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三国演义刚开始猛人那么多,以后越来越少了?
天下大乱时,群雄奋起,是在战火中搏杀打开出一条血路,一将功成万骨枯。
到了赤壁大战后,形成三足鼎立,天下相对太平。各国治理,有序发展。
不再是群雄混战,而是国与国之间战和变幻。制度的确立,人才循序,等级森严,个人再难有大的作为,诸如刘备小集团丶关张等难以自立,只有通过科举丶武举才能出人头地。如此,就会感慨:前三国名将前赴后继,后三国新人廖廖无几。
为什么三国演义刚开始猛人那么多,以后越来越少了?
任何一部作品都是这样,当战争结束了,你看到的肯定只有领袖们了。
为什么三国演义刚开始猛人那么多,以后越来越少了?
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将星闪耀,不是说三国后期没有了猛将,而是罗贯中更多的把精力放在了三国中前期,我们是看着赵子龙一路杀到五虎大将,看着诸葛亮从一介布衣变成蜀国丞相,看着曹孟德从一个下层军官走到挟天子以令诸侯……我们是看着这些人物的成长的,也看着这些人物走下历史舞台,所以当这些熟悉的名字逝去以后,我们会觉得失落,会觉得是不是后期就没有猛将了!
我们都知道三国演义是一本小说,小说就有杜撰的成分,作者也有自己的偏好,所以给读者留下的印象就不一样!罗贯中在三国中前期描述过多,到了后期反而一笔带过,天下三分归为一统,这是多么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他不写,我们也看不到,误以为是不是后期没有猛将,其实三国后期,天下一统,也是猛将云集,各显本领的时候!
唐肃宗的时候追封姜子牙为武成王,设太公庙,以七十四位历史名将谋士配享两侧,武庙十哲:田穰苴、孙武、吴起、乐毅、白起、张良、韩信、李勣、诸葛亮、李靖,三国人物也就诸葛亮一人入选,不是其他谋士不够优秀,而是中华大地人才济济,而在六十四将中,我们看到了魏征东将军晋阳侯张辽,蜀前将军汉寿亭侯关羽,吴偏将军南郡太守周瑜、丞相娄侯陆逊,晋征南大将军南城侯羊祜、抚军大将军抚军大将军襄阳侯王濬,魏太尉邓艾、蜀车骑将军西乡侯张飞、吴武威将军南郡太守孱陵侯吕蒙、大司马荆州牧陆抗、晋镇南大将军当阳侯杜预,其中张辽、关羽、周瑜、吕蒙、陆逊五人,我们耳熟能详,因为罗贯中描述颇多,但是其他几位呢,这个可是被中央朝廷认可的名将,我们所熟知的三国中前期只有五位有资格入选,而所谓没有猛将的三国后期有羊祜、王濬、邓艾、陆抗、杜预也有五人入选,旗鼓相当,是不是颠覆了很多人的想法,不是说三国后期没有名将吗?不是没有,是罗贯中没写!
再加上作者演义的成分,夸大渲染,给我们造成错觉,三国混战挺精彩,但是天下一统更是名将辈出的时候,很遗憾,罗贯中写的是三国演义,曹操刘备孙权死后,某种意义上的三国也结束了!
为什么三国演义刚开始猛人那么多,以后越来越少了?
好像不是一个人写的。
为什么三国演义刚开始猛人那么多,以后越来越少了?
为什么《三国演义》刚开始猛人很多,以后越来越少了,下面我从三个方面回答这个问题。
(一)三国演义是在三国志的基础上艺术加工的,一开始为了能够吸引读者的兴趣,适当的夸大了部分人物的设定。使得小说更有趣生动,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小说要慢慢的回到历史故事中,不符合历史时期的人物便被作者用艺术手段去除了。所以后期猛人越来越少。
(二)三国演义是一部战争小说,不论是真实的历史,或是演义,只要是战争就会有牺牲,能留到最后的永远是那些能力、运气最佳的人。所以有些在开始能力,武力超强的猛人没能活到最后。
(三)三国演义的历史跨度大约有一百年,很多前期出现的猛人,随着时间的流逝,随着年龄的增长自然的退出了历史舞台。
综上所述,这就是《三国演义》后期猛人越来越少原因。
这就是我和大家分享的内容,如果大家喜欢,记得关注和分享!
