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徐晃到底是怎么死的,真的是被孟达一箭射死的吗?
历史上徐晃的死法和小说中的死法是不同的,在小说中,徐晃是被孟达一箭就射死了,这个到底是为何呢?
我们一起来分析一下,徐晃在历史中和小说中的区别。
一、徐晃其人其事。
徐晃是河东郡杨县人,曾经做过河东郡的郡吏,而作为他的同乡,关羽曾经诛杀过祸害乡里的土豪,因此作为郡吏的徐晃极有可能在这个时候认识关羽。
后来距离杨县不远的白波谷出现了义军,徐晃加入其中,追随同是杨县人的杨奉。
公元197年,曹操迎汉献帝于洛阳到许都,杨奉原本同意护送汉献帝归曹操,可是在韩暹的劝谏下又反悔,而杨奉军在和曹操的争夺下遭受惨败。因此,徐晃乘机离开杨奉,投靠了曹操,开始了他新的人生和历程。
徐晃投靠曹操后,南征北战,参与了许多重要的战役,如徐州之战,官渡之战,扫平河北之战,乌桓之战,南郡之战,消灭马超为首的关中联军之战,汉中之战,樊城之战,东三郡之战,洞口之战等等,在曹魏建立和巩固的过程中,爆发的战役,徐晃绝大部分都参与其中,可谓打通街不为过。
曹操在世的时候,徐晃被封为平寇将军,而曹丕即位后不久封徐晃为右将军,进封阳平侯。魏明帝曹睿即位后封徐晃为阳平侯,不久之后,因功增食邑二百,前后共计三千一百户。
公元227年,徐晃去世,被谥为壮侯。公元243年,徐晃从祀于曹操庙庭,成为26名功臣之一,可谓荣耀至极。
二、历史上的徐晃到底是怎么死的?他真的是被孟达一箭射死的吗?
1、历史上的徐晃到底是怎么死的?
《三国志·徐晃传》记载:
明帝即位,拒吴将诸葛瑾於襄阳。增邑二百,并前三千一百户。病笃,遗令敛以时服。
从这个记载可以看出,徐晃最后一次出战是徐晃与司马懿一起率军到襄阳抵挡诸葛瑾的进攻,在击退诸葛瑾的进攻后,给徐晃增加了食邑200户,总共加起来就有3100户。不久之后,徐晃就病了,然后就去世了,时间是公元227年。
从正史的记载看出,徐晃死因是病死的,是在征讨东吴诸葛瑾之后才去世,病死无疑。
至于徐晃病死的时候具体多少岁,这个就难以考证。从现有的史料看,杨奉在李傕郭汜乱长安之前就已经追随杨奉,时年公元192年。
而徐晃死于公元227年,从公元192年到公元227年,总计35年,假如公元192年的时候,徐晃已经是弱冠年,即20岁,那么徐晃去世的时候至少有56岁了。
可见,徐晃病死的时候,徐晃至少有56岁以上。
徐晃死后葬在许都附近,再也没有回到故乡杨县,其后裔也在许都附近繁衍,形成了一个叫徐家村的地方。
2、小说中的徐晃是怎么死的?
小说中,徐晃死的方式和正史中完全不一样,完全是印证了将军马革裹尸的传统。孟达在新城要造反,可是事情还没有开始发动就让金城太守申仪、上庸太守申耽泄露给司马懿了。徐晃带着魏明帝曹睿的命令作为先锋前去抵抗蜀汉军队。
刚好,徐晃在路上碰到了前去征讨孟达的司马懿,于是徐晃自告奋勇为先锋前去探路。徐晃快马加鞭地赶往新城,打算在城门未关之前抢先入城,可是孟达眼疾手快,令人快速关上城门。徐晃收不住马,直接冲到壕沟边。孟达瞅准机会,开弓射箭,射中了徐晃的额头,徐晃被部将救回去了,拔掉箭头医治,当晚去世了,时年59岁。
孟达登城视之,只见一彪军,打着“右将军徐晃”旗号,飞奔城下。大惊,急扯起吊桥。徐晃坐下马收拾不住,直来到壕边,高叫曰:“反贼孟达,早早受降!”达大怒,急开弓射之,正中徐晃头额,魏将救去。
却说徐晃被孟达射中头额,众军救到寨中,取了箭头,令医调治;当晚身死,时年五十九岁。
按照小说的描述,徐晃还没有和孟达交锋,就被站在城头上的孟达一箭射中额头而死。
3、他真的是被孟达一箭射死的吗?
