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汉族算是一个骁勇善战的民族吗?
善战者,在善字也。在谋略智慧,在震慑,而不在战与不战也。若威武慑震不足以曲人,则一战必击灭之。华夏文明悠远,深厚无比,绵延不断,复兴阵阵,强国强军战歌嘹亮。
正直奋进路上,吾辈自强努力不息。
古代汉族算是一个骁勇善战的民族吗?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我这么说吧:汉族不仅善战,并且在战略布置、执行上都是世界第一等,为何我敢这么说?
且听我细细道来。
从最早春秋“尊王攮夷”击败狄戎开始,华夏族就开始了漫长的对外战争。在齐桓公的率领之下,中原的诸侯国击退了入侵河北的狄戎并占据了大片土地。战国时代,赵国灭掉了河北的邢、中山,并进一步拓展了其在山西高原的土地,赶走了狄戎;秦国和赵国日常就是揍狄戎,同时还派司马错灭了巴蜀夺取四川盆地。战国二雄把土地一直延伸到了400毫米降水线地区,在荒漠遇到了更难缠的大漠部落才停下脚步。
秦国横扫六合,北上抗衡匈奴的同时还派大军南下夺取了岭南,越人被逼的只能依附。汉代时霍去病封狼居胥想必国人都知道,就不多说了。但在同时代还有一件被世人遗忘的大事,相比卫青和霍去病灭匈奴,这件事更能体现出汉人伟大的战略想象力和战斗力:这就是汉征大宛。
从以上图中可以看出,从西安到大宛的距离可以说是万里之遥,并且在2000多年前的交通更是极度落后,面对一无所知的异国,汉武帝依然选择了出征。在穿过了茫茫大漠和帕米尔高原万里长路后,几乎强弩之末的汉军,依然顽强的击败了以逸待劳的大宛。
经此一战,西域终于知道了大汉朝的可怕,纷纷表示顺服,至此汉朝的势力渗透西域,为以后设立的西域都护府打下了基础。
对匈奴的战争一直贯穿了两汉,直到强大的匈奴瓦解,分裂为南北匈奴。南匈奴归汉,北匈奴被迫西迁。
东汉时期屡屡击败羌人的袭击,哪怕是赤壁之战前一年,曹操依旧先破了乌桓。244年-245年,虽然只有半壁江山的魏国,但依然派兵打破高句丽,从而完成了前所未有的东北远征壮举。
一直到半个世纪后,八王之乱、五胡乱华时,汉人对少数民族的强势才慢慢消解。但即便如此,才过100年,刘裕就率军北伐,灭了胡人建立的南燕、后秦,威震华夏。
历经百年沉浮后,到唐代时汉人的武力再次达到巅峰:
630年,灭东突厥;
634年,打服土谷浑;
646年,灭薛延陀;
657年,灭西突厥;
668年,灭高句丽;
670年,唐军甚至跑到伊朗高原设置了波斯都督府。
至此,汉人的武力达到了有史以来的巅峰,唐军的英勇奋战使周边及西域国家都畏首臣服,让每个窥视汉人土地的敌人都销声匿迹。
开元盛世时期国力发展到了顶峰,747年高仙芝完成了一次即使实在今天也难以完成的远征:唐击小勃律之战。高仙芝率军翻越数千米高的连绵高山,击破小勃律。让人感到惊讶的是,古代的交通极度落后,在经历各种高山的行军后,依然保持如此高的战斗力,这让汉人的武力又一次震惊环宇。
然而安史之乱的爆发打破了汉人发展的轨道,这次的战争不但毁掉了中国盛世,也让汉人开始了反思,汉人的精神气质开始变得内敛、保守。
自从安史之乱后平定后,西域阻塞,吐蕃强势,但到了10世纪,深度汉化的李存勖仅以河东一地,战马一万,还要阻止后梁的情况下,依然击败了辽太祖耶律阿保机,逼的契丹求饶:“我再也不敢了”。
959年,柴荣北伐,再次大破契丹,一直打到了幽州城下,可是柴荣突然染病,夺取幽云十六州的不能不暂停。但也就到这里,汉家儿郎的光辉被终止,979-1004年连续的宋辽之战,原本主动进攻的宋军没能拿下幽云十六州,还无奈签下了“檀渊之盟”,于辽国称兄道弟。
仅仅还不到十年间,靖康之耻的发生,让堂堂大国以极度讽刺的方式结束了自己的历史。南宋在之后的十多年对金战争中终于站稳了脚跟,在1234年联蒙灭金的战争中表现的不错,不但攻破了金都,还成功回到了开封、洛阳祭祖,算了搏回了点颜面,只是这个时代注定不属于汉人。
蒙古人的想象力不差与当时汉征大宛、唐击小勃律,他们从北方经川西高原,绕过南宋进攻云南,从而实现包抄,然后他们真的成功了。
汉人政权灭亡后,一直到朱元璋登上历史的舞台,汉人才又回到了“气吞万里如虎”的气魄。消灭元朝,把蒙古人赶回大漠牧马,平定云南、辽东,朱棣横扫大漠,打的鞑靼姑爹喊娘。
虽然经历了1449年的土木堡之变,但明朝并没有一蹶不振,恰恰相反,在不久之后,明君便大破建州女真,打的几乎灭族,史称“成化犁庭”。1480年,王越更是翻越阴山击破了蒙古王庭,重现了当年霍去病的壮举。
然而在这之后,随着明朝廷的腐败加深,明军的武力慢慢在下降, 但还有威猛的“辽东铁骑”、还有最能打的特种兵“戚家军”,即使不是原来的明朝军官,对付当时小小的倭寇还是手到擒来。16世纪90年代的朝鲜战争,随随便便就将日寇赶回海里捉鱼,缩到岛上不敢出来。
进入17世纪后,明朝腐败更为加深,国家已经到达生命终点,无法压制后金的崛起,直到入关。
但汉家儿郎消沉了吗?不。到了近代,红军完成了难度不亚于汉征大宛、唐击小勃律、蒙古征大理的壮举:两万五千里长征。1962年,解放军翻越重重雪山,在藏南击败了印度,赢得了西南和平。
汉人善战吗?
