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现代社会生活中,还有哪些习俗是继承了齐鲁大地礼仪之乡的传统?
山东人好酒豪爽。山东人见义勇为。山东人好客:有朋自远方来,不亦悦乎!
早年,武大郎远赴东欧,在一次救人之中不慎身负重伤,被送入医院急救。
武大郎挣开眼睛,看到一个美丽白衣天使,知道自己已昏迷了两天一夜。在异国他乡,女护士精心照料,感受到了异国他乡的人间温暖。感激之情油然而生。
出院后,两人鸿雁往来,不久两人异国恋了。武大郎第一次携洋妞回到山东老家,乡亲们都对金发碧眼的洋妞充满了好奇和欢迎,让洋妞受宠如惊。
几年后,武家生下一对美如天使双胞胎。二十年后在中国梦想秀的大舞台上,一对混血儿在台上莺歌燕舞,轰动全场!
台下武家夫妇抱在一起丶热泪盈眶…
山东现代社会生活中,还有哪些习俗是继承了齐鲁大地礼仪之乡的传统?
目前现实生活中传承齐鲁礼仪仍然比较重视的有以下几点:
(一)新女婿是贵客。
男女结为夫妻后,新女婿第一次登门岳父家,必须是"贵客"待遇,特别是宴席的坐次按排,一定要坐贵宾座,所有陪客的人,不论年长多少,辈份多髙,一律按次座后排,陪客人辈份越髙,年龄越大,体现越重视。
(二)亲家互为贵客。
亲家双方相互拜访时,登门方为贵客,既是主方年长甚多,也必须做到"礼让三先"。特别当遇到亲家从家门前路过,是一定要请进家门,酒菜招待。
(三)年初二请女婿并设宴招待。
春节初二这天,凡女婿有条件能到岳父母家作客的,是一定要"候客"的,既置办酒席侍奉女婿上门。若比较讲究的家庭,既是父母己过世,作为内弟也是要请姐夫或姐妹回娘家过初二。
(四)为父母过寿。
作为子女己结婚成家的父母年滿六十岁后,作为儿女至少要在父母的六十、七十、八十岁时过"大寿",另外母亲六十六岁时需邀请其娘家人参加的称为"六十六吃女儿一块肉"的寿宴。
(五)中秋节春节前"送大礼"。
女儿订婚后到结婚的一年间,逢中秋节和春节时,必须由未婚女婿提前一两天亲自"送大礼",至少是“双鸡(大红公鸡),双鱼(每条至少2斤以上的红鲤鱼),酒4一6瓶,猪肉6一10斤"。结婚后这两个节日同样需要“送礼",但礼品可根据情况酌减。
以上几项现代社会生活中仍传承着的民间礼仪,虽远不如以前隆重,但在这些日子里连顿饭也没聚在一起吃,还是会被认定"失礼"的。凡能遵循或传承这些礼节礼仪的家庭和个人,一般情况下都能相处的比较和谐,有助于婚姻的稳固。
其它婚丧嫁娶祭拜等礼仪大同小异。
山东现代社会生活中,还有哪些习俗是继承了齐鲁大地礼仪之乡的传统?
谢谢邀请。这是个很有意思的话题。我曾在山东工作了将近20年,也游览了齐鲁大地的山山水水。那里的山美、水美,人更美。因此对山东多少有些了解。下面结合我个人所了解的情况尝试回答如下:
山东是礼仪之邦。自古以来,山东就有圣人之乡的美誉。这里不仅有孔子,还有孟子,这两位被世人誉为圣人之君,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举世瞩目。山东的每一个人无不顶礼膜拜。孔子和孟子开创了古代文明的先河,几千年来一直被世世代代传承着,也因此早就了山东人直爽、朴素的性格。这在齐鲁大地被体现得淋漓尽致。因此说山东是礼仪之邦毫不为过。
山东是现代文明的代名词。漫步齐鲁大地,给人留下的是不尽的古老文明,其思想无不彰显出孔子和孟子的处世之道、治国之本,孔子和孟子留下的文明精髓始终被世人津津乐道,并且在世界发扬光大。从古至今,仁、义、礼、智、信也一直被国人沿用,成为现代社会中治国安邦的核心内容。
山东现代社会生活中,处处体现出齐鲁大地礼仪之乡的传统。在飞速发展的今天,文明礼仪体现在每个山东人的言行举止之中。比如热情待客、恪守孝道、尊师重教、与人为善、诚信等等,无不闪烁了古老文明和现代文明的光芒。把新女婿尊为上宾、亲家相互尊重、向长辈拜寿、逢年过节拜访亲友等等习俗,均是礼仪文明的具体体现。而这些礼仪多数被全国各地效仿,并不断得到开拓创新,形成了具有华夏文明特色的“模式”,这与孔子和孟子的孔孟之道有着直接的关系。
山东现代社会生活中,还有哪些习俗是继承了齐鲁大地礼仪之乡的传统?
山东人尤其是济南人见到人一见面相互尊称老师,对人十分尊重,这肯定是继承了尊师重教的好传统,这是毫无疑问的。
孔子说″三人行必有我师″,山东人能以所见到的人为师并加以尊称,对人十分礼敬,率先主动施礼示好,这本身就是秉承了孔子的教诲,这应是孔孟之乡最典型的特征。
还有就是山东人无疑是好客的,有的包子店只收包子钱,各种稀饭免费管够,你只要买了包子,稀饭你喝多少碗都行。而饺子馆则只要你上门落座,就会给你端上热气腾腾的饺子汤。这些现象看似不起眼,但却体现了对人的尊重和以人为本,这里面也有儒家风范在内。
山东人大多为人豪爽,待人诚恳,开门见山,不落俗套,有孔门子弟质朴率真的风范,这是山东人典型的性格特征,应该也是齐鲁文化种下的基因。
山东现代社会生活中,还有哪些习俗是继承了齐鲁大地礼仪之乡的传统?
一年一度的祭孔,拜年,红白喜事的风俗等!
山东现代社会生活中,还有哪些习俗是继承了齐鲁大地礼仪之乡的传统?
孔孟之乡,礼仪之邦,山东在现代生活中继承的礼仪传统有很多,几乎涵盖了仁义礼智信所有范围,但个人认为有两种传统继承最为明显,一种是孝,一种是酒桌文化。
俗话说百善孝为先,山东人尤其重视孝道,不论你是达官贵人还是普通老百姓,不论你身在何方,只要春节回到山东老家,大年初一就要给宗族长辈行下跪磕头礼仪,同宗族浩浩荡荡几十男丁,上到60岁老者,下到几岁孩童,一同给长辈下跪磕头,这种礼仪无关乎“男儿膝下有黄金”,只关乎一个礼节传统。
另外是酒桌文化,山东的酒桌座次文化是出了名的重礼仪,长者、贵客坐在什么位置,主人坐在什么位置都是有讲究的,特别是一些上了年纪的老人,当前对这方面还是非常在意的,如果安排错了位置,虽然表面不说,但内心是不愉悦的。另外酒桌年轻人给长者倒酒,是要站起身以示尊敬。
以上两种是当前体现最为明显的,除此以外,山东各城市也有很多体现不明显的礼仪传统,比如男方去女方家提亲需要带什么,结婚女方的陪嫁讲究“几铺几盖”,新女婿第一年上门会被当成贵客来招待,女方家的亲属都会轮番请新女婿上门做客等。
欢迎点击关注,留言一起探讨。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