在正史中,关羽被庞德射中了额头没有死,也没有受多少伤。
原因大概有两个因素:
一方面是距离比较远,射到关羽头额的时候力道已经非常弱;
另外一方面是关羽的防护头盔的质量很好,因此即使射中了关羽的头盔也没有什么事情。
但是徐晃就没有那么好的运气了,那么远的距离居然被射中了头额,射中了头额后居然就死了,可见当时徐晃收不住马,结果冲到壕沟边上,估计连头盔也弄掉了或者歪了,这才给了孟达射中头额而死的机会。
孙策是被人射中脸颊,过了好几天才死,原因是位置在脸上,而徐晃在额头上,射穿了头骨,在当时那个医术条件下,很快就死了。
可见,徐晃被孟达一箭射死,主要是基于以下两个原因:
一个原因就是徐晃太过于性急。作为右将军的徐晃,完全没有必要冲锋在前,应该派部将前去。级别已经是右将军,做的事情却是先登的角色,可见在小说中,徐晃还没有成长起来,当做一个小角色来使用。
在赶路的过程中,居然连头盔都跑掉了,或者歪斜,以至无法防护对手射来箭矢,也说明了徐晃急于立功的心态,从而给了孟达以机会。
另外一个原因就是孟达的箭术确实非常厉害。一般情况下,城墙距离壕沟的距离在150-250米之间。普通的弓箭最远也就是150米,而长弓加重箭,也有可能达到300米远,只是说能够射这么远,至于是否射中目标,那就依靠运气了。
在150米到250米远的地方,在徐晃急速冲锋地拉住马头的那一瞬间,孟达在城头上利用特殊弓,特殊箭,一举射中了徐晃的额头,一方面说明了孟达的射箭技术确实非常高超,另外也说明了这一箭还是有极大的运气成分。
因此可见,孟达在正史和小说中的死法还是有极大的区别的。
三、总结。
在正史中,徐晃是病死的,年纪虽然不详,不过,经过大致推算,至少有56岁以上。但是在小说中,明确地说徐晃被射死的时候是59岁,这个和正史估算是差不多的,相差也就3岁左右。
去世的时候,当时的皇帝是魏明帝曹睿,这个无论是正史还是小说,都是一样的。
历史上徐晃到底是怎么死的,真的是被孟达一箭射死的吗?
徐晃一生可谓战功累累,深得曹操赏识和器重。
最后寿终就寝,其死与孟达没有一毛钱关系。
演义的说法是诸葛亮第一次北伐,策反原蜀汉将领、已投降曹魏的孟达,再次反叛。
曹叡得知孟达反叛,派遣右将军徐晃作为司马懿的前锋到达上庸,平定孟达叛乱。
徐晃被孟达一箭射死,终年五十九岁。
这个桥段,不知道老罗是出于何意,但与历史史实严重不符。
真实的徐晃不仅不是如此不堪,而且还是相当了得。
都清楚威震天下的关二爷大意失荆州,被东吴名不见经传的潘璋部将马忠所杀。
但许多人或许不清楚,真正战败关二爷的就是这个徐晃。
或许是因为老罗对关公之死,心中憋屈,就把徐晃安排在这里,被曹魏叛将孟达一箭射死,出口恶气罢了。
徐晃是曹操手下的猛将,战功卓著,跟随曹操参加了许多大的战役。
几乎曹操所指挥的重大战役,都有徐晃的身影,也立下了赫赫战功。
就说襄樊之战吧。
219年,关羽围困襄樊,徐晃协助曹仁征讨关羽。
八月,大雨连下十余日,汉水暴涨,关羽用计水淹于禁七军,迫使于禁投降,生擒并斩杀庞德。荆州刺史胡修、南乡郡太守傅方都投降了关羽。
关羽声势一时威震华夏,逼迫曹操几乎要从许县迁都。
曹操一方面采用司马懿的计谋,联合孙权袭击荆州;另一方面派遣十二营大军进驻偃城,悉归徐晃指挥,对抗关羽。
关羽主力屯围头,一部屯四冢。
徐晃采用声东击西的战术,扬言围攻围头,突然袭击四冢,关羽亲率步骑五千增援。
关羽与徐晃是同乡而且关系一直不错,二人阵前叙旧,说了许多客套话。
之后,徐晃下达军令:“得关云长首级者,赏金千斤。”
关羽惊恐,说:“大哥,你这是说的什么话呢?”
