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杀掉亲兄弟,到底是不得已为之,还是有预谋地政变夺权?

今天美女同事看电视剧突然问到我这么高深的问题,我竟无言以对?有前辈给解解惑吗?

玄武门之变,李世民当上了唐太宗。兄弟反目,骨肉相残,全是为了一个皇位。

唐太宗是逆袭,抢班夺权了。他杀害了大哥也是太子。历史真相是预谋丶还是自卫?莫衷一是。有史料称,三弟李元吉上了一杯毒酒,或另一个版本李世民已被软禁,尉迟恭勇救主公。绝地反击,李世民因祸得福,反而代兄当上了皇上。李世民治国又大获成功,开创"贞观之治",开创大唐帝国。成者为王,玄武门成就了唐太宗,历史真相就被掩盖了。

要完整揭密成功者的历史故事,历史研究者还要花费相当长的时间来沉淀和挖掘。

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杀掉亲兄弟,到底是不得已为之,还是有预谋地政变夺权?

谢谢邀请!李世民做皇帝是历史发展的必然。对于是否是不得已还是事先有预谋这个问题,我认为不得已占的成分大,若他没有准备,有可能做不了皇帝。唐朝的建立,李世民的功劳最大,一些开国的功勋卓著的文武人才都在李世民的手中,跟着李世民南争北战,时常提示李世民每一步棋该怎样走,自己打下的江山,让了别人有点不甘心,不仅如此,还有可能今后没有好日子过。在父亲李渊的眼里,四个儿子,唯独二儿子李世民有作为,是继承人的最佳人选。不过也没有办法,长子李建成虽然没有什么能力,但是他是太子,只能让他继承皇位。对于李建成来说,他认为自己是太子,别人没有继承皇位的权利。当他看到秦王李世民的实力不断壮大,自己的能力远不如秦王李世民,担心皇位被李世民抢去,就开始打自己的小算盘了:不处死李世民,就是自己是太子也没用。于是就和三第李元吉谋划怎样杀死李世民。李世民也看到了,他的特点是善于倾听属下的意见,大家要求他先动手。这时李世民才拿定主意,先再玄武门设下埋伏,当李建成要动手的时候,伏兵四起,双方激烈厮杀,处死了李建成和李元吉。这就是所谓的“玄武门之变”。李渊在这个时候也没有办法了,几个儿子只剩下李世民了,天下是他打下来的,皇位只能给他了。

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杀掉亲兄弟,到底是不得已为之,还是有预谋地政变夺权?

诚谢邀请:开门见山吧,个人认为:玄武门之变是有预谋的。玄武门之变,是公元626年7月2日,由当时唐高祖李渊第二个儿子秦王李世民发动的一起军事政变,具体地点在李唐王朝的首都长安城(陕西省西安)太极宫的北宫门——玄武门附近,因而而得名。

在高祖李渊拉起反隋大旗的时候,李氏兄弟一起出生入死,配合默契,唐王朝建立后, 李渊立李建成为太子并协助处理政务,是当文官集团的“首领”;李世民被封为秦王,继续南征北战,开疆拓土,立下了赫赫成功;建成自比业绩、军内威信不及世民,就和弟弟齐王李元吉联手,在中央排挤、打击、陷害秦王;而李世民及属下的军事集团众将也不服太子,双方开始了尔虞我诈、明争暗斗。

在长期的反复的明争暗斗中,李渊偏袒、包庇太子,李建成逐步占上风,控制了时局。为了挽回局面,李世民破釜沉舟、搏命一击,在玄武门附近杀死了自己的大哥太子李建成和四弟齐王李元吉,进而逼迫唐高祖李渊立自己为太子,并继承了皇位,登基后是为唐太宗,年号改为“贞观”。

