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爱好者临摹名家字帖会对自己在书法风格上有什么影响吗?
临帖?为什么临?本无一我,何来失去?既已有我,如何无我?有也无也,十不一二 ,只余一二,是也不是,似是非是,终是一些,舍便舍去,或得或舍,自在无我。
书法爱好者临摹名家字帖会对自己在书法风格上有什么影响吗?
书法件需要有共性也需要有个性,切不可人云亦云,千书一面,每个书者的境遇,性格,才情,修养不一,映射在笔下的作品,也当各具面貌,书法精髓在于真性情的自然流露,然书法又是一个传承与开拓并存的艺术形态,这两者如何协调,如何促进,拙见如下:
一:书法临帖在临什么?
书法的学习,从描红摹写开始,以某家某碑某帖为范,心追手摹,毕生效仿,毫发不爽,连作品的用墨枯润,牵丝盘旋,渍墨飞白,圈点涂删,等全盘承接,从而形成强烈的肌肉记忆,下笔必成所学碑帖之态。用功越深其形态就越接近某帖,从而无限用功无限接近。此法受古今诸多书者所推崇。在当下亦成主流,愈演愈烈。观书展亦有穿越之感........
愚以为如此临习书法非习书之道也,几点心得如下:
1:选师:,对古贤人的充分了解,在你心中给其画像,包含:身高体态,性情习惯,德行学养,书法论著,履历典故等,在你心中丰满其艺术形象,从而对其有一种为师的崇敬。
2:选帖:根据你个人的性情喜恶,选择你喜欢的法帖,深入了解法帖背后的故事,读懂法帖的文章内容,以及法帖写成的背景。(古人法帖多为文章载体,其文意会主导书写的情绪,风格,节奏等,碑不在此列),
3:读帖:结合以上两点读懂法帖的精神内涵;读懂法帖的章法,总结出其节奏,避让,空间的分割,找到法帖的开始—高潮—结尾的变化,以及章法之眼等;研习法帖的运笔的内在轨迹,思考在这种内在轨迹下,如何产生的该帖的笔法,(每个法帖的内在运笔轨迹几乎一致,这点很重要),总结该法帖的普遍结字特点,找到字眼等。总结出以上资料,形成一套完整的系统。(简单的理解,就像数学的公式,这个公式是自己去总结归纳的)
4:临写:根据以上总结针对性的练习。可适当强化系统中的特点。
5:出帖:当临写达到一定的水准时,将自己的书法见解,和以上系统进行有机的结合,不断的实践锤炼,而形成一套全新的书法系统,全新的属于你自己的书法面貌由此诞生。
二:书法件如何创作?
当下书法的创作与古人已经有截然的区别,古人杰出的书法件的诞生都是“无意为佳乃佳”,陆游诗云“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书法亦然;用”创作“的方式呈现书法件,是当下“书法作品”诞生的主要途径;我们如何创作出一件书法作品呢?
1:文辞内容:确定好文辞内容,充分明白其内涵,及出处背景等。
2:书体,墨法的选择( 根据文辞的内容,分析出其内在的精神美学,是雄壮、温婉、禅机、励志等,选中相应的书体和墨法,书体和墨法本身具有其独特的语言)
3:字法的准确性,篆、隶、草、楷、行。中都有独特的字法形式,特别是篆、草,需要反复考证其正确字法。
4:立意:创作者对作品的表达。(作者的艺术思想,和精神内涵,)
5:章法的确定,思考尺幅大小,文字在载体上的分布。
宗上对临帖和创作的草草阐释,抛砖引玉,同修书道!书法爱好者临摹名家字帖会对自己在书法风格上有什么影响吗?
书法爱好者临摹名家字帖是不是失去自我?
书法爱好者临摹名家字帖,是一个从无我到有我的过程。
书法的形成,有其自身的规律。前人为我们创造了许多可供传承和借鉴的方法及经验,为我们学习书法,提供了入门途径。我们临摹名家字帖,也就是在沿其途径而登堂入室。若不临摹,就会象瞎子摸象那样,不着边际了。
学习需要从无我开始,才能学到未知的知识,才能接受未知的知识。满瓶盛不了水,虚其心才能纳于物。
王羲之初学卫夫人,继学李斯、曹喜、钟爵、梁鹄、蔡邕、张昶……兼收并蓄,精研体势,心摹手追,广采众长,真草隶篆备精诸体,冶于一炉,摆脱了汉魏笔风,厚积薄发,影响深远。
在博采众长的过程中,王羲之不但没有失去自己,而是在不断地丰富自己,完善自己,超越自己,建立自己。
王羲之的书法错落有致,千变万化,曲尽其态,自成一家。《兰亭序》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在书法史上,他与其子王献之合称为“二王”。
……
由此可见,临摹名家字帖并不会失去自我,而是在建立自我。
书法爱好者临摹名家字帖会对自己在书法风格上有什么影响吗?
练习书法是一个渐进的过程。
作为一真正的书法爱好者,是要坚持终生临帖的。
开始时,因为我们临的只是一种帖,(别抬杠,谁都不可能一动手就临出两种贴。)没有第二参照物,只能是比葫芦画瓢。这一段时间应该是无我状态,也就是各位老师经常说的"忠实于原帖"。
临的多了,就会自然而然的加入了自己的偏好,也称之为有我状态。
临到一定的程度后想进入创作创状态,应该是做"山寨”工作。
照搬别人的那叫集字。
练习书法,临帖练的是笔法,笔势,笔韵和结构造型的把控。如果在创作时把这些东西东都丢掉了,又完全回到原的自我状态,学习谁又都还给了谁,那就等于白练了。
还有的就是集字不走样。
这样子的书法家我见过的光多。临帖临的非常好,创作时却与帖不搭界或者是原样照搬,我问他是怎么回事,他们的观点是要么说是"要忠实于原帖"或者说成是出帖创新,我无语。
实质上,到最后,临帖与创作的关系是融为一体的。
临帖一是练功,二是淘金。
创作则是炼金。
一个外行头的胡言乱语。
不求赞,也謝绝喷。
书法爱好者临摹名家字帖会对自己在书法风格上有什么影响吗?
临摹名家字帖的目的是与字帖对话,一种心灵感应,发现自我,了解自我。不会失去自我。
古代的名碑名帖,是培养创作书法艺术的摇篮。也是一座宝藏,通过临摹,会逐步学到表现自己情感所对应的线条语言,通过临摹会了解当时古人的思想,使创作的作品内涵高雅丰厚。
唐代宗李世明学习书法,以王羲之为宗,视他的法帖为珍宝,潜心临摹,后来又师虞世南,不仅没有失去自我,而且还创作出《温泉铭》这样遒媚劲健,自然精妙的个人风格。
张怀瓘赞道:"翰墨之妙,资以神助,开草、隶之规模,变张王之今古,尽善尽美,无得而称。″
(个人浅见,仅供参考。不当之处,敬请包涵。上图《温泉铭》为唐太宗李世明书。)
书法爱好者临摹名家字帖会对自己在书法风格上有什么影响吗?
不仅不会失去自我,反而可以找到真正的自我。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