徐晃回答:“这是国家之事”。
两军展开混战,关羽大败。
徐晃乘胜追击,长驱直入,连破关羽深壕及鹿角十重,杀掉降蜀的胡修、傅方。
关羽撤围败走,樊城解围。
不久,东吴大都督吕蒙偷袭荆州,关羽被俘杀。
曹操高度评价徐晃解樊城之围,说:“我用兵三十多年,所听说过的古代善于用兵的人,也没有能够这样长驱直入敌围的,这个功劳堪比孙武破楚入郢之战。”
徐晃也创造了“长驱直入”这个成语。
从这里看,真正战败关羽的是徐晃。
从二人交流看,徐晃还比关羽大一些,心高气傲的关羽也尊称大哥。
关羽被徐晃击败,被围困襄樊时,曾请求驻守上庸郡的刘封、孟达救援,但遭到拒绝。
关羽战败后,孟达因为畏惧被治罪,再加上与刘封不和,时常受到刘封侵凌。
于是,孟达率领部曲四千余家投降了曹魏。
220年,曹操去世,曹丕继位魏王,封徐晃为右将军。
曹丕继帝位后,徐晃受征南将军夏侯尚所督,与孟达一起进攻上庸郡,击破蜀将刘封。
刘封逃回成都,被刘备赐死。
曹丕将房陵、上庸、西城三郡合并为新城,以孟达为新城太守。
226年,曹丕去世,吴国趁机派左将军诸葛瑾北伐。
徐晃与司马懿一起到襄阳抵抗诸葛瑾。
227年,徐晃病逝,谥号壮侯。
如果关羽称呼徐晃大哥确实,关羽220年去世时六十岁,徐晃享年应该在六十七岁以上,而不是老罗所说的五十九岁。
228年,诸葛亮第一次北伐,诱导孟达反叛曹魏,重新归附蜀汉。
不料机密泄露,被司马懿诛杀。
由此看来,徐晃病逝时,孟达还没有反叛,与徐晃还是一个战壕的战友。
孟达反叛时,徐晃已经病逝,也就不存在孟达一箭射死徐晃之事。
历史上徐晃到底是怎么死的,真的是被孟达一箭射死的吗?
三国名将徐晃是曹魏“五子良将”之一,曾参与多次重大战役,立下赫赫战功,魏文帝曹丕即位后,徐晃被加封为右将军,按照《三国志》记载,徐晃“太和元年薨,谥曰壮侯。”
太和是魏明帝曹睿的年号,太和元年就是公元227年,曹睿即位后,还给徐晃“增邑二百,并前三千一百户”,但徐晃当年却是“病笃,遗令敛以时服”,也就是说,徐晃其实是病死的,死前还遗令家人在他下葬时敛以时服。
但为何会有“徐晃被孟达一箭射死”的说法?原来这是出自《三国演义》第九十四回,当时诸葛亮首次北伐,魏国毫无防备,连失三城,姜维等投降蜀汉,此前投降曹魏的孟达正在镇守上庸、金城等处,闻讯差心腹人向诸葛亮表达归蜀之意,并密谋发金城、新城、上庸三处军马径取洛阳,但孟达大意轻敌,此事被金城太守申仪知道后密报司马懿,司马懿一边安抚稳住孟达,一边急行军前往新城征讨孟达。
按照演义的说法,司马懿在行军二日后路遇徐晃,而徐晃似乎是被安排来送死的,他听说孟达造反,居然自动请缨愿为先锋,到了新城,“徐晃坐下马收拾不住,直来到壕边,高叫曰:反贼 孟达,早早受降!”,孟达听到大怒,“急开弓射之,正中徐晃头额,魏将救去。”徐晃被“众军救到寨中,取了箭头,令医调治;当晚身死,时年五十九岁。”
显然《三国演义》这一段描述是没有史实根据的,孟达在新城起兵准备归蜀是在公元228年,当时徐晃已经去世一年了,此时出现在新城是借尸还魂?