玄武门政变时,玄武门守将常何蹶功至伟:早先:太子李建成出于个人目的、响应魏征建议极力笼络常何,欲为心腹。 公元626年,李建成向高祖李渊建议由李元吉做统帅出征突厥,借此掌控秦王的兵马,再除掉秦王。 危急时刻,在房玄龄、长生无忌、尉迟恭、侯君集等人的劝谏下,李世民决定背水一战、先发制人。 李世民不动声色地看望常何,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紧急关头常何醍醐灌顶,坚定地站在秦王一边,表示尽力帮助秦王成事。 公元626年7月2日,太子李建成和齐王李元吉通过玄武门一同入朝后,常何立即将玄武门紧紧关闭,使“东宫、齐府精兵二千不得入”,即二人的警卫部队被阻挡到门外,无法及时救援,从而为李世民杀死李建成和李元吉创造了条件。

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杀掉亲兄弟,到底是不得已为之,还是有预谋地政变夺权?

玄武门之变并不是突发事件,而是一次有策划的军事政变,是太子李建成的秦王李世民两股势力的最后角逐。

唐高祖李渊称帝后,根据封建嫡长制,在武德元年(618)册里长子李建成为太子,同时册封李世民为秦王,李元吉为齐王。为了在朝臣中书里太子的威望,巩固其地位,高祖经常对建成委以重任。为了让太子熟悉国事,李渊每次临朝,都让太子随侍左右,参与各种问题的讨论,有时也让他亲自处理一些不太重要的问题。李渊竭力要将太子培养成一个合格的皇位继承人。

武德四年(621),北方稽胡族首领刘企成兵败投降。建成以“恐有变乱”为借口,将几千降兵全部坑杀。唐朝的北方边境不得安宁,这使李渊对李建成更为失望。

这时,李世民以其杰出的才干,于武德三年(620)奉命平定了割据势力,收复了并州、汾阳广大地区。武德四年(621)又奉诏消灭了窦建德、王世充势力,进一步巩固了李唐政权,从而得到李渊的器重。

李建成、李元吉对李世民威望日益提高非常不安,于是他们外结朝臣,内连嬖幸,在高祖面前大进馋言,陷害李世民,离间高祖和李世民的关系。高祖最宠信的宰相裴寂公开支持太子集团,高祖宠妃张婕妤、尹德妃完全倒向太子一边。

上图尉迟恭雕像

武德九年(626),太子、齐王与李世民之间由暗斗转向明争,皇位继承权之争进入白热化阶段。

这一年,突厥数万骑兵入塞侵边,太子趁机提议齐王代替秦王挂帅出征,以夺取李世民兵权。高祖同意了这个建议。齐王又进一步提出要秦王府将领尉迟敬德、程知节、段志宏和秦叔宝等人一同出征,想借机把秦王府的精兵良将转到自己手中,然后谋杀李世民。太子的这一谋划,被秦王得知,秦王急召长孙无忌、高士廉、尉迟敬德等人商议对策。经过周密策划,决定在玄武门伏兵截杀建成、元吉。

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杀掉亲兄弟,到底是不得已为之,还是有预谋地政变夺权?

我是奔腾Li,很高兴回答这个问题,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的原因,用不得已为之和政变夺权形容,很难体现的淋漓尽致,笔者认为应加上两点因素,才可体现出当时李世民的处境,1:心有不甘,2:团队利益,综合,“玄武门之变”对于李世民,已经是箭在弦上不得不发,

不甘心自己苦心经营多年,却为他人作嫁

纵观大唐的发展史,从公元前617年开始,李世民劝说父亲李渊起兵反隋,到公元前618年,短短一年间大隋王朝便土崩瓦解,大唐王朝建立,随后李世民东征西讨,平定其余各地军阀势力,完成唐朝的华夏一统,大唐王朝的皇帝虽然是父亲李渊,但江山却是李世民一手创办出来的

天下虽已安定,但随之而来的却是无情的权利斗争,自古皇家的传统“立嫡不立闲,立长不立幼”让李世民的哥哥李建成具备了先天的优势,荣升太子之位,但李建成自知李氏能有这份基业,全部仰仗于二弟李世民,自己虽然已贵为太子,但一直面临着朝不保夕的局面,近在咫尺的君临天下,万人之上,又有谁想轻易的抛弃,于是李建成联合了三弟李元吉建立党派,争权夺势,势必捍卫自己的太子之位