为什么三国演义刚开始猛人那么多,以后越来越少了?
首先更正一下:不是越来越少了,是罗贯中没有详细写。姜维十伐中原、灭蜀灭吴以及灭吴后这些事再放开写的话,估计又是一部演义了。
对一个人的评价取决于他的事业。每个封建政权必然经历三个阶段:创业-守成-败亡。每一个历史阶段,都会赋予不同身份的人以相应的历史使命。
有句话说的好:创业容易守业难。
创业者做的是最叱咤风云、惊天动地的事,武力征服,是被人传颂的英雄豪杰。而守成者呢?是文治,是守好大好江山,是在前辈们用尸骨堆积起来的江山上把它继续发展壮大起来,不受外敌侵略的“灿烂文治”。
我们看到了三英战吕布,吕布辕门射戟,曹操官渡之战以弱胜强,诸葛亮火烧博望坡,赵子龙七进七出,周瑜火烧赤壁等一幕幕将军,军师的表演。而在刘备入蜀后,曹操称王,孙权稳坐江东,此时各方势力已经平衡,此时武将,谋臣大家都不差,个人能力已经不再至关重要,更重要的是外交与战略。每个朝代都是一样,比如新中国的成立前:毛主席时代的英雄人物,新中国的成立后为了新中国发展呕心沥血的各界国家领导人,哪一个不是英雄人物?只是他们角色不同而已。
再谈三国后期,人才从未出现凋敝这一说法,只不过各国家大业大,治理内政和国家治安都需要需要人才。
比如庞统,号称凤雏之才不下于卧龙,治理县城时数月之公文旦夕间可处理完毕,其能力可见一斑,但无论如何不如武侯打一场胜仗更让人信服。
其实经过多年战乱的沉淀,加上家族系统的教育培养,三国后期的人物其实一点都不比早中期的差,而且多是文武双全、有勇有谋之辈,多用谋略,基本没有谁去单挑了。
下面就介绍一下我个人心目中三国后期“五虎上将”。- 邓艾,三国时期魏国杰出的军事家、将领。元263年他与钟会分别率军攻打蜀汉,最后他率先进入成都,使得蜀汉灭亡。邓艾堪称灭蜀之战第一功臣。
- 钟会,三国时期魏国军事家、书法家,太傅钟繇幼子、青州刺史钟毓之弟。景元四年(263年),魏灭蜀之战中,配合邓艾分兵进取,最终灭亡蜀汉。
- 姜维,三国时蜀汉名将,景耀七年(263年),魏国伐蜀,姜维摆脱邓艾等人,退守剑阁,阻挡钟会进军。邓艾阴平偷袭成都,后主刘禅投降。姜维志存光复,假意投降,勾结钟会反叛,事败被杀。
- 郭淮,三国时魏国名将。。曹魏建立后,拜雍州刺史、射阳亭侯,迁镇西将军(曹真)长史,阻止诸葛亮北伐魏,料敌准确,屡立战功。正始元年(240年),击退蜀国姜维,迁前将军。
- 陆抗,三国时期吴国名将,吴国丞相陆逊次子。吴凤凰元年(272年),击退晋将羊祜进攻,并攻杀叛将西陵督步阐。后拜大司马、荆州牧,卒于官,终年49岁。与陆逊皆是吴国的中流砥柱,并称“逊抗 ”,被誉为吴国最后的名将。
这样的例子在历史中比比皆是,战争年代,尤其是小势力多方混战,才是个人能力无限放大的时候,和平年代,将领再强也只能练兵,哪有什么机会表现呢?
还有哪些三国后期没有被发掘的名将,欢迎评论区评论。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