《三国演义》对关羽极尽褒奖,对其惨死甚为遗憾,而徐晃和孟达都与关羽之死有关,在樊城之战中徐晃曾击败关羽,导致关羽腹背受敌,最后被孙吴擒住杀害,而孟达在关羽派人求救时残忍拒绝,关羽孤立无援才败走麦城,小说安排此二人最后自相残杀或只是给读者一个交代而已。
神箭手孟达最后当然也不得善终,他起兵失败后“被申耽一枪刺于马下,枭其首级”,其首级也被“洛阳城市示众”,孟达的结局安排与史实倒也相符。
关于孟达杀徐晃,不知您怎么看?欢迎大家留言讨论,更多精彩,敬请关注:六甲番人。
历史上徐晃到底是怎么死的,真的是被孟达一箭射死的吗?
我们在生活中见到的公鸡掐架,都是先拉开架势,在瞪眼抖冠,再跳起来掐对方。
而一提到古代的战争,很多人脑海中都会浮现这一画面:在城外荒野,两军分列两边,双方主将站在各自军阵之前。双方先是交替叫阵,气势汹汹,很有洪水猛兽的味道。而后,便扬鞭策马,兵刃向前,一决胜负。
这种充满画面感的场景其实更多地存在于影视剧中,那种“万军丛中取上将首级” 成为了每个古代猛将的标配。
艺术作品为了抓住人心,提升观赏度,它所展示的打仗场景,往往和现实情况很不一样。比如在古典名著《三国演义》中,有一段曾写道,蜀汉的孟达一战轻松斩杀了魏国名将徐晃,那么,这能够说明孟达的军事能力比徐晃高吗?
我们先来看看故事的双方,首先是蜀汉将领孟达。他和刘备阵营的重要谋士法正是同乡,都生于扶风郡郿县,也就是今天的陕西省眉县一带。东汉末年,天下大乱,孟达便来到了相对安宁的益州,在刘璋手下做事。后来,刘备入蜀,孟达便又投靠了刘备。归顺刘备后,孟达先后驻守在江陵、宜都、上庸等地,并和刘备的义子刘封组成了一对搭档。
在东吴偷袭荆州,关羽被杀的时候,距离关羽最近的孟达、刘封没能及时救援,刘备很是生气,严厉批评了孟达。
加上与刘封不合,孟达感到将来的日子会充满陷阱和不安。在惶恐之中,他叛投了曹魏。在曹魏手下,孟达得到重用,逐渐升任散骑常侍、建武将军,还被封为平阳亭侯,镇守在蜀汉边界。
人生是一场充满变数的旅程,在曹魏阵营里,孟达的心思犹如一枚上下翻滚的豌豆。当诸葛亮劝诱他回归蜀汉时,孟达心动,但因计划败露,遭到斩杀。
我们再看看曹魏集团的另一位主要人物徐晃,他位列“五子良将”,是魏国最为杰出的将领之一。在曹操的手下,徐晃的才能得到了充分展现,他先后参与徐州、官渡、南郡、汉中等重要战役,并屡立战功,因其性格严谨、治军有方,在曹魏集团赢得了很高的美誉度。
当关羽举荆州之师北上攻曹,包围了重镇樊城时,徐晃击退了势不可挡、连战连捷的关羽军队,曹操称赞他和西汉高祖刘邦手下的大将周亚夫一样,懂战法、知进退、有勇气。
而在正史中,徐晃夺取上庸不久后病逝,并非是被孟达所杀。
在《三国演义》中,罗贯中虚构了一段孟达斩杀徐晃的剧情。说的是孟达想要重回蜀汉,但司马懿早有察觉,于是派兵来剿,徐晃来到孟达驻守的城外叫阵,被其一箭射中额头。最终,一代名将阴沟翻船,魂归九天。
从交战过程来看,孟达斩杀徐晃轻松从容,几乎没有费劲。他仅仅站在城楼上放了一箭,便结束了徐晃的性命。
那么,这一战例是否能说明孟达的军事能力比徐晃高呢?