转观李世民的心态,自己苦心经营多年,大业已成,却因守旧的传统,就要为他人作了嫁衣,唾手可得的皇位,就这样让人拿走,心里实在不甘,而作为最大受益人的大哥李建成对自己非但没有半点感激之情,却处处排挤,事事刁难!欲将自己杀之而后快的心态,可谓是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了!就在此时,一颗种子已经悄悄的埋在了李世民的心中

开国元勋是否会遭到兔死狗烹,全在李世民一念之间

自古在皇权的斗争中,从来不是一个人的战斗,李世民也是如此,大唐盛世的江山有李世民的艰苦努力,也离不开那些出谋划策,血战沙场的文臣武将们辛勤的付出,经过多年的同甘共苦,经历了无数的生死考验,如谋士杜如晦、房玄龄,将领秦叔宝、尉迟敬德、段志玄、侯君集、王君廓等等的开国元勋,全部成为李世民的追随者,组建为一个团队,

能够在无数人中脱颖而出,帮助李氏开创新的王朝,开国元勋们的能力与智慧毋庸置疑,太子李建成与秦王李世民之间的皇位之争,在开国元勋们的心里又是何等的恐慌,狡兔尽良弓藏猎狗烹的道理,开国元勋们怎会不懂!但比兔死狗烹更可怕的是,如果一旦太子李建成登基成功,那么必定是一朝天子一朝臣,作为李世民的追随者,如果登基失败,那么悲惨的不止是自己,也许会牵连到整个家族,此时开国元勋们的处境变得更糟糕!

条条大路通罗马,但开国元勋们却别无选择,摆在面前的只有一条出路,只有秦王李世民登基,大家才有希望保住自己,保住家人,保住得来不易的荣华富贵,各种方式劝说李世民,已经是必然的结果,而是否要抛开亲情,手足相残,全面展开皇位的争夺战,仅在李世民一念之间,此时李世民心中的那颗种子已经开始生根发芽,

始作俑者的父亲

既是国父,也是家父的唐高祖李渊,堪称“玄武门之变”的始作俑者,如此比喻,并非所指是李渊布局希望两兄弟手足相残,而是李渊缺乏杀伐果断的心态,李渊本应在李建成与李世民表面还能和谐相处的情况下,果断敲定继承人,但他选择了优柔寡断,双方许诺,直接导致了两兄弟针锋相对,势同水火,这样的结果,让李世民心中的那颗种子瞬间成为参天大树,“玄武门之变”势在必行,

总结

古人云:“最是无情帝王家”,这句话是有道理的,皇权是什么?它是地位的象征,受世人所敬仰膜拜,杀伐决断仅在一人之手,它代表着金银财宝,绫罗绸缎,窈窕淑女等等,世间的一切事物全归一人所有,在如此巨大的诱惑面前,谁的心理上能招架的住?

父亲李渊的不作为,太子李建成的咄咄相逼,追随者们的切身利益,最重要的是,自己的心有不甘,这一切的因素都是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的原因。

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杀掉亲兄弟,到底是不得已为之,还是有预谋地政变夺权?

唐朝初年的“玄武门之变”,史书上说是李世民被逼无奈,“兔子逼急了也要咬一口”的行动。对这样的说法,我是很怀疑的。我认为,李世民发动这场政变,是有组织有预谋的事情。为什么这么说呢?

(玄武门之变)

一、李建成被立太子后,李世民不服。

其实,李渊在太原起兵后,参与反隋的不光有李世民还有李建成和李元吉。攻陷长安后,李渊建立大唐政权并登基称帝,按传统,将嫡长子李建成封为太子。

在古代,立嫡长子为太子,一直是正朔。但李世民不服,他自认功高,再加上起兵之初,李渊口头答应过得天下后,封他为太子。所以他很不满,不满到让李渊训斥他:“皇帝是上天注定的,不是人力可及的,你何必慌着要呢!”

