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备白帝城托孤,对诸葛亮说“君可自取”,为何让赵云尽心保护刘禅?

刘备看好诸葛亮人品和才干,对自己不听诸葛和赵云的忠告而伐吴的惨败,悔之莫及。在弥留之际将阿斗托付诸葛和赵云,却又言之:如不堪所托,可自行之。

既是放心交付,又显仁慈大度。却让诸葛惶恐不安,平生谨慎而又忠义的诸葛,唯有拜伏于地誓表忠心:承主公龙恩,诸葛当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鸟之将亡,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君臣一场,肝胆相照。君臣话别,肝肠欲断。其时关张都已作古,赵云丶魏延等就是刘氏

家臣,也免不了一番嘱托。刘备才安心而去。

刘备一生心血,创立蜀汉政权,传给刘禅,内心五味杂陈。能否光复刘汉天下,但愿诸葛和赵云能助禅儿梦想事成了。

刘备白帝城托孤,对诸葛亮说“君可自取”,为何让赵云尽心保护刘禅?

谢邀!刘备白帝城托孤时,对诸葛亮所说的扶不起刘禅君可自取,表明他内心的复杂情感,臣强主弱,先把事挑明,使诸葛亮更尽忠,更感知遇之恩,但也反映出他不是十分的信任;对赵云他是十二分的信任,忠勇无敌,保护阿斗他放心,演义中已作极致表述,无须多叙;拙见。

刘备白帝城托孤,对诸葛亮说“君可自取”,为何让赵云尽心保护刘禅?

这是刘备对诸葛亮的试探,不是刘备的本意。孔明乃忠义之人,刘备死后有摄政之势,但绝无篡位之心,真是躹躬尽瘁,死而后已,是忠臣的典范。要赵云保护刘禅,赵云忠勇,虽为五虎上将,实为刘备贴身护卫,又有两次救刘禅的经历。刘禅让赵云来保护再合适不过。

刘备白帝城托孤,对诸葛亮说“君可自取”,为何让赵云尽心保护刘禅?

刘备“君可自取”是实实在在的态度,是出于集团利益考虑正常的托付后事的一个选项。让赵云尽心保护刘禅也是合情合理的安排,没有其他防备诸葛亮的意思。

刘备是三国当中最识人的人,他和诸葛亮可以说荣辱与共,肝胆相照17年,深知诸葛亮的人品、才能、志向都不在于世间名利权势。而自己子幼势单,材质愚钝,对集团利益来讲实际也不是最佳掌舵人选,处于这样的考虑,他的话是出自于真诚,出自于肺腑。托付赵云其实也没有太多深层次的考虑,也是希望赵云护佑好自己的孩子和家人。这从分析刘备对权势利益的态度,与诸葛亮、赵云相互关系的历史资料就可以得出答案。

一、刘备创业的态度

1、创业纲领

刘备起事开始于与关羽、张飞的桃园结义,三人盟誓的共同纲领核心就八个字“上报国家、下安黎庶”,从此一生刘备带着他的两个兄弟,不管多么艰难困苦,始终如一的为这八个字奋斗着,最后建立起蜀汉政权。他死后,他的后继者(诸葛亮)和继承者(刘禅)都继承他的遗愿,前赴后继,不懈的奋斗,直至衰亡。这在魏国、吴国就没有这样的好传承。

2、创业路径

三国中,曹操得天时,孙权得地利,刘备得人心。刘备的创业史实际上就是坚定不移的广布仁德,去赢得人心。作为有一番抱负的豪杰,在利益面前很难不动心,但刘备就是很特别,一以贯之坚持自己的主张。这从三件事就能看到他的真实作为。

刘备的前半生,居无定所,到处奔波,先后投奔的诸侯有公孙瓒、陶谦、袁绍、曹操、吕布、刘表,他们都对这个落魄的刘皇叔礼遇有加。特别是两个人,陶谦和刘表,他们连自己的家业都要送给刘备,而刘备在无立锥之地情况下,竟然固辞不受,可见刘备的仁义。

(1)固辞徐州。陶谦慧眼识英雄,心甘情愿的把自己的家业让给刘备而不是传给自己的儿子,这在群雄并起,争夺天下的情况下,是非常难能可贵的。刘备一来徐州,陶谦就想把徐州送给刘备,刘备拒绝了。后来陶谦病重,与自己的心腹糜竺、陈登二人商议后事。糜竺、陈登二人建议陶谦将徐州牧让与刘备,刘备又拒绝了。后来徐州的百姓向刘备请愿:“刘使君若不领此郡,我等皆不能安生矣!”刘备才接受了陶谦的相让。

有人说刘备是个伪君子,其实将刘备一生历史详细考察,刘备其实就是真诚仁者,非常率性的一个厚德君子。至于哭荆州那些套路,是参谋人员教的,虽如此,刘备也是真诚推腹直言。

(2)固辞荆州。刘备投奔刘表,驻扎在新野七年,实实在在为刘表防御曹操。建安13年,刘表不幸身染重疾,时日无多,放心不下自己儿子,想把荆州交给刘备掌管,希望他能照顾好自己的儿子。但是令人没有想到的是,刘备断然拒绝了刘表的请求。这就是刘备,坦诚率性。在后来曹操南征大兵压境的时候,诸葛亮又劝他趁乱夺取荆州,以取得容身的根据地,刘备又拒绝了。“吾不忍也!”