显然事情没有那么简单。
首先,孟达在蜀汉集团并不得志,几乎参与什么重大军事行动,即使有天大的本领,也没有派上用场,更谈不上立下太多功勋。而徐晃则不同,他经过多次浴血奋战,功绩卓著,盛名在身。单论军事能力,徐晃当然甩开孟达八条街。
再则,孟达能够斩杀徐晃,完全是一个虚构的情节。
在罗贯中笔下,时常会出现一些不合逻辑的剧情。在写孟达斩徐晃这一段时,明显流露出作者推崇刘备,贬损曹操的动机。他为了让徐晃迅速退出故事,可以安排了孟达一箭射死徐晃的情节。
单从小说角度看,孟达能击杀徐晃,读者最直接的感受就是孟达武功高强,徐晃无异于一个废物。但是,任何一场战斗,都不以人的意志转移,它比拼的是双方的韬略、计谋、实力等。
在三国历史上,有着许多名将被不如自己者杀害的例子,如许贡门客杀害小霸王孙策、部下张达、范疆刺死猛将张飞等等,难道就可以说许贡的门客、张达、范疆的军事能力胜过孙策、张飞吗?
显然,将领之间军事能力的比较,是不能通过谁将谁斩杀就能定论的。比较孟达和徐晃的综合军事能力,孟达不会和徐晃在一个高度上。
历史上徐晃到底是怎么死的,真的是被孟达一箭射死的吗?
看到有人说徐晃和孟达不是一个时代的,那是不对的,他俩都是在魏明帝时期去世的;但是你要说徐晃是被孟达射死的,那也是不对的,因为徐晃是善终。
徐晃和张辽、于禁、张郃、乐进并称为曹魏五子良将,功勋不小。他在襄樊会战之中,力保襄樊不失,还能割舍下和关羽的友谊,将关羽逼得败走麦城,这是曹操非常欣赏他的地方。
对于这样一个间接害死关羽的家伙,力挺关羽的罗贯中,自然对他不会客气。一如他让吕蒙、马忠等人惨死那样,他也让徐晃成为了孟达的箭下亡魂。
然而,整个《徐晃传》里,都没有提过孟达一个字。有关徐晃的死亡,陈寿是这么记录的:
病笃,遗令敛以时服。......太和元年薨,谥曰壮侯。很明显,徐晃是因病去世的。而在他与夏侯尚一起夺走了刘备手里的上庸以后,就基本上不再有什么军事行动了,唯一记录在案的也只有他在襄阳击退了诸葛瑾的北伐军而已。
因此,说徐晃是被孟达射死的,那只能是罗贯中自己的意淫。
欢迎关注我的头条号“青言论史”,也欢迎您的批评指正。
历史上徐晃到底是怎么死的,真的是被孟达一箭射死的吗?
