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今诗界,有人说“写诗的人比读诗的人还多”,对这种现状,您怎么看?

诗也分阳春白雪和下里巴人。诗最初是下里巴人的劳动号子和顺口溜起源,随着文明上升出现了善于改编用于传唱的艺术分子,然后有了大家,亦即高端的阳春白雪。

中国到唐朝,诗歌巳臻入文化殿堂,以律、绝为最高水准。到宋朝词牌令也与唐诗并列双雄。

民间的劳动者下里巴人顺囗溜、打油诗、快板、说唱、劳动号子、歇后语、灯谜等等,丰富着中华文化宝藏。

在五四运动后,现代诗、自由诗、口占等风起云涌。诗歌不再是阳春白雪和者寡,相反下里巴人的战斗史诗、革命史诗应运而生,在抗战中以民族救亡的大众诗风靡全国,人人以诗云志,人人口占笔伐,群众奋起,拿起刀枪上沙场,挥起笔来骂豺狼。

就像唱歌不分歌唱家,人人可唱。诗词也是如此,不分诗词家,人人可吟。

专业的自有职业论坛和规则。大众的是随处可见的社会舞台,更大更广更放开。

当今诗界,有人说“写诗的人比读诗的人还多”,对这种现状,您怎么看?

谢谢。

历史从来就昭示,广大人民群众的那些“半生不熟”的东西,才是敲响人类灵魂的黄钟大吕!

因为人类的物质历史,精神历史等一切文明史,都是人民群众创造的!

现在有人写诗词,总比没人写好。写的人多是大好事,不是坏事。万莫奇怪。

文学艺朮,自古以来,就是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偌大的一个中国,诗词歌赋的百花苑,总不能只让专家、学者们所独占据。

要让中国的诗词,从书本中,从教授,从专家学者那里解放岀来,从和者盖寡的“阳春白雪”,变成人人喜欢的“下里巴人”。

使诗词成为人民群的“劳动号子”,“生活佐料”。

中国历史上最早的《诗经》,就是由许多不知名的普通人民唱的,吟的,说的。没有一句出自专家学者。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等等等等。今天的专学者能写岀来吗!

《诗经》中的作品,就是因为反映了劳动与爱情、战争与徭役、压迫与反抗、风俗与婚姻、祭祖与宴会,甚至还有写天象、地貌、动物、植物等方方面面的内容,才为历史所流传至今。

而且在先秦时代,诸子百家中引用《诗经》者颇多,如孟子、荀子、墨子、庄子、韩非子等人在说理论证时,多引述《诗经》中的句子以增强说服力。至汉武帝时,《诗经》还被儒家奉为经典,成为《六经》及《五经》之一。

奇怪的是,截止目前,在全国所有的大专院校中,没有一个设有诗泀专业 。学生要写要学要读诗词,老师说那是你们的兴趣,我们没有教授的任务。

现在人们都爱写诗填词,一是受近年来媒体诗词比赛的影响和推动。二是自媒体也给“凡人”提供了场所和机会。

不要讥讽人民群众“五音不全”,不懂宫商角征羽;不要嘲笑人民群众不懂“七律”“五绝”。那些“小放牛”,“兰花花”等,比所谓诗人辞家那些晦涩难懂,使人如坠十里云烟的东西,不知点赞率,推荐率要高岀多少倍。

现在诗词爱好者写作和发表作品,一是繁荣了诗坛,二是对初学者的作品,更不要乱加指责,胡乱评论。

百年千年以后,后人要研究今天的历史和社会状况,可能还是要从这此“不懂诗词”,“使人涕笑皆非”的作品中,来挖掘和提取材料。

历史将还是那样:“王杨卢骆当时体,轻薄为文哂未休。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

我们要为人民群众人人能写诗都填词,共唱时代之音,颂扬现实生活,鼓与掌,歌与吹!

当今诗界,有人说“写诗的人比读诗的人还多”,对这种现状,您怎么看?

无病呻吟的多,有真情实感的少。

当今诗界,有人说“写诗的人比读诗的人还多”,对这种现状,您怎么看?

写诗的比读诗的多,

画画的比赏画的多。

谁也不吃你家的饭,

哭也是活乐也是活。

当今诗界,有人说“写诗的人比读诗的人还多”,对这种现状,您怎么看?

诗歌,是一个民族的情怀,也是一个国家的文化底蕴。如果没有历代历朝的诗歌,我们用什么文学形式代表中国的古代文化?

当今诗界,有人说“写诗的人比读诗的人还多”,对这种现状,您怎么看?

谁多谁少谁统计过?读也好,写也罢,学习总是值得赞扬、提倡的。是良好风气、正能量。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