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若曹公让黛玉宝玉成亲,《红楼梦》还会有这么大的魅力吗?

曹雪芹就是一个家境中途破落的贵族子弟。在一大把胡子的年纪,还在摆摊弄个小钱度日。在晚年倾十年之功,创作巜石头记》,描写了金陵四大家族的风雨飘摇的往事,一把眼泪丶一把濞涕地回忆曾经的荣华富贵,内心是充满着怨恨和悲凉。他哪有好心情享受爱情的阳光?来描绘皆大欢喜的幸福时光。

但凡写悲剧要比喜剧更令人震撼。曹雪芹的主题就是奔着幸福的生活,被封建社会无情地撕裂了,一个红颜薄命,一个看破红尘远离尘嚣。是传统的家长制活活折散了一对鸳鸯梦。

晚年穷困潦倒的作者,如歌如泣地数说着人生的跌宕起伏丶悲惨遭遇。一双如花似玉的才子佳人,命运的暴风雨摧残成了顽石般的境遇。在他未完成的小说结局,传说是高鹗续写了后四十回,添上了兰桂复盛的情景,用上了曹雪芹也意想不到的《红楼梦》。红学家曾经想重续后四十回,只是暂时没有人能一鸣惊人。也是憾事一桩。等待着新红学家一炮而红!

假若曹公让黛玉宝玉成亲,《红楼梦》还会有这么大的魅力吗?

假若曹公让黛玉宝玉成亲,《红楼梦》还一样会有这么大魅力。

虽然《红楼梦》中宝玉和黛玉的爱情给人留下的印象深刻。但回顾其中关于宝玉黛玉爱情的描写是基于这两个人物的性格出发的,并不是基于他们的婚姻遭遇的阻碍角度。

所以即使他们成亲,他们的性格没有变,他们之间的故事就还是会发生。就像王熙凤和贾琏,这个婚姻在其中影响并不大。包括黛玉的身体情况,即使成亲就是个桥段,最后还是会走到香消玉损,所以不会影响《红楼梦》的经典。

假若曹公让黛玉宝玉成亲,《红楼梦》还会有这么大的魅力吗?

这个问题相当好,这也是千千万万的红迷们深以为憾的问题,希望主人公大团圆有个美好的结局,是每一个善良人的美好心愿,生活中可以做如此想,那样就是相当的美满,但在文学艺术上和生活恰恰是相反,如果作者让宝黛最后结合在一起,走进幸福的婚姻殿堂,那么《红楼梦》就不会有今天的盛大声誉,那将是魅力大减。

文学作品的魅力是不断转折出人意表,所谓文似看山不喜平,在《红楼梦》之前也确实有不少大团圆的作品,比如《西厢记》,比如《牡丹亭》,但《红楼梦》高过前两部作品的地方就是不落俗套,有自己创新的美学追求。

要弄清这个问题的深层原因还要明白作者的爱情哲学和美学,红楼梦》作者的爱情美学纯洁,真挚,排他且唯一,如梦如幻,如痴如醉,极富诗性的浪漫。作者的爱情哲学是“情既相逢必主淫”,作者的骨子里本质上是反对淫欲,推崇纯洁的。

宝黛爱情最后以悲剧告终,照鲁迅先生的说法,悲剧才是有价值的。悲剧有震撼人心的艺术效果使人升华,使人灵魂和肉体都得到净化,亚里士多德也是这么说。黛玉必死无疑,宝黛爱情只开花不能结果,不会走入婚姻殿堂,作者诠释的是精神之恋,台湾的白先勇先生也看出了这一点,他说宝黛不能结婚,他们只是一段仙缘(白先勇说红楼梦)。

仙缘者,纯洁的精神的缘分也,它不是肉体欲望,它是排斥蔑视肉体欲望的,这里边寄托着作者的爱情理想,这是作者发泄一二的男女之真情,高蹈于凡俗众生之上,但作者又深知这是不切实际的理想,现实的爱情不是这样的,而是情欲的结合,作者能一眼看出“情既相逢必主淫”,他只是写出心中的爱情理想。

这就是宝黛不能成亲的真正思想,正因为如此,《红楼梦》才能保持它恒久的巨大的艺术魅力。

假若曹公让黛玉宝玉成亲,《红楼梦》还会有这么大的魅力吗?