过襄阳,诸葛亮说先主攻琮,荆州可有。——《三国志.先主传》《汉魏春秋》:备答曰:“刘荆州临亡托我以孤遗,背信自济,吾所不为,死何面目以见刘荆州乎!”

(3)取益州对策

庞统在建议刘备向西取益州时,与刘备有一段对话,从这段对话也真实的反映了刘备创业真实内心对策:

“如今与我水火不同的是曹操,曹操峻急,我便宽厚,曹操暴虐,我便仁慈,曹操狡诈,我便忠诚。凡事与他相反,就有可能得民心、有成就。如今为得益州,失信于天下,能行吗?”

其实我们更多的时候想得可能有些复杂,从这些史料看,我更认为刘备是简单、真实、率直和仁义的。他创业靠的就是人心和识人用人。

二、刘备与诸葛亮

刘备奋斗了半生,还无立锥之地,幸得徐庶推荐诸葛亮,他三顾茅庐与诸葛亮定下战略决策《隆中对》,从此刘备事业风生水起,短短几年达到了鼎盛期,坐拥两州,称王、称帝。

1、三顾茅庐诸葛亮出山的态度

诸葛亮隐居在卧龙岗,躬耕陇亩,自比管仲、乐毅。“儒生俗士,岂识时务,识时务者,在乎俊杰”、“伯仲之间见伊吕,指挥若定失萧曹”,诸葛亮“天下奇才”。诸葛亮儒道兼修,受道家影响更大。崇尚盛世闭关修道,乱世出世救民。他想向管仲一样匡扶正义,向乐毅一样反抗强暴,安邦定国、匡世济民。

刘备三顾茅庐,他感恩刘备知遇之恩,“遂许先帝以驱驰”。临别隆中,还特别交待弟弟照顾好田园,待他功成名就还要回来归隐。活脱脱的一个道家进退情怀。

2、刘备和诸葛亮的合作

隆中茅庐,诸葛亮为刘备定下战略决策《隆中对》,基本上分三部分,就是取荆州,谋益州,图霸业。战略思路清晰,实施路径明确,刘备听后大喜,产生强烈的共鸣。玄德闻言,避席拱手谢曰:“先生之言,顿开茅塞,使备如拨云雾而睹青天。”刘备找到了自己的知音。备拜请孔明曰:“备虽名微德薄,愿先生不弃鄙贱,出山相助。备当拱听明诲。”

《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

从此,刘备和诸葛亮同舟共济,肝胆相照,诸葛亮辅佐刘备17年,一起打拼下蜀国的基业。

3、刘备白帝城托孤

刘备不听劝谏,起兵征吴,大败而归,病危在白帝城托孤诸葛亮。对诸葛亮说:“如果你看阿斗是个当皇帝的料子,你就辅佐他,如果他不是个当皇帝的料子,你就自行取代吧。”诸葛亮哭着说:“我一定尽我所能去中兴大汉,为了大汉竭智尽忠,直到死那一刻。”君臣肝胆相照,不忘初心,矢志不渝。

《三国志》上刘备对诸葛亮说,“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

刘备死后,诸葛亮辅佐刘禅10年,殚精极虑,兢兢业业,“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最后积劳成疾,死在五丈原。诸葛亮品性高洁,谨慎谦恭,竭诚辅佐幼主,也全了君臣之道,成就了万世英名。

三、刘备、诸葛亮和赵云

诸葛亮与刘备和赵云一起奋斗了17年,早就是相知相托,患难与共。刘备与赵云患难相交,赵云对刘备忠心耿耿,两次救幼主于危难之中,奋死不辞,实际上赵云是刘备的四弟。刘备托孤给诸葛亮和李严,是国事,托付自己的四弟以后多加照顾保护自己的孩子,是家事。刘备身后事安排的大局得体,稳妥,家事主次分明,深谋远虑,不愧为高明的知人善任的政治家。

综上所述:刘备白帝城托孤,对诸葛亮说“君可自取”,他对诸葛亮的人品、才能和志趣非常了解,所以这句话发自于内心的真诚,也是对集团事业的忠诚情怀,是可信的。对赵云的托付也是合乎情理的,更多的是作为家事的安排。

这段历史给我们的启示:用人不疑,疑人不用,识人、用人,知人善任是干事兴业成功的重要条件,一定要把握好识人、用人的原则,知人善任,推进事业不断发展。

图片来源于网络,欢迎评论、点赞。

刘备白帝城托孤,对诸葛亮说“君可自取”,为何让赵云尽心保护刘禅?