徐晃在演义中和在正史上有两种死法。在《三国演义》中的第94回,徐晃被罗贯中安排在新城死于孟达箭下。在这一回,罗贯中写道,司马懿赋闲于宛城,金阳太守申仪密报司马懿孟达欲反。于是司马懿兵贵神速,不等上奏天子即发兵新城。行军途中,偶遇右将军徐晃,徐晃甘为司马懿先锋,征讨孟达。徐晃到达新城城下,被孟达一箭射中头额,当晚死去,年59岁。其实在正史上,身为五子良将之一的徐晃是在公元227年病死的,而司马懿破新城斩孟达是在公元228年。这时徐晃已死去一年之久了。
徐晃此人很有长远眼光。他原本只是河东郡的一个小吏,跟着杨奉征讨黄巾军立下了军功,升到了骑都尉的位置。后来杨奉的上司李傕与郭汜争权内斗,互相劫夺、挟持汉献帝。这时,徐晃建议杨奉护送献帝东归洛阳。杨奉听从了徐晃的建议。
杨奉护送献帝抵达洛阳后,升职为车骑大将军。这时兖州牧曹操向杨奉抛出了橄榄枝。徐晃为杨奉分析了当前形势,认为曹操是成大事之人。于是,杨奉又在徐晃的建议下依附了曹操。
在建安二年时候,汉献帝被曹操劫持到许昌。这时,杨奉又与曹操翻了脸,派兵想夺回汉献帝,未果。不久,曹操率军杀到杨奉的驻地梁县,杨奉落荒而逃,委身袁术。而明智的徐晃这时归顺了曹操。
徐晃在曹操麾下很快大放异彩。在攻下卷邑、原武两地后,徐晃升为裨将军。这虽然只是一个低级将军的名号,但对于刚刚加入曹营的徐晃来说,已是一个全新的起点。
在建安五年(200年)的官渡之战中,徐晃屡立奇功。他先后击败刘备、颜良、文丑等人,升为了五品偏将军,又截烧了袁绍的数千量运粮车,捣毁了袁绍的后方,为曹军在官渡之战中取胜立下大功。战后,徐晃被曹操封为都亭侯。
徐晃智勇双全,在战场他不但威猛英勇,而且擅用计策略招降敌人,有勇有谋。
建安九年(204年),徐晃受命攻打邯郸附近的易阳县。徐晃跟曹操分析了邯郸周围的情势。他认为邯郸周围的州县都依附于袁谭和袁尚。如果我们强攻,必然不会使他们诚心降服。所以当前应以德服人为根本。对易阳县,我们就做个以德服人的示范例子。于是,徐晃向易阳县令韩范发出劝降书,细书当前形势,归劝韩范归降为上策。韩范开城投降后,徐晃又建议曹操封韩范为关内侯,恩示天下。于是,邺城附近的州县看到韩范受到的礼遇,纷纷效仿韩范开城投降。曹操不费吹灰之力拿下了邺城一带。此后,徐晃又北征乌桓取得白狼山大捷,荣封横野将军;战马超,再封平寇将军。
徐晃最出彩的一笔应是在樊城之战中,逼退关羽,解了樊城之围。
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关羽率大军围困樊城。守城的曹仁不敌关羽求救于曹操。关羽水淹七军,招降了曹将于禁,斩杀了庞德。曹操于是又令徐晃领兵驰援樊城救急。
徐晃到达郾城后,在道路上挖壕掘堑,扬言要切断关羽的后路。关羽不知是计,赶紧撤离了郾城。于是徐晃趁势占据郾城,逼近围困樊城的关羽军队。此后,徐晃又声击西,佯攻围头,却暗袭四冢,打了个关羽措手不及,出其不意。关羽损失惨重,只得撤军而走。
樊城之围的解除,令曹操大喜,直夸徐晃的功劳比孙武、穰苴有过之而无不及,并亲迎凯旋归来的将士。在庆功宴上,曹操又大赞徐晃治军严明,有周亚夫之风。
曹操死后,曹丕即位。徐晃圣眷不减当年,先后进右将军、逮禄乡侯、扬侯、阳平侯。明帝曹睿时期,徐晃又因打败东吴诸葛谨立功,食邑增加到了三千一百户。
明帝曹睿太和元年(227年),59岁的徐晃病逝,谥“壮侯”。曹芳时,徐晃配享曹操庙庭。
徐晃一生征战沙场,治军严谨,为人公允坦荡,淡泊名利。他一生深受曹操父子的重用,他也以忠诚以报知遇之恩。他曾说过,自己非常幸运,能遇到明主。名利又算什么呢!自己只有尽力做好份内的事,才能报答知遇之恩。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