由此可见,李世民觊觎太子之位,是天下皆知的事情。

二、扩大影响,培植势力。

唐朝建立时,疆土只有关中和河东一带,地域并不大,天下依然是军阀割据的的分裂状态。在这种情况下,李建成留在宫中,帮助李渊处理繁琐的军政事务。而李世民则军权在握,参与平定天下。

李世民能征善战,他先后平定薛仁杲、击败刘武周和宋金刚,歼灭王世充和窦建德集团,刘黑闼和徐圆朗也被他打得大败而逃。

随着唐朝疆土的扩张,李世民不仅在军中威望极高,在他凯旋回长安时,亦成为长安城中军民最欢迎的战斗之星。

李世民还设立文学馆招徕文人志士。对于有才学的人,他从不问出身,并且做到了知人善用,很快他的身边便云集了房玄龄、杜如晦等一大群忠直能臣。

同时李世民亦不计前嫌,重用降将,比如尉迟恭、秦叔宝等人都受到了他的信任和重用。

当时,都知道秦王府有“十八学士”和“八百勇士”,如果李世民不觊觎太子之位,而是安心做个富贵王爷,他还需要这样大张旗鼓地招徕人才吗?

(李世民剧照)

三、追回杜如晦。

在《旧唐书·杜如晦传》中记载,说李渊为了避免争夺储位的悲剧发生,不仅将李世民的兵权移交给李元吉还把李世民身边的家臣调任外地,杜如晦便是其中一个。

房玄龄知道后,便对李世民说:“那些人被调走并不可惜。但杜如晦是个王佐之才,你要是安于做个富贵王爷,便不用管他。若是想经营四方,非此人不可。”

李世民听后,马上想尽办法把杜如晦追了回来。

由此可见,李世民绝不甘于做个富贵王爷。

四、收买常何。

常何本是李世民手下的将士,后来因功被封为玄武门守将。

在李世民势力强大后,李建成在魏征的指点下,曾先后重金结交过尉迟恭等人,虽说尉迟恭拒绝了金钱腐蚀,但常何却很快成了李建成的心腹。

不过,随着李世民和李建成的明争暗斗不断升级,常何又在李世民的劝诱下,站回了李世民的阵营。由于他是李建成的心腹,不仅能向李世民提供有价值的情报,还在玄武门之变中,关了玄武门,阻断了门外太子府和齐王府的将士来救,给李世民发动政变,提供了宝贵的时间。

当然,成功绝不是靠一个人单打独斗能办到的。房玄龄、长孙无忌等人一直为他出谋划策,并不断促使他下定决心发动政变。可以说他和房玄龄等人已经是绑在一条绳上的蚂蚱。发动政变,已经成了刻不容缓的事,毕竟随着他的势力和他的军权被削弱,他的机会也会跟着一去不复返。

玄武门之变后,李建成和李元吉都成了刀下鬼,李渊为了不引发社会动荡,再加上他明白李世民势力已不可控,所以他不得不立李世民为太子,不久又主动将帝位禅让给了李世民。

(李渊剧照)

五、修改史书。

《旧唐书·褚遂良传》记载,褚遂良是李世民时期的起居郎,他的职责就是记载李世民的起居言行。类似于太史官之类的职务,并且他的工作是不受官府管理的。

历史上,记载皇帝的起居言行向来是不给皇帝看的,这是规矩。但李世民做皇帝后,几次找褚遂良要求看他记载的史书,都遭到了拒绝。

李世民颇不甘心,于是让房玄龄想办法拿到了褚遂良记载的史书。

李世民看后很不满意,他说:“昔周公诛管、蔡而周室安,季友鸩叔牙而鲁国宁。”并对房玄龄强调应该“直书玄武门”。

此后,史书经过7次修改,“性颇仁厚”的李建成终于被黑成了贪酒好色,为人奸险的窝囊废。而玄武门之变则演变成李世民大义灭亲的正义之举。

由此可见,李世民若是迫于无奈,他还需要修改史书,为自己漂白吗?

(参考史料《大唐创业起居注》《资治通鉴》)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