96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整个东亚地区最适合农业耕种的地域,在没有无线电和蒸汽机的情况下肩扛手抬控制了最大疆域。国境线外不是大洋,就是高山、沙漠、雨林。
翻开史书,5000年下来全是《孙子兵法》、《三十六计》、《吴子兵法》、《六韬》、《三略》、《纪效新书》等等,各种兵法堆起来能塞满几个集装箱。
然后有人问,汉人善不善战?
汉人自古以来都是勤劳勇敢、热爱和平的民族,谁敢不跟汉人热爱和平,便杀的他们能歌善舞。
古代汉族算是一个骁勇善战的民族吗?
一个民族善战不善战看战绩就知道了。
5000年前炎黄部落打败蚩尤成为华北平原的主人5000年前,汉族的前身炎黄部落来到了华北平原,华北平原可是个好地方,那时候这里气候温暖湿润,在这片未开发的土地上不仅生长着茁壮的植物还包括了无数野生动物,甚至还生活着大象犀牛等热带、亚热带动物。地方虽好,但觊觎者也多,比如当炎黄部落来到华北平原的时候,东方发九黎族也来了。。
双方在这里爆发了大战,炎黄部落在黄帝的带领下打败了他们,还杀掉了该部落的首领蚩尤。从此以后,肥沃的华北平原成为炎黄部落的家园。
5000年过去了,华北平原依然是这个民族重要的产粮地之一。
2018年位于华北平原上的河南省共出产粮食6600万吨,仅次于黑龙江省位居全国第二。华北平原上的另一个农业大省河北省出产粮食3700万吨,位居全国第五位。仅这两个省就为我国提供了超过1亿吨粮食。
4000年前炎黄部落治理了洪水,向世人证明哪怕面对大自然的侵略也无所畏惧这个世界你找不出比炎黄部落更勇敢的族群了,4000多年前他们生活的区域爆发了持续多年的大洪水,无数人因此失去了生命和财产。人们只得搬到高海拔地区躲避洪水,在一片汪洋之中苟且的活着。
很多民族都面对过大洪水,在自然力量面前,有些民族选择了逃避,有些民族选择了安于现状,只有炎黄部落没有认命,而是在几代人的努力下终于在大禹的带领下治理了洪水。炎黄部落向世人证明,哪怕在面对大自然的威胁时他们也不会屈服,而是选择战斗!
大禹通过治理洪水把天下分成九州管理,并掌握了天下最强大的军队,给他的儿子启创立了夏朝,于是炎黄部落从此被称为华夏族。
你看我们这个民族不管是面对什么样的挑战都有一股不服输的精神,这种精神让这个民族成功保护住了自己的基本盘并且把地盘扩张的越来越大。
所以,我们是很善战的一个民族。
正是因为善战,让我们获得了东亚地区最好的资源,才能够让我们成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族群。试想,假如我们的祖先没有取得华北平原这个基本盘,而是被蚩尤赶到北部的草原地带或者南方的热带雨林里。这个民族就算是能够生存下来也会因为当地资源稀少人口承载力低而成为一个弱小民族,最终被强大的民族给吞并或者灭绝。
(草原地带人口承载力极低,这也是为什么草原民族很难超过百万人口)
很多人只看到北方的游牧民族多次南下劫掠,却忽视了一个重要的事实,游牧民族的生存地带被称为苦寒之地,那里生存条件极为恶劣,假如这些游牧民族可以迁徙到南方的中原地带是会毫不犹豫这么做的,谁都愿意过好日子。
所以,在历史上曾经出现多次草原民族的大规模南下,比如春秋战国时期和汉末到南北朝这段时间,数以百万计的草原人迁到了内地。
但最终,这些民族和我们融合到了一起,而不是作为统治者统治这片土地,这也是我们善战的一大标志。
同时,一定要了解,汉族不仅善战还非常包容。早在炎黄部落和蚩尤作战的时候,蚩尤所在的九黎族就曾经大量加入到了炎黄部落中,成为平等的一员。
到了春秋时期,人们认为夷入夏则为夏,只要接受我们的文化就是同一个族群,这为未来无数民族融合到汉族中提供了理论支持,所以汉族更像是一个文化共同体。
汉族就这样一边和敌人战斗,一边海纳百川,最后成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族群。
古代汉族算是一个骁勇善战的民族吗?