假如曹公让黛玉宝玉成亲,《红楼梦》就没有那么大的魅力了。读者和观众就不会那么牵肠挂肚,潸然泪下了,世代传颂歌唱葬花吟了。就像《梁山伯与祝英台》一样,他们也是悲剧结尾,多亏最后幻想他们化蝶而去,化蝶的歌在民间广为流传。

第一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距离产生美。

那时候的人都很保守,虽然在一个大观园里,但是宝黛虽然天天相处,吟诗作对,大概最亲密的时候就是两个人同塌而卧,在一起讲故事,宝玉给黛玉讲一个小耗子偷香芋的故事,其实是在编排林妹妹,说其实林家小姐才是真正的香玉,那贾宝玉最爱吃女孩子嘴里的胭脂,闻女孩子身上的香味,宝玉说的时候脸红心跳,林妹妹也羞涩的用手绢把脸蒙住,然后宝玉说那小耗子变得姑娘就是咱们的林妹妹,黛玉就去撕宝玉的嘴,两个人好甜蜜,还有两个人在一起共同读《西厢记》。

宝玉让黛玉不要告诉别人他在看禁书,黛玉还打趣他苗而不秀,是个银样蜡枪头,就是说宝玉有贼心没贼胆,表面看着绣花枕头,挺好看的,其实一吓唬就软了,就是腹内原来草莽。和丫头有的是本事,一碰到林妹妹,就焉了,还在林妹妹面前跟屋里的丫鬟暧昧,惹得林妹妹还了他不少眼泪。前世债遇今生缘,手心纠缠着曲线,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贾宝玉天天对林妹妹朝思暮想,其实就像秦可卿说的一样,贾宝玉是天下第一大淫人,他的淫是意淫,只是有贼心没賊胆,都说男的不坏女的不爱,天天只是心里想着林妹妹,真的看到林妹妹就像老鼠看到猫一样脸红心跳,逃之夭夭,话也不会说,初恋时我们不懂爱情大概都一样,越是碰到你喜欢和在乎的人越不会表达自己,在自己喜欢的人面前紧张的喘不过气来,对林妹妹还是很敬畏的。

宝玉初试云雨时是和袭人一起,大概那时候心里想的也是林妹妹,总是错过了表达自己的好时机,看到林妹妹,嘴上说的和心里想的总是不一样,经常把林妹妹气哭。

要是他们俩成亲了经常在一起就不会有那种心动的感觉,一切都是理所当然的,林妹妹时间长了,就变成王熙凤那样的管家婆了,看到宝玉和丫鬟在一起也会像凤姐一样生气,对宝玉埋怨不止,林妹妹和晴雯一样尖酸刻薄,喜欢争风吃醋,感物伤情,见得花开,见不得花落,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人生万般愁苦事,莫过死别与生离,那宝玉要是出门办事,林妹妹也要哭的花枝乱颤,梨花一枝春带雨了。

林妹妹敏感多疑,大概和宝玉成亲,看到宝玉和丫鬟卿卿我我,眉来眼去,窃窃私语,动手动脚,林妹妹那眼泪岂不是要流成河。

那泪水别说用茶壶接,就用几个盆子也接不过来。那真的不用雪水和露水煮茶喝,要用林妹妹的泪水煮茶了。

第二只因看了你一眼就已确定了永远,那时候车马慢,一生只够爱一人。最好不相见,如此便可不相恋,最好不相知,如此便可不相思。最好不相伴,如此便可不相欠。

黛玉本来就是上世绛珠仙草来还神瑛使者贾宝玉的眼泪来的,前生债遇今生缘,黛玉的眼泪就流个没完,刚好又碰到了到处留情的多情公子贾宝玉,看到女人就往上凑不说,还要吃女人嘴里的胭脂脂粉,闻女人的香腮,看宝姐姐的玉臂,叔可忍,婶不可忍。林妹妹岂不是天天能被宝玉气死,还是林妹妹不和宝玉成亲,没有这些闲气让我们的林妹妹花容失色,子规啼血了。子规啼月,幽衾梦断,销魂时节,枕上斑斑,枝头点点,染成清血。