导读

刘备世之枭雄,这是三国演义中反复提到的事实,这一性格始终贯穿刘备一生。对于君弱臣强在用与不用之间是刘备当时的心情。

前言:

面对诸葛亮,刘备临终前是矛盾的,因刘惮的懦弱与诸葛亮势力差距悬殊,而忧心忡忡,刘备这种想法不是没有先例,所以他先发制人,用言语来堵住诸葛亮的嘴,让其不敢轻举妄动,这应该是刘备的本意。

我来为大家分析刘备以下话语;

“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邦定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则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为成都之主。”

这里刘备提到了曹丕,曹丕严格的来说属于篡汉夺权,建立曹魏政权;刘备言下之意是你的能力强曹丕十倍。以你的能力做一国皇帝都做绰绰有余,我的儿子如果你帮助就帮助他;如果你觉得他很差劲,你就取代他自己做成都的主人吧!

那么听到这番话的诸葛亮是什么表情呢?

孔明听毕,汗流遍体;手足失措,泣拜于地曰:“臣安敢不竭股肱之力,尽忠贞之节,继之以死乎?”言讫,叩头流血。

以诸葛亮的才华与聪明,马上就明白了刘备的言下之意,为了表示自己的忠贞,说完话后,马上叩头,而且非常用力都叩流血。这才是刘备的真实想法!虽然他内心真的不希望诸葛亮篡位夺权,但是防人之心不可无,毕竟刘禅和诸葛亮没有什么深厚情义。为了双保险,遗诏尚书令李严辅少主,以严为中都护,统内外军事,留镇永安。

对于这样的安排刘备依然难以放心,他拿岀了他的杀手锏:赵云。

“朕与卿于患难之中相从到今,不想于此地分别。卿可想朕故交,早晚看觑吾儿,勿负朕言”。云泣拜曰“臣敢不效犬马之劳”。

刘备对赵云的这番话语,让人意味深长,我们所疑惑不解的正是;早晚看觑吾儿,勿负朕言。从这句话里我们嗅到二个问题。

  • 第一个问题:早晚看觑吾儿,我们是知道的刘禅居住在深宫,安保问题一定做的很好,不可能出现刺王杀驾的可能。,是什么情况需要早晚都要照顾?那么问题来了,刘备言下之意是指什么呢?
  • 第二个问题:勿负朕言;刘备与赵云又有什么协议呢。对于这个问题我们一丝半会没有得到什么准确结果。但是在三国演义蜀汉后期我们找到了答案。那就是诸葛亮北伐中原,赵云只是建兴五年与六年以疑兵出现过一次,再无露面。

总结:

历史自有安排,不是某个人所能改变,无论是刘备将刘禅托孤于诸葛亮,都已经求仁得仁,没有留下太多的遗憾。比曹魏政权曹叡托孤曹芳与司马懿、曹爽;东吴孙权将孙亮托孤于诸葛恪的结局完美太多。

这是帝王权术使然,所谓的“君可自取”可以亦真亦假,也可以亦假亦真…

刘备白帝城托孤,对诸葛亮说“君可自取”,为何让赵云尽心保护刘禅?

很高兴回答你的问题。

这个问题一直为人们讨论。其中可见刘备的智慧。因为从蜀汉政权内部结构来看,以李严为首的刘璋旧部在数量上占多数,而刘备的心腹班底在其中只是少数派。作为一个善用权谋的政治家,刘备不会不知道政权内部潜在的危险。所以,他看似无意的安排诸葛亮和李严一起接受遗诏,诸葛亮为正,李严为副,共同辅佐幼主,其实是着眼于尊重新旧双方阵营的利益、比较公平的用“心”考虑。

刘备托孤前的二十多天,不可能不对国内形势作出正确的研判。刘禅年纪尚幼,无法和李严为首的刘璋旧部抗衡,必须依靠自己的心腹来完成平衡内部矛盾、整合新旧政治资源的工作。而真正可以托付的,只有诸葛亮。诸葛亮既是刘备的心腹,又是入川之前的老班底,更是老部下中的领袖人物。

在遗嘱授权上,诸葛亮固然为正,但就两股势力而言,他和李严在政治地位上应该是平等、不分高下的,否则难以做到实际上的平衡。但是,如果要预防李严为首的刘璋旧部发动叛乱,就必须授予诸葛亮特别的权力,让他可以有控制李严而不被李严压服的特殊名义,即“君可自取”。

通过在接受遗命的李严面前,突出诸葛亮的特殊地位,暗示二人:如果有了变故,出现危机,国家行政力量无法有效处理时,诸葛亮可以为了本集团的利益,不顾君臣名分,走向前台,自取帝位与叛乱者(李严)相抗衡。

诸葛亮一点即透,领会了刘备的用意,在其去世后不久,即以皇帝的名义,外放李严到江州,还委派亲刘备的将领陈到做永安都督,随时监视李严。这样一来,李严对蜀汉中枢权力也就够不着了,只能做一个象征性的朝臣领袖。

希望我的答案能帮助到你。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