哪都有喷子,无处不在啊。喷天喷地喷空气!
古代汉族算是一个骁勇善战的民族吗?
你是不是以为960万平方公里土地是充话费送的啊!?
古代汉族算是一个骁勇善战的民族吗?
汉民族真正形成雏形,是在汉朝时期。
在这一时期,以汉人为主建立的汉朝训练出了以汉人为主的骑兵,硬碰硬的干掉了第一个草原帝国匈奴,将匈奴民族的上升过程活生生打断。
汉朝使者张骞,面对着跟罗马帝国打的有来有往的帕提亚帝国两万铁骑,耿直的评价其:”国大而兵弱。“
汉朝的将军李广利领十万大军神奇般的越过戈壁沙漠,大败西域地区的大宛,屠杀郁成,让希腊化文明在西域衰微。
汉朝使者傅介子,孤身冲进楼兰王庭,单枪匹马杀掉对汉朝不敬的楼兰王。
汉兵耿恭,率军坚守孤城,面对数万强敌不屈服,最后成功得救,人马仅剩十三人。
汉朝司马班定远,领兵三十,在鄯善刺杀百人匈奴使团,领兵三千,在西域合纵连横,打败了前来争夺西域统治权的贵霜帝国,让这个世界第四强国岁贡不绝。
汉朝将军陈汤,领兵飞奔千里,在今天中亚地区,出其不意的屠杀对汉朝不敬的北匈奴郅支单于,将其头颅挂在城头,并留下了:“犯强汉者,虽远必诛。”并评价其他名族战斗力:“汉兵锐利,一汉当五胡,今得其巧,犹一当三。”
两晋南北朝时期,汉族经历了四百年苦难,国家羸弱,战力下降,然而仍然涌现出淝水之战,却月阵大破魏军,千军万马避白袍这样的千古战例。
到了隋唐时期,汉民族更懂得了借力打力,三千飞骑灭突厥,让突厥吉利可汗在上阳宫跳舞;灭高句丽,让东北地区再也没有农耕政权;灭薛延坨,灭龟兹,灭鄯善,灭吐谷浑……而完成以上成果,很大程度上利用了当地的伪军,让名义上归附的突厥可汗发牢骚留下了阙特勤碑。
当然,这种方式也有弊端,唐跟阿拉伯的对决怛罗斯之战,就是因为葛罗逯伪军叛变,导致两万唐军惜败于七万阿拉伯军,不过唐军强悍的战斗力仍然让阿拉伯人印象深刻。
安史之乱后,汉族战斗力下降,但这主要是因为政治制度的原因。宋朝,战斗力不能与汉唐相提并论,但是在横扫全世界的蒙古帝国面前坚持数十年,打死蒙哥大汗的战绩,仍然可以为人称道。
蒙古入住中原不到百年,汉族人民从南到北将其赶回草原,打响了世界上反攻蒙古第一枪。终明一世,南疆北疆烽火不断,还在朝鲜打退了第一次试图染指大陆的日本人,最后亡于农民起义。
汉民族的内斗让东北渔猎民族抓住机会,通过利滚利的方式入住中原,但是其王朝统治时期的军事力量仍然是依靠汉人为主。
清末开关,近代屈辱,百年沉沦,让汉族为主的中华民族受尽苦难,但是四十年代坚守日本,五十年代逼平世界第一强国宣告了我们战斗力的复兴。
当我们在碧潼营召开战俘运动会的时候,来自世界各地数十个国家的代表队里,已经没有当年匈奴罗马阿拉伯人的踪影,也没有了埃及印度巴比伦的老朋友,他们都已经湮灭在历史的长河中,当年层谈笑风生的对手,敌人,如今都已经做古,而我们正在与新上桌的雏儿展开一场新的对决。
我们不骁勇善战,那是活不到今天的。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