林妹妹如果和宝玉成亲了,宝玉和林妹妹朝夕相处,就不会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既生瑜何生亮,既生黛,何生钗,总之好事多磨,林妹妹和贾宝玉的木石前盟,不如人家的门当户对的金玉良缘,,薛宝钗也是冰雪聪明,艳若桃李的可人儿,宝玉的姑表姐妹,论才学和黛玉不分伯仲,况且林妹妹多愁善感,贾宝玉说他就是那多愁多病的身,林妹妹就是那倾国倾城的貌。林妹妹体弱多病,那么大的家族要林妹妹管理,她岂不是要愁死。

让林妹妹葬花吟诗作对还可以,何况元春还因为林妹妹家中无人,不像薛家有权有势,父母之命媒妁之言,那时候还是不能违抗的,宝玉也是个绣花枕头,人家薛宝衩蒙着盖头,他也就被蒙在鼓里,像个牵线木偶一样,被人家送进洞房,等到看到不是林妹妹,才大惊失色,为时已晚,林妹妹已经听说他和宝姐姐成亲了,把写的诗稿全都烧了,气绝身亡了。

失去的最珍贵,得不到的永远是好的,林妹妹魂归天国,贾宝玉也就断了念想,出家当和尚了。不知道出家当和尚了念经的时候是不是还在想他的林妹妹多一些,还是在想他的晴雯多一些。

欢迎关注点赞,一起品味人生若只如初见,不让晴雯没过夏天撕画扇。

假若曹公让黛玉宝玉成亲,《红楼梦》还会有这么大的魅力吗?

曹雪芹笔下创作的《红楼梦》虽然是悲剧,却也是剧情发展的必要。如果曹公写成让林黛玉与贾宝玉成亲是违背了曹雪芹的创作本意,当然也不会那样去构思。

所以这部书要突出的一个主题就是在封建制度下人们生活的悲哀,林黛玉以及大观园众女孩的生离死别既是贾、王、史、薛四大家族的悲剧,也为清王朝以及传承千年的封建制度奏响了一曲挽歌。

特别是林黛玉死亡的时间,正好是宝玉与宝钗拜堂的时间,更凸显了悲剧的主题色彩,也是把这种凄惨撕给人看,黛玉死的凄婉更有深刻意义。

另外,很多红学家分析,如果黛玉不死,而是如愿嫁给宝玉,这本书就成了一部荒唐的闹剧。

因为宝玉多情,而大观园中最不缺少的就是女孩子,但是黛玉小性子,脾气酸性又偏不能忍受宝玉的多情,那他们两个还不天天闹,天天哭啊。这样完全彻底违背了曹雪芹的初衷了。

假若曹公让黛玉宝玉成亲,《红楼梦》还会有这么大的魅力吗?

我想,曹公如果让黛玉宝玉的成亲,那么,红楼梦就没有如此大的魅力了。

人们常说,人间最美的事物莫过于“花未全开月未圆”,由此可见,大团圆的结局固然让人满足,却并不是最美的。

因为,残缺的美更能震撼人心,更能让人梦萦绕之魂牵之。

断臂的维纳斯为什么有那么大的艺术魅力,我想,是她残缺的身体激起了人的同情心,人们在感叹她美的同时,又遗憾着她的残缺,爱怜之情油然而生。

宝黛的爱情亦如是。他们的爱纯真而热烈,不掺一丝杂质,可以说是每个年轻人深藏于心底的对爱的渴望。然而由于环境的限制,两个人虽心有灵犀认定了彼此,却只能深藏喜爱于心,缠绵悱恻于梦,时时有纷扰,让宝黛悬心的同时,读者的心也跟着起伏跌宕。

若曹公给了黛玉宝玉成亲的机会,读者心中的牵挂就没有了,这份缺憾的凄美也没有了。

所以说,圆满的结局,人有所依,情有所寄,红楼便无梦。红楼无梦,心无挂碍,读者不再为黛玉宝玉的爱而不得伤情伤怀,红楼梦自然就会失去它原有的魅力。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