

24.数据库管理系统。 目前全世界最流行的两种数据库管理系统是Oracle和MySQL,都是甲骨文公司旗下的产品。竞争者还有IBM公司以及微软公司的产品等。甲骨文、IBM、微软和Teradata几家美国公司,占了大部分市场份额。数据库管理系统国货也有市场份额,但只是个零头,其稳定性、性能都无法让市场信服,银行、电信、电力等要求极端稳妥的企业,不会考虑国货。

中国还有多少核心高科技没有掌握?

说到高科技,多少人正说得口沫四溅,要么最强,要么啥都一穷二白,其实根本不是这样。

最明显的例子是芯片,民用绝大部分靠进口,在军用领域,基本都是自己的。就是民用各种芯片,我们早就开始了自主研发,只是性能上还存在莫大差距。

就问差距还有多少,有些需要相当长时间,有些则可能在一夜之间能追平。全球化是大势所趋,世界是联系中的世界,谁也离不开谁,可是在霸权国家单边主义大旗劲挥之下,我们的所有制造,从来记得立足于自主研制和生产,尤其是核心高科技方面。

大飞机又是一个鲜明的例子,现在十多项关键设备采购于外,使用最好的部件,在竞争中具备一定优势,为得是早日投放全球市场,并不等于说,长期受制于人,后续研制已然开始。

比如发动机,美国在中国的总经理即讲,96%以上部件在中国生产,只有燃烧室还从外国直接进口。现在我们的航发前景,已露出可喜的曙光,对此没人怀疑。

至为高大尚的一款黑科技,美国X-37B,如神一般存在,到过珠海的网友看到“腾云”计划已展开。

不少高科技,高尖端,在我们相当全面厚实的工业基础和体系支撑下,从不缺任何一项,只是发展速度不同罢了,至少并没有说得那般神乎。

发展高科技,从来遑不多让,一直在努力,技术的进步,促进了我们近年来中高类科技产品出口,叫响了中国制造。出口产品技术含量越大,一步步登峰造极,方得在未来成为工业强国。

中国还有多少核心高科技没有掌握?

核心高科技我国没有掌握的很多,可以说在过去的40年内不少人被被造不如买,买不如租这样的思想给忽悠了,导致不少产业至今发展落后。同时,欧美西方国家对我们的技术封锁一定程度也导致了我们很多没法掌握部分核心科技,对应的技术我们只能自己摸索前进,进展缓慢。

这里只聊聊我比较了解的一些领域,这些领域内我们很多高科技没有掌握。

芯片制造设备:说到芯片,大家第一反应就是光刻机,这个设备我国目前没有高端光刻机,量产机型仅有上海微电子出的90nm光刻机。但是,我国的光刻机研究其实很早,在改开前就已经存在,90年代后又荒废。2002年成立上海微电子后重新进行研发,之后中科院又成立02专项来专攻光刻机以及相关子系统。

经过近20年的努力,我们目前也只能研发出28nm节点光刻机(未来1-2年可能量产),理论上可以实现10nm,乃至7nm制程芯片制造。但和荷兰ASML的7nm EUV的高端光刻机相比差距依旧明显,人家现在已经可以用来生产5nm,3nm芯片。

此外,光刻机是一个系统工程,里面很多核心子系统技术我们也没掌握,比如EUV光刻机最核心的技术之一EUV光源我们也未搞定,国内科研机构还在攻关中,按原有规划要到2030年才能掌握。

剩下,光刻机中的很多零配件,怕是也得靠进口,无法完全做到自主。

工业软件:很多人提到软件可能只想到各种应用程序,或者是操作系统。但其实这些软件虽然也有核心技术,但解决起来难度并非很高,无非是软件生态问题。在软件领域正真存在技术壁垒的是工业软件,这些涉及到当前很多核心技术或者研究的底层。

比如芯片涉及所用的EDA软件,所有芯片研发厂商(如海思、苹果、高通、联发科、Intel等)都得使用这种软件来完成芯片的设计,没有这类软件芯片研发厂商就面临无米之炊的风险,就无法设计高性能芯片。我们虽然有国产EDA软件,但谈不上掌握核心,仅仅具备一些低端能力。

再如前几月我国不少高校被禁用的Matlab数学软件,这也是底层的工业软件之一,算法的开发,数据分析,可视化数据等都需要这个软件来完成。目前国产根本没有替代产品,全球范围内仅有一些开源产品可部分性替代。

Lscssh科技官观点:综合来说,这些年来我国的科技发展很快,很多技术也取得了突破,但是在全球科技领域中我们依旧处于中低端水平,看似很多产品我们都有,很多领域有布局,但都不强,产业链中的一些核心关键技术都没有去攻关,去掌握,最终导致现在受制于人。未来,我们有必要有前瞻性的布局攻关某些领域的核心技术,从而完成技术上的突破。

感谢阅读,给点个赞鼓励下呗,欢迎关注【Lscssh科技官】,谢谢~~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